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1963)

Early SpringUP:2021-11-26

《早春二月》是一部中国电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1964年公演,改编自左翼作家柔石的小说《二月》,导演谢铁骊。作品描写的是1920年代一个中国江南小镇上的新旧思想的冲突。

早春二月

评分:8.2 导演:谢铁骊 编剧:谢铁骊 / 柔石
主演:孙道临 / 谢芳 / 上官云珠 / 高博 / 韩焱 / 俞平 / 范雪朋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08分钟(美国) / 120分钟(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Early spring
上映:1963(中国大陆)
IMDb:tt0057713

小说《二月》

小说《二月》创作于1929年底。作者本人如同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也在故乡为扶助贫苦孤儿得到教育而尽力,之后离开家乡投入左翼文化运动。

故事梗概

1920年代的一个春天,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从上海来到浙东小镇芙蓉镇当小学教师,住在老友校长陶慕侃家中。校长的妹妹陶岚是一个有新思想敢做敢为的新女性。萧涧秋仰慕的一个革命烈士的遗孀文嫂也住在这个镇子上,文嫂的孩子采莲在萧涧秋的班上上学。萧涧秋和陶岚之间逐渐产生了爱情。但与此同时,萧涧秋决心要帮助文嫂,并认为唯一彻底帮助她的办法是和她结婚。镇上的人们对萧涧秋的言行不满,陶岚也为萧涧秋因为同情而背弃爱情而不悦。

当地思想陈腐的人编下一首打油诗:“芙蓉芙蓉二月开,一个教师外乡来。两眼炯炯如鹰目,内有一副好心裁。左手抱着小寡妇,右手还想折我梅。此人若不驱逐了,吾乡风化安在哉。”

最后,文嫂在舆论的压力下自尽。萧涧秋为这一切悲剧而惊醒,于是离开这个镇子,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在改编的电影中,陶岚愤然离开这里,去追随萧涧秋,追求新的生活。

电影

  • 插曲:《送别》
  • 配乐:江定仙
  • 获奖:该片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委奖。

演职人员

  • 导演:谢铁骊
  • 演员:
    • 孙道临 饰萧涧秋
    • 谢 芳 饰陶岚,之前在《青春之歌》中扮演林道静
    • 上官云珠 饰文嫂。文革被迫害而自尽
    • 王 培 饰钱正兴
    • 高 博 饰陶慕侃
    • 刘 钊 饰方谋

上映

1960年代初,中国的一些影片去苏联展播。苏联电影专家的意见是:要“含蓄”。在这个背景下,《早春二月》得以开拍。

电影上映后,遭到批判,当时《解放军报》批判这电影是一部散播资产阶级毒素的坏影片。文化大革命中,《早春二月》被因为有小资产阶级情调而被批判,从而获得了在全国57个城市作为“大毒草”被放映的机会。

简评

“质朴里面藏着奸刁,平安下面伏着纷扰。”虽说是身正不怕影子斜,可奈何三人成虎,树欲静而风不止。空有一颗向好的心,可惜人如浮萍,而世事汹涌,人言可畏,想要改变世界,到最后亦不过只是随波逐流。在动荡的大时代,蚍蜉撼树谈何易。用《小城之春》的韵味讲述一个有关文明、改变、碰撞、矛盾的故事,其中夹杂着揪心的青春爱情。把小人物在一个急于求变的尴尬时局下无可奈何的困顿局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颇具江南古韵,春色飘荡的构图与运镜,细腻而隽永。|

同样是面对流言蜚语,《早春二月》透露着无力和虚弱,远不如《哀乐中年》中自信和有力。开局对“主义”的探讨既是对当时风貌的记录,也为后面的虚伪埋下伏笔,写下对“主义”的怀疑。1963年,是文革前电影还能探讨主义和人性的最后时光,整风运动已经开展,石挥1957年离世,上官云珠也在1968年自杀,《早春二月》中已然流露出中国电影的衰弱,从对执政党的反思变成对人性的批评,苦情依旧是苦情,但造成苦情的原因变成了人民。左翼走向它的对立面。

改编自柔石《二月》,讲述北伐前青年人的迷茫。在十七年电影中属异类,谢铁骊的小资情结终招致全国范围的批判。①最优美的是涧秋弹奏《彷徨曲》,陶岚回忆起多年前河畔相遇,再次感受到古老蒙太奇手段的魅力。只有在这样的电影里,话剧腔才不古怪,反而有一种旧知识分子式的理想主义气息。②爱之苦闷与忧国忧民没分开来,的确看出胸怀博大,但想一想也是理想化了爱,不参杂一丝性欲,没有一点点邪恶。当女主说出“我陪你一起去”的时候,那表情哪是爱情宣言,完全是赴死,最后两人居然真的相继投奔革命洪流了,好吧。不过这种倾向至少是人文情怀的,相比其前的封建禁锢,其后的wg严打,不知道高到哪去了。③七次出现芙蓉桥场景。文嫂与王福生的死推进情节。以初春反衬角色的人生低谷,比较高明。

