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大阴谋(1974)

The ConversationUP:2021-03-29

窃听大阴谋

评分:8.1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编剧: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吉恩·哈克曼 / 约翰·凯泽尔 / 艾伦·加菲尔德 / 弗雷德里克·福瑞斯特 / 辛迪·威廉姆斯 / 迈克尔·希金斯 / 伊丽莎白·麦克雷 / 特瑞·加尔 / 哈里森·福特 / 马克·惠勒 / 罗伯特·希尔兹 / 罗伯特·杜瓦尔 / 吉安-卡洛·科波拉 / 拉蒙·比厄里 / 比利·迪·威廉姆斯
类型:剧情 / 悬疑 / 惊悚
片长:113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对话
上映:1974-04-07(美国)
IMDb:tt0071360

窃听大阴谋简介

哈里·考尔(吉恩·哈克曼 Gene Hackman 饰)在旧金山开了一家侦探公司,他最近的一单生意是去窃听一对男女的对话。他精心地在一个广场附近布下层层的窃听装置,来捕捉这对男女所说的每一句话。窃听进行得很顺利,声音很清晰,但他不理解他们所说的话到底什么意思。 他带着录音文件去雇佣他的公司准备拿他的报酬,却被告知老板不在,便决定暂时不交出录音文件,并退回报酬。他只能小心翼翼地保管着他的录音文件,即使在聚会的时候仍旧提心吊胆,生怕录音文件被人偷走。千防万防,录音文件还是丢失了。心急如焚的哈里只能按照他窃听到的录音内容,于某日来到那对男女口中提到的酒店,却不想他正陷入一场巨大的阴谋中……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第2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简评

本片之视听语言可谓是“名留青史”级别的优秀,不得不臣服在科波拉的调度水平之下。吉恩哈克曼所扮演的侦探男主兼窃听专家,其表演无论是层次感还是细节拿捏也都是足以影史留名的经典。另外故事本身和有几段戏的处理明显也是致敬了希区柯克(观影过程中时不时会想起《后窗》,就是本片相较于《后窗》,基调要压抑很多,虽然配乐有些很“欢乐”)。当窃听者(猎人)成为了被窃听之对象(猎物),所表现出的恐惧和焦虑瞬间便可能击垮他。整体是一部渐入佳境的片子,稍微错过一点细节的话可能就会使人觉得有些闷,但是后劲很足。09年郑保瑞执导的港片《意外》感觉在某些方面有所借鉴本片,不知道是不是真有。四星半。

。最後30分鐘可謂5星完美傑作!竊聽與反竊聽:畫內畫外、聲畫分離,超現實意識流,心理高壓與信仰的崩塌,最後一首薩斯風吹出自己孤獨與落寞。多少揉雜了點當時的水門案與美國政治。攝影非常出色,考究空間感與走位,細膩呈現角色個性,除此之外,前半完全是記大悶棍1)節奏極緩,敘事有條不紊,卻被這節奏拖垮,張力盡失。2)整體故事淺薄,除了最後反轉,陰謀現在看來也淺,發展皆在意料之內。3)一個如此慎思的竊聽者,約會還鬼鬼祟祟,兩次的失守,卻還是對女人鬆懈,前言不對後語。4)Gene Hackman古板的長相卻有如此細膩的表演,角色完美上身。Robert Duvall和Harrison Ford的客串。

极喜欢《窃听风暴》(2006年上映),但科波拉的这部虽然拍摄得更早(1974年上映),却更有意思。第一眼看见吉恩·哈克曼就回想起《窃听风暴》乌尔里希·穆埃,两人在气质上的确相像,都属于谨慎且沉默的窃听者,他们更擅于倾听。这部电影的惊艳之处在于反类型,结尾真是出乎意料。第二是哈里看见抽水马桶中的红色血液渐渐溢出来,很「闪灵」很迷人,恐怖地迷人。最后,在表现梦境和现实的区别时,导演用了一组写实的快速闪切镜头,与现实交叠出现,实际上使用幻觉的名义,来为我们呈现这桩凶杀案的真实场景。

