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马戏团(2000)
评分:8.8
导演:贝拉·塔尔 / 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
编剧:
主演:拉尔斯·鲁道夫 / 彼得·菲茨 / 汉娜·许古拉 / 亚诺什·德尔日 / 焦科·罗西奇 / 塔马斯·维兹曼 / 费伦茨·卡洛伊 / 米哈伊·科莫斯 / 普吉·霍瓦特 / 埃妮克·伯尔彻克 / 埃娃·奥尔马希·奥尔贝特 / 艾琳·斯扎基 / 奥尔弗雷德·亚劳伊 / György Barkó / Lajos Dobák / 安德拉斯·费克特 / 彼得·多鲍伊 / Géza Balkay / 考蒂·拉扎尔 / 拉斯洛·费卢戈希 / 久洛·保尔 / 班纳·米霍克 / Mátyás Dráfi / 约瑟夫·罗伯戈
类型:剧情 / 悬疑
片长:145 分钟地区:匈牙利 / 意大利 / 德国 / 法国
语言:匈牙利语 / 斯洛伐克语
影片别名:残缺的和声(港) / 和睦相处 / Werckmeister Harmonies
上映:2000-07-12
IMDb:tt0249241
鲸鱼马戏团简介
一个位于匈牙利平原上的小镇迎来了一个马戏团,最为独特的是这个马戏团有一条鲸鱼的尸体和一个神秘的王子。自从这个马戏团来到这个小镇,所有的秩序都收到干扰,最终爆发了一场暴利与善良的冲突……
幕后制作
前后制作长达四年,只有39个镜头,却与七个不同的摄影师合作,从美国、匈牙利、德国、法国等,以不同摄影师的独特风格创造出不同的精采片段,剧情以轮转式的从某一个角色的观点游移到另一个角色,鲸鱼马戏团在小镇上的出现,超过六百名的非职业临时演员,融合了早期纪录剧情片式的真实,加上精准的场面调度及强烈的视觉风格,以表现出东欧社会的现况,一块身处在欧洲社会的中央,却是国际社会最边缘局外的景况。
获得奖项
- 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Reader Jury of the "Berliner Zeitung"
- 贝拉·塔尔 Béla Tarr导演
- 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 Ágnes Hranitzky联合执导
- 拉尔斯·鲁道夫 Lars Rudolph饰 János Valuska
- 彼得·菲茨 Peter Fitz饰 György Eszter
- 汉娜·许古拉 Hanna Schygulla饰 Tünde Eszter
- 亚诺什·德尔日 János Derzsi饰 Man In The Broad-Cloth Coat
简评
开篇即哲学,宇宙永恒的奥义,日蚀展现黑暗的重量与力量,当“日蚀”褪去,人类是否还能重获新生。十二平均律是伴随刺耳吱呀声开启盛放鲸鱼的棺材,向人类预示着神性的死亡,欢快的马戏团音乐对苍茫无望的人生进行又一次最混沌的冲撞,被抛弃的人失去耐心与希望走向存在临界点的毁灭,以血肉为代价遁入无尽的绝望幽冥,而个体生命的悲痛只将成为永恒宇宙循环的一部分。协约国的阴谋与法西斯主义,列宁与只存在133天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匈牙利工人阶级与无差别暴虐行径。“无辜者”,“疯狂者”,“王子”,“鲸鱼”之间最晦涩也是贝拉·塔尔最具寓言式的一场沉思。
镜头和光影处理非常漂亮,发现看黑白东欧电影总会有种很奇特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完全不熟悉的语言和当地的城市背景,总会有一丝忧悒和憋闷,这部体现的是非常明显的。此外故事本身也有意思,中途还特地查了下匈牙利近代史,看的时候像是在进行亦真亦假的猜谜:鲸鱼和王子到底是在隐喻什么,Janos的叔叔到底是什么人…砸医院的人们可能指示更明显些,代表十月事件中愤怒于Soviet的人们(也可能不是)……后来看评论里也有写道那些人代表fascism,但不管如何,通篇流露出的忧郁气息在很好的表现匈牙利人一些深藏的民族性格,“由于数次失败的反抗历史而滋生的民族性的忧郁性格”
