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永不停歇(2011)

The Music Never StoppedUP:2021-07-29

音乐永不停歇

评分:8.5 导演:吉姆·科尔伯格 编剧:Gwyn Lurie / Gary Marks / 奥利弗·萨克斯
主演:朱莉娅·奥蒙德 / J·K·西蒙斯 / 卢·泰勒·普奇 / 米娅·麦斯特罗 / 坦米·布兰查德 / 斯科特·安第斯 / 詹姆斯·乌尔班尼亚克 / Max Antisell
类型:剧情
片长:105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最后的嬉皮(台) / 音乐永不停止 / 鼓手先生
上映:2011-01-20(圣丹斯电影节)
IMDb:tt1613062

音乐永不停歇简介

亨利(J·K·西蒙斯 J.K. Simmons 饰)和儿子贾伯利(卢·泰勒·普奇 Lou Taylor Pucci 饰)同样喜欢音乐,但是他们喜欢的音乐却是迥然不同 的两种风格。20多年年,因为对政治的不同意见导致贾伯利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过。如今,贾伯利落魄地流落街头,并发现脑部有肿瘤送去医院做了切除手术。但是这颗肿瘤已经彻底破坏了他的大脑,他失去了创作新的记忆的能力,他的记忆永远停留在活在1968年。为了重新走进贾伯利的世界,亨利邀请研究脑瘤与音乐的专家黛安(朱莉娅·奥蒙德 Julia Ormond 饰)来治疗儿子的病情。黛安发现贾伯利对早期的的摇滚乐仍然有感知。但这种迷幻时期的摇滚乐对60多岁的亨利来说简直不能接受,但为了与儿子的沟通,他开始研究起60年代的所有摇滚乐团。

简评

全片翻来覆去一直利用“听老歌就会恢复记忆”这个点,第一遍看到还会有点感动,到后面只觉得毫无悬念,索然无味。父亲的回忆和反思负责推动剧情,同时也反映60年代反主流文化和中产文化的冲突,但冲突故事的展现也太寡淡,太浮于表面了。最后父子和解,理由也仅仅是亲情,看得人直接停止思考……看完只觉得父亲演得很棒

“知道那些歌让我想起什么吗?那个让我听它们的人。”“要是别的乐队能让他起死回生,我也不会选感恩而死,我记熟了感恩而死的每首歌,每句词,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和他交流。”借助音乐连接了两代人,从音乐里再找到那些曾被丢失的年代。看哭了好几次。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父親Henry努力與他疏遠的兒子Gabriel重新修補關係的故事。Gabriel患有腦瘤,阻止他形成新的記憶。年輕時的Gabriel放棄「大好前程」,只因對音樂的信仰和興趣,導致父子間因此而日漸疏遠。因為頭腦受損,兒子的記憶只能靠音樂來回憶當年某段時間的往事,Henry開始用心去理解兒子的處境。在最後的the Grateful Dead嘅concert上Henry通過音樂成功地與兒子建立起最牢固的聯繫時,非常感人,因為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重生。套戲很好,演員也很出色,最後我睇到喊咁濟。音樂不停,記憶不止。

故事足够硬,感情撑起了整个电影,,技巧很急略重,特别是两夫妇第一眼见到失散二十多年的儿子,两人从进病房门的状态看起来有些仓促不像是见到自己的儿子。相反,儿子的表演很抓人,整个任务迷离恍惚的状态很到位。电影整个节奏显得快了些,可能是时长限制,看的时候情绪就有点跟不上人物的状态。

父子之间的牵绊纠葛,通过音乐的桥梁达成和解,两代人对音乐的喜好、理解和差异,本身就是代际矛盾的某种象征,精神世界的迥异造成的隔阂,最后仍然是通过音乐的抚慰来达成共鸣的,使得嬉皮士一代的儿子治愈了心理的疾病,而经历过二战的父亲也能去除心结,是一种颇为温情的表达,也是颇为高级的父子情的展现。贯穿全片,点缀始终的不同类别的音乐,展现的是编导不俗的品味。

