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记忆(2008)

Maria Larssons eviga ögonblickUP:2022-02-20

《玛利亚·拉森的永恒记忆》(瑞典语:Maria Larssons eviga ögonblick,亦译作《永恒时刻》)是一部2008年的瑞典电影,由扬·特洛尔执导。该片是根据在20世纪初期活跃的一名女工人玛利亚·拉森的真实事迹改编,拉森有一次中奖得到一部照相机,后来成为了一名摄影家。影片获得金甲虫最佳电影奖,后来进入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1月份榜单,但没能获得最终提名。

永恒记忆

评分:8.4 导演:扬·特洛尔 编剧:尼克拉斯·拉德斯特罗姆
主演:玛莉亚·海思坎恩 / 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 / 阿曼达·奥慕斯 / 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类型:剧情 / 传记
片长:131 分钟地区:瑞典 / 芬兰 / 挪威 / 丹麦 / 德国
语言:瑞典语 / 芬兰语
影片别名:永恒时刻 / 玛拉拉森的永恒记忆 / 永恒的瞬间 / 刹那永恒 / Everlasting Moments
上映:2008-09-24
IMDb:tt0961066

情节大纲

玛利亚·拉森本是个芬兰裔的家庭妇女,她把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家庭。做码头工人的丈夫西格是个酒鬼,经常粗暴的对待玛利亚和她的儿女们。一次他们家去参戒酒协会的派对,回来后西格承诺戒酒,然而不久又旧病复发。西格还常在外面闹事,玛利亚也受到波及。玛利亚向父亲倾诉,想离开丈夫,但父亲要他们相守,因为婚姻是上帝的约定。

西格受到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工友们一次次的闹罢工,再没人请玛利亚作针线活了。玛利亚拿出以前中奖获得的“伯爵夫人”牌照相机,准备去到照相馆的佩特森先生那儿卖掉。佩特森教给玛利亚照相的原理,以及怎样冲洗相片,玛利亚迷上了摄影。西格一次在酒馆里与一个女仆勾搭上了,他们决定晚上到船上过夜。结果正好撞见一个社会主义者青年团的激进分子搞爆炸,西格受到了警方的传讯,新情妇及时赶到证实了他的清白。一个大雪天,与玛利亚女儿玛雅一起上学的英格博格死了,玛利亚拍摄了她的遗容,她的照片受到佩特森的赞赏。佩特森想雇玛利亚作助手,但被拒绝。西格一家搬家了。

一晃六年过去了,玛雅成了大姑娘,有时帮好色的顾客涂药时还会受到骚扰。西格参加了一战。战后北欧的三个国王出席典礼,玛利亚拍的照片上了报纸,她摄影的姿势被佩特森摄进了影片。西格的好友、沉迷克鲁泡特金理论的英格伦向他诉说被女友玛甘抛弃,西格则抱怨老婆执迷摄影。玛雅与一个叫甘纳的男孩恋爱了,遭到父亲嘲笑,西格继续与原来的情妇保持关系。玛雅也抱怨母亲对摄影的痴狂,西格则怒斥玛利亚与佩特森来往,还强奸了玛利亚,玛利亚又怀孕了。

生活日益艰难,他们只能偶尔打点鸟当荤菜,英格伦自杀了。新出生的艾瑞克一生下来就大病一场。拉森救下了一匹受伤的马,将其命名为克鲁泡特金。玛利亚带孩子们去看电影,又遭西格毒打,这回西格进了监狱。本来她想卖掉克鲁泡特金,但一个长者愿意为她推荐照相的客户,玛利亚从此以替人照相生活。佩特森先生最后还是走了,临走将照相机给了玛利亚。

拉森出狱了,他家交了好运,最后成立了拉森托运公司。夫妻俩也重新和好,相守了最后一段时日,不久玛利亚去世。玛利亚死后,女儿在照相机里发现了玛利亚唯一一张自己给自己拍摄的、还未冲洗的照片。

制作

该片得到了来自瑞典、丹麦、芬兰和德国的26个机构的赞助,是特洛尔在1970年代初期的影片《移民》之后最大的制作。 扬·特洛尔的妻子Agneta Ulfsäter-Troell自1986年起就研究玛利亚·拉森,并对拉森及其女儿作了许多访谈。在她对玛利亚所拍摄的相片的研究中,她得到了后来拍摄电影的出示材料。这些材料原本未经整理,但一位瑞典电影学院人士得知特洛尔夫妇对该题材的兴趣后,开始写剧本的早期工作。

