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2006)
贞观之治简介
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七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奉父之命东征洛阳。洛阳是前朝隋的东都,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洛阳之战也就成了唐朝统一中原的最重要一仗。
经过李世民军队长达数月的围困,洛阳城内已经没有了和唐军对抗的力量,洛阳的首领王世充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救兵上。河北的窦建德带领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洛阳进发,
要解洛阳之围。李世民命弟弟齐王李元吉留守大本营,自己亲自带兵迎击窦建德的大军。李世民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用几千人击败了窦建德的大军,并将窦建德本人擒获。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
李世民一举击败了大唐的两个最有实力的敌人,功劳传遍了天下。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绩,封他为天策上将,并赋予了种种特权,地位几乎已经与太子不相上下。
李世民势力的急剧扩张引起了李元吉的忌恨,也让太子李建成深感不安。李元吉对权力和地位的贪心越来越大,他表面上鲁莽,但实际上已设计好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他决定先联合太子整倒二哥李世民,再从太子手中篡取皇位。李元吉利用李建成对李世民的猜疑,趁机从中挑拨。
李建成和李元吉一面在表面上压制李世民,一面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阴谋一步步酝酿,最终李元吉制定出了除掉李世民的完整具体的行动计划。
消息传到李世民耳中,李世民与众谋士商议后决定抢先下手。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就占领了玄武门,隔断了李建成、李元吉和城外军队的联系。随后一场血雨腥风的激战开始了。交手中,李世民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如愿成了太子,掌握了朝政大权。他没有清剿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部,反而将一些有能力的人才收到自己门下,这其中就包括以中正刚直而闻名的谋士魏征。从这以后,李世民就再难逃被魏征当面训斥的命运。
李世民为了表明自己让天下和解的决心,不仅下诏不准再追查李建成和李元吉余党,还派魏征为制使,出使河北,传达自己的意思。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八月初八,李渊传大唐皇帝位于太子李世民,自己成为太上皇。
武德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突厥趁唐朝朝政不稳进犯中原,抵达关中渭水边,直逼长安。李世民心里清楚,凭现在唐的实力,还无法与突厥对抗,索性委曲求全,向突厥纳贡,换取中原的和平生息。
李世民登基后,深切感受到了治天下和打天下的巨大差距。他修改了国号,以代表宽忍和善的“贞观”取代了原来的“武德”,正式开始了历时二十余年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的时代。
李世民为了推行新政,开始清除自己治国道路上的一些巨大的障碍。其中一个,就是各种名目的封王。当年太上皇李渊打天下时为了笼络人心,给各路人马随意加官晋爵。虽然其中有些只是虚职,但也独霸一方,占有大量土地资源,每年还要领取丰厚的俸禄。
李世民削减封王的想法还没有对外宣布,就已经在朝野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削减封王影响了众多王侯贵族的直接利益,义安王李孝常联合其他一些反对者,打算用清君侧的名义,以武力胁迫李世民。李世民早已掌握了他们的动向,干净利落的粉碎了他们的阴谋,并以自己的威严镇慑住了朝中百官。
关中大旱。李世民为感动上苍,负荆祈雨。但李世民的诚心并未缓解旱情。李世民无奈,只能开关放人,允许受灾百姓到关外去乞食为生。玄奘也随着灾民的队伍出关,开始了他西域取经的旅程。
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大唐王朝的国力已经积攒了一定的实力,为了解决边疆问题,李世民决定征伐突厥。贞观三年八月十九日,李世民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征伐突厥。突厥内部此时发生了严重的纠纷,两位可汗矛盾重重。李靖的军队稍一冲击,突厥军便彻底溃散了。
