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代价(1953)

Le salaire de la peurUP:2021-10-26

《恐惧的代价》 (法语:Le Sa​​laire de la peur) 是亨利-乔治·克鲁曹1953年拍摄的剧情片,由Georges Arnaud 50年的小说改编。

演员表影评剧照
恐惧的代价

评分:8.7 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 编剧:亨利-乔治·克鲁佐 / Jérôme Géronimi
主演:伊夫·蒙当 / 夏尔·瓦内尔 / 彼得·范·埃克 / 福尔科·卢利 / 薇拉·克劳佐
类型:剧情 / 惊悚 / 冒险
片长:131分钟 / 148分钟(导演剪辑版) / 152分钟(4K修地区:法国 / 意大利
语言:法语 / 英语 / 西班牙语 / 德语 / 意大利语 / 俄语
影片别名:九死一生 / 恐怖的报酬 / 恐惧的酬劳 / The Wages of Fear
上映:1953-04-15(戛纳电影节)
IMDb:tt0046268

恐惧的代价简介

马里奥(伊夫·蒙当 Yves Montand 饰)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混混,在那个小镇里,所有的人都在找工作,可是没有一个人有正式的工作。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地方,每天还有无数人前来淘金,落魄的商人吉奥(查尔斯·文恩 Charles Vanel 饰)就是其中的一员。同时,命不 久矣的鲁奇(Folco Lulli 饰)和嚣张跋扈的班巴(彼得·范·埃克 Peter van Eyck 饰)也出现在了当地鱼龙混杂的酒吧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赚钱。
  此时,500公里外的S•O•C石油公司的油井燃起了熊熊大火,为了灭火,必须有人驾驶着装有十吨硝化甘油的卡车开往此地,而对于公司的雇工来说,这无疑是自杀的举动,因为只要有任何一点点的颠簸和受热,十吨硝化甘油就将化为十吨威力无比的炸弹。无良的老板打起了混混们的主意,因为即使他们死了,也不会有工会来追究责任。马里奥、吉奥、班巴和鲁奇获得了这个危险的任务,并被允诺每人将有2000美金的酬劳。就这样,为了金钱,一行人将性命捏在手里,驶上了危险与恐惧并存的不归路。

第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亨利-乔治·克鲁佐 第6届戛纳电影节Special Mention夏尔·瓦内尔 第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亨利-乔治·克鲁佐

恐惧的代价剧照

恐惧的代价恐惧的代价恐惧的代价

简评

曾经有一段时间公路片真的挺红,没想到上世纪中叶也曾有那么一部公路片。四个人一路上各种行为就像小丑一样,载着随时会爆炸的危险品,经过的还是这么崎岖不堪的路。中间还爆了一辆车,烂木头拐弯点,大石挡路,还有后面的沼泽地,能到达终点简直是奇迹。黑白片看着两人变成泥人太窒息了。腿被货车轧了,因为黑白片也看不到鲜血淋漓,但是那种慢慢血流尽死去的感觉真是太适合脑补了。然后反转和亮点却在最后。家里人知道任务达成的喜讯开始狂欢,车上再没有危险品,归途的欢快,在悬崖边翻车的一瞬间戛然而止。正所谓的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很是黑色幽默。

前45分钟约等于可以删掉,后面剧情紧张刺激,相当精彩。从以全片结果倒推来看,前45分钟亦很重要。这除了铺垫完善后面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生存环境空间等(交代完善人物后续行为强有力逻辑动力支撑),更重要的,是完成对“批美”元素,即后现代社会中,或者说二战后以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对资源型地区的掠夺与剥削议题的表达。除了冒险公路片类型外衣,该片所探讨主题,远不止平民阶级的勇敢与机智,也不仅局限于对冒险故事的戏剧性呈现。在该片中,美国公司在资源地是Trouble Maker,需要制造另外一种麻烦,来解决现有麻烦。而“工具”,是当地为赚钱不惜冒险生命的劳工,是外地前来资源区域掘金的打工者,他们命比纸薄,同样胆小如鼠和懦弱。但利益的驱使,令他们愿意为此一搏。从该层面,影片充斥了对入侵元素和资本主义的批判。

