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幻影(1974)

Le fantôme de la libertéUP:2021-03-29

自由的幻影

评分:8.6 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 编剧:路易斯·布努埃尔 / 让-克劳德·卡里埃尔
主演:阿德里娅娜·阿斯蒂 / 朱利安·贝尔托 / 让-克洛德·布里亚利 / 阿道弗·切利 / 保罗·弗朗克尔 / 迈克尔·朗斯代尔 / 皮埃尔·马格隆 / 弗朗索瓦·麦斯特 / 埃莱娜·佩德里埃 / 米歇尔·皮科利 / 克洛德·皮埃普吕 / 让·雷谢夫 / 贝尔纳·维尔莱 / 米莱娜·伍柯迪克 / 莫尼卡·维蒂 / 帕斯卡勒·奥德雷 / 菲利普·布里戈德 / Philippe Brizard / 阿涅丝·卡普里 / 让·尚皮恩 / 雅克·德巴里 / 保罗·勒·佩尔松 / 皮埃尔·拉里 / 阿里克斯·马赫 / M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04分钟地区:法国 / 意大利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自由的魅影 / The Phantom of Liberty / The Specter of Freedom
上映:1974-09-11(法国)
IMDb:tt0071487

自由的幻影简介

本片由几个超现实的小故事串联而成。公园里,一个神秘男子塞给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几张图片,女孩父母对这些帕特农神庙、凯旋门等古建筑的图片大惊失色。丈夫晚上被幻觉困扰求助医生,恰巧女护士请假离去,在回家的路上,女护士偶遇受虐狂帽商、赌博的神父等人。一位教授搭护士的车来到警局授课,却总被打断,他最后讲了一段赴宴的经历,几个朋友在马桶上闲聊,而吃饭却在厕所一样的单间里。一名罹患癌症的男人被告知女儿失踪,虽然女儿就在身边,但一群人仍然四处寻找。一名枪手在高层建筑里随意射杀路人,被判处死刑,但看起来却像是当庭释放。警察局长接到了死去的妹妹电话,他前往墓地查看,却发现自己的位置已经被别人代替……
  本片获1975年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兔奖。

简评

超现实影片,有一条硬逻辑在讲述剩下的一切展示都是寓言性质的,一种氛围被营造,一种状态被分享。自由是法国的标签,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新秩序,现代性的秩序,这是一个希望的未来,但是从影片来看,在自由中的人以一种荒谬、颠倒、无逻辑的状态进行生活,理性在运作,但是内部已经腐烂,每一个被视为正常的人盲目地在社会运作,人性在奇怪的地方发作,这一切依然是自由,而这显得不过是一切是泡影。这是一场为了亵渎而亵渎的影片,是被束缚着的枷锁的无助的人的嘲笑,里面全部都是阴阳怪气,一种“既然现实都已经是异化着的世界,那么我就再过分一点吧!”

群像剧,没有主角,人物关系串联起剧情。喜剧因素来源于超现实,即与现实的反差:雕像打人、厕所用餐、餐桌如厕、神父打牌、当众sm……而这种与现实的反差背后是传统价值观的崩塌以及秩序的破坏。撕毁照片代表传统美学的崩溃;神父打牌代表的传统信仰的崩溃;祖孙乱伦代表着传统伦理的崩溃;当众sm代表着传统性观念的崩溃……课堂羞辱老师代表着课堂秩序的破坏;餐桌上如厕代表着餐桌礼仪的破坏;随意射杀群众代表着公共安全秩序的破坏;杀人犯被判死刑后成为万人迷代表着司法和道德秩序的破坏……而这颠倒的世界的背后是无限制的自由在作怪,所以死刑犯在临死前大喊:打倒自由。但是即使在当代他们仍然被镇压,因为自由是统治阶级维持通知的基石。

