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酷祭典(1995)
La cérémonieUP:2021-12-27
《仪式》(法语:La Cérémonie)是一部于1995年上映的犯罪剧情片。电影由克劳德·夏布洛执导,改编自露丝·伦德尔的小说《石中决(英语:A Judgement in Stone)》。该片与克莉丝汀和莉亚·帕品事件(Christine and Léa Papin)有些相似,两名法国女仆于1933年残忍杀害了雇主妻子和女儿,该事件也是尚·惹内1947年舞台剧《女仆》的灵感来源。
冷酷祭典简介
苏菲(桑德里娜·伯奈尔 Sandrine Bonnaire饰)在中产阶级乐里芙家做女佣,她千方百计隐藏着自己不识字的秘密。性格内向的苏菲内心非常敏感,事事留神不犯差错,并得到了主人家的认同。乐里芙一家对苏菲彬彬有礼,同时也昭示出主仆间的不同等级。
在镇上的邮局,苏菲认识了同属穷人阶级的珍(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饰)。珍对有钱人充满了扭曲的愤恨心理,成为苏菲的好友后,她从没有停止过煽动苏菲,让她与富人阶级决裂。矛盾一步步走向无可调和的地步,苏菲的秘密在乐里芙家曝了光,和谐的外壳瞬间倒坍,珍和苏菲的反抗如同狂风骤雨……
第5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克洛德·夏布洛尔 第52届威尼斯电影节沃尔皮杯 最佳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 / 桑德里娜·博内尔
获得奖项
- 第52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沃尔皮杯奖-最佳女演员 / 沃尔皮杯奖-最佳女演员 / 帕西内蒂奖-最佳女演员 / 帕西内蒂奖-最佳女演员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第18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获奖:Metro Media Award - 第2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提名:César —— Best Screenplay, Original or Adaptation (Meilleur scénario, original ou adaptation)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简评
恕我实在无法为女主的弑主行为产生共情?~主人一家站在上流阶层的高点表现的善良即便有些虚伪,对女仆也算是仁至义尽(男主人开车送女主配眼镜、自掏腰包想让她学车;女主人在丈夫面前为她辩解;女儿知道她是文盲后主动教她识字);而她又是如何报之以礼的呢?砰!砰!砰!砰!F**K You!你是第一天来混社会的吗?现在的职场可比这残酷多了(公司把你的辛劳当狗P,强制降薪、想着法儿不付赔偿金开人),照你这样我是不是一个不爽就可以提着?把公司里人全部砍死?!“这世界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从本质上说,所有的美好,所有的糟糕,都是因为我们过于脆弱,过于敏感。”
比《寄生虫》高明太多。一个几乎“全员恶人”的故事,谈不上无辜也谈不上反抗。如果你同情一方憎恶另一方反倒掉进了圈套。一边是将女佣看作下等,或当面肆意评头论足或背后口出恶言或施舍同情的“上流”,一边是看似任劳任怨却偏执敏感的女仆,两者之间掺杂了挑拨离间煽风点火的催化剂,没有谁是真正遭受无妄之灾的,三方都有人手握着人命官司。而有趣的是情节里的一些符号—识文断字是从古到今阶级壁垒的重要基础,电视则是工业化时代以来拉近阶级距离的新造物。前者是投入炸药桶的一星火花,而后者却是炸开前让炸药“哑火”的潮气。结尾“败坏了教堂形象”的邮局职员死于神父车下,切合片名的同时又为阶级矛盾的将来交给了虚无的“天意”。