是个好片,但金棕榈加金熊,实在名不副实……相比之下简直是欠《洞》一个金棕榈和金熊才对。片名《恐惧的代价》是想告诉我们:恐惧的代价是谨慎。但这种代价是好的代价,当不恐惧时,完全放松才更容易出现意外。剧本是非常好的,两条主线,四个人物都塑造得比较丰满。只是这片节奏很乱,前面铺垫太冗长又拖沓,还是得用《洞》来拉踩一下:《洞》的五位男主角都在主线任务中逐渐立体,这片其实到最后才算了解一点点第二辆车的司机。情节也有说不过去的地方,男二为什么突然转变?他明明是最想要这份工作也表现得最勇敢的一位。第二辆车怎么一点都不交代?而且安排的女配更是莫名其妙……全片台词也是各种厌女……

《恐怖的代价》看到让人窒息,手握方向盘主宰自己的性命这件事足够刺激,完全是命悬一线与峰回路转之间的博弈,导演将紧张感做到了极致,尤其山底炸路石一段,每个镜头的处理都极为克制,但镜头越是镇静,呈现出的效果反倒越是紧张,张力十足。但本片更值得思考的是,掌握方向盘这件事的背后是背景环境的驱使,前一个小时看似拖沓,实则铺垫了后一个半小时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为金钱铤而走险是没有选择的选择,而绝境中的勇气是否还能被称之为勇气都值得怀疑。结尾的设计完全在意料之中,没有哪一个底层可以顺利走出阶级制造的困境,到头来都是徒劳……

惊悚拿捏有节奏感,心理刻画细腻,人物形象丰满,结尾也是喜欢的黑色幽默风格。前车炸的悬崖倒车开始提心眼,真以为被推下去了;炸弹炸石头,给了人趴在地上的照片但是也没死;唱着小曲轻松愉快地“体面自己”后,突然以后车视角炸了一辆;泥潭碾人是高潮,之前为了贴富可抛弃爱情友情,之后为了钱对人命熟视无睹;碾过还是没死的老头在终点前死去,灯枯油尽的小伙子倒也是个够格的结局;最后伴随着音乐和舞蹈,还来了场秋名山坠车反转,宿命感出来了,“栅栏后面什么也没有”。另,拼抢狂的一匹换个死法就孬的老头,也是刷新胆大胆小认知

200615 【B】,精彩绝伦。在群戏刻画与环境及时代背景描绘近一个小时左右的铺垫后故事方才正式拉开序幕,事件的危机性伴随节奏感层层递进,惊悚感(不确定性)之于悬疑背景围绕人物心头,精准的细节调控与蒙太奇操纵下将巨大的悬念设置形成后捏造了一颗置于人物与观众头顶的爆炸物,而在宿命论注定的悲剧性下成功与否如出一辙。有趣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恐惧的展现之过程及其成因并非天然源自心理运动,而是依附于时代背景/生存环境刻画后对人物生存境况的一再压缩进而滋生出富贵险中求的赌徒心理制造强有力的动机。且十分规整并单纯的构铸整套完善的叙事体系,强调对事件本身故事性的视觉描述以此提供更多具象的感官刺激。在此,50s的法国黑白电影之中可看见当代好莱坞工商业模式的影子。

1、片名应该译为恐惧的酬劳。代价和酬劳可是一对反义词。2、看了一个小时了,漫不经心,还没头绪。估计我的脸盲症发作。SOC,south oil company。3、一个楼顶俯瞰的镜头,看到了这个小镇的一点儿面貌。4、百度了一下,说硝化甘油在底下爆炸时会挤压和切断油管。5、后半段非常惊险。我边看边琢磨,反而会回想前半段,前半段说的是人处在无形的绝境中,反而不如有形的绝境,所以才会有那四人赴死般的运送。如果不,总有一天也会默默地吊死在大树上,圣像后。6、像飞机起飞留下的痕迹。

