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2016)

UčiteľkaUP:2021-08-17

女教师

评分:8.1 导演:扬·霍布雷克 编剧:培特尔·亚尔乔夫斯基
主演:苏珊娜·莫拉利 / 苏珊娜·科内希纳 / 琼戈尔·考绍伊 / 塔马拉·费舍尔 / 马丁·哈维尔卡 / 伊娃·班多尔 / 奥利弗·奥斯瓦尔德 / 理查德·拉布达 / 奥德·马利 / 莫妮卡·瑟特兹尼 / 马丁·舒利克
类型:剧情
片长:102分钟地区:斯洛伐克 / 捷克
语言:斯洛伐克语
影片别名:老师有问题(台) / 唔多掂老师(港) / Ucitelka / The Teacher
上映:2016-07-04(卡罗维发利电影节)
IMDb:tt5061162

女教师简介

故事发生在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玛丽(苏珊娜·莫拉利 Zuzana Maurery 饰)是这里的一间小学新来的老师,她格外严厉的行事风格和对学生的铁腕统治手段令她刚到这所学校没多久,就已经惹上了不少的麻烦。玛丽对待学生非常的严苛,甚至会对他们进行体罚,她毫无顾忌的发泄着自己的情绪,完全不顾及教师的身份,只因为她有着很硬的后台和灵活的社交手腕。
  在玛丽的影响之下,一件轰动校园的学生自杀事件让校长决定再也不能对她坐视不管,他联合了家长委员会,试图牵制玛丽的权利。但很显然,善良又有些软弱的校长完全不是玛丽的对手。

第5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奖(提名)扬·霍布雷克 第4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天主教文化奖 特别表扬扬·霍布雷克 第4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年度冷门佳片(提名)

简评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杀戮》,说小些,校园就是人生预设场,每个孩子的未来就是社会现状的体现,说大些,它是社会的投影,霸权、特权、恶人、小人占上风时,你不抗争,他也不出头,还能指望谁捍卫自己的利益呢?!结局是讽刺而又让人沮丧的,让我想起了《芙蓉镇》、《赛末点》,但你能否认这不是社会现实吗?片子的剧本很有野心,小小校园还承载了一个民族和小国对一个霸权国家和特权阶级的控诉,完成度比较高,开场切入主题也非常简单明了。可惜表演和摄影没有出彩之处,遗憾四星。

电影最为恐怖的是最后一个镜头,你以为这问题解决了,但实际上就如现实的体制内一样,只不过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无限循环罢了,想想是不是会觉得挺无力的,但又没什么办法。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是很薄弱的,想要推翻这样没有希望的世界,必须联合大部分人的力量,甚至是耗费几代人的努力,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可能换来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在真正改变之前也许只能学会看淡,纵使我们改变不了这结局,我们也可以高傲的昂首向前,给自己一个开心快乐的理由。

玛丽在侮辱“女教师”这个词上做到了淋漓尽致整部片子一大半的时间我都想骂脏话不得不说讽刺地非常到位,无论是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所作所为和对家长的威逼利诱还是家长会上某些趋炎附势家长的嘴脸都让我叹为观止。家长会结束后家长们陆续返回在申诉书上签字,让我得到些许安慰,人性扭曲和道德沦丧还有救。这次申诉成功了,但玛丽凭借她的关系又重新回到了课堂上且“重操旧业”,这就是现实。希望这个世界上少一些被这样的老师荼毒的学生,希望学生们勇敢,和家长沟通,也希望家长们相信自己的孩子。

当女教师在讲台前,在家里刷小伎俩的时候,大伙儿很容易聚在一块开个会把她批判一番。可是如果女教师不再是原来的女教师,而是一个懂得藏起来的聪明人,也不再直接地暗示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她从不出现,只透露出一条信息:伙计们,你们得自己努力,找出合适的法子来让我开心。这时候,人们该批判谁,反抗谁呢?

