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贞德蒙难记(1928)
《圣女贞德蒙难记》(法语:Passion de Jeanne d'Arc)是一部1928年的法国无声电影,故事改编自圣女贞德的真实事迹,叙述了她作为英格兰俘虏所经历的审判和处决 。本片导演为卡尔·德莱叶,编剧为卡尔·德莱叶与约瑟夫·德泰尔,摄影为鲁道夫·马特,由玛丽娅·法尔康纳蒂与米歇尔·西蒙主演。本片被广泛承认为影史的一座里程碑 ,它的制作、德莱叶的导演和法尔康纳蒂的表演都位于影史最佳之列。
评分:8.7
导演: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编剧: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 Joseph Delteil
主演:玛利亚·法奥康涅蒂 / 安托南·阿尔托 / 安德烈·贝利
类型:剧情 / 传记 / 历史 / 犯罪
片长:110 分钟 / France: 88 分钟(1952 re-r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圣女贞德 / 圣女贞德的激情 / 圣女贞德受难记 / 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上映:1928-10-25
IMDb:tt0019254
圣女贞德蒙难记简介
影片聚焦法国民族女英雄圣女贞德(玛利亚·法奥康涅蒂 Maria Falconetti饰)生命的最后时刻,再现了她被出卖落入勃艮第叛军手中后,在英格兰监狱和法庭上,从受审到处死的全过程。被英格兰当局严密控制的天主教会,指控贞德为异端和女巫。法庭上,法官更伪造证据,以信仰问题不断对她施以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面对惨无人道的酷刑与子虚乌有的诬陷,贞德正气凛然、坚贞不屈。最后,贞德被押赴鲁昂市广场,被绑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
由一代电影大师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执导拍摄的影片《圣女贞德蒙难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佳影片之一。影片以极具震撼力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了这段受到天主教会和英国占领军折磨的民族英雄短暂生命中的最后时刻。
获得奖项
- 第1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Top Foreign Films
-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Carl Theodor Dreyer导演
- 玛利亚·法奥康涅蒂 Maria Falconetti演员
- 安德烈·贝利 André Berley演员
- 莫里斯·舒茨 Maurice Schutz演员
- 安托南·阿尔托 Antonin Artaud演员
- 米歇尔·西蒙 Michel Simon演员
简评
18年5月14日第一次在北影节看圣女贞德。第一次看默片,全程晕晕乎乎但是被不停的视觉强奸,记得看完生理性恶心了好久。没想到2022年在电影课又在大荧幕上相遇,还有专门研究默片音乐的教授现场配乐,这才终于体会到了“灵魂密度最高”的影像力量。最近也在研究和表演基督教/伊斯兰教,希望对人与神,神与机器产生更多理解。最想说的是,音乐家都太灵了!影视配乐不仅要求对自己,还需要对其他个体和人类共同情感的更深刻理解。电影艺术有太多可准备、回看、分析的余地,无法做到如现场影视配乐般勇敢:把自己扔到一个他人的故事里,同时相信自己每一个当下即时的感受和决定。如此,更觉得A作为live musician很果敢。梦想是和ta一起做一部默片短片!