摄影和长镜头实在令人惊叹。在无名小镇上,单纯善良的Janos怀有对永恒、对世界的希望,日食之舞无比动人,神造的鲸鱼让他惊叹。而音乐家朱里叔叔也追求着最神圣和谐的纯律,而不是渎神的十二平均律。但是,鲸鱼象征的完美与和谐已经死去,只有煽动者“王子”让大家毁灭一切,而“王子”也是马戏团公司一手导致的罪恶。在毁灭医院的最后发现骨瘦如柴、无助的老人时,暴徒们才意识到自己的毁灭是多么虚无。而Tunde和警察局长虽然似乎想要阻止这一切暴乱,其实却是在报复追求艺术的前夫、追求利益、互相勾结,最终胡乱地通缉无辜的Janos为暴徒,让他疯了。最终,鲸鱼象征的和谐已死,艺术家凝视的眼神充满悲悯,煽动者离去,而接管的Tunde也荒唐可恶。钢琴调回十二平均律,Janos发疯,艺术家蜷缩在破屋舍,神性已死,和谐缺失。
一个位于匈牙利平原上的小镇迎来了一个马戏团,最为独特的是这个马戏团有一条鲸鱼的尸体和一个神秘的王子。自从这个马戏团来到这个小镇,所有的秩序都收到干扰,最终爆发了一场暴利与善良的冲突…… 幕后制作 前后制作长达四年,只有39个镜头,却与七个不同的摄影师合作,从美国、匈牙利、德国、法国等,以不同摄影师的独特风格创造出不同的精采片段,剧情以轮转式的从某一个角色的观点游移到另一个角色,鲸鱼马戏团在小镇上的出现,超过六百名的非职业临时演员,融合了早期纪录剧情片式的真实,加上精准的场面调度及强烈的视觉风格,以表现出东欧社会的现况,一块身处在欧洲社会的中央,却是国际社会最边缘局外的景况。
这部电影重要的应是社会,是社会的囚禁于混沌,人们都处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甚至出现了两个完全相同的镜头(皮鞋店广告牌,马戏团海报),这一点像是电影罗马,但罗马是回忆,而鲸鱼马戏团是思考。人们处于单调的末世,一惊一乍,愚昧狭隘,鲸鱼和王子只是幌子,就像V字仇杀队中炸掉的国会大厦一样,是一个导火线。这个幌子蒙蔽自己蒙蔽他人,最后引发暴乱,人类总是习惯自我迷惑。末世之下死亡的鲸鱼眼里是黑暗的,就像都灵之马里绝食的马一样,它死在了末世之前,上帝创造的庞然大物已死,那人类呢?就像开头的影子,光明后太阳会落下,月亮升起世间都黑暗,周而复始,太阳这么宏伟的上帝创造之物都会落下那人们呢?人们在一盏盏路灯下走过黑暗与光明,最后走向无灯的黑暗,这是末世的灵魂至暗时刻。人们以暴力革命最后是新生还是毁灭?
神作无疑。长镜头的美和阴郁的内核达成一致,相比扬索我更偏爱贝拉塔尔的风格。黑白影像贴合了步伐节奏的缓慢律动,从而幻化为深不见底的精神漩涡。电影并不是历史寓言,匈牙利的历史被吸纳进了影片气质中,政治的反复摇摆,匈民族长期在各种国外力量下摇摆。这种情感与其说是苦难的悲泣倒不如说是无奈的凝眸,这是情感。影片真正难懂的点是鲸鱼这个意象,我更倾向于将之理解为真理。贝拉塔尔在用鲸鱼回应匈的历史,人民一直在狂热地相信权力的影子却不会看见广场上巨大的鲸鱼。每一次狂热地革命 暴动都会化作光明与黑暗的轮回,历史的沧桑最终都会由人民承担。这是历史之宿命也是人性的悲哀
巨鲸是古老理想的化身,任何一场革命都会兜售它已经腐烂发臭的尸身,又在革命结束后将之遗弃在街头,无人问津。革命是无产者的激情(甚至是色情)表达,但任何一种秩序的破坏,压死的都是这个秩序的最底层者。面对革命者以正义为名的凌辱,人类就像那个赤裸干瘪的老头,观者和被观者都承受不住那种凝视。而最后的最后,只有原本谨慎地与巨鲸保持距离的知识分子终于走近它,悼念古老理想的残骸。我不知道如此恐怖的故事为何会有这样强烈的诗性表达,是否从杀戮之中惊醒犹如逃离一段深沉的噩梦,关于它的回忆只能用超越语言的方式传递?
