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和鲸(2005)
评分:7.7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编剧:诺亚·鲍姆巴赫
主演:欧文·克莱恩 / 杰夫·丹尼尔斯 / 劳拉·琳妮 / 杰西·艾森伯格 / 威廉·鲍德温 / 大卫·本杰 / 安娜·帕奎因 / Molly Barton / Bo Berkman / Matthew Kaplan / Simon Kaplan / Matthew Kirsch / Daniella Markowicz / 伊丽莎白·梅里威瑟 / Ben Schrank
类型:剧情 / 喜剧 / 家庭
片长:81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亲情难舍(台) / 亲情难了 / 爱·对抗
上映:2005-01-24(圣丹斯电影节)
IMDb:tt0367089
鱿鱼和鲸简介
伯克曼一家正面临一场家庭危机。老爸伯纳德(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 饰)事业正在走下坡路,曾是畅销作家的他如今变得湮没无闻,反而是妻子琼(劳拉·琳妮 Laura Linney 饰)而今在写作上声名鹊起,令伯纳德倍感落差,并选择用尖酸刻薄嘴脸面对妻子的成功,二人不得不面临婚姻破裂的结局。两个儿子必定要因父母关系受到困扰。大儿子沃尔特(杰西·艾森伯格 Jesse Eisenberg 饰)16岁了,正值青春萌动,他坚决站在父亲一边,不料自己喜欢的女生竟然上了父亲的床;小儿子弗兰克(欧文•克莱恩 Owen Kline 饰)12岁,将父母离婚视作世界末日,甚至开始喝酒,因支持母亲变得和哥哥势不两立。一家四口的不知所措深深印在两个孩子的成长里面……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诺亚·鲍姆巴赫 第63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音乐/喜剧片(提名) 第6届美国电影学会奖年度佳片
获得奖项
- 第7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编剧 - 第21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长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编剧 - 第63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音乐/喜剧电影 / 音乐/喜剧电影最佳女主角 / 音乐/喜剧电影最佳男主角 -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原创剧本 - 第6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获奖:年度佳片 - 第22届圣丹斯电影节
获奖:最佳导演-美国剧情片 / 瓦尔度·绍特编剧奖
提名:评审团大奖-美国剧情片
- 诺亚·鲍姆巴赫 Noah Baumbach导演
- 欧文·克莱恩 Owen Kline饰 Frank Berkman
- 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饰 Bernard Berkman
- 劳拉·琳妮 Laura Linney饰 Joan Berkman
- 杰西·艾森伯格 Jesse Eisenberg饰 Walt Berkman
- 威廉·鲍德温 William Baldwin饰 Ivan
简评
青少年阶段# 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是争斗的鲸与鱿鱼,他们之间的争吵占据着双方的全部精力,不管这对两个孩子的情感会产生什么影响,父母依然一如既往的自私,仅仅迷恋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电影里,孩子别无选择,只好跟随一方,而把另一方丑化。但渐渐的,两个孩子被迫成熟起来,现实世界并不总是完美的。
也还行吧,就是说不出有什么地方比起伍迪艾伦还是差了口气,鲍姆巴赫表现中产家庭的婚姻状态总有种莫名的焦虑感,或许其眼中的夫妻关系大概就像大乌贼与抹香鲸一般互相伤害此消彼长胜负难分,剧情据说与导演自身经历有关,貌似小说发表后还因此拯救了父母的婚姻,前半部分叙事有点拖沓,对白中还穿插进了各种文学、电影和音乐的梗,熟稔于此的观众看到这里大概都要会心一笑,彼此都拥有文学博士学位的高知双作家夫妻教育孩子反而并不那么成功,日常生活中的不拘小节和关系紧张造成的过度压抑感却给了孩子们过早灌输了“性”暗示,于是哥哥成了爱无能,弟弟则沉迷于痴汉行径,后者倒更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最后所有问题都没解决,哥哥忽然一路小跑到著名的ny自然历史博物馆坦然面对了自己的童年/心理阴影(亦暗合片名),故事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
其实可以有四星,讨论了父权、父母崇拜情结、青春期性欲、成长与自我和解、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并且都不算浮皮潦草,然而父亲这个角色让我极度不适,导致整个观影过程相当烦躁。开场的戏尤其好,夫妻的分歧、双方的个性在极短的时间内极自然地得到了展现。看完最大的想法是我太痛恨文艺养胃自大狂了……父权的阴影笼罩了全家,全程卖弄假文艺,强调自己的孤独和情感需求,仍仅旨在自我展示,自我欺骗和自我满足。最爱的片段是沃尔特去面诊,谈到与母亲去博物馆看鱿鱼和鲸,那是整部电影的core。缺点是全片旨在做知识分子家庭现实的自解与自嘲,但剧情发展戏剧化色彩太浓重,反而同时失去了部分广度和深度。很奇怪的电影,很特别的观感…卷西嫩得能掐出水,尽管你演了个自作聪明的半吊子混蛋,但仍然:brainy is a new sexy!
