乐士浮生录(1999)
乐士浮生录简介
这部记录片是《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的著名导演文德斯拍摄的,源于他的音乐伙伴莱德库的一次古巴旅行。莱德库在旅行中发现了当地一支乐队背后感人的故事,在他的力劝下,文温德斯在1988年率领摄影组来到古巴,开始了这次著名的拍摄。
他用记实的手法拍下了这部电影,于是,早被人遗忘及冷落的这群古巴艺人,随着电影的热卖及专辑CD的出版,重新被人提起。世人彷佛自睡眠中苏醒,再次看见、听见古巴,了解了古巴音乐动人的魅力。
这群古巴老乐士用音乐跨越了政治的藩篱,破例获邀进入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奏。演奏完毕,与会者一致起立鼓掌,让这些老乐士们感动流泪。事后当他们在美国想打电话回古巴报喜,却怎样都打不通,原来两国无邦交……
他们的纯真、可爱,都被文德斯生动捕捉。影片一经问世,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肯定,尤其在国际大小影展上共获得13座最佳记录片奖,包括欧洲影展、金球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纽约、洛杉矶影评人协会、西雅图、入围奥斯卡最佳记录片等,是近年来国际知名度很高的一部音乐片。
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维姆·文德斯 / 乌里希·费尔斯伯格 第5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 最佳非英语片(提名)迪帕克·纳亚尔 / 维姆·文德斯 / 乌里希·费尔斯伯格 第5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 最佳原创音乐(提名)尼克·戈德 / 莱·库德
获得奖项
- 第39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Eddie —— Best Edited Documentary Film - 第5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 Anthony Asquith Award for Film Music / 最佳外语片 / 最佳原创配乐 / 最佳音效 - 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纪录长片 - 第6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 第12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 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导演
- Octavio CalderonMusician
- Joachim Cooder Joachim Cooder自己
- 莱·库德 Ry Cooder自己
- Angel Terry Domech自己
- Ibrahim Ferrer Ibrahim Ferrer自己
简评
古有苏联人拍的我是古巴,今有德国人拍的乐满哈瓦那!一个黑白,一个彩色;一个讲压迫讲GM,一个讲普通人对音乐的热爱顽强的生命力。一个美国音乐制作人偶然的发现,成就了一群古巴音乐人暮年的再次辉煌,人生的际遇也都是如此吧?起起伏伏看谁能熬到最后!高兴得想给古巴打电话,后来才意识到两地还互相屏蔽着呢。最开始是大家在美国卡内基演出,然后介绍他们在古巴的成长经历,从事音乐的契机,每介绍完一个音乐人就放一段他在卡内基的表演,最后又回到卡内基音乐大厅,开心谢幕,首尾呼应。古巴音乐真的很有魅力,有爱情有生活有感悟,没有震天响的大道理,但就是那么吸引人!有些人信仰一辈子拉撒路,有人出身贫苦,有人从小就能请起钢琴老师。五个孩子,九十岁了,还在努力造第六个孩子,不尴尬吗?男人果然把生育能力当成自己还有活力的标准。
这部片子是偷瞄别人的主页看到的,讲了一群古巴音乐人的故事,是我很少观看的纪录片类型。整部片子让我感触最深的却是古巴这个地方作为一个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存在,无论是人们的衣着、街头的景象,汽车的款式,还是语言、人们的生活方式,都看起来如此的风格迥异。一群不年轻的人们,能够如此享受他们的生活,不禁让我想到身边的语境中40岁以上的人不是老年人就是万里挑一的成功人士,单一乏闷,很难让人看见生活的希望,与乐手们的风采、他们的生活乐趣形成鲜明对比。
有几首歌还不错。都是土生土长年长的古巴人热爱音乐,唱得,跟专业水准差别不大,形成特色。美国资本收割了他们的音乐劳动力,包装后卖到美国文化市场。利益收获最大的,还是美国的资本家。资本家是宣传幕后的主动力。这些自然的音乐人,出来看了美国光怪陆离的社会后,厌烦了音乐,他们的心灵被外界所诱惑,丧失了原先在本土的创作动力,也就失去了原先创作所表演歌曲的源泉和土壤。文德斯的电影,三点五星,七分吧。
收拾行李的时候看的。因为喜欢波萨诺瓦所以去学了西语,因为喜欢西语所以喜欢西班牙阿根廷古巴,因为喜欢阿根廷古巴西班牙所以喜欢春光乍泄、花样年华,因为喜欢春光乍泄、花样年华所以喜欢王家卫。其实这个推导过程也可以反过来,因为我不记得是先听到的波萨诺瓦还是先看的王家卫电影。因为音乐、为了音乐,从哈瓦那到古巴,从Buena Vista Social Club到卡内基音乐厅。最喜欢自信优雅美丽的omara
