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式结局(2002)

Hollywood EndingUP:2021-11-02

好莱坞式结局

评分:7.5 导演:伍迪·艾伦 编剧:伍迪·艾伦
主演:蒂娅·里欧妮 / 乔治·汉密尔顿 / 伍迪·艾伦 / 黛博拉·梅辛
类型:喜剧 / 爱情
片长:112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荷里活大结局 / 好莱坞结局
上映:2002-05-03(美国)
IMDb:tt0278823

好莱坞式结局简介

这时瓦克斯曼(伍迪•艾伦 饰)的事业并不如意,生活有点潦倒。他常常想起当年自己的风采,那段峥嵘岁月里他曾得过两届的奥斯卡奖。他拼命在无奈的生活中挣扎,幸好有前妻艾丽为他推荐,有机会执导一部新电影。
  出资拍片的人正是艾丽的男友,但瓦克斯曼对这位大老板的身份感到十分不满。但为了能重新振作,再次冲击电影界,瓦克斯曼还是作好出击的准备。可是当一切都准备妥当的时候,他无端失明了,他又如何能导演好一部电影呢,疾病却不能阻止瓦克斯曼前进的步伐,他要隐瞒病情,把电影拍完。到头来,老板兼情敌又会否知道他的秘密呢?

简评

实在太好笑,虽然剧情上没有什么升华,但在表演上还是私心多加一星。个人对喜剧没有研究,但似乎总能感觉到查理卓别林的影子,卓别林不讲话,也本片主角则是盲人,两片在肢体上的表演以及运用以及肢体和外在环境的关系呃,感觉采取了很相似的技法。吐槽一句,蒂亚好美、好奈斯,还愿意跟艾伦这样的人在一起,太不具有说服力QQ虽然对于美国电影讽刺欧洲电影、影评,总是不以为然,但是这部片艾伦在最后大胆讲了那些话,还是让人不禁莞尔,在美国与欧洲两大电影艺术阵地的对照下,和片名有了很淘气的呼应。

其实就是一个男版的爱丽丝,情感障碍导致生理疾病,从得知前妻再婚开始失明到恢复关系再次恢复视力,故事框架其实都一样,只是换了个内容而已,里面的一些梗也挺有意思的,比如调侃了一下当时权倾一时的李安,以及法国影评人对于美国电影工业制式的极端反对,最后的结局落回了与妻子重归于好一起前往他最向往的巴黎,来了个好莱坞式结局点题,整体来说就是完成度够,规规矩矩。

我终于发现了!Rick(from Rick & Morty)和伍迪艾伦简直一模一样,秃头、炸毛、不停说话、调侃讽刺、略微结巴、无数段affair、大家都认为他们疯了。早期伍迪艾伦还占据自己电影主演的时候,整部片子似乎都是他自己的一个个闹剧,他揶揄业内的所有专业、非专业的设置,啰啰嗦嗦讲述自己的“黄金时代”,他是行走的符号,也是自愿寻求解构的符号。

【4】依旧是拿手的“婚姻-戏剧”论,“失明”作为绝妙的双重隐喻,在电影拍摄中充当揶揄讽刺的“道具”,而在婚姻中却成了延续活力的“药方”。不算是巅峰时期的伍迪艾伦,不再是city movie而是emotional movie,几乎放弃了故事的行进,只剩下歇斯底里的表演和从未停歇的自我嘲讽还在延续其标志性的无休无止的紧张与焦虑。“我想要去巴黎拍电影,一直住在那里。”导演生涯的第50部电影(《幸运一击》)上映后再回头看,随着戏内“好莱坞式结尾”的终结,结局疾驰往法国的汽车,是否也如奇迹般预言了伍迪艾伦戏外的下半生呢?生活和电影,永远不知道哪一个更荒诞。

继《子弹横飞百老汇》嘲讽了一波舞台戏剧圈之后又嘲讽了电影圈 好莱坞导演、制片、演员、摄影、记者、影评人、电影节……角色与情节的安排简直绝妙 一个瞎子拍出来的电影却成了法国电影人眼中的艺术 其实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最后突然大圆满的结尾也正如片名所说是一个好莱坞式结局.女主的表演风格应该是后期老爷子电影中斯嘉丽的风格参考

制片是前妻和她的未婚夫,撬动资本的杠杆是前妻对他才华的崇拜,电影拍摄争取到的主动权几乎是一场豪门婚约的婚前协定,制片方奈何不了导演;主演是同居的现任女友,拿博士学位却无法打入艺术圈,靠蹭一张过气名导的老脸来换取入场券,多年陪睡得偿所愿,演员也算是早已收归导演麾下;摄影师是语言不通的中国面孔,暗指混戛纳“拍而优则导”的张艺谋和其所迎合的欧洲艺术片的审美情趣,是导演亲自挑的;编剧是核心竞争力,可以让糟糕的原著起死回生,接下这个单子并没太多导演私人的人情成份。评论家的提前点映是恶评如潮,儿子说,评论家是底层的文化人,不必信他们。他自己当然没信心,贝多芬聋了可以谱曲,他可没信心去当第二个贝多芬。不曾想,这次事故却一石四鸟,好莱坞、学院派、新浪潮、大众文化挨个数落一遍,末了还挣了个“作者电影”的名份。