谐谑轻松的表象下包裹家庭的创伤(btw我真的越来越能get美式幽默了,好好笑)。四个人物都非常非常鲜活,关系塑造也很明确。小儿子从开头哇哇哭的小屁孩变成后面的早熟叛逆男孩,他的变化最贴合剧情发展。大儿子的幻想症我猜测是与二胎+母亲的疏离有关,所以他想要证明自己是好的来获得肯定。鲍姆巴赫还蛮后现代的,好多好多文本互设,要真细细解读起来还是个大工程。
老文青面对索吻泰然自若欣然接受,小文青把hey you当作原创自我标榜,都在“感动自己”里活的相似潇洒,鲍姆巴赫写文青真是一把好手,一出无用文青人间调停群像图,相似得令人毛骨悚然:对爱情对婚姻,对自我功成对社会认可,对枕边人对心中人,文青不是罪,不自知活的实在苦闷。成年人在一次次停滞与重启间把力量消磨殆尽了,年青人还能跑起来,跑去去面对曾经的恐惧
最终四人在琼的家里的争执闹剧以伯纳德因急病被送医院告终,沃尔特终究没有答应父亲留在医院,独自跑向了博物馆。我们完全可以就此认为,沃尔特终于脱离了对父亲的盲目崇拜,想要重新成为他自己。影片的末尾,沃尔特离开医院里在病床上仍然孤高自赏的知识分子父亲,穿过街道,独自去博物馆。在博物馆昏暗冷清的大厅里,他就那么看着处在冻结的时间中的,搏斗的鱿鱼和鲸。
和婚姻故事连起来看挺有意思,鲍姆巴赫拍他爸妈和他和他前妻感觉都差不多,都是男方本来在占据高位,最后被女方反超,权力关系反转,婚姻破裂,看来是一种两代人的轮回啊。导演一方面似乎把自己放在吐槽父亲装逼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却在电影里不停秀电影和文学功底,甚至直接引用蓝丝绒,模仿新浪潮调节,甚至还有故意在镜头放了个草,模仿当年技术不过关时的新现实主义。如果去了这些,这个片还能受影评那么喜欢吗
以两个孩子视角去经历父母离婚,青春酸涩成长的种种阵痛也被挟持投射于此,四角关系段段精彩,比《婚姻故事》丰富有层次多了。老爸真是集古今东西爹味直男癌之大成,离婚了还管不住针线头,栽了活该。本片由诺导年少目睹父母离婚经历改编而成,十五年后又把自己亲身离婚撕逼大戏拍成了《婚姻故事》。三部曲要逻辑闭环明显还缺一部:十五年后,诺导以年迈父母身份帮孩子操办离婚。
好喜欢他拍纽约的方式,特别是bk街景和地铁,复古而有人情味|很温情的片子呐,导演的拍摄手法和演员的演技都还很青涩,而正是这种简单干净的呈现就有这样情真意切的效果,和婚姻故事比起来肯定还是不够立体,冲突不够强烈,显得有些松散,但剧本是真的棒,真的细腻柔软地展开亲情爱情之间的纠结,那些纠缠不清的鸡毛蒜皮的生活,正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的真谛|!他那时候也好青涩啊|不愧是文学世家出身的导演了,总觉得导演是在拍自己的故事,父亲也是有过好几段婚姻的著名小说家,母亲也在new york times有作品,也是有个弟弟,也是十分文艺的一家子,可能也正是这样的背景让他有这样的经历,于是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吧
原来鲍姆巴赫2005年就拍出了类似《婚姻故事》框架的电影了,不过本片的视角更集中在一家四口每个人对于家庭危机的反应、遭遇和妥协。其实看完感觉本片中这对中年夫妇的几次争吵更写实,当然也可能因为本片和后来的《婚》中的两对夫妻是处于人生不同阶段,所以对于处理婚姻危机的方式和心态也不一样。另外也因为本片角度平均化,两个儿子身上的几场戏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结尾出现的两种动物雕塑也算是间接点题了吧。其实这对夫妻这样折腾的样子,又何尝不是如同大乌贼和抹香鲸之间的那种甚至有些“暧昧”的敌对关系?鲍姆巴赫剧本里的纽约就是把世界级大都会给家长里短化,也不失为一种另类的特色。
四个角色都各有缺陷,特别是父亲的角色,简直是直男癌典范。可是他们都不愿意直视对方的缺点,只是一再埋怨,直到最后哥哥鼓起勇气去看了小时候害怕的鱿鱼与鲸搏斗的场面,我想他终于能够接受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会有不完美和丑陋的一面。(记得我去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时候也曾被那个藏在阴暗角落里的大鱿鱼吓一跳= =
意外的紧凑好看,节奏、画面、氛围、音乐,都很完美。离婚故事和我家的情况有一些重合,通常会被理解为女方认为男方无能遂弃之,但是真实的原因应该是男方在生活中的荒诞(如再三请求的汉堡),当然中间受难的只有小孩。国外对于性事的开放实在有些超乎想象,尤其是父母对子女开放得容易误导,故事里一半婚姻家庭稀碎,一般是大孩小孩对性的困惑的摸索。(当然中国也有这种困惑,只有没有创作者书写,我也无缘得知)伯纳德的头发被撩动的时候静音处理很神。鱿鱼和鲸像是伯纳德心中的伊甸园,朦胧的宁静温暖,我心中也有这样的场景,溪水汨汨流的象湖公园,父母在身旁,虽然不曾再去,它现在会是什么样?父母俨然老去,正因如此,记忆里安全牢固的象征尤其需要得到印证。(巨物确实恐怖吧!)(尼诺加成,及卷森满分o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