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2006)

それでもボクはやってないUP:2021-08-18

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

评分:8.3 导演:周防正行 编剧:周防正行
主演:加濑亮 / 濑户朝香 / 山本耕史 / 罇真佐子 / 役所广司 / 本田大辅 / 本田博太郎 / 石井洋祐 / 北见敏之 / 小日向文世 / 益冈彻 / 光石研 / 大森南朋 / 大和田伸也 / 尾美利德 / 清水美沙 / 菅原大吉 / 铃木浩介 / 铃木兰兰 / 唯野未步子 / 田口浩正 / 高桥长英 / 竹中直人 / 田中哲司 / 德井优 / 柳生美结 / 矢岛健一 / 山本浩司
类型:剧情
片长:143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尽管如此我没做过(港) / 嫌猪手事件簿(台) / 嫌猪手事件 / 正义之裁 / I Just Didn't Do It / Even So, I Didn't Do It
上映:2006-11(AFM首映)
IMDb:tt0794350

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简介

青年金子彻平(加濑亮饰)在高峰期乘上了地铁,赶往学长介绍的公司面试。不料,他在岸川站下车时,被一个女中学生拉住并被指认为是“痴汉”,彻平因此遭到了逮捕。在警察的严厉质问下,彻平坚称自己没有犯罪。而律师告诉彻平,如果否认犯罪将遭到拘留,一旦被起诉,后果将更加严重。这飞来横祸令彻平茫然失措,与此同时,彻平的母亲丰子(罇真佐子饰)和朋友齐藤达雄(山本耕史饰)为了还彻平清白, 四处奔走寻求帮助。当过法官的资深律师荒川正义(役所广司饰)和年轻的女律师须藤莉子(濑户朝香饰)向他们伸出了援手,一场决定命运的法庭辩论随即展开。

第3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2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电影(提名) 第32届报知映画赏最佳影片周防正行

简评

加濑亮可塑性很强,总觉得五官跟中国的井柏然迷之相似,他是因为喜欢浅野忠信才进的娱乐圈呀~周防正行跟役所广司那是绝配。这部电影的出现,说明日本电影真的在很认真、严肃的讨论现实中难以言说的社会命题,尤其是站在被冤枉者的角度,实属罕见。庭审过程很长,需要一定耐心。开篇真正的咸猪手跟被冤枉的加濑亮的命运对比,实在让人唏嘘。

村上春树在《高墙与鸡蛋》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即便高墙多么正确鸡蛋多么错误,他也永远站在鸡蛋一边,至于究竟谁对谁错,留给时间和历史去评判。在这部影片中,显然有两组高墙与鸡蛋:一组是剧情中涉嫌对女学生性骚扰的金子和受害者本人,而另一组是呈现给观众的日本司法机关和实际陷入冤案中的金子,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当然深知金子的无辜,但现实中司法机关不自觉地站在女学生这一“鸡蛋”一边似乎也情有可原,所以正如村上先生所言,“我们不能被体制利用,而是我们要创造体制”。日本在影片上映的三年后重新启用陪审团制度,社会大众有权与司法机关一同参与案件审判,这就是“创造体制”的改变,再反观有罪判决率仍然居高不下的中国。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句之前在别的电影中看到的短评:“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

周防正行的转型之作。影片剧情十分紧凑,完全围绕事件经过、案情讨论、观点抒发展开,甚至包括整整十二回庭审过程。理性占比大,情感占比相较少一些,亲友的担忧、律师的权衡、被告的心理变化,以及煽情的内容统统略过不表,稍减了些趣味性。当目光聚焦在主要内容上时,更能主动地思考日本司法体系的缺失以及法庭在司法程序中应承担的责任、以及特权阶级权力反转后如何保障弱者的利益。法庭不等于真理和正义,只是基于现有证据作出罪行的审判,而只有自己才有资格审判自己。

說實在法庭戲真的很難拍,場景單一、劇本也多是又長又枯燥,而這部電影依然會遇到這樣的狀況,不過導演捨棄激烈又富有戲劇效果的方式,選擇將完整的審判過程一一道出,卻也不至於枯燥乏味。拍的如此完整,再加上加瀨亮的表演,讓我在觀影過程裡完全深陷那種清白卻無人傾聽的悲哀,法庭究竟是正義發聲的場所,還是只是以握有的證據去推斷眼前的人為有罪之人,或許都不會有答案,永遠不會錯的大概是弱者將永遠受到偏袒,而你無法對此有所作為。

“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这是多么苍白无力的一句话,却是被告为自己辩护的最后一个武器。影片认为法官过分偏袒检察官从而忽略了被告的权益,被告的辩护是一点都不提。12场法庭审判真相并没有逐渐清晰。加濑亮表现无辜的演技很棒。影片很认真的在讨论现实中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各种细节纷至沓来,这也是日本电影的强项,反观我们是否可以少一点粗制滥造所谓的“喜剧”,少一点毫无意义只为捞钱的“电影”,真正的做一点实事呢?

