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以作夜(1973)

La nuit américaineUP:2021-10-24

《日以作夜》(La Nuit américaine)是一部1973年法兰索瓦·楚浮执导的法国电影,楚浮饰演电影导演费朗,Jacqueline Bisset与让-皮埃尔·里奥主演。

日以作夜

评分:8.4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编剧:弗朗索瓦·特吕弗 / 让-路易·里夏尔 / 苏珊·席夫曼
主演:杰奎琳·比塞特 / 瓦伦蒂娜·格特斯 / 达尼 / 亚历山德拉·斯图尔特 / 让-皮埃尔·奥蒙特 / 让·尚皮恩 / 让-皮埃尔·利奥德 / 弗朗索瓦·特吕弗 / 奈珂•阿瑞吉 / 纳塔莉·贝伊 / 贝尔纳·梅内斯
类型:剧情 / 喜剧 / 爱情
片长:115 分钟地区:法国 / 意大利
语言:法语 / 英语
影片别名:戏中戏(港) / 幽灵王国 / 日以继夜 / 白天不懂夜的黑 / 美国之夜 / Day for Night / The American Night
上映:1973-05-24
IMDb:tt0070460

剧情

电影记录了《Je Vous Présente Paméla》的制作过程,这是一部老套的情节剧,由老牌银幕偶像Alexandre(Jean-Pierre Aumont)、前天后Séverine(Valentina Cortese)、Alphonse(Jean-Pierre Léaud)和英国女演员Julie Baker(Jacqueline Bisset)主演。

中间有几个小插曲,记录了剧组成员和导演Ferrand(Truffaut)的故事,他处理了拍电影的实际问题。在镜头背后,演员和工作人员经历了几段恋情、婚外情、分手和悲伤。尤其是其中一位女配角被曝出怀孕,更是让剧组动荡不安。后来,Alphonse的情人为了影片中的特技演员而离开了他,这使得Alphonse陷入了与迁就的Julie的一夜情中;于是,幼稚的Alphonse误以为Julie的怜悯是真爱,便将此事告知了Julie的丈夫。最后,亚历山大因车祸死在了去医院的路上。

角色

  • 弗朗索瓦·特吕弗 - 导演 Ferrand
  • 杰奎琳·比塞特 - Julie,美国著名女演员
  • Valentina Cortese - Severine
  • Dani - Liliane
  • Alexandra Stewart - Stacey
  • Jean-Pierre Aumont - Alexandre,电影演员,后来死于一场车祸,需要替身才能完成拍摄
  • Jean Champion - Bertrand
  • 让-皮埃尔·里奥 - Alphonse
  • 娜塔莉·贝伊 - Joelle
  • David Markham - 医生 Nelson,Julie的丈夫
  • Zénaïde Rossi - Madame Lajoie, Gaston的妻子
  • Xavier Saint-Macary - Christian, Alexandre的情人
  • Bernard Menez - 道具员
  • Nike Arrighi - Odile
  • Gaston Joly - Gaston
  • Jean Panisse - Arthur
  • Maurice Séveno - 电视报道员
  • Christophe Vesque - the boy in Ferrand's dream
  • Graham Greene - 承保人 ( Henry Graham)
  • Marcel Berbert - 承保人

荣誉

影片获得1974年第2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配角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导演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Valentina Cortese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本片被认为是导演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时代周刊》将本片和《四百击》列入20世纪百大佳片之中。

简评

特吕弗的迷影片。虽然是元电影,但并不侧重于内外文本的互涉或关于影像本质的探讨,而是以一种较“浅”的视点聚焦于电影的制作过程。故事非常抓马,人物情感关系错综复杂,情节时刻保持着张力。多次直接把视觉设计手段暴露给观众,为电影祛魅,揭示其“虚构”本质,却更显现了“造梦”的迷人魅力。推拉摇移构筑梦境,片场情场事事糟心,银幕世界比现实舒心得多。特吕弗始终是那个对电影始终充满热爱的孩子,连做梦也要偷《公民凯恩》的剧照。(地铁站外景的两场戏简直是场面调度实例教学啊~)

20200827 新浪潮电影(尤其是特吕弗和戈达尔的作品)充满了断裂性,形式层面外,在叙事的层面上也是不断通过人物的行动、看似不受拘束的剧情带给人无法喘息的紧迫感,来作为一种对顺滑叙事的反叛,这也是新浪潮之所以新。在这部电影中,这种非连续性被具体化为电影的形成过程,拍摄过程之中出的种种状况,故意被暴露并记录下来的片场故事,这种断裂又被重新整合为统一,最后形成一种对电影发生现场的反自然主义的自然主义的效果。超喜欢Bisset的表演!

