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幻影(1937)
《大幻影》(法语:La Grande Illusion)是一部1937年的法国战争电影,由让·雷诺阿导演,剧本由他和查尔斯·斯巴克(英语:Charles Spaak)共同创作。
评分:8.4
导演:让·雷诺阿
编剧:夏尔·斯巴克 / 让·雷诺阿
主演:让·迦本 / 迪塔·帕尔洛 / 皮埃尔·弗雷奈 / 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 / 朱利安·卡莱特 / 乔治·佩克莱 / 让·达斯特 / 西尔万·伊特金恩 / 加斯东·莫多 / 马塞尔·达里奥 / 雅克·贝克 / 哈比卜·本利亚 / 卡尔·科赫 / Claude Sainval / 克洛德·韦尼耶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14分钟 / 94分钟(1937年版) / 107分钟(德国)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 德语 / 英语 / 俄语
影片别名:幻灭 / 大幻灭 / 超级幻想 / 战地幻想曲 / The Grand Illusion
上映:1937-06-04(法国)
IMDb:tt0028950
大幻影简介
影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三名法国俘虏在德国集中营越狱的故事。
三名法国飞行员在一次任务执行中被德军击落,波迪奥、迈克和罗森塔尔三人被带到战俘集中营。波迪奥与德军监狱长罗芬斯坦都是贵族出身,有着共同的政治见解,二人在狱中成为朋友。三人随后发现狱友正进行越狱计划,他们挖出一条逃跑的通道。迈克和罗森塔尔也加入了挖掘行动。最后他们集体越狱,德军全力追捕,在逃亡中,波迪奥被罗芬斯坦击倒,两名法国俘虏迈克和罗森塔尔逃到一个德国农妇家中,在她的帮助下,二人经过种种波折逃到瑞士。
本片是最早的越狱片之一,被评为最伟大的“越狱电影”之一,同时也是导演让·雷诺阿的反战杰作。
第1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5届威尼斯电影节墨索里尼杯 最佳国际电影(提名)让·雷诺阿
获得奖项
- 第11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影片 - 第5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Best Overall Artistic Contribution
提名:墨索里尼杯-最佳国际电影
简评
幽默化的叙事;在战争电影中讲述平民百姓的故事看来是法国人的特长:莫泊桑和让雷诺阿。波迪奥在房梁上吹笛、帮助罗森塔尔和迈克越狱的那一幕太帅了。“边界是由人组成的。”“在外面,孩子们在扮演士兵;在里面,士兵们扮演孩子。”在雷诺阿的电影中,不同国家的士兵以诚相待;哪个打仗的都离不开敌人的存在,这点似乎也和西线无战事内的讨论形成呼应。而“任务就是任务”,没人知道在为什么而战。并且,大幻影这种监狱乌托邦的构建属实新颖,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也是创意十足;这种英雄惜英雄的世界已经不复存在了。
最早的越狱篇之一,充满了人道主义,开头就足够戏谑,德国人招待两名法国俘虏,还为另一个战死的俘虏制作了花圈,其中还穿插了女装,甚至在看到新闻之后马上打断表演,现场奏起了法国国歌,每个人只是受困于战争的规则。看守员中途一句“战争太长了”也道出了导演对于荒诞战争的嘲讽。大量景深镜头和长镜头,场面调度极为优秀,先给背景,通过人物移动滑轨到主人公们,然后开始剧情,而剧情又谈到了背景。后面TMD牛都有“调度”。影片四语混用,自然主义,诗意写实,各阶层有隔阂,贵族跨越国家心心相惜,平民亦是如此,戏剧性的喜剧,结尾两人在大远景之下悲凉又希望地走着。