“文字”作为符号,成了阶级鸿沟。女主不断掩盖自己文盲的事实,是为了满足意识形态赋予底层对上层阶级的想象。当想象生效,上层阶级作为一种成功典范,被抬到了不可侵犯的地步,自己也变得沾沾自喜。即使上层在女主眼皮底下,讨论质疑她也是被允许的。当想象被戳破,女主被赶出家门也是意料之中了。上层阶级用与《寄生虫》相同的伪善面孔示人,底层也只能用买太阳镜这样的拙略演技配合演出。于佩尔饰演的邮局职员则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象征,带领着女主这样的被压迫底层进行反攻。结尾处突然的暴力呈现,更像是一场早有预谋的革命终于找到合适契机。宗教作为上层阶级的帮凶最终解决了这个反抗的知识分子,但夏布洛尔将希望寄托在了以自由身活下去的底层身上。
最后高潮戏的悬疑气氛拉满,甚至让我有不敢往下看的冲动,炸弹时刻真是百试百灵啊。抛开这个不谈,就这个剧情看得真是气死我了。我只想问这真的是阶级矛盾吗??并不是为某方辩护,穷富两边当然都有其劣根性。富人在餐桌上肆意对女佣评头论足,永远呈现一种无形的高姿态,甚至把脏手帕随意丢在别人脸上,这足以表达富人的败絮其中。可女主作为一名女佣就可以随便把朋友带到雇主家里?就可以随便窥探雇主的隐私?就可以随便威胁雇主?没文化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个无意杀子,一个蓄谋弑父,这样两个人几乎不需要多余的道德审判了吧?最后突突几枪把富人一家子灭口了看得真是无语。没有最后的车祸倒还好,这个立场游移恕我水平太低看不出导演真实意图,但可以明悉的有一点:不管倾向富人/穷人亦或中立,本片所展示的种种都是对底层相当大的不尊重。
突然惊觉至此看过的每一部夏布洛尔都在诉说阶级冲突。魔鬼的眼中底层阶级的男主暗中窥探并千方百计入侵中产夫妇的生活;漂亮的塞尔吉里一对少年挚友,成人后一个在读高等教育,另一个以开卡车谋生、在老婆孕期出轨、整日买醉,前者试图拯救后者;包法利夫人里,嫁给本分医生的爱玛对丈夫的平庸、乏味感到厌烦,向往能够日日谈情说爱、谈笑风生、红妆绿裙、莺歌燕舞的贵妇生活。冷酷祭典结尾颇有哈内克趣味游戏的味道。倒不必纠结两个阶级孰对孰错,也许本就不是他们的问题,人人生而不平等,不能接受这一点就输了。你力所能及、有限的善意并不一定能温暖别人,反而会适得其反,你轻而易举揭露的事也许是对方一生也不愿敞开的伤疤,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因交流缺席而酿成的悲剧,无法交流、不愿交流才是这两个阶级、也是我们每个人与周遭存在的根本矛盾。
不同的群体间似乎存在天然的仇恨。本片由两个冷酷的人引爆仇恨。女佣与父亲,邮政工作人员与女儿,是隐含的悲剧,如果真的是“杀死”,增添了底层人悲剧的宿命性,活着太累杀死了负担,当然也可以说是“反社会人格”为剧情发展铺垫。情绪逐步渲染,两个人持枪射杀是情绪的高潮与抒发,荒诞不失自然,以两个女主的视角,还有种爽快感。工资6000法郎,以影片表达的中产阶级一家的虚伪,不大可能是月薪(太丰厚),如果是年薪,那就实在太低了,种种所谓好心更显虚伪讽刺。最后射向书籍是仇恨愤怒的高潮也是收尾,大概是“上头”了,连带着恨屋及乌,其实一开始于佩尔的角色就在看书,书籍是不分群体阶级的东西,不是么?所以最好败露了?导演的阶级态度挺暧昧的。
夏布洛尔第一部,很简单的故事,但是细节以及人物角色和性别的指涉做得真好,风格上真不愧“冷酷祭典”。观影过程中,频频想起哈内克、库布里克、布努埃尔、希区柯克,所以倒没觉得本作多有创造性,更无法理解短评区为何要没完没了地cue寄生虫,有那么相似么?有那么吊打么?是都没看过《维莉蒂安娜》么?最后不可避免地要谈价值导向的问题,我觉得夏布洛尔还是更偏向于无产阶级一点,最后双女主杀人越货、终有天收,但富人也是实打实一家人整整齐齐,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冷酷地、象征性地抛出问题、描摹人性,并不掺杂太多的主观倾向,可我实不知“部分影迷”一边倒地共情到了双女主一边是基于怎样的独立思考,这也真蛮可怕的。
