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开店(1987)

Erzi Has a Little HotelUP:2021-10-29

二子开店

评分:7.6 导演:王秉林 编剧:王秉林
主演:陈强 / 陈佩斯 / 黄玲 / 金萍 / 梁天 / 安雯 / 崔斌 / 李楠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0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之二 / Erzi kai dian / Er Zi Has a Little Hotel
上映:1987(中国大陆)
IMDb:tt0350897

二子开店简介

青年二子(陈佩斯 饰)待业在家,整天无所事事。哥们麻杆闻得居委会有意让他们几个待业青年合伙承包一家小客店,赶来和二子商量。二子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和麻杆开始“招兵买马”,他们找来了失业在家的女生英子(张静林 饰)、父母都不在了的大虎和不堪忍受继父虐待的小豆(李楠 饰) 。在二子父母的资金和多方面支持下,这群年轻人终于领会了营业执照,将小客店包了下来。然而,开店后困难接踵而至,这群年轻人最后能否获得成功?

简评

1216资料馆小西天,80年代老北京小市民生活喜剧,讲述了二子及其伙伴们一起开店的故事,由陈强同志饰演影片中最大的反派——二子他爹老奎同志,主要呈现了二子这帮八十年代“新青年”与老一辈之间的矛盾。笑点很多,不少台词也成为经典,有一定的讽喻性但意象相对模糊,做得并不到位。不得不说时尚是个圈,八十年代这帮弄潮儿们一个个齐逼小短裤加敞怀露脐装,甭管男的女的可劲儿露大腿,啧啧,希望明年夏天能看到各位时尚弄潮儿们短裤都穿短一点。

小时看过还不太记事,今天重新温习一下真的不错,比现在的流量明星强太多,胶片电影的感觉就是有那种独特的吸引,对白一张嘴就是京腔,那个年代的戏真的有血有肉,故事倒不是多吸引,但人物个性浓烈,就耍贫嘴都不让人烦,通过镜头看小时候的北京确实让我们这辈人怀念,值得北京80后的孩子去看看,有独特的情怀,另外个人比较喜欢梁天。

姨母很喜欢的电影,夸张的程度有点过了,在00后的我看来就是感觉很想引人注意力所以很用力的一种表现手法,而且电影里的那个年代的孩子们不可能这么忤逆父亲,可以说“真是打响反大男子主义第一枪了?先从父亲入手?”以前的电影在那个年代是很好,但是它属于那个年代,也经不起后人再去仔细推敲,因为所属年代不同价值观什么都不一样了

被妈妈安利的老片子,很欢乐,也挺写实,反应八十年代北京的市井百姓真实生活,现在很难见到这样的题材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效果就是不一样,陈强和陈佩斯的父子组合,喜剧效果拉满。但也不只是为了搞笑而搞笑,其内在不乏八十年代独有的朝气,刚刚改革开放后的那种蓬勃,也有对以“顾问”名义退而不休风气的讽刺。回头看那时的人们,生活不易但依然充满积极向上的能量,虽然折腾也不招人烦,看完感觉很放松!

二子系列的第二部,陈强,陈佩斯和黄玲的三人组是沿用79年《瞧这一家子》的班底,人设一致但姓名不同。感受:京味太重,大量使用北京土语(也许用太多了)。时代背景突出(80年代的旅社,锅炉房,介绍信),街溜儿的励志就业故事,又有鼓励承包的意味,也算是当年跟上主旋律的电影。故事情节标准三段式:开店,大虎小豆捡顾客的钱,二子英子和麻杆的恋情纠葛(不让英子出门的桥段处理的无比怪异)。演员阵容非常有趣:梁天演的麻杆,刘佩琦演的顺子(还记得乔安山吗),韩影演的大妈,剧中的英子和小豆还都演过红楼梦,分别是晴雯和茗烟。

无业小年轻,向爸爸借钱,叫了一帮无业朋友,改头换面,开小旅馆创业。陈强演的老爸,一方面有架子,有钱;但另一方面被年轻人欺负地特别惨,快到没心没肺虐待老人的地步了。要钱:老爸那儿要不过来,只好向心软的妈妈要,策略是卖惨。但卖惨的过程中看到这些年轻人确实惨,成为混混或许也是不得已。卖惨这段是最好笑的一段,但卖的也是真惨。之后“哥们儿”这些歌出来的时候,就真的替他们高兴。创业给了他们一个改头换面的机会。故事同时也是从父亲的权威,同时也是道德权威中抗争,并走向独立的过程。要做经理,也要取老爸不同意的老婆;同时还要顶着作风不好等等的偏见在社会上立足。年轻人要支棱起来不容易。钱:作为创业本金,作为道德的考验,作为控制的手段…….