平定了突厥,西北周边二十几个国家都来朝贺。在高昌王的建议下,李世民被各国拥为“天可汗”。一时间,从中原通往西域的各种商业、外交通道纷纷开通,长安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李世民的目光不得不开始投向未来。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选谁作为继任者。太子李承乾虽然是长子且能力值得信赖,却不愿读书,性情古怪,终日沉迷于酒色。次子李泰是个很有心机的人,他在一些能人的辅佐下,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李世民的青睐。
朝中大臣也都纷纷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支持李承乾,有的支持李泰。唯独长孙无忌看中了软弱忠厚的李治,并给了李治极大的帮助。深受李世民宠爱的武才人 ——也就是后来的女皇武则天与李治关系非同寻常。她告诉李治,现在李承乾和李泰的实力虽然都很雄厚,但也许会形成鹬蚌相争的局面,到时候他们只要坐收渔翁之利就可以了。
李承乾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来自李世民和李泰的压力。最终,在形势的逼迫和众人的怂恿下,李承乾决定杀掉父皇和弟弟。李承乾幼稚的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被粉碎了。李世民不愿再杀害亲人,便将李承乾流放。在长孙无忌和武才人的努力下,李世民没有立李泰为太子,反而立了李治为太子。
经过十几年的长途跋涉,玄奘取经回到了长安。在李世民的支持下,玄奘在弘福寺展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的外来文化翻译工程。
北漠叛乱,李世民御驾亲征。然而恶劣的气候让唐军随时惨重,李世民也从这场失败的战争起一蹶不振。
李世民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继续主持朝政。他将国家政务都托付给了李治。可想到自己离开人世后,李治要担起全部的责任,仍不放心。他将李治托付给长孙无忌,要他辅佐未来新的皇帝。
房玄龄、李靖等老臣纷纷去世,留下李世民一人孤独的度过最后的时光。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初唐第二代帝王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后,是大唐盛世。
简评
最大的问题是剧情枯燥,故事没有轻重缓急毫无张力,作为电视剧来说是硬伤。其次是台词过于现代,观众很容易跳戏。再次是后期制作不用心,五毛特效的战争场面就不说了毕竟经费有限,可是日常画面也黄得仅次于《火舞黄沙》就很难理解。演员们都算是演技派,演技平均值或多或少高出了行业平均值一截,但在这一部里面达到了他们演技的顶峰吗?恐怕没有。所谓杀鸡焉用牛刀,剧本没有让人发挥的余地演技也无从施展。优点可能是比较符合史实,但是说真的没有百家讲坛唐朝系列好看
短板:特效和打斗场面。可能是资金原因,打斗场面比较敷衍大场面比较少。人物出场不介绍,只能从台词里知道这人身份,经常聊了半天了我还不知道这人是谁,愁得我,而且我对老头脸稍微有点脸盲,萧瑀、张玄素、韦挺还有一个谁,我搞混了好多集。//其余全是长处,尤其是:台词,摄影,服化道,演技。这个摄影我好喜欢,极尽所能地利用自然光线和烛光,既贴合实际还能烘托氛围,镜头很漂亮。服化道非常贴近史实,很喜欢。虽然大量的镜头都是一群人坐屋里聊天,但镜头、音乐、演技、台词、甚至还有光线的配合,看起来非常舒服。全员演技让人舒服,马精武和金士杰的演技简直绝了,马跃也很好,还原了一个复杂多面的李世民,看他和魏征吵架最好笑了。
虽然画质模糊有些许难以忍受,虽然脸盲到经常不知道谁是谁,但历史总是有魅力的,马跃饰演的李世民真的有血有肉有魅力,从不被重视的老二一步步谋划笼络人才,在房谋杜断的作用下有了玄武门之变的果伐,李渊虽难以接受儿子们的残杀,但最终还是看到了贞观之治带来的国泰民安。剧中期,李承乾和李泰的暗中斗争,谋略较少,不够深刻,但李世民看到儿子们残杀才明白父亲当时的痛楚,我甚至觉得他立李治为太子主要就是看中他仁厚不喜杀戮,能够保齐这个家而已。剧后期,尽显悲凉色彩,杜如晦、李靖、房玄龄一波波大臣先李世民而去,那种英雄迟暮之年的悲感直袭心腹,人总是要走的,也许正因为年轻时有那些精彩纷呈的人生,才更不能接受年老的力不从心吧