电影拍摄的祛魅,没有很多关于电影的电影对电影艺术的赋魅和自赏,特吕弗将生活流的镜头对准自己,让电影的创作成为饮食行止一般的日常。完整展现了电影产业的众生相,而导演是这列燃烧着资本的列车的列车长。为了让这个状况百出的庞大机械在正轨上运行,每日都疲于奔命。最触动我的是“私人问题暂且摆一边,电影才是主宰。”一群电影人聚在一起不断磨合、试错、纠偏。他们中的一些人将电影视作毕生事业,而大多数只不过一份糊口生计,他们或许出于热爱,或许只是职责所在。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用最专业的态度,驾驶着电影的列车从黑暗中疾驰而过,观众透过一格格胶片的窗口,得以一窥梦幻。这是对电影和电影人最平实质朴的礼赞。为了突出真实感使用了大量手持镜头,而拍摄过程的定帧、重复剪辑和杂耍蒙太奇都颇显趣味「特吕弗11」

1、从第一个复杂调度群戏的长镜头开始就体会到了电影人的辛苦,不仅调度大场面,还得注意把控节奏,人物运动,最后才发现摄影师在移动设备上,镜头中注意演员,却容易遗忘摄影师2、每个演员都认为故事的主人公是自己,故事都从自己这个角色出发3、好多场景和道具的搭建其实很简陋4、艺术家与疯子只隔着一层纸,男演员控制欲,女演员善良但不容易控制情绪5、导演的工作太不容易了,面对每个人,晚上还有梦境6、梦境刚开始以为是四百下,后来发现是导演儿时对电影的爱7、拍到一半只想有力气完成

祖与占,四百击,再到日以作夜,特吕弗反而是每看一部都会发觉截然不同的导演,这部电影竟然是“一部电影在拍摄者及其拍摄者两个视角完全并行展开的方式下”拍摄的,观者能在同时感受到两部摄像机叠加拍摄的双重体验,短时间内每个角色都有上演自己分支故事的机会,以导演为中心逐渐展开。不得不说特吕弗的在电影拍摄中的技巧是最成熟自信的,虽然人物繁多,镜头却从未露出丝毫慌忙,能在这样复杂交错的剧情中,仍然保持长镜头带动视线追踪情节发展和人物行动,上一次看到这这样玩的是八部半,但两者镜头下的表现力完全不同,特吕弗对镜头的掌控感无疑是令人叫绝的。

一部明讽实褒美国电影业的电影得了美国人颁的最佳外语片小金人 加上对电影拍摄的浪漫化处理[和导演将自己排除在乱搞之外与特吕弗努力上每个女主的事实不符]显而易见会被戈达尔批得狗血淋头[由此可见今天所谓making-of也都是电影工业的宣传话语餐前小食或餐后甜点]那只不听指挥的小猫咪刺穿所拍电影世界和电影拍摄世界双重表演也同时刺穿了一种双层的谎言。散落在桌上的那一包导演研究书籍究竟是导演内心在艺术与商业之间的挣扎还是艺术雄心在现实面前的虚弱甚至虚伪呢?从喜剧角度看这片子也差强人意甚至假得有点尴尬。或许特吕弗还是适合更可爱一些的生活化的故事而不是故作姿态却不达要领的批判。不过这片子同时似乎又在致敬电影界的女性,从片头对Gish姐妹的致敬到贯穿全片的女性片场角色 至于这种致敬和好莱坞话语的关系待解

拍了好多没见过的电影拍摄故事,雪景、日以作夜、街头群众演员调度、特技演员与车祸戏、汽车内景,动物演员那两只小猫可爱。人物群像尤其是男主真的是糟心的人物形象丰满,再好看也掩盖不了的幼稚、情绪化、占有欲过强、神经质,不过在片场居然是好演员。法国的工作制度看上去挺好的加班好少。真正爱电影的导演太棒,前半段只求平安到中间希望亡羊补牢拍得更好,有被感动。戏内与拍摄的剪辑视角变换很好,戏外进入戏内的偶有涉及。莫名有点王家卫的感觉,没有分镜设计,对白临时写,机场接机那里的停顿感也很奇妙眼熟。

