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杂种(1993)

BeiJing BastardUP:2021-05-15

电影《北京杂种》,1993年由第六代导演张元执导,是中国第一批独立电影之一。当时北京的摇滚圈内人物如崔健、臧天朔、窦唯(做梦乐队)、何勇、刘元、刘君利等均参与演出。

北京杂种

评分:6.5 导演:张元 编剧:唐大年 / 崔健
主演:崔健 / 李委 / 臧天朔 / 俞飞鸿 / 唐大年 / 窦唯
类型:剧情
片长:88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Beijing Bastards
上映:1993-09-17(中国大陆)
IMDb:tt0106378

北京杂种简介

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古老的皇城北京也按捺不住那份躁动。人们来去匆匆,生活节奏陡然加快,躁动的摇滚乐和肆无忌惮的谩骂响彻夜空,看不到未来却又为未来拼搏的年轻人们恣意宣泄着心中的愤懑。摇滚乐手卡子(李委 饰)的女友毛毛(俞飞鸿 饰)怀了孩子,两人为要与不要的问题大吵一架。之后毛毛失踪,装作不在意的卡子又四处寻找女友;崔健(崔健 饰)与乐队在摇滚乐之路上艰难前行,身无分文的他们交不起场地租金,被迫打起游击,乐队的排练经常受到干扰;买书为生的黄耶鲁被骗子袁红海(武啦啦 饰)骗尽钱财,他和哥们好友四处寻找骗子,结果兄弟间反倒出了矛盾。滚滚洪流,这群不甘受缚的青年趁着韶华未尽,可劲儿燃烧、挥霍着他们这无望、困顿的青春……
  本片荣获1993年洛迦诺电影节评委会奖特别提及。

第4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提名)张元 第4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及奖张元

简评

90年代北京文艺圈子颓废文青的生活琐记(骂人唱歌搞女人)。不太能对故事情节有共鸣,尤其是男人一边说“毛毛也没那么好”,一边和别的女人上床,又回头去找那个女人,惊愕地面对孩子的出生,仿佛从没考虑过这件事。(崔健所谓男人“指着大海的方向”就是这个意思?)倒是对重复出现的90年代北京的街景印象很深,一群人齐刷刷地在雨里骑自行车驶过。作为特定人群的时代记录有其价值。

映后谈和导演都对片子拍摄的几年前的重要背景闭口不谈,也没有聊到第六代被挤压的空间和强烈的表达欲望,总感觉这些才是真正和当代青年,尤其是香港青年有共鸣的。本来想点出来,但是没被点到。而且看张元整个的状态就和他后期的电影一样,不复当年了,多么热烈而叛逆的青春啊。映后和导师聊起,导师也只是说,可能他们年纪大了,没有荷尔蒙了吧。

你看过240p画质的电影吗?我特么就是用这个240p画质看完的这部电影,画面糊到看不清楚色彩,以为是在看黑白片,然后还巨多夜景,都看不清谁是谁,全特么靠猜!老实说,很一般的片子,主要是对那个时代做了记录,有这个历史价值吧!最惊艳的是最后窦唯转圈念经式唱歌,最后他搞些玄玄乎乎的东西,其实已经在这里初见端倪了!妈的,窦唯真特么有魅力,比崔健好!第二居然是臧天朔演的yellow,满嘴京骂,比斯科塞斯无间风云里狂飙脏话也不差!第三是只有开头和中间几场戏的俞飞鸿,也太美了!当年摇滚圈睡了太多姑娘,唯一的避孕方式是让人家堕胎,还说不疼,真不怕遭报应啊!杜可风还做了影像指导,难怪高糊画质也挡不住画面的美,雨中的长安街别有韵味!当年胡同真是太破太脏,甚至不如四线的体面,难怪现在的胡同都做了面子工程,好看多了

90年代北京摇滚青年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每天买醉、泡妞、cha架、非常混不吝的样子…画质粗糙到不忍直视,但还是硬着头皮看完了,脏话和粗口比昆汀的《低俗小说》还多。叙事性几乎为零,我当然看过很多没有故事的电影,但是这片就是看到啥拍啥,前后镜头毫无关联性。比不上现在流媒体的vlog,比不上mv,多出的一颗星给雨天皇城根下的长安街吧。多出的另一颗星给崔健和窦唯。【rmvb】

作为滚圈儿迷看一部纪录片,不只是一部电影,更多的是一个时代,一个中国摇滚的时代。在满大街跑的都是外国车,人们看的都是外国电影的时候,在上个世纪,我们就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现代音乐。北京这座三千年的城市之下,经历着新时代与旧社会的挣扎,没落与辉煌的更迭。艺术只是一种思想的表现形式,无论是音乐领域、电影领域还是设计领域,背后隐藏的都是历史和文化。中国音乐就是在这样都市喧嚣与破败不堪,和平演变与文化学潮的交替中悄然出现