导演并不想戏说,只是想最大限度的还原那段历史。台词还原,服饰还原,人物形象都力争还原。以新旧唐书为参考,以资治通鉴为依据。从虎牢之战到太宗宾天,29年大事事无巨细,娓娓道来,拼凑出一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蓝图。马跃的唐太宗凌厉威严,颇有朱元璋笔下「英姿盖世,武定四方」的豪迈。比唐国强慈眉善目的形象强太多了。李世民不暴戾也绝不仁慈;李世民不嗜杀也绝不和善。他只是军功卓著,22岁平定天下;他只是政绩斐然,22年打造太平盛世。他只是千古未有,亘世无二的卓绝军事家;他只是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超凡政治家。他残害手足,幽禁生父,狠毒堪比杨广;他东征高丽,西讨突厥,劳民更胜隋炀。他是隋炀帝的正面,所谓殷鉴不远;他是李德胜的另面,同堪神鬼莫测。他庙号太宗谥文皇帝。位分最高曰太,经天纬地曰文。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耗时两个多月,终于看完了贞观之治。马跃老师很帅,身材气质都在线,但是单凭马跃老师的魅力还是很难让我坚持啃下这部剧,中间扔下了好久。但是不得不说,这部剧好看的很大原因是由于李世民本人的政绩,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完美的皇帝。但是这部剧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女性角色都过于单薄,只有后期出现的武则天是立体的有野心的女人形象,长孙皇后这种男权视角下的贤妻良母,真的让我看得非常不适,当然这种戏剧形象的单薄很大原因是由于这一历史时期很多女人就是附庸于男人。从西汉到唐代,女人的地位越来越低下,他们的身影越来越消失于历史舞台,变成了一个属于男人的附件。记得李泰曾经说过,如果他的姐妹都是男人,那他干脆放弃争夺皇位专心著书立说,由此可见女人的才识能力并不见的低于男人,只是她们缺少机会,只是因为她们不是男人。
还差几集才看完不过非常想写点什么。是继《大明王朝1566》之后看的第二部历史正剧。马跃的李世民很帅,苗圃的文德皇后很美。很多人会追怀贞观的昌盛,也会赞叹君明臣贤的政治环境。但是,看看最后的国本之争以及太宗的无奈,就知道政体在根本上难以避免这一系列悲剧——承乾和世民对戏那一幕更让我肯定这一点。这部剧的好处是对人性复杂的刻画,就连魏征也能看出“流芳千古”的欲望。最让自己感动的是长孙和魏征去世两幕(或许看了大结局我会改变想法),平铺直叙同样感人肺腑。最后最让我这个搞设计的欣喜的当然是布景和打光,暮色夜景太美了,部分构图也精致…片头片尾张学友唱的,好听。
为什么会这么高分呢?只有我觉得整部剧看起来特别的拖沓累赘吗?这部剧的优点是老戏骨很多,演技在线,完全不跳戏,而且各种细节微表情都做得很到位,但缺点是剧情过分拖沓,尤其是高潮宣武门之变后,开始讲述李世民如何治理朝政,简直把李世民和皇后造神了,各种善良、体察民意、关心百姓,不否认这些都是事实,但过多赞誉总让人觉得过分主旋律,过分追捧就显得不真实,无奈,历史就是由胜利者来书写,怎么能够与《大明王朝1566》类比,大明简直是神作好嘛!里面的明争暗斗和一言一行都蕴含深意,不是顶级的演技很难呈现,编剧也足见功底。这部的编剧在大明面前就是相形见拙,内容很浅显直白,对李世民各种捧杀,没什么观看价值。
真的像纪录片,娓娓道来,带你走近一段厚重的历史!有几个地方剧情不太连贯,有的特效也不尽如意,但静下心来慢慢往后看其实挺好看的,而且马老师演技挺不错的。历史因为是历史,看剧时就没有那种戏剧性冲突和起起落落,所以就像在重温一个故事,没有惊喜,但有感动、自豪感,会永远铭记!开始可能会觉得枯燥,就需要慢慢品!其实挺搞不懂的,有些说有的剧不符合历史不想看,这个剧吧,说基本符合历史,又觉得太枯燥无聊了,差评!好吧,我也蹲一个既幽默风趣又符合史实的正剧吧!
“此剧是根据《唐书》改编,反映唐太宗贞观之治盛世的历史剧。与另一部戏说唐史的《贞观长歌》相比,此剧剧本是作家阿城和唐史专家孟宪实共同编写,基本上做到了尊重正史、较少戏说的原则。因此剧中的政治戏和宫廷戏严守史实,极少倾向于描写历史人物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方面。但是这也造成了此剧的情节过于平淡寡味,高潮戏几近缺失,50集的长度显得冗长枯燥。而在拍摄上,只要涉及到战争场面的部分,几乎全用劣质的电脑特效一笔带过。全剧仅靠室内戏的道具、服装和礼仪制度,勉强拍出了初唐风韵。”说的对,童年滤镜,瑕不掩瑜
看完本剧后,又去搜了很多李世民时代的历史讲解视频看,确认还原度极高,情节基于史实展开。玄武门政变到贞观之治,有太多故事可讲,注定了剧本不会空洞,虽然有很多现代小故事插进去有些bug,但无伤大局,历史剧最重要的就是还原度和陈述性。借古鉴今,是历史剧的意义,可惜现在很少拍了。唯一觉得可以收一收的点在于,剧里李世民落泪太多了,个人认为,这样的一位帝王,会常常伤感忧愁,但还不至于这么容易流泪。【11】
缺点:,很违和。,不知是资金问题还是拍不出。,玄武门竟然就这么过去了,听说是80集剪到50集。不知道剪没了多少好剧情。,最后几集李世民哭的有点多。但演员演技和大部分剧情我还是想给五星。有些影视作品能将历史人物的形象印入人们脑海,一提起想到的就是它展示的形象,如看三国曹操,关羽,诸葛亮,汉武大帝刘彻,卫青,霍去病,此剧也是如此。
服装道具场景挺还原初唐,相对比较古朴简洁,很多小事都是有历史记载。但是剧的节奏真的不太好,有点流水账,一度枯燥得我睡着。为什么选角都那么老?李世民出场才20岁,演员完全就是40岁吧,还粘了胡子,我知道是为了还原,但真的无语。李渊出场看起来像60岁,导致我总觉得他快挂了。旧剧不太会标谁是谁,我脸盲,只能认出外形突出的几位名臣。听说80集变50集,所以期待已久的玄武门啊,太子谋反啊,甚至各种打仗都一剪没,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