从奥先生的观影记录中找到了这部电影,但是我实在不太感冒。倒不是说它无聊,而是整部电影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出现能够让人紧张起来的戏剧矛盾,轻松、自然、但是也平淡。我看书和电影一向是看故事,所以遇上这样少有情节起伏的,就很难看进去。至于像反战这样的主题思想,可以看出作者有意暗示,但是同样没有激起什么波澜,也不够触动人(至少不够触动我)。另外,在腾讯视频看的字幕实在是做得很差,正确率暂且不论,时而有几句台词忘了翻译就变成了英法德三语听力现场,令人着急
政治、阶级、种族在雷诺阿建构出的单纯时空里短暂地成为一个个巨大的幻影,不可触摸却又笼罩着、漂浮着。导演以一种反常规的方式,淡化情节,将观众投入到事先所设置好的戏剧性的主题——国与国之间存在冲突,但同阶级的人之间会互相谅解。例如:德国军官在法国军官临终前的一顿”表白“和摘花怀念的诗意表达。虽说这是一部越狱片,但题眼却不再越狱本身,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救赎,是一部充满人文色彩与人文关怀的电影。本片的配乐起到了主导影片叙事和主导影片动机的作品,在有声电影初期没有背离视觉表现力的情况下,本片算是上乘之作了。另外雷诺阿将景深镜头形成一套系统的电影语法在本片中主要体现在表现集中营几个战俘生活空间的镜头中。
开篇就是军乐鼓,战争题材马上来。头一次看雷诺阿的片子,没什么好感。他的场面调度和景深镜头虽在当时是出类拔萃且备受瞩目的,但是在大幻影中却是流于表面的,并没有显露出其作为主题、情感表意的先进性。如此写实主义手法的创作,但是总有分裂的(不协调)元素插入,最典型的是一些歌舞/音乐段落,逗笑性的肢体表演的水平远不如卓别林,基顿;表演性的水平又不如当时美国的歌舞片(当然或者这就是写实主义下的“生活真实”吧)。但是过于无趣了,且对白都傻傻的,呆呆的,笨拙感挺强的。
来学习雷诺阿的景深镜头,导演不断利用窗框、门框来将人物束于其中,似乎在暗示一种宿命般的结局。我以往看战争电影都习惯带着对纳粹的偏见,这部电影虽也是反战片,里面的没有德军惨无人道的杀戮和对犹太的人的侮辱。一位集中营的德国军官居然会安慰企图逃跑的法国士兵,德军首领居然会和法军首领情同手足。是战争将二人的立场被迫对立起来,从这个层面,影片的悲伤格调被拉满。这部电影正是战争时期所拍摄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30年代的电影,诗听语言看起来已经非常娴熟了,似乎和今天没什么两样,较为舒缓的节奏和景深镜头的运用,呈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诗意特质。令人惊喜的是,本片在保持剧情跌宕、精彩的同时,也展现了思考的深度,雷诺阿铺陈了了众多互相交错的复杂元素,国家、阶级、家庭、生活、战争、和平、严肃、娱乐,它们一会儿一一对应,一会儿又颠倒顺序,人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矛盾展露无遗,所谓的坚固的东西似乎从未存在,这一切好像表明:整个人类建立起来的文明就是一场虚假的大幻影。最为悲剧的是,似乎现实也是如此,当中尉在影片中信誓旦旦地说:“让我们来结束这最后一场大战吧。”可就在电影上映两年后,一场更为残酷血腥的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
