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恨晚(1945)

Brief EncounterUP:2021-10-08

相见恨晚

评分:8 导演:大卫·里恩 编剧:A·哈维洛克-艾伦 / 大卫·里恩 / 罗纳德·尼姆 / 诺埃尔·考沃德
主演:西莉亚·约翰逊 / 特瑞沃·霍华德 / 斯坦利·霍洛威 / 乔伊丝·凯里 / 埃弗利·格雷格 / 玛格丽特·巴顿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86 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偷情记(港) / 难续未了情 / 相逢恨晚
上映:1945-11-26
IMDb:tt0037558

相见恨晚简介

Laura(西莉亚·约翰逊 Celia Johnson 饰)的生活简单而幸福: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一对可爱的儿女。每个周四她都习惯搭火车去附近的一个地方买东西。这天,在火车站旁的一间小餐厅,眼睛被吹进了沙子的她得到了医生Alec(特瑞沃·霍华德 Trevor Howard 饰)的帮助。几天后,她又在餐厅遇到了医生,由于桌子不够,两人便坐在一起吃饭,相谈甚欢。原来医生也已经结婚,每个星期二也来这里的本地医院帮忙。两人约定下星期再见面......频繁的见面和陪伴,让两个已经结了婚的人越来越渴望见到对方,他们知道,他们相爱了......但这样的爱情在那个年代注定无法长久,即使他们深爱着对方,最后也不得不分离。Alec告诉Laura,他即将去遥远的南非,留下了失魂落魄的Laura......
  本片改编自Noël Coward的独幕剧《Still Life》,获194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第1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大卫·里恩 第1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西莉亚·约翰逊 第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大卫·里恩

简评

相见恨晚称不上,也不是多高尚,也没见二人多合拍,要知道恋爱时总是能浪漫的,但是婚姻却是实实在在的琐碎,涉及方方面面,也压根看不出来男主有多爱女主,有个细节,他俩在朋友家里拥抱,朋友突然回来早了,男主慌张的把女主推出阳台外,还不敢当众承认,这不就是一段婚外情么?另外男主的家人就没出现在电影里,不知道人家真正怎样,女主的老公真实不错的人。这部电影的心里活动拍的不错。

剧情方面很像the awakening,schoolgirl一般的冲动和快乐最终都要屈服于decency和sensibility;喜欢女主的独白(或者是说给丈夫的confession吧)她的不安和负罪感不仅来源于邻人的谗言,还有她不知道他会不会也像其他男人一样把艳情当谈资,她没有办法那样自信地说永远爱他

相见恨晚直白点就是是我刚好需要帮助,你恰巧给予帮助,如果说婚姻中的平淡如水抵不过寂寞的出轨那么这个不叫婚姻而是得过且过,女主的表情真的好到位。失落,魂不守舍,兴奋,情绪的表达非常自然一点不刻意,喜欢火车彼此离别的片段,男主:原谅我,女主:为什么?因为我爱上了你为此给你带来很多烦恼,女主:如果你原谅我,我也同时原谅你。

这部电影真是通过镜头语言展示人物心理状态的佳作,带入感极强。1)几次拍摄女主的特写镜头时,去掉环境光,模糊环境声,只留下女主的面部打光,配上她的内心独白,接着镜头向后拉,环境光和环境声出现,将女主及观众的思绪拉回现实中。2)结尾女主在室内听到火车声时镜头倾斜,一直持续到她跑出屋外,此时镜头定格在她脸上,痛苦的面孔在光影下扭曲,直到火车呼啸而过,镜头从倾斜恢复原状。3)很巧的是,这几天刚好在看帕穆克的《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里面提到托尔斯泰是如何描写安娜·卡列尼娜在火车车厢阅读一本书的场景,而这正好可以与本片女主在坐火车时的场景对比着看。

当维利的身影最后一次消失在酒吧门后时,多利的苍白可笑的,几乎是令人不知所措的脸闯了进来,这一切与影片开始时观众们不知道这一切时形成巨大的戏剧张力和情感冲击,让人对这一对苦情鸳鸯感同身受。影片讲述都已结婚生子的劳拉与维利相爱的故事。全片以画外音和回忆的形式讲述劳拉与维利的相遇以及他们相爱的内心活动。异常生动和真实。

一个古老又美妙动听的故事,太棒了。讲述我生命里曾有过的短暂热烈无疾而终的爱情:我有过你,有过真挚狂喜狂热,我的生命被点亮,因为极度的克制又经历此间一切黯然,这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颤抖时刻。整部电影充满浪漫优雅又忧郁伤感的文学气质,叙事结构简单又精巧,第一视角忏悔口吻讲述过往,插叙结构首尾呼应回到现实。大段内心独白和大量内心外化让人物的情感复杂丰满,人物的一步步沦陷、狂喜、挣扎都有了弹指可触的真实感,这样的呈现大大消解了这段情感的不道德性,观众很轻易会为他们相知相伴时孩童般的快乐打动,此刻无关道德,即使难以认同,但也不由得理解、共情并为之感性起来:两个灵魂的知遇时刻多么性感!理智在感性面前多么无力。钟声的应用像一个个段落标记,亦是隐喻符号。多次重复的桥段也好值得玩味!#戏文系影单23/100

