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世事(1996)

Kauas pilvet karkaavatUP:2021-07-07

浮云世事

评分:8.3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编剧:阿基·考里斯马基
主演:卡蒂·奥廷宁 / 卡里·瓦纳宁 / 叶琳娜·萨罗 / 萨卡里·库斯曼嫩 / 马库·佩尔托拉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96 分钟地区:芬兰
语言:芬兰语
影片别名:流云 / 浮云纪事 / 流云逝事 / Drifting Clouds
上映:1996-01-26(芬兰)
IMDb:tt0116752

浮云世事简介

爱娜(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 饰)和凯瑞(Kari Väänänen 饰)是一对感情十分要好的夫妻,他们一个是餐厅经理,一个是电车司机,尽管经济并不宽裕,甚至有些“紧巴巴”,但很显然,照此发展,两人的未来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经济危机的到来让爱娜和凯瑞的家庭也陷入了危机,爱娜所在的餐厅破产倒闭,凯瑞在公司的“裁员抓阄”中不幸中彩,夫妻两人同时失去了工作,家里的贷款还未还完,生活露出了真实而残酷的面孔,爱娜和凯瑞不知该如何是好。虽然丢掉了工作,但夫妻两并没有丢掉斗志和尊严,为了生存,他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不幸的是,这些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在此走投无路之际,爱娜曾经的老板出现在了爱娜的面前,他带来了一个机会,它有可能坏的,但也有可能是好的。

第4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阿基·考里斯马基 第49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阿基·考里斯马基

简评

老姐姐下岗再就业的故事。年龄被嫌弃,被不靠谱企业坑,想自主创业资金又不够,也不认识什么人可以做担保,银行贷不出钱,想靠手头一点现金去赌场博一把,输光。最终还是老姐姐才能救老姐姐。视觉风格有爱德华·霍普的味道。当然,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片子少不了这个御用女主,以及有手风琴和大提琴的乐队。从片子的节奏、镜头切换上看,阿基是很老派的,甚至把彩色片拍出了黑白片的味道,但浓郁的色调和具有他独特喜好的配乐又在表面上显得特别世俗,当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很像霍普画中那种世俗看似美好,但人人都很冷漠,一个人在这午夜霓虹中踱步,寻找机会,却没什么机会,因为在这午夜中还会出来喝两杯的,似乎过得都不怎么好,他们并不攀谈,只是自顾自的低头喝着,希望午夜早点过去。

第一部阿基的电影,挺喜欢的,可以感觉到电影中北欧的节制气息,但同时潜伏在文本底下很巨大的感情,又能无死角的笼罩住整部电影的,因此让整个电影的节奏相当的稳定,但缺点就是缺乏了一点打动人的灵光。结尾还是松了一口气,主角群从头的四处碰壁到尾,虽然从电影的整个气质,让人觉得结尾肯定不会是悲剧,但是直到最后才真的把情节提上来,而且不显得唐突或刻意,确实是不容易的。喜欢这种对于农民工阶层的温柔的关注,并不畏惧直面那些社会中不平的、残酷的面相,但同时以乐观的态度去讲述这样的生活、给了在这样生活过程中的人一些盼望和期待。岁月流转、云霞又过,新的一天还是要努力过下去。

喜欢这部电影恰到好处的力度,不煽情、不渲染,在戏谑明朗的基调中揭开生活的悲剧本质,又没有忘记给人留下希望。记得有句话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爱娜和凯瑞是他们生活的英雄,无数次撞向现实的铜墙铁壁,撞得晕头转向、甚至头破血流,但依旧没有放弃。很喜欢这两个人物。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励志或者温情片,全片甚至没有一处故意让人感动的片段,但仍然让人觉得温暖。影片中的歌曲,温柔又轻快,明丽的色彩让画面显得格外动人,就像影片本身一样。浮云世事,生活很重,也很轻。

非常喜欢,可以说本片非常凑巧地契合了我近期的焦虑感。荒凉剧变的外部世界,无常的命运,双双失业的小家庭,惊惶无助、不断失去被剥夺的个人,但万幸还有对方以及狗狗的陪伴和安慰。95、96年的金融危机是这样影响赫尔辛基的普通人的。非常规整的文本,叙事效率高,剪辑很妙,不拖泥带水,前后镜头的信息差总能产生一种荒诞的表意。薄雾浓云愁永昼,无需多余的语言,摄影机架在那里,荒凉感就出来了。即便如此,主人公们仍有种苦中作乐的幽默感和显得不合时宜但动人的仪式感。哭笑不得。色彩特别突出,惨淡的前路要穿大红的风衣,双下岗的家庭有着大红的沙发、蓝色绿色的墙面,以及鲜艳的鲜花。演员们都非常在状态,我和他们一起紧张不安,期待有人光顾。最后那一幕很感动。但我会觉得这是个童话式结局,不太符合我对生活的想象。

开篇很有意思的叙述了酗酒的厨师喝醉后在后厨“耍酒疯”的过程——厨师拿着刀冲着走进来的亦罗拉和门房,门房气势汹汹的靠近厨师,门房拖着被刺伤的手后退两步,亦罗拉走近厨师,拿着酒瓶和刀放在一边,厨师踉跄着坐在了凳子上,亦罗拉为门房换下衣服简单包扎伤口。整个过程只有最后亦罗拉对帮厨说的一句“去找医生来”,伴随着轻快诙谐的音乐,这一片段给人以观看默片之感,而导演也故意省略了血腥的打斗镜头,固定的全景镜头下,任由演员们在画面中走出走进,而不展现事情的全貌,局限的“第三人称视点”给予观众更多的联想空间。在这样的固定的中全景镜头下不难看出小津安二郎的影子