布努埃尔“法国时期”的佳作。风格节制,没有过度的摄影机运动与蒙太奇运用,仅仅依靠简单的场面调度,长镜头,跟随演员的横摇镜头和适度的变焦,就实现了对整部电影完美的把握。人物如走马灯似的走个过场,但又是紧密相连,推延了电影的发展。电影实际上没有明确的故事,而是由一段段含“超现实”的片段连接起来的。如警校老师所叙述的习俗,排泄与进食的关系被颠倒错置,人们坐在马桶上放松地聊天,却对“食物”避之不谈。饿了只能偷偷去用餐处大快朵颐。还有猎枪,这是贯穿着布努埃尔多部电影的元素。一个刚被警察罚款的男人在现代高楼上对着人群开枪,毫无目的地,也是毫无缘由。如同《黄金时代》里那个枪杀孩童的男人般。布努埃尔运用这种荒诞离奇的表现手法对资产阶级的虚伪价值观进行猛烈的进攻。

古稀老人玩脱自嗨作。布努艾尔的超现实主义是lucid dreaming,意识流叙事,以及borderline cult,越往后看越荒诞,也越麻木。我喜欢他一个故事没讲完就匆匆把镜头转向下一个故事,观众既有大量的空间自己想象背景和细节,也拥有以路人的心态冷眼旁观蜻蜓点水滑过故事的自由。布努艾尔是个很好玩的人,有种病态而惊人的幽默感,虽然他在他的电影里展现出的种种guilty sadomasochism仿佛教科书般的抑郁倾向。这不是他最好的片子,但绝对是他最好的实验片。

“以非线性叙事的方式,试图以一种极大的自由勾连十多个看似偶然的小故事,不过,技法的重复使用意味着一种新的僵化。电影中的巴黎,代表着布努埃尔眼中“上帝已死”、无序混乱的现代社会。一切被建构的规范,在这里都被重新解构并颠覆。象征着自由与革命的那幅戈雅的画,最后被挂在局长的墙上,历史也丧失了它的意义,沦为墙壁上的“风景”装饰。布努埃尔的虚无主义在电影结尾重新响起“打倒自由”的口号时达到顶峰,正如片名所表现的那样,自由不过是幻影。”

布努埃尔致力于用荒诞与怪异,呈现出最尖锐的叛逆。把日常逻辑倒置,如喊着打倒自由、餐厅上厕所洗手间吃饭、祈祷的教士围坐打牌、邀请聚会的夫妇表演sm、上课的教授永远被打断,每个故事都是在向资产阶级的大他者发起冲击,让能指链条崩溃,从而呈现出十足的后现代样貌。网中的资产阶级生活逻辑摇摇欲坠,随时破碎,正如摩天高楼上无差别杀人,大家像木偶一样倒下;符号和规则也僭越了真实的生活,就如明明女儿在身边还要兴师动众地找女儿一样。布努埃尔致力于消弥一切差异和对立,赋予物与物、生与死、自我与他人、可能与不可能绝对平等,但这种自由也是一种幻影,因为荒芜就无所谓自由。

超现实主义电影开山鼻祖,过去的一些常识若只算是对影像非常规叙事的试水,那这部《自由的幻影》就完全是一部由内容的反常规,从而实现现实主题的表达。如同片名,本片思辨的就是现实体制下自由的真实性。影片以角色交接的模式,串联起数个不相关的故事情节,由不同的人物身份,去切入现实社会里完全不同的阶层和关于自由的议题角度。在这些或颠倒或打碎的反日常行为中,布努埃尔的哲学思辨粉碎了自由的真实性。作为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虚构概念,自由不过是一种集体价值意识赋予个人的规则或神话。随着影片最后,数百年之后,一次关于自由的革命再次开启,剧作上故事完成某种闭环。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沉浸在自由的幻梦中,从未得到过真正的“自由”。

