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2012)
UP:2022-02-02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简介
老马(马新春 饰)是村中有名的木匠兼画匠,到了73岁时他已不再下地干活,平日里除了在村口看看牌局、聊聊天,就是和村里另一名木匠老曹一起做棺材生意。但现在政府大力推行火葬,越来越少有人来寻两个老人制作棺材了。老曹近一年觉得自己身体状态很差,遂找了老马为自己制作了一个画着仙 鹤的棺材。做完这一副棺材,老马就去女儿家过中秋节,回来时老曹已驾鹤归西。老曹的尸体被偷偷埋在槽子湖旁的玉米地里,老马来这里拜祭,回去之后宣称自己在湖边看到了仙鹤。老马偷偷告诉孙子他最后一个心愿就是将自己埋在槽子湖边,待某日仙鹤将他驮到天上去……
电影《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入围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
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 最佳影片(提名)李睿珺 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艺术探索奖 第3届豆瓣电影鑫像奖鑫豆单元 最佳落选影片(提名)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剧照
- 李睿珺 Ruijun Li导演
- 马新春 Xinchun Ma饰 老马
- 汤龙 Long Tan饰 智娃
- 王思怡 Siyi Wang饰 苗苗
- 张敏 Min Zhang饰 马存花
- 武仁林 Renlin Wu饰 智娃爸
简评
老人对往生的信仰与火葬问题的冲突怎么解决,只能靠对生命 死亡没啥概念的孩子来承担了。关注人 生而为人如何处理死亡的自由,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尊重个人信仰比遵守群体的现代化丧葬制度的意义更大。我留意到片尾字幕说该片演员全是导演的亲人家人没有一个专业演员,所以镜头很少有脸部特写,比如应该给出特写表情的镜头,用中景镜头孙子的手替爷爷抹泪暗示了,如果让专业演员来把这些特写镜头补齐应该怎么演,我的生活经验不足以让我补完想象……
二刷完白鹤,感觉感慨没有第一次看那么多了。初次看的时候感觉男孩埋爷爷是一种无奈,迫于当时背景情况老人没办法入土为安,最后的遗言也引出片名: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感觉是一种对于这种行为的不理解,以及对于当时政策的很难支持。二刷后更多的是理解,从古至今,无论是什么宗教都是对于人的死亡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解释:基督的窄门,佛教的转世,道家成仙,还是印度三世说,实际上这些都应该叫做古代科学,这种古代科学给了各种信徒解答了终极问题:死亡。但是随着科学更替,现代科学取缔古代科学,时代进步的同时旧时代遗留的许多问题却未解决。正如片中老人希望死后乘白鹤上天,实际上这种说法当局并不承认,不是说这件事是错的,只不过并不是这个版本的答案。所以对于老人的做法现在更多的是理解,看完这部之后发现李睿珺镜头下,确实没怎么变
平淡的、沉默的、容易被忽视的,八月十五花干粮、热勺子煎蛋、编的眼镜,我不曾见过的事物。入土为安是老一代中国人的执念,随着时代发展能够接受火葬的人越来越多。可能会忘记那些执着于土葬的人,这一部影片让我知道有一些人在改变中坚守心里的土地。海报的冷色调和影片里的暖色调差别倒是明显。爷爷最后让两个娃娃把自己埋了,去见白鹤了。倒是黑色幽默,超越现实了。最后一幕,夕阳金灿灿的光照在了地上。白鹤来了。
人之将死,其鸣也哀,我喜欢这部片子的质地,因为让我回忆起了许多关于奶奶的事情,那时候奶奶的兜里也经常藏着冰糖。人活着,真的该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吧,年轻时是为了生的活,老了就想着死,为了死而活。无论活多大岁数,这个花花世界充满着苦涩,可仍旧让人眷恋不已。全片都在叙述着爷爷即将离世时的眷恋,结局的活埋是一种超脱的戏剧色彩,并不写实,却高于写实。创作者以儿童的视角给了爷爷一个好的归宿,可事实上,爷爷或许并没有那样去死,可能化作了一缕青烟。可是,在孙孩的记忆中,爷爷是驾鹤西去了。这部片子的质地是那样的动人,不紧不慢的节奏,温暖的阳光,孩子们的嬉闹声,以及一个老人在暮年时的垂死挣扎,但求一个好的归宿。这是一副有关生命的画卷,这是一幅显示生机与归去的画卷。美好,绚烂,动人。人到暮年,只求一个好的归宿。
这部电影真的讲的很深邃,有些地方还需要了解一下当地的风俗文化才能看的懂,从乡村风情、家境、女儿的家庭、这是中国电影最基本的风情叙事方式,另外我注意到在踏上芦蒿的场景时在阳光的衬托下特别有意境,仿佛是一片仙境的绿洲,鹤群们也在瞰视着他,在炕头睡觉的场景响的类似佛教的钟声;这段几秒的响声也很有寓意更恰到好处,还有段在屋时跟亲戚聊天的背景音乐用电视上正巧播放的《西游记》云宫迅音(应该是)作为铺垫也很契合,还有一段比较骇人的场景,就是他孙子喂鸭子的鹤肉,这段很有寓意,最后孙子能给他爷爷刨坑也算是这位老爷爷最大的欣慰了 当然本片还有很多细节部分需要慢慢欣赏。这部电影不愧是威尼斯最佳导演奖得主,无论是对女儿或外孙女、孙子的亲情基调,还是对农村风情的细节都把握的相当到位,非常值得多刷的好影片。
