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1948)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UP:2021-05-17

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评分:8 导演:马克斯·奥菲尔斯 编剧:霍华德·科克 / 斯蒂芬·茨威格
主演:琼·芳登 / 路易斯·乔丹 / 麦迪·克里斯蒂安斯 / 马塞尔·乔内 / 阿特·史密斯 / Carol Yorke / 霍华德·弗里曼 / 约翰·古德 / Leo B. Pessin / 厄斯金·桑福德 / 奥特沃尔迪斯 / Sonja Bryden
类型:剧情 / 爱情 / 音乐
片长:86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巫山云
上映:1948-04-28
IMDb:tt0040536

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简介

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兹威格的同名小说,由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出品。
  1885年,14的丽莎(琼·芳登 Joan Fontaine 饰)暗恋着住在隔壁的钢琴家斯蒂芬(路易斯·乔丹 Louis Jourdan 饰)。风流的斯蒂芬常把女人带进他的寓所,而年少的丽莎则对那个神秘世界羡慕不已。即便搬走后她仍对钢琴家难以忘怀。当她出落成了一个美丽的女郎,回来寻找钢琴家,并同他发生了关系。钢琴家很快将丽莎如其他女子般遗忘。丽莎生下了他的儿子后来嫁给了一个奥地利贵族。15年后,两人再次相逢,她离开丈夫最后一次献身于这个她惟一所爱的男人,钢琴家如往常一样逢场作戏,并将她很快忘记。最后儿子得伤寒而死,心力交瘁丽莎写了封长信给钢琴家,述说了15年来她从未停止的爱。丽莎死后,悲痛的丈夫要求同钢琴家决斗,在读到丽莎这封感人至深的信后,原本准备逃走的他登上了驶往决斗地的马车……

简评

。①男主收到了一封陌生女人的信,信上写了她爱上一个随处留情的渣男钢琴家后数次“在一起”(其实只是渣男逢场作戏)又数次被忘记、饱受情伤的故事。信看到后面男主发现这个渣男钢琴家就是他自己。读完信,他被她的执着感动,但他的情人太多,以至于他只想得起她的样子但不记得她的名字。②电影视听上和《伯爵夫人的耳环》相似,以优雅的运镜和淡入淡出、梦幻的打光、古典雅致的布景、体面精致的服装烘托了女主对男主之爱的美好与刻骨铭心。可惜的是,这些视听元素无法烘托女主的各种挣扎与挣扎带来的痛苦,导致影片相关部分的情感冲击不够强烈。

和原著不太一样的故事,茨威格写的是不对等的爱情,奥尔菲斯的电影更像是时间错位的爱情。我个人是很喜欢小说最后的处理的,那一年作家没有再收到白玫瑰,还有管家在楼梯上一眼认出她,都属于是不言即明,意蕴悠长。但小说属实是没什么剧情,只是一个痴狂女人的心理独白,所以电影加了很多生动的情节,尤其是决斗这一件事,四舍五入就是音乐家用自己的生命回报莉莎爱着自己的一生了。最好的是在钢琴边像小狗一样的莉莎的镜头,还有那句“你听起来就像是一生都在呼唤这个名字”。

。①男主收到了一封陌生女人的信,信上写了她爱上一个随处留情的渣男钢琴家后数次“在一起”(其实只是渣男逢场作戏)又数次被忘记、饱受情伤的故事。信看到后面男主发现这个渣男钢琴家就是他自己。读完信,他被她的执着感动,但他的情人太多,以至于他只想得起她的样子但不记得她的名字。②电影视听上和《伯爵夫人的耳环》相似,以优雅的运镜和叠化转场、梦幻的打光、古典雅致的布景、体面精致的服装烘托了女主对男主之爱的美好与刻骨铭心。可惜的是,这些视听元素无法烘托女主的各种挣扎与挣扎带来的痛苦,导致影片相关部分的情感冲击不够强烈。

#重看#吹你吹过的风,走你走过的路,听你弹奏的音乐,想到你所在的维也纳这座城市便如宝珠发了光,抬头望见的那盏灯就像是旧地招魂(对应结尾倒推的记忆中印象,幻灭残影令人泪目)——我曾这样羞怯地、不计回报地爱着你。原著改动之余自成一体,整个大闪回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时间的漩涡(所有的爱情、电影或故事都关乎时间),在不同物件/事件通过重复构成时间节点和标注,每一次的重合都印证了那句“一切都有定数”,他们一次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楼梯上的徘徊,火车上的“漫游”,白玫瑰的几次出现,三次“初见”的特写——就这样一次次卷入漩涡的中心,如忘我地旋转拥舞(被乐队嫌弃在《某夫人》中又用了一次),并与首尾叙事闭环的结构一致。

电影是好电影,剧情实在夸不出口…无法否认女主确实美,而且把女主的怯懦语死早和神经质演绎得非常好,但不管是男人舔女人还是女人舔男人都让我生理不适。不过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所有人都知道男主是海王独独女主装作不知道,还一味地逃避现实。不得不说我讨厌这种情节还是事出有因的,因为这样的女人现实中真实地恶心过我。。至于男主,太典型了都没啥说头,不过这颜值这抹了蜜的嘴还是适合419的。

