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的鸟(2018)
Suburban BirdsUP:2021-07-16
郊区的鸟简介
郊区某处突发地面沉降,一队工程师前往调查原因。队员夏昊每天背着沉重的测量设备,在已经撤空的郊区里游荡。一日,他进入一间无人的小学,读到一本日记,里面记载了少年隐秘的成长和一个团体的破裂,随着调查的进行,夏昊发现,日记预言了一切。
第71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人单元金豹奖(提名)仇晟 第71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提名)仇晟 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剧情片仇晟
获得奖项
- 第71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提名:当代电影人单元金豹奖 / 最佳处女作 - 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
获奖:最佳剧情长片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演员 / 最佳艺术探索
简评
有缺陷(叙事略生硬但意味着不妥协)但仍然非常屌,超预期两个level 。可以看出导演的积累很杂。主要有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情欲),斯蒂芬·金(《伴我同行》,童年),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工作)。导演试图通过把回忆(梦境)和现实、过去和现在杂糅在一起来构建一种超现实时空(平行世界)。叙事非常有新意,就是你怎么也想不到剧情接下来会怎么发展的那种新。镜头的推进方式很洪常秀,也很刁钻。尽管最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本身这就不是电影的工作,能提供这样的观察问题的视角已非常可贵。小河最后的音乐很贴合母题。总之,这个新人导演我已粉,中国电影基金就是应该多投给这样的新人项目,他们(新人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郊区的鸟失去了家园,郊区的人失去了故土。惆怅,诗意,结尾一如诸多文艺片不知所云,戛然而止。如果一部电影存在的不是讲懂故事,那它要求的可能是人们对精神生活更多一点想象。虽然演员挂名李淳、黄璐打头,但小演员的戏份其实多过成年演员。台湾青年李淳努力装大陆乡镇务工人员,黑色水磨牛仔裤真是深得精髓,软绵绵台湾腔依然出戏。此片在重庆排片极少,买票时候主城只有三家电影院一天排两三场左右。为了看电影,不得不提前三个小时出门,感觉我才是那郊区的鸟。而看电影之旅,本来是想和家里小朋友散心。结果大中午看完,全场齁冷,好像并没有散到心。
叙事上的两段式,时空上有虚幻的交错,夏昊在少年时的经历,对应成年夏昊也每日漂流于荒野,成为一个测绘队员。如果把他——这样的人——解释为“郊区的鸟”,不在主流视线内,只在自己的内心叽啾,也可以,然而电影剧情并没有形成张力,也没有更多的情感探索,人是木的,但他不同于蔡明亮电影里的角色,感觉有一种汹涌的情感,只是被压抑了。电影似乎想要有哲学化的探讨,可是装在了青春文学的表里之中,竟把所有的哲学可能性都稀释得一干二净。黄璐是很失败的选角,真是苍白孱弱得可怕。
这是一部极具导演个人色彩的电影,通过儿童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两个部分展开,看似平行又有交集。看过的人应该会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我还是比较喜欢孩子这部分戏份的,比较怀念童年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一切都是懵懂的,又但是单纯的。成人这部分戏份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挺多,但是拼在一起有些不知所云,可能演员都不知道需要如何表达。总之导演的创新和想法是好的,传达到每个观众整体表现略有遗憾……
(),如同亲临一场幻梦般的沉浸式体验,都市在雾霭和尘土中缥缈着科幻气质。迷失在城市的机械感中,在冥冥中和回忆产生了充满诗意的交合,成人和孩童在时空交错中成为过去和未来的幽灵。不断下沉的城市与现实,与树林、蓝鸟、废弃之地、地下水这些贴近自然的意象符号一起仿佛被造物主赋予神力,继而聚拢重塑一个异世界。影片虚实交错的朦胧感非常迷人/ 表演拉低不少好感,一众成人演员的表演都不及孩子有灵气