看睡着了。失踪的嬉皮士儿子被父母找到,然而他因脑瘤导致记忆停留在60年代,故事主线肯定是暴躁父亲与儿子弥合关系的过程,如果剧本合格的话,还能带出创作者在自己立场下回望60年代的感觉,但这里是看不到的。剧本的问题是写人很空,比如儿子失踪这么多年是干了什么?这是他父母应该关注的,也是观众关注的,但电影没任何设计,不是说你非要写出来,但一个角色的厚度不就是这些过往的累积吗?包括父亲也是,他对儿子的爱好和三观全持否定,而改变的契机只是母亲情绪的爆发,接着是一组父亲听儿子喜欢的歌的镜头,只是拍演员在那儿听歌,这么苍白的手段怎么去表达角色内心的转变(全片演员演得还特敷衍)?儿子的角色也毫无魅力,看见姑娘知道搭讪,然后跟老爹就是各种冗长对话,更可怕的是,他们对话的内容完全是没意义的琐事,他除了爱听歌还有什么?

很喜欢这部电影,和男主太像了,虽然不是一个年代的人,但我喜欢他所提到的任何一个乐队,听过提到的所有专辑,尤其是感恩至死乐队,能清晰的想象出为什么他对于没有去成现场如此伤心,因为他们的现场质量堪称一绝,以前疯狂的听过他们的所有现场专辑,爽爆了。希望自己不要变成,男主父亲的那种人,对除自己喜欢的以外风格嗤之以鼻,这也是每个乐迷应该希望自己做到的

似乎人类社会都有无法跨越的鸿沟:上一代人总会指责下一代人是垮掉的一代,而下一代人则蔑称上一代人是僵化顽固的老封建。可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社会永远在发展,下一代人终究会成为社会的中坚,上一代人也依然会传续他们的勇敢、坚毅,毕竟,他们都曾年轻,也终将年老。这种矛盾需要双方平等而真诚的交流。片中的父子矛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父子从被迫了解对方,到由衷的欣赏和感怀,情感的滋长随着一首首嬉皮士时代的音乐穿梭而过,基调稳健,故事平顺,值得与父辈一同观赏。

充满摇滚味的电影,反而让我想到挪威的森林小说的日子。电影人物情绪变换特别自然。战争,叛逆,传统,父辈子辈的成长冲突。元素虽然多但运用闪回插叙方式,情感流露特别自然。父亲为了解儿子,去听他喜欢的音乐。不光是共情同样也沉浸在音乐中。每天都是一次新的冒险,旅行本身就是终点。

算是音乐修复父子情的故事,哈哈其实男主儿子演的有些生硬,失忆≠变成弱智啊,每次音乐响起就切换成滔滔不绝的机关枪还有点子喜感...结尾煽情,感人!音乐是好听的,6-70年代的摇滚乐现在听起来还是很带感。

从音乐爱好的不同再到政治立场的不同,导致两父子隔阂丛生,最后父亲放下成见和固执慢慢走近儿子的心里,只是遗憾的是,儿子再也没有机会走进父亲的内心了。影片中的音乐都很切题,最爱《触摸阴霾》这一首,.simmons 在的作品都不想错过。?

大脑记忆损伤的儿子和多见未见的父亲,父子感情表达的细腻而动人,很好看的家庭片。父亲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逐渐走向走廊末端的背影,缓慢的步伐透露着他一直以来默默背负的心理压力,而推开门的一刹那,他终于因为圆了儿子的梦想,内心得到了短暂的释怀。片中的父亲是父权制下的标准父亲形象:强硬而顽固、不善言谈却爱的深沉。或许正因为这种刻板印象在每个人心里都有着共鸣,最后父亲穿上嬉皮士衣服的时候,亲情才那么的触动人心。葬礼上父亲放起最爱的歌,不是他以前常听的那些,而是与儿子一同在演唱会上听到的那首,儿子的记忆再次被唤醒,旋律勾起那晚的画面,泪如雨下。音乐总是有着跨越时空和隔阂将不同的心灵连接在一起的魔力,而这种魔力的本质,是因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