1. 默片而不“默”,用超多特写镜头、丰富面部表情和奇诡前卫的机位表现人物情绪和心理的变化,又通过配乐将观众牢牢抓住,尤其在刑具展现一段达到巅峰;2. 对贞德圣容的描绘,表面上开头所言赋予神圣人物“人性”的一面,实际起到的是圣像画的功能,联想到Giovanni Bellini笔下圣母数种人样的忧容,看似是神圣的人化,实则是拉近了人与神圣的距离、使得神圣可由通感直达人心,从而完成圣母的再神圣化、更神圣化,这和本片中对贞德的眼泪的刻画一脉相通;3. 贞德何以成圣?本片给出了答案:信是基督教根本的美德,而信是第一性的,排在所有其他考虑的前面。在宗教裁判所的法官面前,贞德的一纸认罪书只是用来实现军事和政治目的的手段,而贞德的成圣就在于彻底推翻了这个逻辑,对上帝的信甚至排在生命面前,无需任何证明和理由
讲述圣女贞德故事的电影有很多,其中不乏像罗伯特·布列松和吕克·贝松这样的著名导演,包括英格丽·褒曼在内的知名女演员也曾扮演该角色。德莱叶这版的堪称经典,后作难以逾越。扮演者玛丽亚·法奥康涅蒂虽说只有这一部作品,却也能名留影史。影片的最大特色在于导演采用了极端的摄影方法,大量使用大特写镜头,将摄影机紧紧对准了贞德和参与审判的各色人等。这些影像都是从对方的角度来呈现的,对贞德的俯视,对其他人的仰视,在审判与被审判地位明晰的同时也看到了不同角色的内心活动,通过他们脸部肌肉的变动,还有那一个个痛苦或幸灾乐祸的眼神。贞德在这部电影里被赋予了足够的人性,她也惧怕火刑,也曾犹豫,最后还是含泪赴死。全片以钢琴伴奏,完全契合了题材的调性,这也是黑白默片的一大优势。
纯视听取胜的电影,默片代表。也不是叙事类,是人物类,所以没有交代贞德的过去。徳莱叶是以人物的脸作为视觉主体,女主的脸也是万中无一的,导演手中握着的这个视觉资源是非常独特和宝贵的,他用的时候也非常精准和特殊,他的影像符号的使用,对音乐的使用也是对贞德每一次的眼神,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来做铺垫。可惜那时候还没有用到光影的明暗强对比,否则画面的层次会更丰富。镜头的摆设很少使用展示空间的主镜头,空间位移的调度也极少,大量大特写和特写,来强迫我们静静的观看这个19岁女孩正在遭受的,她的纯,无辜,恐惧,无助,勇敢,让我们去感受一个人的痛苦。也用她的主观视角呈现了眼中的世界,一个信仰者遭到的残酷迫害和污蔑,这当然是一个极强的批判。还有结尾行刑时会呈现这么真实的质感,可以说非常残酷和痛苦。
开场移动镜头交代环境,众人视线向右,摄影机向右移动。接着交代主要人物,利用视线剪辑,拍摄特写。然后就是各种特写表现审判过程,其中有一个法官忽然进入她的画框向她咆哮,塑造出了侵犯感,因为大量特写把她孤立出来,所以当其他人突然和他出现在同一个画框时,这种感觉更突出。让我想起布列松拍贞德使用的更多的是中近景,也不突出表情,和这个路数截然相反。室外场景,从桌下仰拍法官,总是带着桌子的一角。用刑部分的剪辑非常具有印象派风格,而屋子的布景非常表现主义,可见这是他博采众长之后的集大成之作。
二刷,97分钟双音轨版。构图、镜头及剪辑简洁明了,光线处理则用“明”压倒性地铲除了“暗”,与剧情形成鲜明反差。人物的动作神态,尤其是面部的多样性展示,堪称样板教科书。德莱叶精心搭建了一条静默之桥,打开了通往荧幕彼端胶片之内的超验旅程。向对手露出獠牙的愤怒与满足,以及旁观他人落难的五味杂陈,再到直面死亡胁迫,恐惧与屈辱交加地签下判决书。凡此种种滋味,纷至沓来挨着个尝了个遍。此情此景,并世无两。
由于是默片没有语音所有台词得靠文字描述,演员对话用的是法语(默片拍摄时导演也要求演员必须把台词说出来),但我这个不懂法语的中国佬看他们的嘴唇也不明白其中含义,所以情绪调度完全得靠演员的表情。大部分室内镜头都是贴着人脸拍的,灯光采用伦勃朗式用光导致演员五官更清晰,这也是对演技的一大考验,若演得很假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所有演员(包括龙套)表情控制得到位且自然。痛苦时嘴角的抽搐,流泪时的低下的眼角,愤怒时紧锁的眉头等等,它们深深地影响着观众的情绪。故事属于“制度之下”。贞德坚信自己是上帝的女儿拒绝了教会的PUA,为信念而死的人是伟大的,若贞德因为惧怕火刑而低头认罪最终会屈辱地活着,然后被历史遗忘掉。可她选择了为信仰而死为了法兰西而死,她人死了精神却活在所有法兰西人民的心中。