真诚表达了一个导演从开拍前“我要拍一部好电影”到开拍后被一群可爱的事逼儿包围很快堕落为“我只想把这部电影拍完”的“苦难历程”,深度力度或许不足但广度足够,吐槽精准、技术过硬。Valentina Cortese演的过气酗酒女星背不出台词演示了一番说为啥不能让我像演费里尼电影一样抑扬顿挫报数字就好,导演快哭了:不行啊我们法国片是现场收音的,只能到处贴提词纸片,这段我快笑死了。本片中的特吕弗演技怎么说,全场棒读,但他都用一部电影来表示我任务多重,你还忍心跟他计较演技吗?不计较了,能看到他事实上指挥安托万,就很可爱了。

元电影叙事,,安托万则饰演特吕弗的男主角,,影片名day for night,即在白天拍摄夜景的电影拍摄方法,暗指电影的虚构性、梦幻性依靠于琐碎冗杂日常的电影工作来进行完成。影片描述电影剧组人员的种种,笔触随意而精彩地刻画导演、演员、场记、道具、副导演的人物群像,演员的情感生活或紧张的精神状态、猫的不配合、男演员突然的逝世、特技演员与场记的突然离席,种种突发事件成为电影拍摄需要解决与克服的困难。特吕弗在这部影片里书写地自己对于电影的爱,对于观看电影的爱、对于拍摄电影的爱、对于为了拍摄电影而变成大家庭的剧组的爱,“电影比现实好得太多”,这与寺山修司《抛掉书本上街去》结尾反话式的自白“我喜欢大家,但讨厌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好看,特吕弗真是既真挚又乖觉的人,看着他现场给安托万讲戏真是好亲切啊。电影中的特吕弗拍的这部电影很像路易马勒那部烈火情人。电影其中一个镜头,特吕弗一本一本展现包裹里那几本电影书的画面明显就是他作为一个热爱电影事业的高段位影迷对着荧幕前的观众在故意装憨,还配那么煽情的配乐,超有喜剧效果。我心目中的好电影就该是“日以作夜”这样的,电影每一个小细节都让人看得有滋有味,导演这种表达自我的方式虽然因为照顾体恤了普通大众的感受并没有酣畅淋漓,也没有标新立异,但这种平易近人温和严谨的态度让人很感动。再看看粗暴的疙瘩耳,以为是第一个搞脱离叙事那一套就整天拽得二五八万,随心所欲折腾观众到筋疲力尽,真很恶心。

这是一部讲电影的电影, 一个“片场的故事” 或者说是“戏中戏”。特吕弗在片中倾情出演导演角色,忙忙碌碌掌管着大事小事,辛苦并快乐着。 日以作夜实际上是一种摄影的拍摄手法,顾名思义,也就是在白天拍摄夜景,借此有的画面会呈现出蓝色,这也就是为什么,片中的导演要将车喷成蓝色来拍外景。要在白天拍夜景的原因有很多,从投资方和制片人的角度,多是可以省去很多夜晚打灯的成本,另外也是为了赶工期,本片中从制片人和导演的谈话就透露出片子要在短短几个星期内结束。难怪制片人大吐苦水:“现在谁还做电影?我们应该去搞房地产!我们做电影纯粹是因为热爱!” 另一方面,日以作夜的别称美国之夜,更完整的诠释了这种白昼颠倒的拍摄方式,混乱的剧组和片场,错乱的人物关系,曝光的胶片,在繁杂眩晕中前进

特吕弗太厉害了,举重若轻的描述了拍摄电影的困难。整个电影就是关于拍电影的电影,戏里戏外,无比顺滑的镜头,突破了银幕内外的全部界限,让人惊讶是如何布置镜头和讲述的。而最重要的一点,虽然剧情上看似狗血,然而却非常的接地气,有一种心平气和,接近群众的眼光看待所谓的“银幕魅力”,其本质依然是普通人的生活选择,演员们所感受的现实的痛苦和退出影坛的选择,不过依然是银幕上的演绎,有一种困兽之斗的感觉。导演抛出的关于到底电影和现实哪个更痛苦的问题是无解的,答案永远都萦绕在每个人心中。

获得奖项

  • 第2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2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 最佳影片
  •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31届金球奖
    第31届金球奖
    提名: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Motion Picture / Best Foreign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