反复出现的镜子与扭曲的镜像;不合时宜的bgm;电视屏幕里怪异癫狂的影像…绝大部分篇幅都在呈现一种空洞分裂的日常生活,中产与底层皆是如此:现代人在影像中被解剖,里面空空如也。尾声里“祭典”迅速猛烈地爆发,但与扭曲的日常生活似乎也别无二致,杀戮之后那种巨大扭曲的空虚仍然无法避免。开篇电视上“正义就是人性”,但人性缺席了、被献祭了,可见祭典并非那一瞬间,而是整个空洞的现代生活;讽刺的是正义的执行者正是现代工业产品:电视机(在讨伐暴虐贵族的歌剧中杀戮开始)与录音机(“他们无法证明”的幻想被打破)。宗教救赎之路也被堵死了:神父也与伪善之人合流并背弃了上帝。对于它的目标受众而言,可以说这是一部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日常生活恐怖片”。(@资料馆)
很难不想起寄生虫,看完更确定了对寄生虫的无感。感觉这部淡化了刻意的表达和戏剧性的冲突,前因后果合理完整,对人物的呈现更冷静,也有更广的思考空间。苏菲寡言自卑且教育与道德严重缺失,她厌恶父亲的气味;为自尊极力隐瞒缺陷从而一次次在缄默中滋生矛盾;将他人的善意视为嘲笑她的恶意;又因为她的无知让珍得以激化了矛盾。珍相对来说自以为是,因自身经历造成了对富人的仇视,丝毫意识不到自己仇富和嫉妒的病态。好人身上有很多东西令人反感,但不是他们的恶。彼此偏见逐渐加深,压抑太久的恨和凶恶强烈的恨碰撞后爆发并反噬。由阶级差异推向对人性的拷问,平静背后有多少情绪在涌动。善恶对错无法从一个角度判定,每个角色都是受害者。结局后劲太大了。。
一个是类似人格分裂式心理疾病患者的女佣,一个是粗俗没有是非观念的贫穷邮政职员,两人是茫茫人海中瞬间确认的同类,即时亲密起来,通过影片片段可以判断,一个杀死亲生父亲,一个因为“大意”害死女儿,但都因为没有证据免于法律制裁。夏布洛尔很擅长用日常细节刻画人物,女佣简洁生硬的口头禅,邮政职员一不小心就露内裤的短裙,人格分裂的心理疾病,阶级矛盾,还有天生犯罪人的性格缺陷,电影都有反映到,社会本就是复杂矛盾的,很难归结为单一原因,留给观众感受,里面唯一反应导演价值观的可能就是引用尼采的一句话,大意是“好人身上也有令人反感的地方,但那不是他们的恶”,我也认同,我们不能总是试图寻找完美受害人。女佣演员的表演由于伊莎贝尔于佩尔,角色本身的出彩也有加成作用,总之,两个女演员还是很高完成度,主人一家四口也不错!
好看到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结尾的处理太顶了,严丝合缝地精妙;双女主的演技加成太多。「中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鸿沟」,很能get到女主的心路历程。主人一家就是那种把高人一等刻入骨子里的有钱人,像女儿可能不是故意的虚伪,她的认知就是这样,不自知地高高在上,总觉得要施舍穷人些怜悯。殊不知当这种怜悯被当面道破的时候,才是一把尖刀。说句难听的,电影里有钱人对穷人的好就像跟风养宠物,喜欢就说爱你,当被挠到一下的时候却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厌恶,甚至可以随时丢弃。但大家都是人,这种自以为的怜悯只意味着不平等,除了放大差距,没什么实际作用。当遇到两个带着些疯狂的女人时,屠杀结尾是丝毫不意外的,当然这只是戏剧性的处理。不是说有钱就活该,只是如果两个阶级的人无法理解,就不要去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少一点自以为是吧。
穷人的自尊不值钱,穷人被误解也必须忍耐,穷人必须天生比富人更完美,感激上帝!大小姐在帮忙修完车后随手将手帕像丢垃圾一样向近距离的人丢去,以及听到枪响声后冷漠地道“希望爸爸能将她们赶出去”真是让人难以忘怀。维吉尼真的是早恋怀孕大小姐专业户……养尊处优无论是好恶的一面都像陶瓷的面颊一样,娇嫩善良无动于衷。我觉得这片的假设是:你能容忍一个非常挑剔你与你的私生活,凭心意要求加班,却各个方面都非常完美并出钱帮你进修的老板吗?两女主神经病的极端性格与戏剧性的结尾都为戏剧服务,端水大师扣一分;但是法式疯婆娘深得我心,再加一分。不过我自己的看法果然还是: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人果然还是不一样啊!跪久了奴性深到骨子里起都起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