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史(2018)

Girls Always HappyUP:2021-02-12

柔情史

评分:6.6 导演:杨明明 编剧:杨明明
主演:耐安 / 张献民 / 杨明明 / 李勤勤 / 黄卫 / 袁丽 / 李文波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17分钟 / 116分钟(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Girls Always Happy
上映:2019-05-17(中国大陆)
IMDb:tt7955712

柔情史简介

刚和男友分⼿的小雾,因一笔意外的稿费而在北京胡同里租了一套房⼦,期待⾃己⼀个人的世界。不料母亲因无法与家中的⽼人相处,搬来与她同住。奇特的战争开始了。 每天⼀睁眼,在屋子的每⼀个角落,母亲荒谬的生活规则与偏执的行为方式折磨着小雾。小雾也被母亲的思维逻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两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人,在饭桌, 尿盆,碗筷中互相攻击,防御。在战争高潮,她们已无法面对彼此。母女各自开始了一场恋爱,获得了暂时的平衡, 但最终都失败了。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提名)杨明明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 媒体关注电影人杨明明 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火鸟大奖杨明明

简评

有种诡异。母女台词之间的博弈,你来我往,很生硬。虽然电影一直在强调真实,可是她们这种演技和语言很文本,不真实,故事是好的,特别母女之间的互动和细节,能感受到相爱相杀,女人是同行的嫉妒、怨恨、绑架,但台词和人物的融合两种感觉让我很撕裂,总觉得那里夹生的说不出来。

像小雾写的抗日剧剧本,虽剧情不足,但人物血肉丰满,不仅是母女二人,还有母亲的女朋友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国产艺术电影,竟然能一分一秒很舒服地看完了。看得出导演是个很文艺的女孩,艺术理念也很特立独行,信奉真实的美感。因为家里电视没有VIP被我妈翻到这部电影,说我们就像这对母女,争争吵吵,相爱相杀,我倒觉得我们没有那么有才华,也没那么矫情,同时我妈从不哭泣,败下阵来的永远是我。

前二十分钟节奏的怪诞难以忍受,越往后看越能感受到粗粝生活下女性柔情,比如洗屁股的水盆要放在洗脚盆上面,比如灯泡亮起后母女自发鼓掌,比如母亲悄悄用手勾起脱落的袜子,比如母女针锋相对但一致对外的小市民之感,这些大多数是在女性电影中才能看到的生命体验,文艺造作的句子在近乎裸露的生活常态面前竟然也不显得突兀了。女儿失恋后倔强地不承认自己被甩,母亲吃鸡蛋时嚎啕大哭,让我也毫无准备地落下了眼泪。剧情中唯一心软但多余的情节是女儿的抗日剧本卖出来了,就当电影是现实的白日梦吧,生活已经很辛苦,那就在梦工厂里多一点柔情。

没想到影片想表达的柔情是这样的,它们纠缠、扭曲、令人厌倦又怜惜。叫做柔情却汹涌得像浪漫主义的风暴。电影的优点和缺点一样鲜明。它的生涩体现在镜头语言和文绉绉的台词,以及断裂破碎的生活场景上。但它表达出了一种真实的扭曲,这种扭曲被放大到极致形成了一种荒诞色彩,更像是一部恐怖片。还有个有意思的点在于它没有结构,或者说它的本意并不在通过结构来进行叙事,它只是用很多个生活片段来拼凑出了一段母女关系,以及这段畸形关系对两人产生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真实的东西都很有力量,就算是奇形怪状也会产生一种冲击力。

特喜欢里里面拍摄的老北京夏天胡同生活,小市民和文艺女青年两种身份互相冲击,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大家诟病的女主长得难看,我倒觉得很真实,换个大美女拍不出这种市井感。总之让我觉得很亲切,每一幕结束都有吃食来点题,看着羊蝎子好香,瓜好甜。不需要太多的剧情和紧凑的节奏,这就是生活吧,什么都在发生,又回归到每日的平淡。

看过的所有讲母女关系的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可能因为人物和故事都非常像我自己身边儿会存在发生的,而不是博格曼是枝裕和许鞍华的身边儿。感觉受创作环境影响不那么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故事往往很难被实事求是地展现出来,所以这部更显得真诚可爱。这对母女可真像一对儿情侣呀。母女间所有的情绪都可以双向表达抒发,也是关系平等的一种体现吧。反过来想想情侣之间也可以借鉴母女的相处模式,一起体验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相处模式。很喜欢剧中对人物的小气、计较和爱来回盘算心里小九九儿的描写,不是为了损人利己,是跟自己逗闷子,是对伪装成生活经验的生活本身的知会,是吃过久了的平凡日子的豆腐。真的很想邀请我妈一起再看一遍,虽然知道我妈肯定会说哟这妈怎么这样儿啊可真够呛诶。张献民演的那个角色是个挺不错的男的,有才华有肚量有眼光有能力

