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之吻(1955)
评分:7.4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编剧:斯坦利·库布里克 / 霍华德·塞克勒
主演:弗兰克·斯尔维拉 / Jamie Smith / 艾琳·凯恩 / 杰里·贾勒特 / Mike Dana / 菲利斯·奥兰迪 / Shaun O'Brien / Barbara Brand / David Vaughan / Alec Rubin / 拉尔夫·罗伯茨 / Phil Stevenson / Arthur Feldman / Bill Funaro / Skippy Adelman / Ruth Sobotka / Jack Curtis
类型:剧情 / 惊悚 / 犯罪 / 黑色电影
片长:67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死之吻
上映:1955-10-01
IMDb:tt0048254
杀手之吻简介
拳击手大卫•科登(Jamie Smith 饰)独自住在一间简陋的公寓出租房内,窗户对面住着一个美丽的舞女格萝蕾拉(Irene Kane 饰),大卫渐渐为之所吸引。
某晚大卫比赛归来,突然发现格萝蕾拉正要被人强暴,他冲进去拯救了心上人。原来强暴者是格萝蕾拉所在夜总会的老板(Frank Silvera 饰),为了生计不得不忍辱负重。两个失意之人情谊相合,遂约定离开伤心地,寻找他们的幸福。大卫外出筹集旅费,而夜总会老板在得知格萝蕾拉即将离开的消息时勃然大怒,派出打手绑架了她……
本片荣获1959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获得奖项
- 第12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获奖:Prize —— Best Director
- 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导演
- 杰米·史密斯 Jamie Smith演员
- 弗兰克·斯尔维拉 Frank Silvera演员
- 艾琳·凯恩 Irene Kane演员
- 杰里·贾勒特 Jerry Jarrett演员
- 菲利斯·奥兰迪 Felice Orlandi演员
简评
失意拳手的甜梦。影片的构图和节奏拿捏都足够精彩,相较之下情节反倒呈现出一种光怪陆离的黑色幽默之感。谁是杀手似乎并不是影片的core question。格罗雷拉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被符号化了,不是单纯身体书写上的符号化,而是承载卑劣人性的符号客体(maybe符合这一时期的“金发蛇蝎女子”的想象)。失意拳手身上折射出来的正义勇气和爱情,在结尾那个不明所以的吻中被幽默感彻底消解。我看到了一点库神嘲讽so-called爱情的影子。不追逐电影文本的思想内涵本身,该片的意象化处理足够大师,足够精彩了。
自库布里克销毁《恐惧与欲望》之后,该片姑且算作他的处女作。抛开剧本的内涵匮乏,框架构图融入镜像元素,令人拍案叫绝;追逐战也有十足的动作张力。库布里克在这部早期作品里,已经展现出他对于光影的恐怖的把控力。他的作品成分,完全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经验」的电影逻辑,而不是其它任何可替代的艺术的逻辑。他在影片里所表达的,你很难改编成单纯的文字、戏剧、音乐或是其它什么事物。他能精确地找准影片空缺的某一元素,然后凭借超凡的天才智慧表现出来,且恰到好处,令人有一种感觉:这里就该是这个镜头,那里该是这首配乐,这个镜头就该是这一角度,偏差一分一毫都不合格。
倒叙讲述故事、男主人公旁白、男女主角的相遇与爱情、英雄救美的情节设定、正反两派的对峙与追赶、皆大欢喜的团圆结局等都可以看出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大量夜景拍摄、阴郁伤感的气氛、枪击与死亡、装满木头模特的房间等都可以体会到黑色电影对于本片的影响。库布里克在本片中发现了镜子,男主角边打电话边在镜中看对面房间内女主角的活动,镜子中美丽的女性幻影是其欲望对象,这一表达经过设计。影片手持摄影近距离仰拍拳击比赛的场景据说影响了斯科塞斯的《愤怒的公牛》。
中规中矩练手作。前三分之二是典型的黑色电影故事,直到最后二十分钟,纽约赫然化作“瞭望宾馆”般的不祥力量,电影才完成从人与人到人与环境、从希区柯克仿作向库布里克的蜕变。天台追逐戏用远景与俯仰镜头,强调人被城市吞没的“巨物恐惧”,最后决斗的模特工厂则是纽约的微缩盆景。人偶同时指向情感的虚假、女性的物化与个体的孤立,各自奔逃的冰冷里,团圆结局显然不合时宜。视觉想象力与控制力大有进步,不少经典影像初具雏形:《2001》的神游、《发条橙》的模型、《闪灵》的斧子。既存有未来精雕细琢下罕见的自发感,也是后作神来之笔的先声。