与上一年的玉蝎子的魔咒同样讲述了一个“灾祸临头焉知非福”的故事。幸福是相同的,收获了爱情,不管是破镜重圆还是欢喜冤家,总之收获了幸福。而不幸却是变化的。前者经历了催眠,本片遭遇了眼瞎——希区柯克曾经人在现场却从不看镜头,伍迪艾伦这回则是人在片场什么都不看。不过,感觉出了毛病的似乎不只有眼睛还有耳朵?主人公怎么会一并丧失了听音辨位的基础功能,始终对着东边去和坐在南边的人说话?即使你看不见,也大概知道声音从哪个方向来的啊!应该说,“每个丈夫都该失明一小段时间”,作为比喻概念很棒,可真要落实到故事情节让导演失明?就有点……但无所谓啦,只要这部盲导作品最终被法国人喜欢!——也不知是夸,还是讽?……PS“我想要杀死的人也正是提供工作给我的那个人”。这不仅仅是好莱坞式结局。这更是全球劳资关系的基本现状。

小老头少有的剧作结构比较规整的片子,矛盾冲突比较明显。剧情从男主瞎了开始有趣起来了,但节奏掌控的也有点一般,后半段前面有点拖沓,最后又太赶。除夕晚上决定选部名字吉利的片子来看看,但被小老头一把冲锋无差别都扫射了一番。讽刺着讽刺着就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了,但是相信在大开杀戒之下,包含的是有他的真心的。情节总体还是很有趣的,一如既往地笑点密集,但不知道是为了切题还是什么,达不到以往小老头电影里笑点新颖尖锐且密集的程度,反倒是表演给笑点加分很多,总体属于他作品里比较一般的了【但不妨碍一直都在爆笑,有些地方笑得嘴里东西都差点要喷出来】喜欢这个影调,很有质感,有些镜头蛮好的

2020147 伍迪选取了很多他生活里的素材为创作蓝本,失去视力的导演(Sven Nykvist在拍摄《名人百态》时已接近失明)、与儿子的疏远、对于外国DP的情有独钟(尤其是前三部作品都是和赵非合作)以及被法国人爱得死去活来,比照起来固然有趣,但剧本本身的羸弱是不争的事实,缺乏讽刺性,有点捣糨糊。不过蒂娅·里欧妮是真美,以及中国摄影师那句“实话跟你说吧,李安还等着我拍戏呢”太好笑。

所有伍迪艾伦电影里笑得最大声的一部。感觉是用了比较传统的一种滑稽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喜感,有点像卓别林和憨豆先生的风格。很好笑。伍迪在这部电影里显出老态了,看得有点心酸,不过衰老时我们必经的旅程,自然而然地走向自己的暮年就很有尊严了。深感演艺行业真的是很残酷,对演员的年龄状态要求太苛刻了,一旦过了一定的年龄,皮肤开始松弛有了褶皱,在高清镜头的放大下就显得触目惊心。真实到有些残忍。不过我想我们正是需要这样的真实,来时刻提醒自己衰老是一件多么自然而体面的事情。就是因为我们过于赞扬和展现青春,才会让老年看起来令人不忍直视。这是多么残酷的偏见啊。

。有年轻女友的过气导演男主接受了前妻和她男友的拍片offer,他在制作该片过程中因暂时性致盲但又不得不装作正常而引发了各种搞笑故事(甚至与前妻旧情重燃&与疏远的儿子恢复联络)。他复明后发现他拍的是灾难,电影成片也确实在国内扑了,但却在法国大受欢迎甚至被邀请去拍片。于是他的生活歪打正着地重回正轨。影片充满了各种啼笑皆非(比如男主被面试那段等),但我认为有两个缺点,一个是笑点塞得太满导致情绪过载(同质于《爱与死》),另一个是不少地方悬疑感过重大大削弱了笑点(问题同质于《安全至下》)。(?)另外本片后段叙事似乎较赶导致一些角色心理曲线较模糊。

所以说导演都是自恋狂,伍迪艾伦是超级自恋狂,借美人之口对自己不动声色的恭维与辩护,借以逃脱世俗对他无聊的批判,同时巧妙揶揄当今好莱坞的瞎子导演——导演作用的被淡化,成为形同虚设的工具人,真正构成片子的主力还不如摄影师。爵士乐的加入使片子更为顺滑连贯,但摆脱不了戏剧化,表演痕迹太重(看他自以为是的耸肩好想给他来一拳-_-||。最后“在美国是傻子,在法国是天才”也很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