感觉是非常舒服、工整和精准的电影,叙述故事的能力极强,每个画面和台词都有其对于整体故事的作用,电影片长不长,但故事的展开循序渐进,丝毫不着急或者令人头晕。大部分中远景镜头让环境固定只让人物移动看得人舒服极了。导演在揭露了一番资本主义的结构性丑恶之后最终还是心软的,给了这对夫妇一个还算圆满并且充满希望的结局。看过这部电影真是给人浮云世事的感觉了看过电影又想了一下,觉得这是一个大有深意的结局。因为有了这个结局,电影就不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克制的批判,而是要揭示资本的机制,当然包括批判。当失业的贫苦夫妻通过自己的双手打造出自己的事业,他们过去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都只算得上是浮云世事了。

4,人文关怀的梦幻结尾,阿基不够残忍,阿基不舍得说真实就是除掉结尾的部分。饱尝人间失败,才能拍得出电影。选择了柴6的《悲怆》伴奏,主基调也就定了。小成本投资、冷暖对撞粗糙简陋的场景,固定机位内部调度,简化处理情节点和台词,演员表演几乎静默,一种肃穆的、仪式的、祭奠的气氛烘托出经济下行,努力无用的悲怆情绪。充满谎言、弱肉强食的野蛮社会规则都被适当的“遮盖”游离在背景中,主情节线只给出不断下沉的家庭,情感则在绝望中显露出珍贵的人格,既得利益圈子固定的社会结构,属于工薪阶层的小人物在抱团取暖中获得一丝喘息。

关于失业、转业、再失业、创业、前程可期的故事。影片通过大段连贯的声源为餐厅驻场乐手的音乐揭幕,并用短短两三场戏介绍了夫妻的职业,并描绘出夫妻美满的日常生活(频频分期购物是个伏笔)——高明的误导。影片几乎完全使用定镜拍摄,转场则多次使用快速的渐隐,画面色彩虽缤纷却笼着一层或许与芬兰高纬度气候对应的灰色。影片虽着眼现实议题,但并不追求极致流畅的叙事节奏、高度纪实风格或强烈的情绪,而是具有一种朴实的戏剧感。平行的夫妻两条行动线经历了“女强”到“男强”,最后回归“女强”的变化,令人会心一笑。这个远谈不上残酷的揾食故事告诉我们:人到底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表演和镜头的动态都像是半个罗伊安德森,阿基独特的色彩、光影设计(大量占画面约三分之一的斜向打光)构建了一个非现实的叙事空间,然而这个冷峻但悲悯的故事同阿基独特的叙事语气、人物的表演让人物的苦难和挣扎都无比真切,叙事语气与非现实的空间粘结形成一个强大的情感萃取器。此外让我很在意的一点是,结尾等待客人的时候,整个影片的结构在这里似乎表现出一种双向的预兆,故事在这里是同等地面向成功和失败两个结局开放的(其实更像是完全开放的,只是在这里是双向的),而且无论走向哪个结局都是同样自然、情感同样强烈且无损于结构的,我相信这是属于阿基叙事语气的魔力。()@资料馆

新老板对38岁的女主说你年纪大得随时可能会一跤摔死,女主反驳说你不是50岁了吗?老板说我有人脉。没有人脉的女主和她老公继续求职无果,家里穷得响叮当把剩下的钱拿去赌都输光了。触底反弹遇到贵人开了自己的餐厅,也算是绝望中的一点点光吧。芬兰这国家可能是民族天性冷淡,这片的演员全程都没有什么表情,如果看惯了中日韩、好莱坞的浮夸演技或许不适应,但这片神奇之处在于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也能精准表达在社会底层的失意中年人对求生挣扎的渴望,以及不要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第一次看阿基·考里斯马基,被深深打动。首先注意到的是女演员卡蒂·奥廷宁,在观影过程中怀疑这个演员是路人演员,没想到是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御用女演员,她并不十分漂亮,完全是生活中小人物的样子,却有着可被一眼辨识出的魅力,完全被其演技折服,和伊莎贝尔·于佩尔是一个路数的。影片中有几个细节特别好,爱娜得知自己失业的时候、收到丈夫庆祝他找到工作的花时、靠在摆着丧子照片的书架旁时、求职说自己什么都可以做甚至洗盘子时、咬一口包里冷掉的午餐时、结尾处略带喜悦看着天空时,是那样地真实,心酸,也让人鼻酸,考里斯马基太懂生活,生活就是挫败、挫败、挫败、挫败、挫败,但他是温柔的,在结尾处给了他们光明,有点像马基德·马基迪的《小鞋子》。影片的失业潮背景下的夫妻生活实在辛酸,我忽然想起奥廷宁在影片里竟没有流一滴眼泪。

最好的爱情,最温暖的互助,最不鸡汤的励志!丈夫帮妻子要债不成,被打后独自等伤好了再回家,落魄在旅馆里仍然一丝不苟熨衣服梳头,妻子下班后坐上丈夫的电车,默默站在身后含情脉脉,生活潦倒之中还认真帮丈夫完成填字游戏,诸如种种……婚姻哪就是爱情的坟墓了,什么都不用说,对方总是能懂,能陪伴,能支持的情谊,天大的困难也都会过去了!人间不是只有真善美,也有落井下石、敲诈欺骗、趁人之危,阿基把这部分也真实拍出来了,可是只要有音乐,有对生活的热望,有对任何事都一丝不苟的态度,有真诚以待的心肠,一切世事,便尽皆浮云而已,过去了,云淡风轻,宁静安好!结尾温暖到让人喜极而泣,负责快感和疼痛的神经中枢一同作用。

获得奖项

  • 第49届戛纳电影节
    第49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8届戛纳电影节
    第48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