其实严格讲算一部公路黑色电影了,前半段曾经一度让我坚持不下去,但是一个小时以后渐入佳境。故事铺陈太过冗长,但每个人物角色的性格展现还是比较立体丰满的。一路上的恐惧感和危险也是让我捏把汗,人们对金钱的欲望和贪婪的野心体现的淋漓尽致。果然人性经不起考验,感慨丑恶的人心和私欲。其实从一开始,这个活就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有着丰厚的报酬,但敢做这事的也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亡命之徒。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钱就可能付出生命、恐惧的代价;要命就不可能得到这些钱,这是只有赌徒、为了利益敢铤而走险付出一切甚至生命的疯子才敢做的。所以,他们的命运一开始就注定很残酷。厉害的是:最后末段双线叙事交叉剪辑、一边跳着舞蹈、一边得胜归来……伴随着《蓝色多瑙河》,一边晕厥、一边车毁人亡,一切戛然而止,大幕落下。太精彩了。

影片包含了一些樸素的道德價值,例如不要冒不必要之險、樂極必然生悲、作惡者無善報、不顧他人生命冒進者終反噬自身,死亡則都發生在出其不意的時刻。影片也闌入了社會批判的表達,如二人組在石油泥潭裏被“染黑”,在車身上“南方石油公司”的大字標記下艱難前進的場景,即極富意味,它通過“改變”主人公的膚色,將勞工問題和種族問題同構了。此外,考察這部法國電影所建構的美國人(公司)的形象亦是有趣的。4K修復版,2021年9月17日21:15於中國電影資料館小西天藝術影院1號廳,北影節北京展映“致敬影人”單元,BJIFF21-01。

本质上是一场欲望与生命在最原始层面上的博弈,恐惧作为两者之间的调节剂一方面驱使着个体在欲望的诱惑下行动,另一方面又在生命的威胁下抑制本能的冲动,达到一种微妙却充满张力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运送炸药的旅程就是对人类勇气的试炼——能否克制欲望而回归生之飞扬的勇气。克鲁佐既是巴赞现实主义电影的忠实信徒,也是希区柯克炸弹理论的真正实践者。他不惜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去精心铺陈人物群像的现实写照,只为后半段戏剧化转折预置情绪张力。这种张力因炸药的存在而充斥整个后半篇幅,同时将前半段所描写的战争给普通法国群众带来的生存焦虑进一步扩大为个体内部焦灼的角力,在此过程中以恐惧的丧失为代价上演了欲望战胜生命的悲剧。与其说马里奥的死是自身贪婪的结果,不如说是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类生存本身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毁灭性践踏。

,一个小时多的车程段落使人紧张到胃痉挛。如果说希区柯克的影片是“桌下的炸弹”的话,《恐惧的代价》就是“车上的炸弹”,炸弹之所在剧中人知道,观众也知道,却都只能干着急。影片在交代环境、人物登场后设置任务,以两两为单位的两组人马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重重困难为主体,使人称道之处首先在于用视听语言对紧张气氛进行精准地营造与把握上,影片大量使用特写镜头:方向盘、刹手、油门、档位、轮胎等车部件的特写、牵连绳索的钩子的特写、人物大汗淋漓的面部特写、敲击火柴盒的手部特写、咀嚼烟叶的嘴部特写,特写镜头携带着紧张信息在紧密画框中勾动观众的心弦,声音处理则少用音乐而多以寂静为主,那是“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尤其是甘油顺着竹签汩汩流入巨石的声音,使人恐惧于寂静中忽然爆出炸响。

50年代的故事现在看来仍然刺激。四个角色我都喜欢,因为之前不小心看到了最后卡车坠下山崖的一幕,所以最后大家在酒店为马里奥的归来欢呼起舞时就开始难过,要是没有被剧透过的话结尾会给我更大的震撼。引爆石头时多次给到手部口部和眼睛的特写,这个时候紧张的气氛到达顶峰。最后镜头的倾斜和晃动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卡车速度快时造成的视角倾斜,二是马里奥的雀跃心情和镜头一样在跳动,三是暗示故事的转折。小心使得万年船,这就是恐惧的报酬(the wages of f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