高级喜剧,正话反说,离经叛道的布努埃尔。形式上是短故事集,用“丢手”及“机动式聚焦”串联进入到下一个故事。空间基本上稳定,偶尔闪回,得以让观众误会为是熟悉的那个社会。剧情先从颠覆小的习惯性认知开始,到餐厅入厕越来越搞笑,后半干脆进入自然状态下没有约束的情境,把人被教化后的逻辑习惯和建立的秩序彻底颠覆!完全放飞自我意识,实现绝对自由的状态,没有社会公意的约束,因此判决没有效力,社会公德也无从建立;人天生懂得如何忍受痛苦并安然死去,但是我们一直被教导着恐惧死亡以及忧虑生活;人类最极端的机械式教化就是对存在的真相视而不见,皇帝的新衣,找女孩戏笑喷。电影主要通过内容以及个别视觉奇观来实现超现实的镜语。通过自然天性和后天机械式教化的对比,给予观众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自由和教化的边界。

看上去很正经的开头,没想到后面是一路荒诞一路不正经:被雕像打耳光的军人,明明是很正常却招来恐惧的风景照,卧室里踱步的鸵鸟,怪人聚集的小旅店,打牌抽烟的修士们,乱伦的情侣,喜欢当众表演施虐受虐的情侣,可笑的警官课堂, 坐在马桶上的聚会,寻找未曾走失的孩子,爱护动物却肆意射杀无辜群众的杀手,该被判死刑却非常高兴地走出法院的杀手,接到从陵墓里打来电话的警察署长……布努埃尔似乎特别中意于讽刺,整个影片的结构看似非常随意,一个人物带出另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带出另一个故事,一组荒诞带出另一组荒诞。这种社会批判,如一连串小品,很辛辣,很无情,很深刻。只是有社会背景的因素在,我看起来总有点隔。

布努埃尔的电影太精彩了!虽然窃以为不如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但是就赤裸而充满全片的讽刺力度,那是后无来者。故事虽然荒诞,但是讲述起来却不让人出戏,这种镜头随着画面的人物流动主动切换故事场景,就好像中国山水画的移步换景,展示的是十足的法国风俗人情。所谓的自由幻影,就在于人们在生活中的自我欺骗和彼此欺骗,那些伪装和道貌岸然都只是掩饰“精神自由”的缺失。最后落脚在动物园的自由抗议,简直讽刺满分:原来由动物进化成了人,也不过就是困兽之斗,和动物园中的鸵鸟相比,自由早已束之高阁。

布努埃尔就是电影史里独一无二的存在,当我第一次见识到超现实主义时,心里就爆炸了:没错,那就是那么多年来我在寻找的东西,布努埃尔先是一个固定镜头,然后再推拉摇移,但这些都跟他要表达的内容有关,他所营造的那种诡异幽暗的氛围几乎贯穿了他的每一部电影,而一个个的超现实主义小故事也只有布努埃尔的想象力可以做得到,毕竟这是一个拍出《一条安达鲁狗》的人,作为超现实主义大师,布努埃尔喜欢采用反叙事,不可能,场景置换等等插入现实之中,上一个故事中的配角成为下一个故事的主角,镜头在不同的人物之间不断地变化。果然,最重要的不是技术,是思想!

去中心化的叙事,以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和“自由”为引,展开的几段没有开头没有结尾但存在单纯意义上的“联系”的故事。各个故事的表意都很完整且独特,但总合起来给人的观感和一部短篇集类似。也就是说,即使每个故事都在和第一段戏对话,不断回应、拆解、补充(并不明晰的)主题,但还是略散,缺少结构复杂的长篇故事的内在张力。因此,总体看下来不如氛围与其类似的《朦胧的欲望》与《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其实布努埃尔最后三部的观影体验很相似:极放松,看到鞭辟入里的讽刺时有轻微的喜感,面对视觉和隐喻也不觉晦涩。这样的电影看一部少一部,能极大抵消掉看老塔或者安哲时的困顿。另外,“梦”本身,除却视觉意象,也在叙事里有所体现,而布努埃尔又一次极好地表现了我混沌的梦境的一种流动状态(上次是《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