#古典隽永,最令我满意的是那股纯粹而坚决的精神迷恋,那些偶遇与幽会里没有掺杂任何身体先行的色彩。这在爱情片里几乎是珍稀物种。精巧的环状结构和深沉的独白都赋予影片特殊的文学质感。最后那个镜头的倾斜绝对是天才的象征。据说奥特曼看了此片后立志从影。想到这样几部作品: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侯麦《慕德家的一夜》,以及托德海因斯《卡罗尔》。强烈怀疑卡罗尔告别特芮丝的那下抚肩受到本片启迪。这就是那种最适合也只有电影能发挥的难以言表却催人泪下的瞬间。这是电影的魅力。

买了好几年的一张cc,起初曾看了一点点感觉有点闷,所以直到昨晚想看的时候才再翻出来看,也许是时间对了,阅历有了,心情平静了,所以这次看的津津有味。大卫里恩的片子收了很多,看的最多遍的是他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和《日瓦哥医生》以及《雷恩的女人》。对这个英国导演很有好感。这部《相见恨晚》是他的早期作品,曾获得过首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虽然英式英语的起伏声调和快速的节奏让人觉得听得脑袋壳疼,但那种典型的克制和刻薄的感情表达方式,渗透着原汁原味的英式中产阶级价值观。David Lean也是会拍爱情片的,在黑白的光影里,那些行云流水的拍摄让人有种古典的幻觉。开篇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协套着闪回的迷惑,开始了这场短暂的火车站出轨之旅。影片并没就Laura的出轨交代原因,她和Alec的短短几周的交往仅限于精神出轨,看电影兜风划船去乡村吃饭,女主角一直在和罪恶感作斗争,所有的爱情都表现在礼貌快乐而节制中,让人看起来不由得充满了同情。最后,Laura向丈夫坦白,丈夫抱住她“谢谢你回来”。这部1946年的金棕榈言简意赅,把一个阶级的迷失和人性的彷徨浓缩在短短的九十多分钟里。在最后女主角差点跳下站台的倾斜里,世界再度被扶正,一切回归如常。

我觉得这个译名不够准确。其实不存在什么晚不晚,我觉得从片子中表现出来的信息看,他们爱的也不是彼此,更多是这样爱的感觉。有意思的是,表面上看婚后的彼此原本应该毫无保留在伴侣面前展现自己,但现实中往往不会,因为双方要长久地生活在一起,如果太过展现自我暴露底线可能会对长远的婚姻生活产生影响,所以为了维持家庭双方可能互相让步渐渐忍让直至失去自我。而偷情却恰恰因为不需要考虑这种关系能否长远所以往往会尽情展示真实的自我,双方也都知道这是无法长久的所以也会尽力配合对方表演甚至会乐在其中。人们向往永远,却又惧怕永远。人们贪图欢愉,又深知绝不可能得到长久的欢愉。

以后听拉二很难不想到这部电影,里恩把音乐(协奏曲)、音响(火车凄厉鸣笛和火炉声)、人声(对话与Laura内心自述独白)结合得融洽,让观众看见她的心理现实和情绪变化。特别喜欢两次闯入——以倒叙和圆形结构展示她和情人的告别如何被叽叽喳喳的话唠打断;借情人朋友的住处约会却遭突袭落荒而逃,使得整个情感更为含蓄,“收”的力量。告别后的倾斜镜头和火车前的特写也漂亮,用简洁高效的手法外化汹涌失控的情感,很有张力。怪异的部分——这个以女主角第一人称和可知视角讲述的故事突然插入情人和朋友在房间里的对话,就像电影由创作者制造的强设定,徘徊于两个“好男人”之间。作为郊区家庭主妇的Laura,过着迥异于女店主结交三教九流的单调被动生活,家务、母职、作为妻子的处境,很难相信权力关系中过于倾斜失权的一方会有真正的幸福。

或许影片需要回到那个时代,它的创新性,趣味性会加倍,现在看来,第一视角旁白的不断插入,心理活动的不断阐释,倒叙的叙事方式都已不再新鲜,一段婚外之恋,恰是因为她有了自己完美的家庭,这段激情才变得充满魅力,充满诱惑;回归了家庭之后的两人,并不让人觉得这段情愫是多么值得可惜,它是可持续生产的,欲望的生产迫使女主可能不断地去投射自己的“激情”语速很快,虽然也有大段对话,但对话推进着剧情,并不完全体现一些时代的共性,刚好又看了今泉力哉的《在街上》,后者的台词显然更值得把玩

获得奖项

  • 第1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19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第1届戛纳电影节
    第1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Grand Prize of the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