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2(1970)

7 Plus SevenUP:2021-07-18

剧照演员表影评
人生七年2

评分:9.4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编剧:
主演:Bruce Balden
类型:纪录片 / 传记
片长:52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人生七载之当我十四岁 / 14岁起 / 人生七年第二季 / 14 Up
上映:1970-12-15(英国)
IMDb:tt0066356

人生七年2简介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二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时隔七年,当年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刚刚长大。他们初见世界还是懵懂的,面对镜头仍然稚嫩青涩。这花季年华,才是漫漫人生的第一步。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时隔七年,再次把摄像机对准这十几位孩子的生活,决心拍摄一部英国人生活和西方人文的纪录片。

简评

看着他们按照七年前说的计划一步步进行,忽然意识到我的人生似乎连长远规划都没有。如果提问七岁的我想上什么大学,我也会问大学是什么。小学班里学的最好的同学去考五大名校,最后只考了30分。中学时我只想努力进班级前十名,但周围认识我的人都说我很聪明(和家人对我的评价完全相反)应该学理科,我那时候也不知道理科和文科的区别是什么只随口答应。我混沌地度过人生每个时期,高中还是选了文科,只是因为被认为合适,那段时间唯一一次做了长期规划,想做会计,但最后却考取了法学院。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律师这个职业,直到我去伦敦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非诉律师是什么,而现在,我每天要和陌生人侃侃而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证券律师……说真的,我真不知道该怎样,证券律师是什么,是我面试前一天才百度的,我的人生,真的得过且过,昏昏噩噩

比第一部更有意思。相当政治家的孩子说自己并不狠,但说出来的话都比较冷血的角度(相对来说)他的见识和想法远超我的思维,不同背景的人考虑的事情一定会沾染自己的阶层性,富人无法共情穷人,穷人也无法共识到财富带来的不止是阶层,生活,思维,更多的是决定了你时间的消费,你对事物的本质认知上就是会有偏差的。青少年的他们身上多了一些内向与脆弱性,好像任何一个成年人都能伤害到,几年前的我也是这样吧。

匆匆七年过去!1971年的英国,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upper class的小朋友完全按照原有轨迹进入了规划中的学校,出乎预料的是tony,就现有了解,勉强定义他为比中产略低的阶层,计划当马术师,并且按此计划朝前迈进!除了nicolas以外(他的理想都是各种大爱),其他小朋友的想法都很多变,但在中间只有2位男性且明显底层(小时候都在福利院),剩余的几位女性小朋友(而且是跨越中产-富有阶级),和男性有规划的人生明显有很大差距,话题集中在婚姻孩子等,感受到了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教育导向性区别。当然还有不同阶层政治倾向的不同等细节,interesting,下一部再观望。

政治家的思想好成熟…三个富家少爷的思维方式都很成熟,很明确自己的规划,传教士孩子也有帮助别人的念头,三个女孩一个很自闭一个很乐观开朗,比起七岁时那样大方坦诚,十四岁都注重自己的形象、言辞、隐私、观点,有的不愿配合了,有的迷茫沉重,有的已经在打造自己的政治家形象,有的有了自己的目标、跳出了父母传统的计划,有的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有的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不适合曾经梦想的计划

我的14岁:想的东西和现在没区别,甚至更成熟中庸。但不了解社会。想成为作家,语文小学初中都是全市第一。喜欢写东西。喜欢写博客。喜欢听音乐,很文艺。会读一些文艺杂志。开始思考人生。觉得生活为什么这么痛苦。少年老成。接触了淘宝等新兴事物。六年级就学会暗恋了,初三结束暗恋。觉得自己又胖又丑。青春期遇见了红花绿叶的塑料姐妹花。开始读安妮宝贝两年了,变得沉默。遭遇塑料姐妹花的校园暴力,开始初步思考一些人生哲学问题。以为被塑料姐妹花欺负是因为我长得丑。开始特立独行,初三尾巴休学,依然考进本市最好高中最好班级。理科学得不错,自学能力爆棚。开始有独立思维,喜欢抄写随笔,喜欢写一些深刻的东西,少年假装老成。不再交朋友,丧失了与人交流的能力。沉迷豆瓣,新世界。夏日假期突然变这辈子颜颠。好强,但不在乎集体活动。

( 8 / 10 )人生路没有一条绝对对的路,只要是你走过的路,便造就你传奇的一生,或惊艳或平庸,只需要你自己定义。命运确实是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的。不必羡慕别人的生活,因为可能你过的就是别人羡慕的人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只要是你自己选择的,我相信他都会是精彩的人生。旁观者可能更容易看到你人生精彩的那一面。人生这道题从来没有正解,愿迷茫的你快乐就好。

对于罢工的看法和政党选择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很明显地展示了不同阶层的孩子们思考问题的立场差异,然而对于14岁尚未形成自己价值观体系的孩子们来说,在镜头面前,他们也只是在依照自己心中的模糊的“公平”和“善恶”观念选择偏向,既得利益者从一开始就不可能跟被剥削的阶层感同身受吧。14岁的孩子们面对镜头不再像7岁时那样坦然,开始怀疑节目的目的和意义,对节目播出后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也变得有所顾虑

七年的时间就有这么大的差距,富家子弟自信满满,进名校,学艺术,气场十足,而普通人家有些人都不敢看镜头,不知是自卑还是害羞,有些人已经开始工作赚零花钱,从谈钱的态度,John 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不羞于表达,其他人大多表示不需要太多钱,看来家庭出身确实很影响一个人的思想。

前后对比的展示方法很好。十四岁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挫败感。不知道是拍摄设备还是主观审美的问题, 感觉孩子们七岁的时候更好看。三个七岁上外语班的孩子,一个姑娘现在确实上了当时想上的学校。很不可思议,他们对人生的判断很准确,没有犹豫和纠结,并且实现了。上私立的比较确定,公立不确定。选马术的孩子从父母的朋友那里得到机会。英国职业选择看起来可能性更多。综合性学校和文法学校。认为异性大部分时候还是挺烦的。孩子们突然对恋爱都失去了兴趣。或者至少不愿意聊。对罢工有了比较深入的讨论。

虽然才过去七年,但已经完全看不出他们七岁时的样子。当节目组再次提问和七岁时一样的问题,他们不再大谈特谈,他们收敛,甚至开始沉默,每个人的答案也都与七岁时大不相同了,而我们也可以更明显的看出因为成长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和贫富差距给他们带来的不同。最后节目组将七岁的他们玩乐时的笑声与现在他们的沉默结合起来进行个人介绍的时候,真的让人无法不感叹人生与时间的奇妙。

普通人teen对就业的期望,有的现实化,想要影视剧里面描绘的中产岗位, 一些理想化,想要影视剧里面随便什么岗位都能过上美好生活的设定,爱好为导向就业。上流社会teen对未来清晰明确,依然是做上流社会,并且支持一些左派观念。我十八岁以前从没想过读大学以后的人生和就业,好像人生终点就是十八岁一样,teen时期最想做的工作是音乐人。

西方文化对孩子个性的关注和重视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领先了我们的国家大半个世纪,这些孩子在14岁的时候就能准确的表达自己,而在我们的文化中,总说着童言无忌,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大人的。其实小孩子的成熟很早,给他灌输幼稚的观点,他就会变得幼稚。这些孩子里john让我惊叹,从他的表达中,难以相信这是一个孩子,他成熟敏锐,对自己以及社会看法,既有见解还有深度,注定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