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帝国(2006)

Inland EmpireUP:2021-07-20

内陆帝国

评分:7.6 导演:大卫·林奇 编剧:大卫·林奇
主演:劳拉·邓恩 / 杰瑞米·艾恩斯 / 贾斯汀·塞洛克斯 / 卡罗利娜·格鲁什卡 / 扬·亨茨 / 克兹佐夫·马扎克 / 格蕾丝·扎布里斯基 / 伊安·艾伯克龙比 / 贝利纳·洛根 / 阿曼达·弗尔曼 / 皮特·J.卢卡斯 / 哈利·戴恩·斯坦通 / 卡梅隆·达多 / 杰里·斯塔尔 / 戴安·拉德
类型:剧情 / 悬疑 / 惊悚
片长:180 分钟 / Poland: 197 分钟(Camerima地区:法国 / 波兰 / 美国
语言:英语 / 波兰语
影片别名:
上映:2006-09-06(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0460829

内陆帝国简介

在由金斯利(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饰)导演的电影里,尼基(劳拉·邓恩 Laura Dern 饰)扮演了一个名叫苏珊的女人,她在剧中的情人是戴文(贾斯汀·塞洛克斯 Justin Theroux 饰)所扮演的比利。
  关于这部电影,有一个传说,最先拍摄这个剧本的剧组遭遇了一些可怕的离奇经历,导致电影流产。尼基有一个控制欲爆棚的丈夫,在丈夫给予的巨大压力下,尼基在潜意识里躲进了苏珊这个虚构的角色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奇怪的人出现在了尼基的身边,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件接连发生在尼基的生活里,而尼基呢,在混沌和迷惘之中,她已经无法分辨,自己究竟是尼基,还是苏珊。

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未来数字电影奖大卫·林奇

简评

好莱坞电影业挤压演员的人格,模糊生活和表演的界限,演员自己则被推动去面对一切被观看的可能,这种被观看的身份同时出卖了保有隐私的权力。女性演员被期待在电影和生活中都和男演员发生不伦之恋,她就被这种期待推动产生了一系列行为,此刻她的人格就完全让位给了观众毫无尊重的欲望和评判,落入跟妓女一样的地位。她感觉到的恐惧和异化就是她最初的那种纯洁,被裹挟时的迷蒙,所隐隐暗示但尚未抵达的最终堕落的状态。

四星半。第一个小时还算看得出头绪,从第二个小时开始就不知道电影里在干什么了,看到结尾才恍然大悟。就我理解,这部电影里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是真实的,之所以觉得费解是因为导演把演员,角色(电影里的导演),观众三者进行大量交互,那些莫名其妙的剧情实质上是把这三者的背景和经历打乱后重新组织的结果,维持三者共同运转的轴心便是超越时空的自我意识,即内陆帝国。在末尾再度提出疑问:谁才是观众(代入自我)?谁才是演员(旁观他人)?用戏剧观感填补现实里的空缺,而现实最终也获得圆满,如此这般的观影过程,不就是sweet吗?其余的金句“男演员与魔鬼如影随形,女演员避开人群另辟蹊径”也很有意思,但是影像质感太过DV化,整体而言拍得不如穆赫兰道考究,所以最后半颗星就不给了

标记的第200部影视。有致敬英伯格曼《假面》的地方,也能看到很多在《穆赫兰道》里使用的技巧和结构。如果说《穆赫兰道》描绘的是一场美梦,那么《内陆帝国》就是一场噩梦。他没有前者剧作那么华丽,它是疯狂猎奇的。如果说《穆赫兰道》林奇还想要展示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么内陆帝国就是一个碎片化的、私人的导演的世界

内陆帝国=《蓝丝绒》+《穆赫兰道》,世人都对外在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对内压抑令人恐惧的庞大欲望。“扮演”这一主题是由摄影机和影棚的突然出现点出的。就扮演社会角色而言,蓝丝绒对于家庭身份的刻画似乎更甚一筹,穆赫兰道对于梦境里成名欲望的表现更加有想象力。三部连看我还是喜欢最喜欢穆赫兰道…>_<…

像是那种漫长累人冷汗淋漓的噩梦,惊险刺激,可以直接当成恐怖片或者梦核视频看。剧情就大致理解,感觉也没啥深究的必要。单纯觉得很好看。我经常做噩梦基本上每天,有一点美事也是夹在噩梦的剧情里的,已经习惯了甚至觉得很有意思很释放,回廊楼梯房门电灯昏暗破旧的楼层墙壁都是经常出现的意象,看林奇拍这些梦境里的内容真有种直击无意识的爽感,估计他也做了不少梦才攒出来这么多镜头。中后段那种陷入癫狂失去控制的感觉真让人神经紧绷啊,梦境现实几层故事来回穿梭完全猜不到会发生什么,记得挤番茄酱那有个画外音先出来都让我吓了一跳,这种模拟梦境的紧张感真是比看一般的恐怖片爽多了。

!完全的颅内世界活动(内陆帝国),拒绝任何理性的、客观的逻辑阐释,林奇创造了一个不比现实世界狭窄的精神世界。畸变的面部表情将一切情绪转化为惊悚,是踏入噩梦的提示。DV不仅没有让影像显得粗糙,反而制造出了一种真实的梦境体验,每组镜头的开始都犹如沉睡的我们在梦中睁开双眼。剪辑已经足够“混乱”了,摄像机还妄想参与这场“混乱”。镜头拉出后暴露出的摄像机、电影院中的电影、电视与现实同步的画面一一向我们展示时,我们到底在观看什么?电影?现实?梦境?