将人物工作经验,土木工程器械使用视点固定为了片内第一层叙境的拍摄模式,掌握与主观均旨在点明有着另一个背后的观看者,且操纵着镜头,这就在故事外,技术的层面上间离自曝的显现了一个超存在体,变焦与摇动镜头从无形叙述的惯例变为了主动探寻的注视,观众可以明确感知到自己再看,画内外形成了三层的嵌套结构。但同时这一位置主体又处于缺失的状态,我们不知谁在看,也并未合理化处理为一个明确的事外或事内身份,所以也成了破坏观影感的一种操作。内化了小津的技法,除去亚麻布的明确致敬,只残留一处明显平齐轴线的正反打,但确定了锚定机位摇镜变焦第一层叙述形式,区别童年部分外出时的横移镜头,这一最能体验童年感觉的技术设计。梦式处理将小学往事变为了共通的童年生活,所有的暧昧意识化处理都成了入口,得以捕捉到“郊区的鸟”的必经之路。
成年演员的表演实在尴尬。小孩子倒是自然极了。镜头平行推动有纪录片的感觉。在瞬间放大下戳破真实情感。两次谜语的出现。生日蛋糕。蜡烛推动下夏昊的背影逐渐变得厚重。然后开始流眼泪。想起南方车站的楼梯。好朋友看完后一直在纠结胖子没有人陪他回家。最后寻找胖子家路上人数一点一点变少。怪不得他要提前离开。没有什么是可以不用道别的。城镇化路上丢失的郊区的鸟。新的蓄水带的出现。小时一起探险的小群体也慢慢解散。再见说起那只狗。时间总是那么奇妙。
导演初出茅庐就用4:3的画幅,运镜也有独特风格,大胆冒险,也吸引了一部分眼球。即便有廖庆松的加持,开头和结尾部分剪辑还是比较碎,很容易睡着或让人放弃。结束时,导演也解释了因为片长等原因放弃了原本更完整的故事线。中间童年的故事是大家普遍都喜欢的,包括小演员表演非常自然。从童年再回到成年,一些台词和情景对应起来就更容易理解了。总之,是需要有耐心好好细品的一个片子。关于朋友,关于人性的复杂和狭隘,回味无穷。
70/不太喜欢李淳的表演,他的口音与影片总有些格格不入。喜欢导演的创意,两个时空的交错以及它们之间隐秘的影响,时空观念上有些毕赣的味道。虽然不太清楚导演所想表达的主题,但就观影而言我看到了情感与秩序的对抗。测距仪是精确的,它是一种秩序的象征,李淳一角发现漏水可以说是判断,是依据客观数据的主观判断;房屋拆建是被规划的,是秩序之下的产物,孩子们则依靠情感连接起来。说出来很飘很玄乎,但影片总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并且让我想起了《风柜来的人》。电影中依靠测距仪、望远镜、转笔刀所做的转场很精妙,以及洪尚秀的zoom in、zoom out也非常有风格。感觉导演拍摄了一部私人回忆式的作品,除了情节不太有趣外(其实孩子们的关系还蛮有意思的),还算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
围绕这部电影产生了很多优质讨论,仇晟的惊人首作放到杭州新浪潮里算比较好的作品了(胜过祝新的《漫游》)。本片可以看作是之前他在first训练营拍的短片《雷电》(导师罗泓轸)想法的扩充和延续,又加入了关键的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关系命题,通过成年测绘和童年回忆深入杭州不被纳入主流城市体系的景观,用时空交叠和人物对应错位的方式推演了童真的终结,其和成人世界的交隔可能只在一道山,一条河,一堵墙。人是时间的载体,时间流动的秘密就在人身上。仇晟果然钟爱洪常秀,前段几乎不加克制的推拉是掩饰不住的向偶像致敬。昨晚看完,有一定回想空间。
其实个人觉得比较喜欢的是超现实的那一部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李淳等人的演技略显尴尬。电影里面的几场情欲戏都拍的可以说是烂到一定程度了。你如果要自我审查自我阉割,干脆就不要拍呀。没有性生活的爱情也是能拍好的,好吗?而且我不太懂为什么一上来第一部作品就要用到送4:3的学院画幅比。还有就是受众普通观众不会喜欢就连艺术片爱好者也没有那么喜欢。尤其是视听表现,这种推拉变焦完全就是洪尚秀啊。我直接去看洪尚秀,不好吗?
#独放·夏日重逢 终于看到了仇导的这部作品。除开片名二次出现后的部分,大人戏主要由变焦镜头完成。开始的时候觉得十分反常,直到进入童年段落,发现影片回归了定焦镜头拍摄,以及望远镜的出现,才明白变焦镜头或许是在模拟望远镜的观感,从而加强两个段落的联系,但可惜两个段落仍有很强的割裂感。童年段落里的拆迁房,老师口中新郊区计划,在找回胖子的路上伙伴一个个离去;现实中的工程建设,测量误差,渗出的地下水还有不满意的发型。未来是不确定和不安的,在对过去的留恋中,现实成了一个尴尬的处境,于是只能在儿时的树林里寻找越来越少的郊鸟。最后关于那个谜底,我猜导演的答案是[时空],但观众可能只会猜到[时间],所以这就是影片的不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