崔健、窦唯、俞飞鸿、臧天朔等等,话说张元当年作为一个落魄的独立导演,是如何把这帮社会异己分子集齐的?就这点也值得三星。此片没有主线,也不需要主线,它要表现的是群像,就像是杨索的《红军与白军》那样,这部故事要表达的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代青年人迷茫的群像。如果说《冬春的日子》雕琢了这帮青年的一份子,那么此片则是画出了这帮青年的轮廓,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今这代青年人老了,又有一批青年人成长起来,相比于那时候游走在街头巷尾的迷茫,如今的青年则是不断被老一辈定义和社会定义,他们顶着这些定义求生存,在迷茫之外,多了份压力。那代人物质缺乏,似乎是不幸的,可也是幸运的;这代人物质富有,似乎是幸运的,可也是不幸的。那代人充满着叛逆的摇滚精神,可以颓废,这代人更多是服从精神,在重压下举步维艰。

粗糙的影像造成了很强的理解门槛,有的时候几乎分不清谁是谁。但能记得的就是贯穿始终的摇滚乐,北京的街头,满嘴的粗口。这些艺术家们确实是杂种,是由着自己性子活的社会的异己分子,在变革中的北京城市夹缝中生存。不顾一切的,横冲直撞的,却又是浪漫的。他们一直在寻找着什么,寻找爱情、寻找金钱、寻找理想,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一切构成了那代人的摇滚,那一代人的青春。

本片是張元《媽媽》後的獨立故事長片,主題圍繞一群交織在現實和幻想,又充滿懷舊心理的北京年輕人身上。不同於《媽媽》的半記錄半真實手法,本片乃是採用戲劇模式,但敘事方式以及實感營造,都是想帶來一些實感,當然,張元確實捕捉到中青年一代飄忽失重的狀態,無論是糜爛的感情輸家,還是失意的搖滾樂手,氣粗野蠻的流氓,都有一份渾噩迷惘。但是張元也僅僅寫到那份焦慮,卻無法深入挖掘到那種無根一族的抑鬱。

贾樟柯《小武》而来,在这里,我更多看到了北京青年一代的愤怒。影片操弄着慢口的脏话,一贯的纪实风格。即使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之下,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的导演表达,都会被不同的情绪包围。在《小武》中,我看到了迷茫的乡镇青年,而在《北京杂种》我看到了北京青年愤怒的一代。相同的是,他们同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对生活充满了无奈。很庆幸中国有第六代导演,他们将镜头聚焦于最容易被忽视的、被至于权利之外的人。

第一次看得我云里雾里,第二遍才看明白故事讲的什么,但故事并不重要,它向我们展示了上世纪末年轻人身处时代巨变的漩涡中迷茫和糟糕的生活状态,这种粗野的生命力和不加修饰的暴露非常击中我,即便过了30年,现在的年轻人也还是一样糟糕。一开始不看字幕根本听不懂北京话,这些演员说台词的时候自然得过分,同时又有一种面对镜头时的做作和怯生感,二者结合感觉很微妙。很可惜画质实在太糟糕了,而且声音处理得不好让观感直线下降。影片里有大片完整的live场景很难让人不怀疑导演是不是在偷偷夹带私货,但不得不说窦唯最后在舞台搔首弄姿的样子太性感了

一群在阴沟里追求理想的愤怒青年们,不仅是北京的杂种,更是那个时代的杂种。八九十年代的北京街头,一口一个“你丫的”“cao你妈”,一瓶接一瓶的二锅头,动不动就抡拳头、爆粗口,续着命的是一声又一声摇滚乐躁动的嘶吼。杂种们高举着艺术的旗帜,在迷茫、空虚和对未来的盲目热情中,焚烧着青春的孤独与恐惧,勇往直前,患得患失。片尾婴儿的哭声,并没有给人带来什么新生的希望,反而令人悲伤又无力:或许又是一个杂种。

之前看过一个对崔健的评价:大伪似真,煞有介事。对他我不太了解,所以我也不知道这话准不准确,但对于这部电影来讲,这评论倒是有些贴切。我现在比较厌倦弱剧情的影片,特别是拍摄大量无聊街景和空虚状态的作品更让人怀疑其拍摄的必要性,这是一种创作上的投机取巧和自以为是。片中脏脏旧旧的火锅店不错,一般玻璃窗上贴着什么丰俭由人、经济实惠的窗花,让人回想到当年到处找便宜小饭馆的日子,压抑又快乐。

获得奖项

  • 第46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第46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获奖:特别提及奖
    提名:Golden Leopard
  • 第4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第4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获奖:特别提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