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阿弗尔(2011)

Le HavreUP:2021-11-13

勒阿弗尔

评分:8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编剧:阿基·考里斯马基
主演:安德烈·维尔姆斯 / 卡蒂·奥廷宁 / 让-皮埃尔·达鲁森 / 布隆丹·米格尔 / 叶琳娜·萨罗 / 埃弗利娜·迪迪 / 小鲍勃 / 皮埃尔·埃泰 / 让-皮埃尔·利奥德
类型:剧情
片长:93 分钟地区:芬兰 / 法国 / 德国
语言:芬兰语 / 法语
影片别名:温心港湾(台) / 心灵港湾(港)
上映:2011-05-17(戛纳电影节)
IMDb:tt1508675

勒阿弗尔简介

马塞尔(安德烈·维尔姆斯 André Wilms 饰)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可是,热爱自由的他厌倦了作家高高在上的枯燥生活,于是来到了勒阿弗尔,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擦鞋匠。勒阿弗尔可爱而又热情的居民让马塞尔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里,马塞尔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平静而又安定的生活。
  一个非洲男孩的出现打破了马塞尔规律的生活,出于同情和本能,马塞尔收留了这个被警察追得到处跑的可怜男孩。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此节骨眼上,马塞尔的妻子阿勒提(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 饰)患上了恶疾需卧床休养,一边是凶神恶煞的警察,一边是病危的妻子,马塞尔一下子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阿基·考里斯马基 第24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37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

简评

如此温暖的阿基让人一时难以想象,虽然画面色彩上还是那么冷,但故事最后那一树樱花实在太热烈了(不得不说,阿基还是拒绝煽情的,即使最后的幸福结局,都拒绝演员的过分台词或者表演,只是说一句“樱花开了”)。按照反派影评的说法,这样一部2011年的讲述移民问题的电影是对当今社会的预言和映射,只可惜现实太残酷,远没有阿基期望的好。我认为最精彩的是女主人公不治之症奇迹般的康复,就好像导演期待这些发达的欧洲国家可以病理上移除癌症,好好的解决社会上的移民问题,如此关怀社会和底层人民,还是得阿基。

每个人都好得不可思议,竟然会为了一个陌生的黑人孩子担着犯法的风险,还愿意出钱出力。或许是导演想要给所有艰难活在世上的人一些美好的希望吧。尽管经济拮据,马歇尔他的妻子桃乐丝衣着整洁,且桃乐丝的病房里常被各色鲜花点缀,或许是法国人的生活情趣吧。阿基的音乐品味很高,且从来不限于特定的音乐类型,这一部电影里那首用来筹钱的摇滚乐实在是点睛之笔——没想到一群小老头组成的乐队竟能如此摇滚,主唱唱得好,电吉他玩得也很赞。阿基的一众御用演员们都已步入暮年,能够见到他们在电影里仍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活下去真好呀!PS:叶琳娜一直都那么好看,尽管垂垂老矣但眼神仍如孩子般纯真~

难得一部所有情节指向温暖与美好的阿基,但仍旧聚焦于底层角色,悲伤的色彩也很浓,展现了悲观主义之下的乐观主义,和阿基其他作品的“套路”相比,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中间little bob的表演,以及几首插入时间恰当的配乐彰显着阿基对摇滚等音乐风格的追求,为影片注入活力。色调和构图仍旧是最大亮点,布景很讲究,从大件家具到小物件,都参与了配色的协调性当中。虽然故事围绕着温暖,看完后却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与抑郁,北欧影片的风格还是太冷。

其实很奇怪,电影里的人物无不展示出温情,但整体的氛围却刻意营造得冷冰冰。人物静默、不苟言笑,影调明亮光线却很硬,用大量肖像式构图,勾画出一种独特的“静止感”,用肤色的强烈对比来设置冲突感,再用几个小情节,一个开篇路人甲被街头截杀的情节、一个邻居在窗帘背后窥视报警告密的情节、一个教堂墙根下几个修士抽闲烟无所谓地讨论形而上的情节,去打下现世充满冷漠罪恶的基调。这是一个简单的“好人有好报”的故事,但又非要把它造神为一个象征性的“诸神黄昏”下残喘的桃花源,我觉得本不该这么拍。资本主义社会即便如此操蛋,操蛋也应该诠释在情节的主线和人物多元困境中,如果批判的高度与故事的密度产生了脱节,而诉诸情节之外的伎俩,就过犹不及了。counter《伊甸在西方》

向来冷峻的阿基这次竟然如此温情,而且是处理难民题材时,温情到更像是一出现代社会的童话。虽然是在法国拍摄,讲法语,花欧元,打移动电话,也出现了典型的西欧式建筑,但阿基似乎还是在几十年前的北欧,住在贫民窟,用着破旧家具。这样讲让人想起洪尚秀的那部《夜与日》,一股子韩国烧酒味全无巴黎的气质(而伍迪艾伦的欧洲系列就没有这些问题)。大概这些导演的语境是无法脱离地域与它的居民与生活的。