9分杰作。科波拉首夺金棕榈的作品。《放大》是对相机-人眼的视觉建构,《对话》则是听觉的,并且科波拉试图将其可视化,吉恩哈克曼的角色是渐渐认为自己成为了一位“目击者”。影片整体上是带有侦探片色彩的,主角身在其中,他仿佛充当了那个“侦探”,观众跟随着主角持有的“信息量”前进,到头来科波拉还是成功的欺骗了主角也欺骗了观众,而影像本身具有欺骗性的这一题眼是从主人公的视点去搭建起完整的听觉体验来实现的。酒店的那块模糊的玻璃是非常有效的道具,玻璃把主角隔在另一面,而如果我们把玻璃当成一块银幕,我们也同样被隔在另一边,我们像主角一样自以为身在其中,实际上却始终没真正“介入”,只是处在一个旁观的位置。电影正是通过这种视听完成了对幻觉的构建。

一个有点类似“好奇害死猫”的故事,我倒是觉得没有很多人吹的那么好。影片有两条线:一条是惊险悬疑片的主情节,另一条是主角的内心挣扎。要是单看主情节,影片的前四十分钟和后四十分钟都非常不错——无论是音效和配乐的使用,还是悬疑感和氛围的营造,放到现在来看都是一流的水准。但本片中间的四十分钟突然泄气,又长又无聊,我看的时候频频发出“怎么还没完”的由衷感慨,剧情在这里转向次情节,对主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刻画。虽然这一段确实埋了一些伏笔,补充了一些人物前史,并且在最后推动了主情节的发展,但是对于主情节来说这一段实在是太长太拖沓了。结尾的真相揭露环节无非就是“两级反转”,铺垫了将近两个小时结尾整这,有点让我失望。主情节撑不起来,而精心营造、层次丰富的次情节(对我来说)又没有什么意思,我是不想给它太好的分数的。

9分。跟《放大》在窥视题材上可并称卧龙凤雏。《放大》是欧洲青年对存在主义和虚无的审视,本片则是勾勒水门事件后启幕的窃听时代下自我的丧失和信仰的崩塌。从声画分解入戏逐步叠加心理暗示。对声音的运用之精妙足以被学界做拉片分析,画面和布景的简洁高效也是大师水准(比如Caul的公寓),开场的变焦调度教科书级,浴室谋杀在致敬希区柯克的同时加上了超现实主义的画龙点睛,剧情上前后的多处工整对仗也十分犀利(教堂告解和拆开圣母像),最后暴拆公寓却无力找到窃听器后Caul在一地狼藉中吹起了萨克斯是点题后的升华,科技进步的现代社会对人类本性和欲望的异化——这样一切水到渠成,窃听只是他们play中的一环,你擅长什么,你将毁于什么,希腊神话(俄狄浦斯)是一切哲学性思考的源头。往大处看,这是一个都市共沉沦的后现代小片场,

大晚上看简直要吓死我了……没有恐怖情节最多算惊悚,还能把人吓够呛,这就已经说明导演的功力了。22年《视与听》导演版top100。主题之一是窃听与被窃听,猎人与猎物,两者身份的彻底反转。无孔不入的监听,害人害己,无法信任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与爱,所以被同事和露水情人双双背叛。情节反转太妙了!是明知会反转但猜不到会这样反转的程度。前期导演一直在铺垫梦境,所以结尾就被导演给骗了!前期觉得节奏有点慢,结果后20分钟节奏快到目不暇接,信息量太大!主题之二是男主从自负到自我怀疑,只需要一句话“我开始监听你了”。最后在被他自己砸烂的房间里颓败地吹萨克斯,太妙了!主题之三,信仰终被崩溃的自己砸碎。整部电影音画分离做得太好了,完全身临其境。不愧是大师级别的导演,低成本剧情片都可以把别人的大制作按在地上摩擦。

9。科波拉很喜欢声音调度,从这部到现代启示录,都把声音在电影语言中的使用做到极致了。这部尤其令人体会到“声音”在叙事和渲染氛围中的作用,充斥在屏幕的录音、噪声和爵士乐,倒衬得哈利的孤独和疏离。文本上来看,这部片子带有浓厚的后现代色彩,技术批判、异化,窃听与被窃听,而细细品味全片的幻觉和叙事都像是对那段录音的解构和重构,虚虚实实。最绝的是,全片尽是疏离和寂静,每一个小动作和独自行走的镜头都透出淡淡的阴郁,最后翻箱倒柜后独自吹萨克斯的场景尤甚,但是科波拉用镜极其克制简洁,镜头只要扫过哈利的脸或一个小动作,就足够了,这是大师手笔。