一帮学院派就搞出这种电影。全是大佬全不会演戏(除了李勤勤)。看了李勤勤出场的戏我确信这是一部喜剧,至少是黑色幽默。前半段尬死我了,直到李勤勤老师出场真的笑死我了,那种市井气的表演完全可以得女配的,可能我要加一个年度表演。两个北电教授(张献民和杨超)和一个著名制片也是中戏导演系的(耐安),结果就整成这样。张献民老师在家里和朋友聊电影那段戏是迷影向的自嘲属性拉满,一种学院派的幽默。最后整个电影质感太差了,虽然是一种小成本纪录片的影调但没必要,至少也得是《春潮》那样的母女感情才有看头啊

这不就是一个标准的女性电影了,拍摄方式已经镜头的组接都透露出女人那种略微的神经质的状态。看到妈妈和女儿的吵架觉得很真实也很贴近实际。母女二人和世间万物算计的行为像极了以前特别流行的一个形容词:小市民 但这却并不妨碍我喜欢他们,两个人彼此熟悉的亲人,她们那么相似,那么爱极了对方,母女二人在一起的画面,即便是两人歇斯底里的争吵和哭泣,我心里都觉得莫名其妙的温暖…

《柔情史》的凝视是反向的,权力关系是倒置的。影片中的男性角色从来不具有内在价值,他们仅仅具备工具价值,服务于特定的物质或精神需求。他们是并不重要的附属品,重要的只是他们的保护或是遗嘱。而当“男性”的概念被瓦解,依附于其霸权的“第二性”的宰制也就失效了。当张宪对小雾说“你早晚得做个女人啊”的时候,很难不令人联想到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论述。“女人”的概念是与家庭劳动、生殖与母职紧密联系的。而小雾“我本来就是女人啊”的回答,无疑希望在社会建构之外,追求更为“第一性”的、更为主体的,基于身体经验而不是社会职能的“女性”存在的全新可能。

视听太太太太差了,太像学生作业了,没觉得做成这样有什么必要。我觉得耐安抓这种大龄女文青的气质抓得很准,身边那些姑啊姨啊的说话全这个劲儿,对话中的交锋也很像我家每次家庭聚会饭桌上会出现的。故事的北京气质很足,是从北京出发而不是那些为了所谓京味而京味的奇观化设计,这真的得深入北京人的家庭生活才能捕捉到的细节。尤其是这个母亲,台词太好了,有些对白稍显刻意,主要是被这个视听给毁了,要是换种风格就能吃下个别做作的地方。一提小市民都说上海,但其实北京小市民的故事还是很值得写的,比上海人糙太多但又没有上海人务实,嘴还特毒,但论起算计来真没差多少。用我妈的话说就是“你们北京人就会动那两片儿嘴”。这种错位做喜剧再合适不过了。

影片定位于单亲家庭母女之间的故事,坦诚地将母女之间并不美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争吵,咒骂,泣诉,城市价值观与女性心态充斥其间…为观众拓宽了审视此类社会现象的视角;影片中大量母女对白富于生活化且真实,但过于密集的台词编排使得其人工雕刻的痕迹过于显露,且与这类生活化台词相对的书面语台词不能很好的贴近人物本身的知识分子设定,甚至有些戏剧化了,私以为有用力过猛之嫌;本片视听语言运用相对孱弱,一贯的大特写镜头及一些声音特写并没有给全片架构起统一性的质感,使得“电影感”整体表现张力不足。

跟杨明明的《柔情史》比起来,郝蕾的《春潮》和姚晨的《送我上青云》,都算不得“女性电影”,而且即便捆在一起也会在某层意义上被秒成渣。《柔情史》并非“柔情”,而只是太“锋利”了。杨明明一定认为不会有任何人诠释出她心中女儿的角色,所以才一定要亲自出演的。影片开篇母女俩都不修边幅的净面出场实在是震住了我,几乎没有一部电影里的大女主可以如此素面朝天地面对大银幕,不迎合不讨好地,才是女性主义的。影片后三分之二是几乎被我咬着牙坚持看完的,现实太冰凉也太残酷了,就像素面朝天的母女俩一样,让人不忍直视。影片的转场、剪辑往往充满信息量和巧思,许多意向的运用也是惊人的。《柔情史》看似极其私人,但却相当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获得奖项

  • 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获奖:新秀电影竞赛-火鸟大奖 / 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获奖:金爵奖-评委会特别奖 / “一带一路”电影周-媒体关注电影人
  • 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
    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
    提名:最佳剧情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