在「古典」油画质感的《勒阿弗尔》里,阿基试图用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来对抗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流水线」商品。这种「堵在门口示威」必然影响商家赚钱的「复兴」行为也必然遭到「市场」驱逐——无论是「胶片」摄影师,还是「手工」擦鞋匠,都要开始另谋生路:上帝「恩赐」的礼物有「圣诞」老人接手,他的「贵族」精神由谁来继承呢?阿基只能用中国的俗语安慰自己,并为患有「死亡」焦虑的伴侣带来一线生机。在死神到来之前,他有必要让后来者看到这份「遗产」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哪些需要「更新」扔掉,哪些需要「守护」保留,与阿基长期合作的这些「摇滚」明星将《波希米亚生活》演绎得不能再好。就这样,边演边等,可爱的狗狗突然趴在了一个准备偷渡到工业革命发源地的移民脚下,偶然路过的他,在文艺作品的熏陶之下似乎也有意传递这个贵重的邮包。

比“芬兰三部曲”要沉闷——对,并不是沉重,而是沉闷。使用小演员一般都得奔着出彩去,爷孙配尤其如此,可是本片中的小演员功能性太强了。然而我还是被考里斯马基在结尾设置的温暖的小花招触动了。底层人民相互扶持是阿基坚持拍摄的题材,看完本片我总算搞清了一件事:这是武侠世界的翻版,平民社区是另一种视角下的秘境。在此前提下,本片主人公——一个擦鞋匠,以及他的朋友们所做的远超自身身份属性的善举便有理可循了。

善良带来福报,福报创生奇迹。虽然如此不真实,但这温情,让我甘愿为之泪流满面。飘逸的樱花树,黄色的碎花裙,馥郁的鲜花和巧克力,温馨的浪漫格调,如同勒阿弗尔港湾清爽的海风扑面而来,入沐暖阳。虽然是2010s的故事,但不变的仍是1970s的装帧与室内冷色调,以及复古的噪点、布光、摄影,还有象征希望的音乐。最惊喜的是巧妙延续了《波西米亚生活》的人物设定,看到镜头中年迈的安德烈·维尔姆斯和卡蒂·奥廷宁,仿若也跟着人物一起历经了他们的一生。阿基影像带来的感动,大抵如此。

霍普式的街景和灯光,让那种萧瑟寂寞自带音效;寥寥几个精致小物件却越发凸显男孩的落寞和不安,他不属于这间被人精心安排的房间。最棒的是灯光,刻意从斜角里倾泻一缕,挂在壁上,仿佛朝阳又如夕阳,而阿基 考里斯马基似乎有意在糅合两段年代,模糊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成长背景,五六十年代的服饰和街景属于老人,孩子有时候穿成八十年代,玩具却是现代的,似乎他的镜头窥视和压缩了时间的进程。这一切风格化的同时,也似乎是从导演内心幻化而出的梦境。现代移民的命题被放置在“废墟般的旧梦”里发酵成了属于勒阿弗尔的童话,新的诺曼底登陆故事。

仔细想想,其实这部电影的剧情安排非常迪士尼——有用大爱包容小瑕疵的人性关怀的主基调,有善良无私的施助者,有乖巧懂事令人心疼的受助者,有众志成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配角们,还有千钧一发之际投诚的”坏人”,最后的结局也是虚惊一场皆大欢喜。一般来讲我是最不吃这一套的了,但感觉迪士尼剧情混和了戏剧感极强的caricture表演方式之后,反倒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像在幼儿园里开高阶峰会一样。有种让人看不清对方到底是天真单纯的小白兔还是深沉狡猾的老狐狸的神秘感。再有就是可能上世纪法国海港城市的这个时代背景加上文艺片的配乐、布景和配色也给这种鸡尾酒创作法加分不少。而且主角的家虽然简单朴素,但真的很美呀,无产阶级复古文艺风,要学起来。查了一下,原来这是导演的老年温情作呀,那我还等什么呢,赶紧把其他不温情的补起来呀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御用女演员卡蒂·奥挺宁(2002戛纳影后),随一部部电影老下去了。岁月呀!故事讲一个帅气十足的老年擦鞋匠为一个偷渡奔伦敦找母亲会合却意外落脚法国勒阿弗尔的黑人小男孩奔走相助的经过,期间的各种邻居小人物们的亲密协作,一边为小男孩一边为擦鞋匠病中的妻子,暖暖的温情四溢,把平民生活状态中的最厚重最纯朴的善良用最简单质朴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片尾警官的意外反转实为惊叹。原来,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你是谁?—我是你丈夫的朋友,我们才认识两周,但是他不能没有你,希望你早日康复」——简短,却有力。在讲非法移民的社会派故事里,这应该是最不苦大愁深的一部了。简单的故事、质朴的人物、素雅的对白、冷淡的表演,一切都是那样简简单单,像是服务生端上来的一盘冷掉的蛋炒饭,但是品味起来却那么有滋有味、令人难忘。这是一个由好人组成的故事,而这些好人也构成了一个有点凄苦、又有点童话般的小世界,好人终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

获得奖项

  • 第56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56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最佳欧洲电影
  • 第3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3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艺术指导
  • 第6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第6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获奖:Swiss Critics Boccalino Award —— Best Actress
  • 第63届戛纳电影节
    第63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 / 狗狗棕榈奖-评审团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4届欧洲电影奖
    第24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演员 / 最佳编剧
  • 第17届评论家选择奖
    第17届评论家选择奖
    提名:最佳外语电影
  •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57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57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最佳欧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