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1939)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UP:2021-11-15

《民主万岁》(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或译《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史密斯游美京》)是1939年美国导演法兰克·卡普拉的政治题材喜剧电影。詹姆斯·史都华、珍·亚瑟、克劳德·雷恩斯主演。本片被视为上乘喜剧、伟大的弊端揭发电影、以及对政府落实民主的期许。本片也是詹姆斯·史都华的成名之作。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评分:8.6 导演:弗兰克·卡普拉 编剧:西德尼·巴克曼
主演:詹姆斯·斯图尔特 / 琪恩·亚瑟 / 克劳德·雷恩斯 / 爱德华·阿诺德 / 托马斯·米切尔
类型:剧情
片长:129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华盛顿政客(港) / 华府风云(台) / 史密斯游美京 / 史密斯先生上美京 / 民主万岁 / Frank Capra's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上映:1939-10-19
IMDb:tt0031679

中文片名

本片当年在两岸未分治时期,在上海上映时的正式片名叫《民主万岁》,理当成为此片的正式中文译名,不过后来不知何故却有了《华府风云》和《史密斯游美京》这些片名。

剧情概述

杰佛森·史密斯(Jefferson Smith,詹姆斯·史都华)原本担任童军团团长,是一名满怀理想抱负、但涉世未深的青年,因缘际会获选为参议员。另一名资深参议员潘恩(克劳德·雷恩斯)、以及将州长与潘恩玩弄股掌之上的财阀泰勒,同意让他出线,只因为前参议员突然去世,史密斯的形象清新-而且看似年轻可欺。史密斯因为潘恩是他父亲的老同学,而天真的十分信任景仰潘恩。

史密斯到华府上任后,去参观了诸位开国先哲的纪念馆,矢志达成亚伯拉罕·林肯在盖兹堡演说所揭示的「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然而泰勒和潘恩发现史密斯越来越不受他们操纵,而且看穿他们互相勾结、炒作土地的阴私。泰勒和潘恩决定先下手为强,在议会公开诋毁史密斯的人格、伪造文件以捏造罪名、并操控媒体以虚构民意、甚至伤害支持史密斯的青少年孩童们。

就在此时,潘恩的助理、熟悉国会生态的珊德斯(珍·亚瑟),对这位青年参议员从怀疑、轻视,到敬佩、喜爱,她决定尽力帮助杰佛森·史密斯……

影响

政治影响

《民主万岁》1939年在华盛顿特区首映,由于本片揭露了议会的腐败面、以及舆论受政治操控的情况,因此受到华盛顿新闻界、以及美国国会议员的攻击,但是反而大力促成本片的票房成功。

本片在纳粹德国、法西斯义大利、佛朗哥西班牙、苏俄等政权治下遭到禁演。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虽然可以上映,但受到「漂白」处理。在1942年的维琪法国,因为禁令较晚下达,许多剧院赶在禁令宣布前上映本片,有的剧院甚至在禁令下达后30天仍「违规」上映本片。

《民主万岁》一直被评价为史上最伟大的弊端揭发影片。由于披露菸草对人体致命危害、受到菸草企业抹黑恐吓而知名的杰佛瑞·魏根(英语:Jeffrey Wigand)博士,也在2007年第一届华盛顿弊端揭发周(英语:Whistleblower Week in Washington)盛赞本片对美国历史的重要性。

文化影响

「弊端揭发者」英文为「whistleblower」,直译为「吹哨子的人」。影片中就是有一幕杰佛森·史密斯在国会殿堂吹起口哨,以惊醒那些昏庸颟顸、麻木不仁的议员们。

《民主万岁》于1962年至1963年间,有电视影集的重拍版本。1977年,被重拍为电影《Billy Jack Goes to Washington》。1992年,再次被重拍为艾迪·墨菲主演的电影《滑头绅士闯通关》。

美国有些参议员候选人,在竞选活动时谑仿本片、或者自比为主角杰佛森·史密斯,以博取民众的支持。

现实中的詹姆斯·史都华,曾是童军团成员及终身的支持者,被公认品德形象极佳。1997年,史都华以89岁高龄过世,纽约时报等报章媒体在专版介绍其生平事蹟时,用「Mr. Stewart Goes to Hollywood」为段落副标题,对照本片片名「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以彰显杰佛森·史密斯就是詹姆斯·史都华,身处复杂的大环境中(华盛顿或好莱坞)而不受污染,并对国家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