2004年他们展开了首次正式讨论。特洛尔挑选了玛利亚·海斯卡涅和加斯帕·克里斯滕森作主演,二人先前都与特洛尔合作过。电影开拍前两年,特洛尔在一个瑞典电影节上遇见了米克尔·佩斯勃兰特,便想让他出演男主角齐格弗里德。米克尔·佩斯勃兰特亲自与导演联系,说服他将那个角色给了自己。

影片于2007年2月26日至6月1日在瑞典的Malmö、Luleå以及立陶宛的维尔纽斯拍摄。影片以16毫米胶片摄制,后冲印称35毫米胶片。因而成品的视觉效果具有颗粒感,并带有类似默片的特质,充满了怀旧情调。

简评

当我们说起母亲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些什么:生命中那个勇敢,坚强,乐观,永怀善意……在所有意义上几乎完美的女性。结果确实是这样,不过母亲的意义绝非是结果性的,而过程通常来讲会被忽略不计,或者视而不见:那个恐惧,懦弱,纠结,内心斗争……为了一切自身以外的责任,义无反顾埋没自我的女性。如果母亲等于甜蜜的外表苦涩的内核,那么女儿,便是母亲的种子,母亲生命气息的延续。

朴实平淡的叙事,却也耐人琢磨。我倒是能够理解片尾的疑问。爱最初是激情,然后变成牵绊,就像再美的花终究会谢,在岁月里扎稳的根基犹在。生活中没那么多圆满和任性,情感快餐时代说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的人,要么用情尚浅,要么牵绊不深。摄影攫取时间片段,克制封存萌芽的情感,而它会在记忆中永远鲜活。俏皮一点说,如果女主为了爱情舍弃家庭,……

《永恒记忆》是瑞典著名导演扬·特洛尔在年近八旬时才呈现的一部杰作,是一部瑞典著名的女摄影家玛拉拉森的传记电影,玛拉拉森的孙女是特洛尔的妻子,出于对摄影先辈,对逝去长者的怀念,这部电影至始至终都沉浸在浓重的怀旧和回忆的气息里。由于导演已经年迈,无论叙事还是摄影都早已功力化境,对于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或者是激烈奔放的情感,都不再热血沸腾,反而以金色静静的为它们涂上怀旧的色彩,淡淡的,静静的,内敛的,深沉的,波澜不惊的,生离死别,聚散离合,一个人的一生,既伟大而又平凡。整个故事被熟练的掌控在了一个框架之中,情感平稳深沉,情节张弛有度,无数的细节充满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反复咀嚼,绵绵无尽,回味无穷,妙趣横生。

影片呈现的琐碎无聊、日复一日的只可称为“活着”的家庭生活,龃龉苟且的婚姻背叛,为求生、为看顾子女的辛苦劳作,是很多婚姻中最真实的场景。如此作茧自缚,或者说被迫缚于其中过一生,想想都让我不寒而栗。所幸女主无意间发掘了自己的摄影天赋,在一个知己好友的帮助支持下,或许是如死水一般的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吧,可惜她无法接受这爱意,也无法弃离家庭,终只能成生命中的一段永恒记忆。最后,丈夫回归家庭,似乎开始懂得爱妻子,女主角似乎开始获得天伦之乐的幸福,这就是社会、世俗所要求的,所指教的,隐忍之后的最终幸福。可是还是忍不住怀疑,幸福究竟是以长度计算,还是以浓度计算呢,是以时间计算,还是以空间计算呢,我们所求的难道只是漫长一生中无法计量的最后那个幸福结局,生命过程中的所有体验,难道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这位女摄影师很有天赋,可谓大器晚成,运气好遇到一位亦师亦友的照相馆老板,可惜满怀情愫只能深藏心中,毕竟遇到的时候都太迟了。运气不好遇到一位酒鬼丈夫,还出轨给她戴绿帽,最后心脏病发作中年就撒手人世,但还算是在人世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永恒印记,不枉在人间走了一遭。片子的摄影很赞,真心喜欢。