一部全方位的佳片,剧本的文学性、摄影的时空连续性、场面调度中构图的美术感、演员性格化的表演上都做的特别好,同一年诞生在中国的《马路天使》室内舞台剧一般的调度,默片的夸张幽默和窗台镜头如此雷同,居然没有受到法国影片的影响?越狱情节的前驱,《肖申克》如出一辙。一战俘虏营后方法德在敌我冲突间依然保持着对彼此爱国精神的尊重和较多的行为自由,然而音乐《马赛曲》所激发的凝聚力是令人敬畏的东西,要塞争夺情况给双方带来的拉锯式动荡也充满戏剧性。反战电影,将战争塑造为人类自导自演的游戏,有人扮演士兵,有人扮演孩子,当权者的决定和爱国情怀让人们沉迷扮演,甚至逃脱也是暂时的。战争就像是从来没有终结的幻影,死亡却无比真实。短暂的相遇与结盟,法国工人与贵族建立友谊,法德军官平等相待,民间生发友爱。边界建于人心。
真的非常喜欢雷诺阿的景深镜头,真实多义的画面空间和超越生活的力量(可能就是诗意吧)//电影表现战争的残酷倒不是去展现法国士兵监狱的痛苦和压迫,反而生活还不错(也不知道是当时的真实情况还是导演有意安排),更多的痛心是在德国士兵给被关押的法国士兵送去口琴,德法军官惺惺相惜却杀死对方,法国战俘扮丑台上表演因为法国战胜的战争又齐唱马赛曲(应该),德国女人和出逃的德国士兵相爱最终分离,还许下“如果战争结束……”的承诺,大幻影。电影中不同国别的人对对方都没有粗暴残忍,电影因此确有人道主义的精神,而战争的阴影使其变得残酷,一如德国军官剪掉的玫瑰。这样一想雷诺阿的战争片还是温和的。//“他怎么了?”“战争太长了。”//爱奇艺和腾讯字幕真是垃圾,一下有一下没有吃屎去吧。
格局打开!边境只是人发明的。逃狱近在眼前却被调走确实让人崩溃,罗斯坦坚持越狱勇气难能可贵。当然越狱戏码其实并不是描写的重点,不像《洞》一样靠逃狱过程撑起。一方面,士兵们在狱中经常开玩笑,表演、女装、互相帮助果腹、逃狱,团结一致但是也会一起唱马赛曲,不忘法国。另一方面,波狄奥和劳芬斯坦都是昔日贵族,他们思考着战争的原因与意义,发现这一切并没有意义,劳芬斯坦早已厌倦战争,但是不得不执行这些狂热而无知的使命,而好战的下属也对他不满,人们已经彻底不关心为什么打仗。而波狄奥舍生让普通阶级的战友逃跑,因为他看不到战争的意义,这也让他比看不起平民的劳芬斯坦更可敬。马利沙在埃沙家中,更是看到了战争让人家破人亡,也感受了不同国的人的爱与认同,他真心爱她。跨过人为的边境线德军不能开枪,这救了他们,却也更显荒诞。
一战大家还像中世纪贵族打仗,战场外彬彬有礼供着好吃好喝。整体诙谐近于喜剧,异装表演唱起马赛曲一幕好似若干年后卡萨布兰卡。三位主角的身份设定颇有意思,旧贵族军官、犹太富家子与普通百姓,Capitaine de Boeldieu与德军监狱长比起与他的两位同胞更为相合。但这些歧异并没有使他们互相对立,与二十年后不同,人类的各种主义还没发展到极端。大幻影是什么?——我们要战斗下去,战争会结束,而我们会胜利。
流光溢彩的女人著裝表演,老看守留下的口琴,告知新人未竟的隧道,長笛齊奏的偉大構想,熱水沖洗的手套,下雪的窗戶與剪落的天竺葵,爭吵中的丑面孔與曠野里回來的衣襟,最大的戰利品的剩一只盤子的桌子,十八個月聽不懂士兵的話卻明白要添些水,用法語說出她有一雙藍色的眼睛被纠正,返身吹滅蠟燭,啃食熟透的小蘋果。永遠興趣盎然講話的人對於一些東西提出拒絕談論的保護,衰落的階級完成崇高感的真正結束,那些言語,不僅僅是講話的興趣,是一種保持興趣的能力,而電影也給予了自由發揮能力的空間。雷諾阿與巴爾扎克一樣。你读卡夫卡会变成卡夫卡,你读博尔赫斯会变成博尔赫斯。你的趣味會遮擋住你的视线,让你与他人与世界隔绝。你不能讓自己變得那麽愚蠢。看雷諾阿你不會變成他,而会让你去试图理解并寻找你与他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