基本把刑诉流程完整演了一遍,中间用不同形式向观众进行普法。事件本身的选取很巧妙,由于天然的证据缺失,这是一场纯粹的在证言的语言细微处进行逻辑推演的审判,当然这其中也带着控辩双方的博弈和权衡,带着司法体系自身的倾向性。法庭戏非常冷峻扎实,既有宏大的原则理念和诘问的方向,也有纯技术性的辩护技巧的展现和对形势的判断,不是喊口号式的故事,更不是理想化的结局。“在这个法庭上最有审判权力的人只有我,法庭不是将真相大白的场所,它不过是个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判断被告人是有罪还是无罪的场所。所以虽然法庭判定我暂时获罪了,但即使如此,也不是我做的。”这与对“%有罪率”的质疑、对无罪推定的捍卫,或是更高层次的对正义的界定殊途同归。再上诉也许结论也不会改变,但这个法庭上,最清楚我没有做过的只有我自己。

故事前提乍看之下也没什么冲突张力,但周防正行都能够在不仰仗什么样风格化的视觉影像或表现手法,透过几乎可说是很「传统」的叙述方式,把故事说得非常引人入胜。观众尽管不时地被「教导」着司法基础知识,但却始终贴近地和主角的处境产生同理共鸣,从蒙懂、焦虑、愤怒、抗辩到最后无奈的体认。于是到片尾我们都化作主角,聆听着冤枉自身的荒谬判决;于是我们凝视着片尾那巨大、封闭、坚硬而冷漠的法庭建筑,认真思索着从原本应该是宁可错放一百也不可错杀一人的无罪推断裁判原则,到百分之九十九的有罪判决率,在这巨大落差之间,司法体制里存在着何等扭曲?

导演让人一直代入加濑亮无罪这个视角,看得好憋屈难受死了。当然感觉最厉害的是,叙事完全没有用过多的情绪去铺垫,没有被告是怎么嚎啕大哭申诉无罪,又或是心理创伤生活影响什么的,就只有一个夜里起来开冰箱的镜头我就憋不住了。整个过程基本都是事实性的呈现,加上对司法的一点点吐槽。像这种证据不足的案件事实上真的可以凭法官去判刑吗?尤其是最后说到,因为社会大众对色狼行为的强烈谴责,那这和案件他到底做没做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既是司法的悲哀同时也是司法的无奈,其实无论大陆法系还是海洋法系,都无法避免冤假错案的产生,我们只是尽量做到程序正义,另外片中透过役所广司饰演律师的口也表达了法官在对待所谓证言、证据时的一些判断角度和标准,最大的无奈是片子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受害者、法官、检察官甚至警察,他们都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或义务,虽然有些人存在行为失当但他们本意不是为了诬陷主角,这就是很引人深思了

全程都感觉戴着手铐的人是自己,也怀着即使面对的是整个系统的偏见,坐在法官席上的人可以认同到我所看到的真相的信念。因此审判结果宣布的那一刻,头脑天旋地转。如果是我的话,大概没有勇气上诉吧,已经没有办法做得更好了。继续上诉,已经无关名誉效益胜负,是押上人生坚守一个信念了。

三半。从性侵案写法聊到这个电影是男性的通勤噩梦。日本版的law and order,以对白介绍受害者背景(多次被侵害,过去处理案件的警官教她要抓住证据),法律体系的官僚作风和利益交缠,程序过程中存在操作空间,一层层防护网的脱落,收尾于法官偏见。后面一个多小时的庭审戏很考验场面调度,空间的割裂,聆听者反应的剪辑,构图和灯光对演员态度的暗示,也有日式电视剧漫画的独白时分镜,很赞,大陆法系庭审西很难拍得有动感。无辜者被判刑也是对受害者的不公正。受害女性为了获取证据当场捉住侵犯的手,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啊(最好能留下抓痕和皮下DNA)。

真实案例,失败后上诉,五年后胜诉,主人公秉持着没做过为什么要承认的理念不容易,影片却反映出司法的缺陷。抛开这个片子,刑罚是用来干嘛的?最大的功效还是以儆效尤。又想到被冤枉判刑多少年的那些人当时是受了多大委屈。再想想即使把杀人犯枪决了他杀的人也回不来,刑罚也解决不了所有。说得有点乱,自己明白就行了。

获得奖项

  • 第2届亚洲电影大奖
    第2届亚洲电影大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编剧
  • 第50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第50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获奖: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第3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3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获奖: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剪辑 / 最佳艺术指导
    提名: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 最佳录音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编剧 / 最佳摄影 / 最佳灯光 / 最佳配乐
  • 第32届报知映画赏
    第32届报知映画赏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第81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81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Readers` Choice Award —— Best Film / 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