百子湾电影资料馆,随着文德斯的镜头,除了接近讲述者外,像自己行走在古巴的街头、制烟厂,每个人都在回看我。音乐穿插在记叙中,给了每个人以特写故事。看它前紧急补课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和《 柏林苍穹下》,浅显的感受到观影时他带来的沉浸、第一视角的体验以及情感在不同场景中的流动,不管是公路旅程、天使视野还是古巴风情。哦对了,记录惊叹于音乐中保有的生命力,答案在主唱的讲述中——我们一直在反抗,反抗坏的,也反抗好的。
很难不喜欢热情洋溢的城市,街道上马卡龙一样绝不撞色的老爷车,老音乐人在街道上边走边唱自己的歌,路人总是可以相和,在金碧辉煌的体育馆为练体操的孩子们弹钢琴,演出进行时乐手之间的笑闹,演出结束后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出现字幕时报出每个人的名字。对folk music的直观展现,不阳春白雪的歌词,独特的乐器配置,重量感的老年歌者,富有感染性的情绪和生命力,把日常生活那点事美化的效果。喜欢一切不需要理由就能快乐起来的艺术形式。乐手浮生录,喜欢这个翻译,倒是聚拢于乐手的故事,没有借此展开古巴的社会图景,“只是唱歌”的态度成就了伟大的艺术。“革命永不停止”,带过“用音乐跨越政治藩篱”,动人。Quizas Quizas Quizas居然也是他们的歌。还有就是b站官方片源的机翻非常烂,要找b站另一个版本才行
这是观看的维姆·文德斯的第三部纪录片,前两部是《地球之盐》《皮娜》。最喜欢的是《皮娜》。文德斯营造的创新影像,缔造出一个电影版皮娜,再现出皮娜的精髓。《乐士浮生录》是一个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纪录片,让我想起《寻找小糖人》,都因影人的介入,改变了音乐人的命运。并促成在古巴与美国交恶期间,一群古巴民间音乐人踏上美国土地演出的文化与政治景观。除此之外,纪录片是朴实简单的。表演现场+个体访谈镜头。访谈的形式感与《皮娜》里有些相似。一群民间音乐人,一个个七老八十的,在艰苦条件下用音乐来超越平淡生活,表达着对生命的热爱,充满动人力量。印象最深的是那个90岁的老头子,有五个孩子,笑谈还打算要第6个。这是生命最美的姿态!
@小西天。全损画质下的哈瓦那和纽约城,让人想起二十多年前正大综艺的外景栏目:曾透过电视小窗粗砺的画面,初识世界的奇妙与无垠、人生的自由与辽阔。这之后许多年,走过一些地方,懂得一点事,生活却越来越狭窄,对世界不复想望与好奇。全球化时代落潮也再无地球村的胸襟和风气。所以看文德斯电影里这群古巴年迈乐手们,不为生涯的落魄赧然,不为岁月的荒芜怅恨,始终活得热烈,唱得尽兴,在自己人生迟暮之时,终于走出古巴来到纽约,将自己最后的老练与最初的纯真,演奏给即将告别的世界。内心的皱纹也被他们世俗的圣歌抚平,而感到一点慰藉甚至振奋。毕竟还是“乐士浮生录”这个台译更好。不只是乐手,更是“乐士”,人不堪其忧,而他们不改其乐。浮生或许没有意义,但“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
非常平静以及耐心地展现了一个很动人的故事,很真诚地纪录了一种民族音乐的原始样貌。片中大量完整地对音乐本身进行了保留,像古巴民族音乐的文献资料,但却充满了诗意和温情。导演主观视角的行进、移动和环绕,伴随音乐、伴随主人公的讲述,以及那些悠悠飘荡着的古巴街头的画面……让观众跟随镜头不断进入这些古巴老艺人身处的环境,浓浓的古巴气息正是他们音乐最为迷人的魅力。
231128资料馆。古巴版大师版牡丹亭攒局之路和演出录像。开片珍藏的菲德尔和切的照片和结尾处古巴街头革命进行和马克思的标语、在卡耐基厅演出结束后拿上台的古巴国旗呼应,纽约和哈瓦那的街景也互相映衬。在日常供奉的塑像旁,“我们古巴人是懂得感恩的,不像殖民者”。不免东方主义,但音乐足够动人。钢琴给练体操的孩子伴奏、打骨牌,远眺自由女神像并讨论有没有皇冠等场景印象深刻,反弹诗琴技巧惊人。
喜欢,纪录片的形式更能感动人,毕竟是真的人。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的音乐,整部片子的叙事就是文德斯的风格,他把本片做成了一个音乐会从演出开始到演出结束演员一一谢幕,中间则是把每一个乐手展开谈论,每一首歌都很动人。我甚至觉得这部片不应该让观众坐着看,因为这种有感染力的音乐,你多想起身跳舞啊!音乐真是种奇妙的东西,它的语言就算你可能读不懂但是你的身体你的感情一定会懂。这真的是很动人很动人也很简单的一部片子。在看的过程中我看到他们这么辉煌,情深的乐队组合,我为之流泪,想一想这些都会有一天消失,被遗忘,就会很难受,但是好的是今天听到看到了这支热烈感人的乐队。
小岛的海岸边溅起白色海浪,古巴人民在并不繁华的街道散步或是坐下来抽一根雪茄。音乐在这片自然的土地上萌芽,被浪漫的文化气氛灌溉,吸取地理和历史带来的精华,然后自由自在地生长。没有音乐家是急功近利的,他们花很多年时间和乐器相处,做最真诚的、像他们的生活一样快活的音乐,生活和艺术也从而达到完美的平衡。现场演出和每位音乐家的简短故事都太具有感染力,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又去重新听Chan Chan,眼眶不禁湿润,这次直观感受不仅仅是快乐,我还看到生命力和创造力在随音乐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