市民以缺少煤炭和电为由发动“城市清洗计划”打砸抢烧强奸女人,而导火索竟是鲸鱼马戏团。立于广场的庞然大物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可能真正的民主、公正、平等以及类似的进步观念都如同这只死掉的鲸鱼一样只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标本而已,一个看上去活着但是早就死了发出恶臭的东西而已。我觉得比《撒旦的探戈》要好看,运动长镜头也更有节制,故事性也更强,尤其是这次跟住一个角色拍,全部是以他的视角展开的故事所以很容易看着看着就投入了进去,观感也很舒服。所以蔡明亮这辈子只拍李康生是非常正确的一件事。绕着一只鲸鱼走圈的镜头印象深刻,真没见过鲸鱼
贝拉塔尔的长镜头是缓慢且冷峻的,营造一种时间的流感,让悲剧性延展更赋予影片一种哲思和反叛的气质。就举例片中的一个长镜头段落。陈列的标本,巨型的鲸鱼身躯将主角的视觉空间挤压到一个逼仄的角落,对于国家伤痕累累物质贫乏的历史和现状,环境弥漫着无力感,没有人愿意正视和面对,甚至还需买票进场如同观看戏剧一般,讽刺又荒诞。经历一圈跟随镜头后再定格聚焦同样被挤占镜头空间的远处的背景,人们自然地抱团寻求安全和认同感,同时也对外来者充满敌意,浓雾逐渐遮挡了视野,似乎象征着一种大众对于宏大叙事的漠然、对未来走向的迷茫、对无奈现状的逃避的复杂情感。
镜头所制造的疏离是刻意对沉浸、移情体验的剥除,是博尔赫斯的《密谋》、《铁币》和《夜晚的故事》,是一种史诗的格律,“夜色如同净水为我涤除了/斑斓的色彩和万般的物形”,“花园里的玫瑰已不再是玫瑰/而想成为抽象意义上的玫瑰”,所以色彩是多余的,只需要留下对抽象的反刍,而所有人物都是剧院里匆忙转场的群演,浩浩荡荡,被冷静的镜头所俘获,却又甚至故意慢一拍,让你明白所有背叛、揭发、迫害都是群氓的新的一轮某种主义的清洗。隐喻一方面是修辞的婉转,鲸的标本无辜地背负恶名的猜忌,另一方面却是每一种申张的自由都将遭受囚禁,是不得已。艺术承载了隐喻,通情达理却又不得不声东击西。真正的威摄是无知,大家都知道的,无知让人无法触及真理,而好人依靠真理的火苗度过严冬。如果你会阅读史诗,那也该买一张马戏团的门票去看看鲸鱼。
格局虽小但仍显神迹,一切都追根于塔尔能吸纳视觉的魔力长镜头,即使是室内的平稳运镜也极具和谐韵律而丝毫不受逼仄空间的限制,更遑论在外界环境的运动镜头中依附于时空变幻的宽广动感:摄影机时而追寻人物如同尾随者般前行,时而环绕景象类似目光般将角色藏匿再显现,这所有都来自以时长为基础的镜头载体并赋予魔幻魅力叠加后的质感。鲸鱼是伴随着见证的闯入者,但它的到来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神秘,是时代中附有隐性永恒却偶然敲击产生警醒的客观符号,而王子则代表着不可控的主观情绪,主导着世界的发展(崩坏),如同音乐上的宏微关联,前者是总体上诞生和谐且不可变更的硬性规律,而后者在主体的基调下催生了失衡的音符。最后,鲸鱼的尸体暴露在广场上,王子的身份被无限虚化,信仰崩塌,精神残缺,世界在等待下一次的救赎与重构。
不愧是大师,在匈牙利的一个小镇上发生的故事,在几个场景下用极少的长镜头运动,拍摄调度对象几个人或几百人,配乐太过好听,现在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以至于在影片没有配乐时都自动带入配乐,我在看时在想,如果我是导演我该如何处理这些调度,如果是我拍摄这些长镜头我该如何与演员与摄影师沟通?一遍遍推翻,一遍遍排练?无比复杂,我想,果然大师是大师还是要靠影像天赋的,日夜思考的,中国唯一一位收到贝拉塔尔赏识的新晋影人胡波在《大象席地而坐》中强烈可见贝拉塔尔的影像风格,有巨大的机会成为中国新一位电影大师,太过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