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2007)
When Nietzsche WeptUP:2021-01-26
当尼采哭泣简介
本片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
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正逢四十不惑的医学大师布雷尔,突然接到一封意外的来信。寄信人竟然是社会名媛路·莎乐美(凯瑟琳·温妮克 Katheryn Winnick 饰)。虽然突然布雷尔犹豫过,但还是如约前往咖啡馆。莎乐美此番的目的是希望布雷尔能帮助她的亲密朋友——存在主义大师尼采,有一种刻苦铭心的“痛苦感”每天伴随着他。为了医治根本不愿接受治疗的尼采,布雷尔唯有假意装成需要尼采的帮助。整整一个月,布雷尔和尼采在不同的场所进行着深入的交谈。于是,一场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就此展开……
简评
可能真的很不错吧。但是我没有太看懂,我是看了欧文的自传然后想看这部电影的。想看一看他的作品,我感觉有些深奥,我没有太理解,没有进入剧中的世界。感受到的就是所有伟大的人可能在思想上都是敏感的,都是痛苦的,真是因为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才产生了那么伟大的作品。对心理学的感兴趣到觉得他太深入了,像深渊、深不见底~
片中含有一些尼采哲学的片段,确确实实感受到尼采为了孤独而孤独的超人哲学。由于对哲学的无知,我也不敢多加论断。只是近来读恩格斯关于哲学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论断,令我对哲学有了基本视角。不过也许对于个人来讲,类似于超人哲学这样的改造内心世界的哲学也其意义所在。有空可以好好的对古典哲学的天地好好了解一番。
刚看完欧文·亚隆《成为我自己》,再来看《当尼采哭泣》,我发现布雷尔身上很多亚隆的影子,这部片子,使我们用另外一种角度去了解这位“疯子天才”尼采,但这也使我感到自己对于哲学理解的薄弱,我想我也是时候去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了。
有时间看看书。一瞬间有《月亮与六便士的》感觉,也有想和高人谈谈心的想法,尼采帮人找到了自己,是的,人们总是为别人而活,没有为自己活哪怕一天,就要老去,就快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是多么的遗憾,为啥总是这么的矛盾。当然不用尼采,我们普通人天天想这个问题也最终会崩溃,自古圣贤之辈都是孤独的,当然那些有趣的灵魂也是孤独的,因为真正有趣的灵魂并不多。尼采说它不能医治痛苦,但是他会一直和痛苦对峙。就这样活着吧,和痛苦对峙。。。
书买了大概七八年,磕磕绊绊一直没读下去。今天有幸看完了电影版,好似做了个深深深呼吸。。。最后的几个点非常触动我,大概他俩的困惑我都有。。得不到的爱人、父母的爱、自由、孤独。。边看边想推给一个近期有深度沟通的朋友,但又怕朋友看了个寂寞,就更加印证了我的孤独。。呵。一个说我太坦诚太认真的朋友。
基本还原了书里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时间限制未能充分一一交代和展现人物背景和内心活动,也情有可原,但基本能联想到书中但内容,自行脑补。露还是很美但,可以再知性一点,马尔蒂达可以再美丽些,毕竟是全奥地利都令人艳羡对千金。贝莎就太不像话了,配不上fine woman和令医生神魂颠倒的人设。隐藏了伊娃·伯格的情节,大概是篇幅有限做的删减。最后医生在看见贝莎对年轻医生做了同样的事说了同样的话之后,是默默离开的,书中的处理比电影中医生被贝莎发现来得要好。教授与医生就生死、绝望、自我觉察、意识、催眠、梦境等各方面的讨论,两人互为医生病人的多个回合,各自的心里独白,对对方的看法,看法的转变,关系到转变,这些在书中都非常精彩,电影虽不能尽善尽美,主要情节交代算比较到位。
刚看完小说过来补下电影。老实说,这样的题材改编成电影不那么合适——小说的对话非常深邃,无论是心理咨询技巧还是哲学思考都值得反复推敲感悟;而作为电影,观众没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于是简化了很多对话,删掉不少情节,使得电影不像小说那样充满思想和魅力。
尼采为何哭泣?因为心扉打开,眼泪终于从眼眶束缚中得自由。何事打开尼采心扉?错爱上了肤浅的莎乐美,耿耿于怀良久,终于学会放下。尼采喜欢被布雷尔称呼为亲爱的朋友,又为何坚持要与友人告别?担心亲密加深后,又招受不同程度的背叛,比如瓦格纳事件。尼采为何不善于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人性洞察太透彻,他不允许面子文化压制他对真相的挖掘,一旦品尝到对方的诡计、驯化和同情等,他就要赶紧远离避开。尼采文章为何如此闪耀?因为他比卢梭还诚实地对待自己,他对自己的使命十分清晰,他知道应该创造什么价值。莎乐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淫荡一词当然不过分,因为她用性去捕猎,猎杀男人的虚荣心,这种事尼采最为厌恶,因为这意味着臣服,意味着自身力量的削弱,而尼采是一个绝不肯抛弃自我的人,他的自私自利精神是无人可比的,超人意志就是如此。
非常成功的由原著小说文字描述转译成视觉化的表现,尤其喜欢穿插的几个梦境的呈现。尼采的形象让我联想起《神秘博士》里的梵高,同样伟大的心智,饱受折磨的躯壳,不为时人所理解,却留下不朽的作品;在虚构的世界中,希望他们能感受到心灵的共鸣。缺点是可能由于时长限制,情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太好,即使是看完了原著再看电影也会觉得有些跳。
因为咨询老师布置的作业所以就看了,专业知识不足,还没能看懂全部,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无聊,我也觉得有一点,不过越看越精彩吧。结局我觉得对于布雷尔医生来说是比较圆满的,而尼采仍然踏上了孤独的旅途。确实尼采是一个哲学家,布雷尔只是一名医生,或许只能治疗尼采生理上的问题。虽然我觉得布雷尔说的“孤独只存在孤独中,一旦分享出来,它就蒸发了”确实有道理,但是我还是更加理解尼采说的,我们永远没有永远的朋友。希望学心理学后再来看一遍电影,希望到时有不一样的收获。
喜欢这个故事,影片最后尼采哭泣,我的心里早就眼泪充盈了;看的过程很有趣,里面很多话很适用于最近我的生活,是现在的我看完会觉得很庆幸看了且很感激的一部电影;最爱的片段之一应该是医生被催眠后所想象的live differently,尼采所说的想所有的结果,那些unlived都会live在心中;值得品味。总之,I love it
要翻拍一部大部分内容都是对话的小说,确实不容易,我也明白电影是小说的浓缩,但是刚看完小说再来看电影,真的觉得电影很难看下去,荒诞枯燥乏味。没有体现出两个人势均力敌的讨论,没有体现出尼采的痛苦布雷尔医生的挣扎,虽然最后的离家出走拍得还不错。电影不推荐,如果对尼采感兴趣,推荐直接看原小说,一些语句让人感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