女主的糟糕演技减一星,她眼神游离,经常令我出戏。大部分都是内景,绝对低成本,女主讲述身世时姐姐在舞台跳芭蕾,和塑料人形堆里打斗那两段,非常cult,男主从窗户跳下去以后也没想着回去救女主,女主被老板抓住后立刻改口说不爱男主爱老板可以重新再来,一个失败的拳击手,一个克死母亲造成家庭悲剧为了钱跟老板有一腿的心机婊,一个养金鱼,一个床头挂娃娃,两个浮水鸳鸯的一夜情,造成一连串的失控,到最后火车站的一吻,令人浮想联翩。黑色够彻底。60分钟讲完,厉害
。①以夜总会老板觊觎美丽舞女女主为线索的拳击手男主与女主两个穷人半真半假、抱团取暖的爱情。②渲染人物精神状态/城市的混乱诡秘感:黑色电影式低调打光与暗调摄影;拳击赛调度的各种跳轴;透过金鱼缸的男主的脸显得扭曲;高潮追逐戏的裸橱窗模特们仿若一群扭曲空洞诡异的灵魂。③男主接电话那段背靠镜子面对摄影机,通过镜子的反射能看出男主在看哪。④作为通俗情节剧,结构处理得很潦草,故事较无趣(尤其前半部分),表演也不行。
模特屋的决斗拍得太紧张刺激了,长矛对斧子,枪与拳头。太多有想法但却非常简陋的地方都宣告着作为一部练手作的出发,剧作和人物甚至二元到毫无深入探讨的欲望。对窗的楼房、空旷的高楼追逐是最吸引我的,那种游历在世界与历史之外的又带有新现实主义风向的与城市空间,加上许多心理的刻画与主观叙述,有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的杂合感。而作为一部美国片尤其黑色电影,却反而是相对失败的。另外,女主角和反派表演很差劲,库布里克也没有对这两个角色足够用心甚至对此类角色就是无能。
从早期作品就能感觉到库布里克很舍得花篇幅描绘细节,比如这部里拳击比赛的准备过程。这种描绘并不显琐碎,而是会帮助观众进入故事。片中,女主姐姐被设计来对比女主,有爱,被爱,是优雅的芭蕾舞者,有着高贵的灵魂,因爱生,为爱死;而女主生来就是杀手,一降世就背负着母亲的死债,不被爱,不懂爱,糊里糊涂地做着卑贱的陪舞,轻率地回应他人的示爱,她,只会让人为她赴死,却绝不可能为爱牺牲,被她吻上,这条命就是她的了。女主选得太平庸了,再勾魂一些就好了。
放在缓存里已经一年多的电影。电影是以第一人称的讲述来推动剧情,窗口偷窥的视角有点悬疑片的意思,金发女主很来事,拳击手男主有点憨批,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表演痕迹明显,性格刻画略显生硬。男主在职业生涯的末日,上演了一段段英雄救美的老套剧情,打斗场面很潦草。不过,天台上那场追戏,特别是后一场室内打斗的场面很有意思。满屋子的人模塑像,几只悬空的手摸,在光影中忽闪忽灭,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人模突然都活动起来了,最终变成人类大逃亡。电影结尾,在火车站上演了杀手之吻后草草收场,算是呼应了电影开场。个人以为,女主依旧没有选择男主,只是用吻别当作回报男主吧。不得不说,电影的名字真是意味深长。
本片是庫布裏克導演的第二部電影,故事基礎根據他拍的紀錄片《拳擊一日》加以改編,相對《恐懼與慾望》的創新,本片可謂妥協許多,許多情節幾乎只是為了黑色而黑色,有強烈的類型片意識,因為成本低,本片很多方面都比較稚嫩,(比如因為錄音設備之差使得演員的表演看上去相對蹩腳),但作為實驗性作品來說,本片的芭蕾舞回憶處理手法和結局假人屋那場打鬥還是處理得獨具匠心
片头大卫在车站徘徊,说自己陷入了困境,理性已经完全失效,车站场景反复出现,可以认为是他在潜意识里的挣扎。舞女的房间里有父亲和姐姐的画像,还有一个破旧的女娃娃,她言语杀死了姐姐,她十三四岁入行,欢场中蹉跎,岂是那般天真无辜之态,杀手之吻?细想来的确是杀人的毒吻,杀人先诛心,男人莫不为她发狂,而她不过见风使舵靠山吸血而已。两天,爱情就像暴风雨?大卫和老板在女体模型间性命相搏,女人的身体残骸被当作武器和防御,空虚冷酷的女体像黑暗森林将两人团团围住,一直出现的头与手的影像阴森森的,象征意味很浓。大卫曾头也不回的逃跑了,但他在火车站又很犹豫在等着,最后舞女来了,他们相吻,大卫是逃不掉了。摄影真的好,让影像说话,隐去不讲的内容才重要,比起《杀手》的干净利落更喜欢此处的幽暗隐晦,不讲透。
库布里克一人多职:导演摄影剪辑编剧。天才般的摄影构图;真正意义上的“穷街陋巷”明明是纽约的贫民窟,却带有独特的工业美感;荒诞的人物形象;拳赛之日的扩充版、第一场拳击快速凌厉的剪辑,如浮光掠影,记得《愤怒的公牛》或多或少借鉴过本片;对镜子的巧妙运用,《血观音》对镜像运用的灵感会不会来源于此?;城市喧嚣的霓虹掩盖着一个近乎残酷的故事:男女主都没有那么爱彼此,“爱”是否只是一个虚假命题?是有前提的,在没有触及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相爱,但真正大难临头前还是各自飞。最后的天台追逐戏和诡谲的冷兵器打斗戏让人沉浸其中,库布里克在最后打斗戏的剪辑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与音乐声响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