还记得原著里那封信的开头:你,与我素昧平生的你。飘渺的、动人的呼唤贯穿始终。与之相比,电影里多了些确定和坚硬:赋予二人确切的名字;异常清醒的女主形象;太过真实的、美好的相处场景——它们有时在冰冷的配乐中显得惊悚;男主的选择和可预见的死亡结局…看到后来只觉得冷,满脑子是原著的结尾(虽然电影里没有引用),它像是一种召唤,从黑暗的漩涡中而来: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我一直觉得琼芳登是西方演员里面难得有“兰”的气质的女星,她不是那种印象中西方女人的张扬的优雅,她有种东方的含蓄,眼睛好像总是带着泪,水汪汪的,男主是金粉世界的男主,他的确有海王的气质,女人真的太卑微了,一眼万年就是无尽沉沦,甚至也无人记住。现代也依旧如此,热恋几天回归海里,总是忘记,太难了。虽然但是不太懂为啥要去决斗(我真不能理解)。琼芳登演的太细腻了,从一见钟情到年少深情再到生命终结,微弱还有绝望,但是不跪舔,从心却不失尊严。很感人,整个影片光影太美了!

奥菲尔斯的古典性体现在他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统摄整部作品的内涵。《来信》中经典的“火车旅行”段落精准地抓住了这场爱情悲剧中的精髓:想象。想象中的爱情可以把假的布景看成真的风景,而最终正是早已忘却的“你喜欢旅行吗”戳破了所有的想象,让女主角一切的努力都变成了原地踏步。奥菲尔斯的优雅和茨威格的怀旧真是绝配,至于改编里囿于时代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则让电影变得不真实之余倒是多了一些戏剧上的悲剧性。回忆中的女人终于现了形,但是too late, too late。

这版拍的太浪漫了吧......从前看小说觉得絮絮叨叨的心理独白很冗长,看徐静蕾版的又觉得姜文太老,镜头语言不好看。这版真是拍进我心里去了,第一次感觉《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的故事是如此珍贵,《霍乱时期的爱情》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男人的长相思,这个却是女孩的长相思,少年时期的爱恋初尝甜果,又命运般的分别,而不管相遇与分别多少次,我还是对你一见钟情,还是爱你,世上竟有如此纯粹的爱情。只是,每每读到男主没有认出女主,反而是管家认出了这是从前的小女孩的时候,那股痛感又涌上心头......女孩是有多么地心痛啊

小时候读小说有点稀里糊涂,只记得一个没出场隐形人物仅靠文字就构筑起故事的写作技巧,出场人物其实只是个幌子。然后是1990年代中国大陆“我爱你与你无关”的女性主义解说。再然后,看到这部1950年代黑白片的“才子佳人离恨天”。故事属于极端感情系列,但人性如果描绘不够复杂,就接近奇情。本片有些“故事会”简单化黑白人物,就“传奇化”了。里面有些时代生活细节好玩:公寓楼每周定时大家将地毯集中在内院拍灰(吸尘器还木有发明);男女主人公在游乐场坐模仿火车的包厢通过车窗环游世界(由外部服务员机械控制手绘各地典型风景大幅图片依次出现在窗口,可以点单旅游地)。在修复后的大光明看的,让我进入琼·芳登的“蝴蝶梦”故事时代。

茨威格有名的几篇小说里,普遍有病理性痴狂的人物,和男主重逢就无法控制自己的女人、周旋在女人间无法控制性欲的音乐家(天知道他对女主说的那些话对多少女人说过了),其实这个故事从音乐家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的。奥菲尔斯的特点清晰,流畅的移动运镜(这种运镜最低限度能强化电影内的空间感,而在这里还添加了对往日优雅时光的怀恋和无法把握的怅惘),精致的服化道,让这个故事充满纤薄易碎的质感——女主拒绝相貌堂堂的年轻中尉(耷拉在背后的军装很漂亮),过程中用了两次马车或人流遮蔽他们接触细节的设计,令你不自觉为女主揪心。女主逃回维也纳终于见到男人,他们开始不停续费的游乐场火车之旅,窗外是画出来的移动风景,这幸福来得这么虚幻。30岁的琼·芳登演技一流,驾驭十几岁的女孩角色毫无压力,终其一生是没有名字的白玫瑰

很美,就完成度来说奥菲尔斯的作品永远不会让人失望。世纪初德奥的上流阶层故事,伯爵夫人里的共舞和决斗元素也有复用。镜头精致地叠映出绝望与空洞,琼·芳登好美好会演!有一些挺大的改编不过感觉挺合理的,比如把男主的职业从作家换成了钢琴演奏家,名字是Stephan(可能在影射茨威格),加了不少约会场景和准三角恋情节,首尾决斗的环形处理。个人觉得改编还算合理,不过奥菲尔斯式女主和茨威格笔下的虽然很像但还是不太一样,整体感觉不太像是一封来自一个被绝望与爱吞噬的发烧垂死的女人的信,更像是世纪之交一个并不陌生的女人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