得奖

《民主万岁》上映时得到巨大的票房成功。

此片得到到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原著故事奖,以及提名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两位)、最佳编剧奖、最佳配乐奖、最佳录音奖、最佳室内装饰奖。

《民主万岁》在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百年百大电影系列,名列AFI百年百大励志电影百年来的第5名、AFI百年百大电影第26名。詹姆斯·史都华演出的杰佛森·史密斯在AFI百年百大银幕英雄与反派名单上,被选为经典银幕英雄第11名。

此片也因为它「文化上、历史上、美学上」的重要价值,被选为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典藏。

简评

这部电影今天看依然很有现实意义,佩服男主,为了“比丛林法则更好的事物而奋斗”,一个现代版的唐吉诃德,要面对充斥着阴谋家、利益关系和权力斗争的华盛顿政坛以及政坛控制下的媒体。历史不断地在重演,这部电影很敢拍,是那个年代的《纸牌屋》。一开始就被刚满30的斯图尔特帅晕!他的表演很有感染力,领座的小见习生也很可爱。“别错过你身边神奇的事。一切都充满自然的神奇。你是否曾感觉到你有多庆幸,通过又长又黑的隧道后能再次见到日光?记得看着周遭的生命就像你刚从隧道里出来一样。”这段话好美。

本片艺术源于生活,反射现实,最后又政治正确美化结果。大资本家一手遮天,参议员唯唯诺诺只求保住饭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安稳日子,一个到处充斥着权力斗争,充满乌烟瘴气的美国国会——只有孩子们天真无邪。80年前的电影已发射美国政治似乎已经不可救药,民主政治已经完全堕落。政坛和媒体是如何服务资本,民主民意是如何炮制的。剧情幽默励志是皮,现实反讽是骨,美式英雄结尾(电影美化)。好导演好演员,参观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时的叠化+蒙太奇、拿不住帽子等导演手法可看性强,导演提炼社会生活,最后如何陷害如何炮制美式民意方式更值得一看。

美式主旋律扛鼎之作。除了开篇十几分钟对于华盛顿特区那些富有政治意蕴象征的展现,James Stewart在最后半小时filibuster的独角戏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而那一场的展现手段已很显然偏向(电影语言中的)形式主义,故事中Senator Smith的主张与演讲成为一种纯粹的美式精神象征。对于本片的价值核心,我自认没有资格评论——我没有资格攻击真正的理想者。

目前是我最喜欢的黑白片,也是我今年欣赏的最佳影片之一。对白及其密集,几乎没有停过,但是妙语连珠无比流畅且诙谐。几乎无可挑剔的剧本——收束每个伏笔,留有每个细节,还有恰当的留白,且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十分立体。前半段是插科打诨的讽刺剧,而后半段则是无比曲折而富有激情的正剧,看得人时而会心一笑,时而紧张十分,而最后又热血澎湃和酣畅淋漓。有段酷炫的混剪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前卫潮流的顶尖水平。关于帽子那段摄影,只依靠长镜头拍手部动作就完美反应人物心理变化,并留足想象余地,也是革新式的创作。詹姆斯斯图尔特贡献出了我见过最有张力的表演之一,毫无挑剔的氛围塑造更是衬托出其演技之神韵。人家的主旋律如此出彩,是因为基于对大环境的讽刺和批判反衬出理念的伟大,而不是蒙蔽了双眼的一味赞扬。而且,那样的主旋律适用于每个人。

标记想看950天。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实际是美利坚《意志的胜利》,甚至可以说是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大获全胜的成果展现,虽然影片上映的1939年大家都感受到了资本主义民主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虚伪,而三权分立依旧导致层层叠叠的官僚资本主义,但依旧磨阻挡不了向往金钱的女主回心转意、权钱交易的老前辈迷途知返、涉世未深的少年主角匡扶正统。进入华盛顿后被国会大厦、自由女神像、林肯纪念堂等政治景观惊奇的史密斯展现了对这种理性主义和民主制度的初级主体化进程:真切相信资本主义法律。诚然这在1939年的美国是尚可以接受的,那时人们相信个人力量还有可能改变世界,政治也是重要的。然而时至今日,消费景观早已战胜政治景观。实现政治民主和拒绝消费享乐早已是幻想。