虽然拍摄手法有点重复,但我实在非常喜欢开头的兔厅(为什么叫兔厅呢没有理由,只是第一眼就想到这个词)仍然是过载的信息和饱和的色彩,对80s刻板印象碎片的熟稔拼贴,无动于衷地将异质的元素整合成一个平面,让某种邪恶的预感流淌、扩散但没有留下痕迹。没有隐藏的深度,没有表面下的真实,一切都只是廉价电视机上闪烁的斑点,或是欲望的倒错运作。我们生活在一个脆弱、血腥但充满趣味的世界

用dv拍摄让整部电影看起来像复古效果的第一人称实况恐怖游戏,又像在犯罪现场捡到的诡异录像带;《戏梦巴黎》里说导演就像一个偷窥者,摄影机就好比你父母房间里的钥匙孔,你暗中偷看他们,同时又觉得恶心,你感到罪恶,却又无法把脑袋挪开。林奇这次带着所有的观众做了一次偷窥狂,敲开某人的脑袋,潜入到潜意识的噩梦里。dv极大增强了观众的现实感和参与感,很多机位几乎贴到了演员脸上。就像电影里女主戏与现实混乱地搅和在一起一样,这部电影好像也通过屏幕越界进入了观众的现实。看完狂做梦,不禁怀疑是否这部电影对我的潜意识也产生了作用。最后还是想说,just feel it,感受到这种精神分裂的感觉就足矣了。

错乱的时空和诡异的剧情,《内陆帝国》就像一个恐怖的噩梦。宛如精神分裂症般的演绎更是让电影的恐惧深入人心,即使全片没有出现一个面貌丑陋、长满脓疮的怪物,但是营造出的氛围却让人感觉时时刻刻都处于不安全的环境中。仅凭氛围的塑造和演员的表情就能把故事讲得这么恐怖,大卫·林奇的风格我初有体会,之前看过一部《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很难想象拍一部如此温情的电影的导演竟然是拍恐怖片出家。三个时空的交错如果交由别的导演拍摄,可能会是个清清楚楚的正义战胜邪恶的老套故事,但是由林奇拍,迷雾中的真相,让观众在迷惑和未知中感受那种像克苏鲁神邸不可知似的恐惧,真是别无分号。

想想林奇的导演生涯是以这部片子作为结束还挺耐人寻味,这片子存在非常多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及不清晰的文本,只能依靠个别相似性去串联几个不同的叙事,而就是这仅有的相交点才让片子稍微能支撑起来,否则就会溃为一盘散沙。但全片一直都在围绕着一个关于电影非常核心的命题,就是“映射”。从片子一开始的放映机就用最明显的符号解释了本片的线索,而事实上片中每一个看似跳跃维度几大的几组故事实则都是同一个事,只是相互之间互相映射和嵌套一样,就像电影和现实,演员导演和角色,这种暧昧不清的关系才构建了电影本身在人类精神层面上的力量,而大卫林奇就是在试图展现这件事。想到之前采访林奇说不再拍电影因为现在的电影已经变了味儿了,可能正是因为他真的十分在乎电影艺术扮演着映射人类心理和精神世界的角色吧

小树在剧组的时候把大卫林奇的作品刻成了碟,我俩就互相安利许鞍华和大卫林奇,这部电影留存着一股粗糙的荡漾之感,劳拉邓恩的脸和表演也都很粗糙,但放进这个故事里就十分合理,当然我最喜欢林奇的部分就是他在跳跃的非线性叙事中,如何让你一下感觉到他好像又回到线性之中,就像弹钢琴一样,他有狂放的旋律,是旋律,不是随随便便的胡说八道,他是真正自由的,没有一部电影局限于某个框框,也不会为了怪而怪,其实怪在了另一个框框里,所以大家会被吸引,真正的堕落的吸引。

比起好看用特别形容更合适,氛围很强,剧情上摸不着头脑。一开始以为是戏中戏,中间部分完全没逻辑地各种场景间穿梭,最后感觉是女主精神病旁观内心世界? 恐怖是挺恐怖的,像把观众置身于醒不来的连环噩梦中,槽点是声音一惊一乍………因为看完《兔子》来看的《内陆帝国》,兔子是镜头外女主看的影片,女主是臆想进去的,镜头外的又是谁?((看完解说对电影有了更深的理解,自我本我超我,三层设置很有意思

获得奖项

  • 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未来数字电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