七旬老汉对死亡、火葬的恐惧。平淡的叙事推进,美若油画的色调、缓慢的镜像语言、非职业演员的真实建构,都使这部影片有一种超乎故事之外的真实质感,令人非常感动。这种文艺片的上映过程和票房数据可想而知,略微沉闷的影像可能并未能很好地吸引到很多观众前往影院观影,甚至在流媒体平台上也只能短暂停留,但是当下非常需要这样的表达,安静地看完后,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都会有更加深入的内心认知。叙事节奏很好,智娃是非常大的亮点。
“我听见泥土一古今地叹气”。大多数老一辈种了一辈子的地,对于土地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依恋。孩子是最细腻的,苗苗和爷爷躺在草堆里看天空,在灶火里烤鸡蛋,在水草丛中追寻白鹤,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遥远的,唯美的,动人的回忆。孩子永远是纯真的,细腻的:“爷爷你的眼泪花花在眼里转转,你要是害怕了,我们就一起回家吃饭吧。”智娃小小的手摸在爷爷脸上,帮爷爷擦眼泪哗哗,一锹一鍬铲了一个大坑。然后是一篇羽毛轻飘飘从树上落下。跟我想象中的结局有一点差异,我以为会有一只白鹤从画面中飞过,然后树上纷纷扬扬落下白鹤的羽毛。李导的电影总给人一种质朴的,平静的哀伤。主人公的死亡,只会让观众有一丝丝淡淡的惆怅,类似于从妈妈口里听说从小到大爱吃的早餐店老板在睡梦中逝去。纵有千般滋味,不过尔尔。
,放在李睿珺导演的作品谱系里是很一般水准,不如《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流畅,对比同样拍农村题材的郝杰,那简直是被吊打。全片最大的两个亮点,一个是看《西游记》而哭的智娃,一个苗苗正在看《哪吒传奇》段落,两个中国古典的神话故事与影片内核居然有了相当高度的契合,反叛的主题与屈服的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事张力也就由此展开,带给观众的思考就此延宕。我们可以看到,有童心的老人和孩子相信仙鹤的存在,有童心的人才会心痛被关押五百年的孙悟空。往大了说,影片想讲的是传统与现代的部分对立,不过讲述水平有限,深度未充分开掘。最后10分钟可以为本片加上一分,最后的处理太棒了,用温情讲述残酷,用孩童视角消泯悲痛。
最后一个镜头,那根特效感较强的羽毛,的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收束效果,想起了阿甘正传的第一个开场镜头,同为飘落的白色羽毛。但在该片里,白鹤的羽毛显然隐喻了老汉最终圆了心愿,归于尘土。李睿君对土地和农名的关系,被具体坐落在了乡村土葬改革上,找到了精准的切入点,来表达阐释他的生死观。老汉入场即昭示了结尾死去的终局。只不过“最后让自己孙子埋葬自己,回归黄土”的桥段设定,的确有些生猛和厉害。前面漫长的乡村生活铺垫,似乎以假纪实、记录的方式,来呈现了一段段精巧编排的,用着极致视听语言的场景、故事。从影片饱和度过于饱满的色调,到老汉与子女们的关系,都充斥了极多的设计痕迹。影片如果能再自然、粗糙些,兴趣观感上不会这么拧巴和违和。《西游记》里孙悟空、如来佛等视听元素的嫁接引入,增加了一些束缚讨论的维度。
比如爷爷在女儿家吃西瓜,女儿从远处跑过来、爷爷在看坟头摄影机围着他转圈,镜头很像是电视剧。造型很好,镜头处理上懒惰只有固定长镜头,刚开始还是挺安哲,群众演员的演技问题导致违和显得摆拍很假看下来很疲劳。电影没有超出文学、发挥出电影所能带来的独特表现力或者震撼力,比如原始的野蛮、残忍的童趣就无力凸显,反而只是安安静静讲了一个疯狂的故事,只是把文字视觉化了。老人在生活中已没有了价值,没有了生的自由,但是连死的自由都不在他手里。与其变成一股烟,更想让身体留在家族地里,让灵魂飞向远方。推行火葬、割草杀鹅、孙子把爷爷活埋,现代在谋杀着年老且无力抵抗的传统。自由代表着自尊、选择,但自由又取决于力量,我们发展得太快打倒得太多,很多东西就算是彻底消失也因为唯物和效率而不许留个痕迹有些尊严了。
《水草》是现实故事拍出了魔幻感,《白鹤》是魔幻故事拍成了现实感。只能说《白鹤》是一个中国版“分手的决心”故事,略很空洞和失望,等到结尾也并没有等来更大的惊喜,只不过你从结尾循剧情还原回去,发现73岁的马老的“死”已成必然,所以最终形式为何也不再重要,这种两头堵的决绝也有点像金基德《圣殇》里最后的主人公之死,终究是无可避免的(导演早已堵死了主人公所有存在的意义以及“活路”,本片中亦是,只是本片更为含蓄)。《白鹤》没有《水草》好,但已给《尘烟》做了最后的准备。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李睿珺始终在以自己独特的题材和电影语言,来处理欧美(商业)类型片,《水草》是公路片,《白鹤》是悬疑片甚至鬼片,《尘烟》是爱情文艺片。
我是一名木匠兼画匠,做了一辈子棺材,在棺材上画了一辈子白鹤。但现在火葬已经成了大趋势,不准土葬,来找我做棺材的人越来越少了。老曹走了,悄悄被家人埋在地里,却被人发现后挖了出来,最后化作了烟囱上的一缕烟。我喜欢上了去看白鹤,但是别人都觉得我老糊涂了,这里怎么会有白鹤呢。我不想成为一缕烟,我想躺进土地里,可大家都听不到土地的叹息。但好在,最后我还是如愿了,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