小镇上的料峭,人情比风土还甚。哪怕文人,也多的是钱那样的荒谬,方那样的油滑,何况嘴碎的道德卫士?真苦了万千被流言绞杀的人。多少年来,这倒是从未变过。像萧涧秋这种菩萨心肠,火坑一躺,连身子都要交出去救苍生的,除了暧昧的时代洪流,哪想得出别的出路?看着苦难坐实,就把担子推陶家身上,多少有些不该。难得有个陶岚,活得相对清透利落,差点也被搅混了。但那年代能够走到这步,终归不易。从昨晚的《乌鸦与麻雀》看到《早春二月》,14年过去,孙道临愈发倜傥,再见总演苦情的上官云珠,真有说不尽的微妙,尤其在那个不争的婚嫁念头后。以及,芙蓉镇这名字也真巧了。三星半。@ 资料馆。

四星半。成功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无奈。萧涧秋就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拯救那些弱者,可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在那吃人的旧社会,又能怎么办呢?因而陷入了彷徨之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革命,自下而上推翻那个旧社会,建立一个新的社会。本片在技巧方面也十分优秀,出乎我意料,原本以为并没有多少技巧性的东西,例如关于对“行走”和“门窗”的几处镜头,以及木门那段景深的变化。但……这故事略狗血了些,谢芳老师本片中的扮相很好看,然而有些用力过猛了。

#上官云珠影展# 天山电影院,。感觉是固有左翼电影受苏联解冻时期美术风格影响的产物(比如倾斜镜头、用一组山雨欲来的凌厉剪辑展现萧涧秋的心境),确实不太像同时期的其他电影(某种程度上,那个时代的一些影人就像影片里的乡村一样,并非生于新时代且没有被彻底改造)。感觉剧作的层面不错,微观遭遇以小见大,描绘了个体知识分子的徘徊与无力,也反应了进步知识分子由此向往全面瓦解重建的革命的合理性,想看一下柔石的原著(主要是结局如何处理)。孙道临的萧涧秋从表演说服力很不错啊…… 不过,秦怡的新女性陶岚从表演上怎么看怎么像是暗中已经投靠了共产党,当然这个角色似乎是并没有任何这点意思。(最后还是好奇片中弹的曲子、那本琴谱以及那些钢琴是什么来头,但我都不太懂。)( 上官云珠依然很美,但好憔悴。)

这是一部风格鲜明的电影。怎样表现内心里的矛盾冲突,怎样在内心大的冲突矛盾下,推进情节发展。李文华的摄影很是讲究,为影片的前大部分情节提分。但是随着西村嫂子的离去,摄影上并未改变用光,画面依旧高调,没有适宜的作出变化,辅助叙事,光线帮助外化演员心理苦楚。也或许是导演没想让观众注意力放在这些令人痛楚的情节上,更想把注意力引导在男女主角身上,做一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爱情电影。总体质量较好。

左翼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与一部分“旧有”的文化之间的“冲撞”,这种冲撞不是必然的,在我看来也有一部分人为预设的成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决定了我们所认为的矛盾的根本形态,因此加强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总会让那些“注定的无力、挣扎、彷徨”能够有更多解。电影在呈现方面舞台,美术,摄影都很精致,通俗化叙事、文本化台词、模板化人物、表演等内容中规中矩。令外,我并不认为大部分知识分子能够真正的了解大众。

與其說是「含蓄」,不如說是「曖昧」的,以人物為去意識形態中心的摹寫。知識份子肖澗秋的效用是超出各類主義的空談,一旦發覺其退居意義上的「挽救」仍然是不及的,便復而出走,徘徊於「鄉村—城市」間的苦悶週轉,象徵層面上的對小知識分子群體的模擬遊戲。靜置的水鄉物景和晃蕩的情節心緒在形式上是上下其間的的游離,嘈嘈切切的錯雜並不能批駁出某種機械裝置的穩固,謝鐵驪如此隱而不現的情慾被孫道臨表演得如此妥貼,謝芳還是太革命了些…|

谢铁骊很有名的代表作,应该也是他的创作巅峰吧,毕竟后来的很多作品都是文革以后的创作,没有这时候能够放飞自我。影片充满了谢铁骊的诗情画意,音乐、诗歌、书信等抒情意象都被很好地穿插运用,尤其是情景交融更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影片的视觉表现力也非常独到。剧作内容上还是要仔细推敲,比如肖的人设是个大渣男,摇摆不定,岚也很懦弱,甘心做肖的附庸,这或许也是该片后来遭到旗批判的原因吧。

以现在的价值观来看这样一部老电影显然是不合适的,只觉得男主过于理想,圣母病泛滥又缺乏能力,最终导致了这样的结局。但这部电影放在那个年代来说,剧情还是能给到8分的。演技和台词我觉得可以脱离时代局限,打个9分。虽然当时收音不行都靠后期配音,且没有字幕,但我仍然不会对台词有任何误解,而且一点不出戏,配音和画面融合得相当好,比现在90%的演员都好太多了

小西天电影资料馆,孙道临回顾展映。这部影片在电影史中的亮相总是伴随着“大毒草”“十七年时期的逆行者”等赞誉也好,标签也罢,但回归到作品本身,叙事流畅,几场对手戏的调度和演出精确而动人,肖涧秋的形象刻画也很细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当然有自己的理想和对人间疾苦的关怀,但同样也有着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性子,孙道临扮演这类人物实在太多了,驾轻就熟,让人一眼看了便信,当然,尖锐的时代因素是早春二月走入影史的最大推手,但在反思时代,反思群体暴力的时候也不能失去对于电影本身的关注。

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