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才看完,大体来说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故事吧。但是最后二十分钟看到史密斯为了通过法案已经在议会滔滔不绝连续讲了7个小时,女主联系童子军报刊登史密斯的观点,众多童子军为了捍卫权利努力刊印和分发报纸,突然自己就哭了。也许是看到剧情想到了很多,“摧毁一个人,首先摧毁他的信仰”,真好啊里面的主角和童子军尚未被现实摧毁自己对自由对生活的信仰,可以为了理想去努力去拼搏,也许我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又或者看到了从未成为过的自己。

詹姆斯·斯图尔特文武全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系;在美国空军晋升至准将;至于身为一名才气焕发的演员,其作品横跨西部片、文艺片、脱线喜剧、家庭喜剧、惊悚悬疑剧、传记电影等。他是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金球奖终身成就奖,及其他多数主要电影组织的终身成就奖得主。多部作品名列美国电影学会各类型百年最佳影片、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典藏。他在美国电影学会、美国娱乐周刊评选的百年百大电影名单中,都是出现最多次的主演演员。1999年,斯图尔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第3名。

对抗强权最好的故事,难以想象那时二战还没有结束就出现了这样寓意极强的影片不过,这样的剧本放在现在恐怕很难符合观众的胃口,过于戏剧化,传统意义上的励志电影,本片导演卡普拉似乎很想讲好这个故事,也许是由于前面给的力量太大,以至于到影片后半段观感极具下降,电影收尾的工作做的极差戛然而止,未给主角做出一个明了料到交代,镜头给的也不是很到位,我想如果给报社或者其他的反派多一点后续的镜头是不是会更好呢?突然结尾这犯了励志类电影的大忌。如果不是知道卡普拉还导演过《一夜风流》和《生活多美好》,你根本不会想到这部电影是他拍的。这部电影恰恰诞生于《一夜风流》和《生活多美好》之间,可故事讲述远没有这两部好,尤其是这个失败的结尾,宛如做数学题列了方程没有解一样;前边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可最后交卷子的时候却忘了写名!

同样是主旋律电影,大洋这一边高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旗帜,那一边为争取自由民主正义说得口干舌燥。但我们都会在重要场合升国旗唱国歌,都学自己国家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事迹,都建有相关的纪念堂、纪念碑用来讲述前人经历了何种奋斗牺牲才换来今日。然而看到星条旗在家家户户悬挂和过多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如今心境大不同。刻在我们脑子的观念原来从最先就不同。难道又要回到是因为这个那个政党胜利了,是因为历史选择了这个那个政党,继而做了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选择?我能不爱国吗(被洗脑)?我能爱国吗(愚蠢盲目)?爱人爱土地。

结局反转生硬,倚靠反派良知的觉醒来完成戏剧高潮略显幼稚且过于理想化,但全片对美国自由主义精神和美国青年追随伟人先辈理想而熠熠生辉的叙事质朴动人,当史密斯一个人站在议员席上坚持不懈发言23小时,喉咙嘶哑直至体力不支晕倒在地,良知金句句句直抵人心。这场反抗腐败与行贿、坚持正义与良知的斗争,看似是以个人力量对抗整个政治机器,实际上史密斯代表的也是那个年代富有正义感的美国青年以及敢于披露政治丑闻的新闻媒体。意义深远,放到今天依然不过时。

弗兰克卡普拉拍US主旋律/励志题材是真的拿手,尽管有些部分政宣味道太冲,可当彼时30出头的Jimmy Stewart所扮演的Jefferson Smith站上参议院讲台犹如诸葛孔明一般舌战群儒、贯彻自己的理想时,很难不被他的演技所折服。几乎都是室内戏,也能看出卡普拉对于大场面室内群戏的调度能力,剪辑出色。就是这个过于理想的反转结局跟《生活多美好》里的童话感很像,导致Smith前半段受到的种种挫折与诬蔑反倒是显得有些不堪一击了。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样朴实的为自身理想而奋斗的精神以及史都华极富感染力的表演依旧使得本片足以成为同类题材中的经典作品。四星半。

献给理想主义者的颂歌。从影片开始Smith在童子军们给他唱auld lang syne时热泪盈眶,初到华盛顿看见国会像孩子般兴奋,即使父亲因追求社会正义而死也信念不改,最后他能在毫无希望时进行数十小时的filibuster也有迹可循。一腔热忱,坚定无私,任何腐烂、恶臭的揭露,任何时代、国家的进步,都离不开这样的孤勇者。

获得奖项

  • 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剪辑 / 最佳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