陈强、陈佩斯和黄玲的三人组配搭极有银幕“笑”果,一查年份才知道距离《瞧这一家子》已经过去了整整8年,所幸岁月并未在他们脸下留下痕迹,只老爷子一个嫌弃的表情,立马就把观众拉回到老北京胡同里的“陈家大院”了。这部片子没有王好为导演的《瞧》好看,相形而言叙事效率较低,且不利用误会、意外等常规的喜剧包袱制造笑料,不知是对现实主义笔触的固执坚持还是不擅写作喜剧,总而言之这部父子开客店的故事本身略有些清淡无味。影像里复原着老北京市井气息浓重的街景空间,实在是令人神往,那是一个充沛着人情世态的年代,故事生长在人与人之间的碰撞、罅隙与划痕里,根基与生命力同构。而今众多刻画北京生活的现代故事,情感与主题本身都呈现出一种无根感与漂浮感,故事少了,喜剧就更少了。

总是改不了把自己代入主人公的毛病,这就导致了有些地方会觉得这几个小年轻特烦人,欺负老爷子,瞎折腾等等...换个角度想想,也不免有些羡慕这群年轻人的自由。80年代的北京,一切都是新的、向上的、自由的,像春天里的一阵风。(只能在电影里看看这个我还未出生的年代,惊奇的发现自己的穿搭确实和那个年代的奶奶有几分相似,怪不得我妈老觉得我穿的土....)

这是《父与子》的续集。二子高考睡着导致没有考上大学,只好待业在家。影片为我们展现出了八十年代的待业青年的生存之道。他们吃苦耐劳,他们敢作敢当,他们有想法有能力有干劲,他们有舍有得,他们一起闹腾一起搞笑。这是一个充满了机遇的草莽时代,离如今的我们愈行渐远。同样离我们愈行渐远的,还有这种深入百姓生活的电影艺术……

:二子,嘛呢? 最标准的北京哥们儿间见面的问候,其实不咋说吃了吗,您呢。这个片子里面就能看出来,北京其实也分四九城,北南差距很大。这伙子年轻人应该都是建国后进北京的第一代,他们手父辈影响很大,陈强老师演的角色应该就是第一波跟着部队或者工厂进北京的老辈子人,说话还有口音的。大虎小豆一看就是南城胡同串子,二子和他们有区别的,所以他很纠结。一边爱谁谁,一边迎合着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最后两边都得罪了,啥也没落着,为了集体利益伤了哥们义气,为了事业发展得罪同道中人,这二子呀,忒实诚,以至于下一部剧集直接就变《傻帽经理》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之二,比《父与子》更进一步的是,在保留父子性格冲突作为系列核心笑点的同时,直接把八十年代个体户的生存作为核心,而非第一部点到即止,也是为后几部奠定基调。自由恋爱部分很敢写,英子离开的那场戏虽抓马但也蛮漂亮,奸污与拥抱,泪与吻,破镜与重圆,象征了那些八十年代打破规训的女青年,也是挺有魅力的。

80年代大部分反映改革的电影都是“奉旨改革”与“奉旨造反”的前一个故事差不多,“人”是假装活着,唯有陈佩斯的电影里“人”是真正活的,因为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一群待业青年历史原因没什么技能,活着就是“不蒸馒头争口气”呗,二子抱着英子不让她堕落的那段激情戏不知道让我哭了多少次,包括有情有义的麻杆儿兄弟,陈佩斯的电影从来不说教,普通人生活本身真实出现在荧幕,自食其力就足够感人了,从“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到陈佩斯活出一点人的自尊,在我看来这是80年代最辉煌的进步,就那几年,随后就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