影片讲述校长想要通过一个家长会来弹劾一位以权谋私的女教师的故事,其中穿插了女教师与学生、女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情节,从而展现了在教育、阶级、体制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小格局大讽刺,导演叙事手法很精彩,情感上容易引起共鸣。非常的现实

这部电影告诉你的不是老师的腐败,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位把自己的学生当做自己亲人,自己的孩子的老师,由于部分问题家长的教育和私心导致了对老师的偏见。由于班主任特殊的教育方式:改变一个孩子必须先从孩子的父母开始,在班主任布置的学生及家长帮忙处理生活中的小事过程,却被误解为以权谋私,剧情穿插倒叙,中心就是教师对孩子思想价值观念的树立与家长观念的对立。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突然让我想起了十二公民。在教室里的场景宛如围着桌子讨论的场景。贫困的无法屈从于女教师的家长。选择出面进行反抗。而有钱的愿意给老师拍马屁的家长是选择去奉承女教师并不愿意揭发,因为他们从女教师手中已经获得了既得利益,有可能害怕影响到他们的自己的孩子。这部电影让我万万没想到,原来外国家庭的家长同样会面临着教师之间微妙的角色关系。

《女教师》有着独特的风格,怪异又幽默,而轻巧又松弛的表达背后都是不堪言说的沉重主题。有关无处逃脱的压抑,弥散性的恶,当全部私人生活都被权力掌握之后,权力的傲慢和个人层面的弱小与无助。这一切全都被浓缩在一间教室,几个家庭,一场投票之中。它见微知著,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

家长会的群戏应该是电影爆发高潮的一个重要点,但是导演并没有太好的刻画这段。其实我看了大概二十分钟就马上联想到高中的副校长,一样的有权势的人,一样的飞扬跋扈,最后结尾通过女教师自己的台词来把问题的本质抬到体制之类的问题上面得到升华。真的很难想象这样子的教师在现在可能越来越多

开头那幕太熟悉了,女教师在第一课上详细询问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我表姐就是这么一位教师,所以后面的内容我也不陌生,接下来肯定是要对每位家长薅羊毛。当然,我不是黑我表姐,这其实是行业普遍的潜规则,可以看到无论是教“俄语”还是教“英语”,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只是电影里的教师做得太过火。硬要谈体制问题,只能说苏联统治下的制度大家都没什么钱,但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每个人或多或少在自己的行业里有点可以“破例”的“权”。用这种手头的小权力交换物资或者说利益已经是苏联电影中见怪不怪的情节。从教“俄语”到教“英语”后,多半还是现金好使,可以塞红包,也可以换到更好的学校。我表姐已经尝尝叹息现在的学校成了民工小学,再也榨不出什么油水。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会强制安排电影中的讲法语的权贵和修车工的儿子在一起读书吧。

大为震撼!建议所有的家长们老师们观看此片!真真什么样的土壤造就什么样的体制,人性难以琢磨,权利的手杖握在谁的手里,谁就能制定规则,握在“坏人”手里,那它就会成为满足一己私欲的工具!在教育机制下这种尤为可怕,后面看到丹卡自杀真的哭死。所幸滥用职权虽不灭,但片中的家长们没有失去抗争的勇气,为班里的孩子们争取到了公平。以小见大,以大见小,无处不在。

我总记得这是大学里哪个老师的课上推荐的电影,但标记想看的时间却又不是,忘了。我刚开始本以为这是一部像嗝嗝老师或者叫我第一名,又或者是想死亡诗社或放牛班的春天一样的电影。在看了之后才发现,这讲的是过去甚至现在依旧有很多家长面对的困境,就是和老师的关系该如何处理,虽然这故事讲的是83年的故事,却总觉得这行的事情依旧在上演,这点从弹幕中让人感到忧心忡忡。有人说有些用童年去治愈一辈子,有些人却用一辈子来治愈童年。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良师,也能遇到益友。

获得奖项

  • 第49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第49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获奖:水晶地球仪奖-最佳女演员
    提名:Crystal Globe —— Best Film
  • 第5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第5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提名:水晶地球仪奖-最佳女演员
  • 第4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第4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获奖:天主教文化奖-特别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