好美的电影。不过每当看到可怕的男人回家暴戾的行为就为这位伟大的母亲揪心。会试想另一种结局,母亲和摄影师在一起和丈夫离婚,但觉那个时代社会对女性的整个不友好,又打消了念头。母亲的自我牺牲,心中对文艺追求的激情中徘徊,我看到深深的无奈。那时影像的记录很珍贵,一瞬即永恒,拍摄前都思考再三。不由得觉得现在随时都能拿手机乱拍就是在生产无数电子垃圾…

这部电影的开始一段,让我想起了那部讲述法国平民画家赛哈芬妮•路易的传记电影《花落花开》,虽然玛拉•拉森没有赛哈芬妮•路易那种怪异的性格特征,但是同样是一个平凡的中年妇女,与赛哈芬妮•路易相比,她还多了一个有幸而又不幸的身份,即一个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作为那个时代的女人,她不可避免的受到男人世界的束缚,在这部影片中,某种程度上切入的就是她与生命中的男人们的生活、交流和战争。

影片的语言和画面是古典的,平衡而优美。一战时期的瑞典底层人民的生活艰辛而乏味。一位平凡隐忍的家庭妇女抚养着7个孩子,照顾他们生活,引导他们成长。作为妻子,面对丈夫的不忠和殴打,她没有离开,而是选择原谅。而作为心心相惜的知己,心生情愫她的内心一定也因此摇摆,尤其是在孤生一身毫无依傍的时刻,然而最终她还是恪守住了原则,她做了正确的选择,保存了这份虽带遗憾却永远无法被亵渎的美好。她具有艺术家般的敏感天赋观察着周围的事物。女主角的表演非常精彩,内敛而有张力。很多面部特写的镜头令人发自内心的感到一种震撼的力量。

"透过镜头,你看到了什么,玛利亚?你看到了一个等待探索,保留和叙述的世界。摄影是为了那些看见世界的人们,他们不会视而不见的。这是无路可退的。"(是的,不得不表达)"但是妈妈为什么和爸爸相守在一起,这个问题我永远也得不到答案,也许这是爱吧。"(我只知道不是爱,是责任吧?对生活的认真负责,对女儿、妻子、母亲身份的遵循。)你看啊,多么了不起的女人,她的身上结出了许多鲜美的果实。

优美动人的片子。大概因为是传记电影,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隽永的故事感。在战乱动荡的父权时代,遭遇一个酗酒、滥情、暴虐的男人,女主这样一个平凡主妇的人生,似乎从结婚生子就匍伏在人生的谷底,在琐碎生活与艰辛度日中逐渐消失自己。直到遇见佩德森,学会用相机捕捉那些慢走于时光里的蝴蝶。或许人生就是如此吧,有时候明明眼见一条通往生活理想的路,却总有因由缠身,裹足不前,痛惜而隐忍的看着那个背影在夏木中远去。好在心灵有所滋养,有所发现、感受与留念,那些就是时光之河里的永恒时刻吧

本片的配乐十分精彩有趣,每次聚会和舞蹈时人们的欢快气氛像小提琴上流淌的音符,钢琴,手风琴,大提琴是个很好的组合,,和谐地为上个世纪初的欧洲时期勾勒出繁荣而真实的场景。还有每次一家人乘马车出游时,伴随着马车的节奏有幽默轻快的音乐响起,虽然情节可能变得有些紧张,但是在音乐的烘托下总会转危为安,就像母亲玛利亚总是掌握大局的那个人一样,她有自己的姿态,原则和勇气,穷人并不穷志气,这是令人尊敬的地方呀。她虽然是过着粗糙的生活,但是与生俱来的审美情趣让她的作品有了生命和情感,摄影是一场光与影的游戏,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生活家或是艺术家才有了这样一种细心观察生活之美的能力。也许这就是本质的朴素之美吧。

看到最后,隐约意识到这是部根据真人改编的电影。Maria,有着坚忍的性格,这一点在电影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她一次次忍受了命运,忍受了丈夫的出轨与暴行,然而她似乎一直从未后悔过,她接受了命运给她的一切,因为她做出了选择,并且做好了承受后果的准备。 片尾maya的发问也是我的疑问,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也会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她的父母相守一生?我想可能是“”爱“吧。

获得奖项

  • 第7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7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25届独立精神奖
    第25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Best Foreign Film
  • 第66届金球奖
    第66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