【】《圣女贞德蒙难记》是一部真实感切实存在的电影,德莱叶的贞德从传奇中剥落恢复血肉之身,成为了狼狈、脆弱在银幕前无处可藏的阶下囚。但特写镜头下的“真实感”永远无法成为电影的“真实”,这与故事真伪考古无关,而是在于特写塑造了更剧烈的戏剧冲突和表演性,只有清楚这点,我们才可能谈当我们赞美影片伟大的特写时我们赞美什么。很喜欢教会逼迫贞德换下男装一段,较之宗教或民族角度的释义,今时今日它的现代女权意味更为浓重。
四星给这张伟大的脸所贡献的伟大表演,似乎还是女主角初次且唯一的银幕表演,真了不起。全片剔除了大部分的背景,大量使用特写镜头,让人更加关注演员的微表情上,不过假如没有安静的观影环境,就会显得很无聊,毕竟影片的重点是圣女贞德在接受无止尽审判,所带来的精神创伤的过程。所以电影呈现的重点就在演员的面部微表情上,而非剧情。剧情占比小,就是在提高了一些观影门槛,我是真的不熟悉宗教领域,只有大概了解圣女贞德的事迹。不过为何这么英勇的民族英雄,面对折磨时整个精神面貌都很颓废呢。而且用着这颓废的面貌反抗宗教法庭,英勇献身,很反常规的英雄表现手法,或许是导演想重点表达这些残忍的折磨给贞德带来了很严重的精神创伤,来反衬她后续反抗的伟大吧。。。
前半段贞德在法庭上受审的段落最为经典,导演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使得影片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方式,这样的镜头有助于体现出角色的神情、面部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剧烈的心理活动,演员的演技在大特写下发挥的淋漓尽致。可字幕文本的出现使得被审问时的叙事表达有了一种割裂感,这也正说明有声电影的趋势已然不可阻挡。圣女贞德的蒙难,不仅使得贞德其形象从爱国主义上升到人道主义的高度,也为默片时代划上了一个精彩的句号。
圣女贞德从开头到结尾几乎全部使用特写,仅有极少量的近景。因而,和众法官的对切镜头中,法官们经常占有更大的景别,此外,对贞德大量使用正面机位,对法官们大量使用侧面机位。当然,为了表现双方对峙的激烈,或者进一步丑化法官的形象,法官们有时也会使用特写。此外,贞德的面部几乎都是45度角仰着头的姿势。特写镜头以及45度角突出了贞德的神性,也给了演员极大的表演空间,贞德的泪水让人心碎。机位的设定、人物的表演预设了导演的立场,对于贞德投注的认同,她是上帝派来的,而非法官们所说是撒旦的产物。性别角度的批判是,欧洲基督教文化下,男女判然有别,女性由男性的肋骨所创造,处于男性的依附、从属地位。正如法官们所反复强调的那样,贞德作为一介女流竟然敢穿上男人的衣服,公然僭越性别秩序,实在是大逆不道。
大卫·波德维尔将德莱叶的这部《圣女贞德蒙难记》看做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以及苏联蒙太奇电影运动交汇融合的大成之作,确实,在这部作品当中,既有印象派主张的情绪摄影和移动摄影,也有表现主义特色的布景与造型,还有苏联蒙太奇学派的节奏剪辑(印象派也有节奏剪辑),但这所有的技巧,都在德莱叶从头到尾的特写镜头的对比之下黯然失色,而且特写镜头个个奇形怪状,既有仰拍,也有俯拍,还有各种不规则、不对称的构图,但很神奇的是,特写的古怪并没有削减影片的艺术性,反而是更加让我们体会得到贞德在面临审判时的情绪波动和心理活动,甚至在一种特写造成的陌生化效果的影响之下,赋予了贞德以“耶稣式”的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