从一开始,科波拉就在用尽手段把观众的情绪拉进电影中。嘈杂的声音,中远景镜头为主的观察视角,和情人的谈话,和竞争对手的冲突,和女子的一夜情,这些细节看似和剧情无关,然无不在潜移默化中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无聊平庸的中年窃听者的生活中,这种生活又何尝不是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冷漠社会中的人的生活呢?没有信任感,焦躁,孤单,主人公的窃听专家身份和悬疑故事不过是起到了个放大器的作用,把每一个人的生活以戏剧化的方式放大在了银幕之上。悬疑故事在全片推进过程中渐隐渐现,推动着观众的情绪发展,也在最后一刻把人带入了情绪宣泄的极致。如果这个故事交到现在一个平庸的好莱坞导演手中,这可能会是一部故弄玄虚的三流悬疑片。而在科波拉手中,叙述故事不再是电影的中心,而成了发散情绪的催化剂。

《放大》针对视觉,《窃听》针对听觉,回溯上世纪70年代上至水门事件下至百姓大众的窃听现象,是科波拉对现代性的又一次反思,科技发展迅速但人的道德观还停留在有罪要向神父寻求帮助的原始阶段,二者矛盾之下男主走向臆想的毁灭。放大是照相术里的技法,回放、录制、剪切则是录音术的技法,蕴含了更多可能和 猜忌的空间,信任一点点泯灭,男主以为他要杀他们最终确实他们杀了他,也把窃听大师逼疯。conversation在电影里不是平等的对话而是单方面的介入,结果就是confession,窃听者向自己忏悔的同时神父在另外一个隔间里正当窃听。叙事有些地方不连贯,高潮滞后,科波拉拍梦境还是差点意思。

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表现形式,很容易看得到片中有着浓浓新好莱坞时期大胆的表现方式。无论是公共场域还是私人空间似乎都毫无生气,以至于空旷工作室的告白显得那么蹩脚,讽刺的是它还是一个骗局;忏悔室无力地告诫仿佛透上帝已死已死;转由由无限的理性与阴谋统治的世界。结尾带有俯度的摇摆镜头暗示着监视器的来回移动,窃听者最终反被监控,在体制面前毫无还手之力;正如前文所说,被拆卸的房屋描绘了主人公最终崩塌解体的内心世界。片中,日常录音片段通过反复的使用以及梦境再现形成了一种陌生化效果;随着情节发展,缺失的句子一一构成,悬念之后的世界却是如此破碎无序、诡谲、血腥;这一股悲剧的力量将云雾一般漂泊的神秘故事用力地往下拉扯,配合着快节奏的即兴的jazz形成了一方面形成了无序的互文作用,一方面也与悲剧的基调形成对位效果

科波拉在“水门事件”酝酿出的作品,英文片名“对话”显然更贴近影片的本意,以一段窃听到的对话展开,而这段对话也在其后不断出现贯穿全片,奠定全片的基调,剧情上相当出色的悬疑设置,科波拉以急促的音乐与纷杂的混音带来极致的听觉体验,画面上缓慢的镜头移动,大部分长焦镜头的拍摄给人一种窥视感,对影片的气氛烘托有相当积极的影响。全片几乎为吉恩·哈克曼的独角戏,对形象的塑造的相当成功,沉默寡言,怀有心事,神经过分紧张的侦探形象呼之欲出,结尾处在一片狼藉的房间里独自吹响萨克斯的画面,让人深感凄凉、孤独与无助。片头引出主角的逐渐放大的长镜头是一处为人称道的场面调度,简单的镜头设计在引出主角的同时,相当可观的凸显了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并引出了全片的主要事件,也奠定了全片压抑的风格。

获得奖项

  • 第32届金球奖
    第32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剧情类最佳男主角1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26届戛纳电影节
    第2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第2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2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Track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Editing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第27届戛纳电影节
    第27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
  • 第27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27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