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3(1977)

21 UpUP:2021-04-20

剧照演员表影评
人生七年3

评分:9.4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编剧:
主演:Bruce Balden / Jacqueline Bassett / Symon Basterfield / Andrew Brackfield / John Brisby
类型:纪录片 / 传记
片长:100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人生七载之当我二十一 / 21岁起 / 人生七年第三季
上映:1977-05-09(英国)
IMDb:tt0075610

人生七年3简介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三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正值青春年华的孩子们,已经长到21岁。当年导演的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阶层的不可改变性,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在时隔数十年之后,这一点初得印证。可生命的无偿又岂会就此止步。
  本部系列纪录片,跨越半个世纪,史无前例地记录了真人版的“人生七年”。

简评

又过了七年到了初入社会的阶段,导演似乎想讨论阶级对他们的影响。小政治家这次说很不公平,他们努力读书考上好学校怎么就被忽略了。小骑师没有一直做骑师,按照小时候说的开起了出租,他倒像是一直开朗的。Neil因申请牛津失败和与父母意见不合,从大学退学在工地上打着零工,其实内心还有梦想。节目提出的问题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孩子们长大普遍变得不那么快乐了。忘了是哪里看到的,小时候容易快乐是因为什么都不求,长大后总想有所求,有求却不易得才不快乐。阶级的固化似乎要得到了验证。

21岁的他们大多形成了独特的人生哲学。最触动我的是尼尔的故事,像东亚鸡娃家庭,父母将孩子作为附属品,强加以期待并忽略孩子的个性和所爱。外界总是教我如何变的更强,却没有教我如何接受普通的自己,如何爱自己,现实裹挟着负面情绪将心理压垮,陷入迷茫的死循环。随着人生阅历的积累,每个人对相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诠释:上层精英对国家和群体的责任感,有上层富家女失去生活的目标和动力;中产农场主的孩子度过内向敏感的青春期变得目标明确游刃有余,中产教育世家因申请失败毅然选择搬砖生活;农村长大的孩子通过教育逐渐跨越阶级壁垒,也有被贫穷阶级限制眼界和脚步的青年。尼古拉斯自信但谦卑的学术态度,托尼炙热的勇气和行动力,苏珊流露出的独立女性意识觉醒等等,能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导演组在采访中产阶级的三个女性时实在刻薄。

该来的终于来了,进入20岁的路口,他们各自迷茫着成长,只是富裕和中产阶层的孩子们目标到底更明晰些,他们大都进入计划中或者修正后的大学受教育,而底层的孩子已经开始了与生存的搏斗。两个例外,父母都是教师的Neil大学辍学当起了散工,他在反抗父母给定的生存逻辑试图寻找自我,而也因为有后盾,所以父母只当他是在体验生活;农场长大的Nick意外地进入牛津,接受两种碰撞,他可以把在农场中感受到的生死循环概念理解的更深刻,同时他也是我最看好和喜爱的。性别维度上,同一阶层的女孩们要比男孩更早进入工作和婚姻。

基本中上阶层孩子都考上了7岁所言的大学,就算没去也不太差,Charles说“去牛津还是会看到同一批人”他的改变此刻就能看见,喜欢他身上那股嬉皮文艺叛逆范;Nicholas,唯一跨越阶层的人此时已经可以侃侃而谈,与之前羞涩模样截然不同;Bruce还是那么羞涩可爱,21岁依然报有人道主义精神;越来越多人讨厌John...但我依然爱他,沉着冷静,清晰明白自我野心,有点像蛇院的人哈哈。喜欢他的“一个人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肤色的。以及大家只看见我们上好学校,却没有拍摄我们当初为了考牛剑秉烛复习的镜头”;Suzy变得异常叛逆,抽烟模样:;教育限制了Simon的梦想与工作选择;Paul去了澳大利亚做包工头;Neil的变化另外最为震惊,但我又喜欢他那句“希望每天早上醒来,我都觉得今天会过得很值”。

21岁的他们正青春也正迷茫,有人按照剧本生活,有人上升有人跌落,难得的是面对有些挑衅的问题回复都算真诚,并且结尾一致对生活的希望都是“快乐”。最为明显的对照组是7岁时坐在一起嬉笑的Peter和Neil,21岁时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可以看到教育真的是改变出身和眼界的最重要因素。样本范围足够大,可窥视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青年流行服饰和精神样貌,另外需要吐槽下除了大学和乡村的镜头里是好天气,其他镜头里天气都很糟糕,这么阴郁的环境难怪岛国人民都不是乐天派个性……每个人物半分钟内7-14-21岁三个阶段的镜头转化,让人惊觉时间的魅力和残忍。温情的一幕,是把14人聚集起来看之前的电影,以14人聚集举杯结束。C’est la vie.

21岁的主题是迷茫。Tony好乐天派,说话的时候一直是笑着的,腼腆的Nicolas考上了牛津物理系,整个人自信了好多。Susie公主很高傲叛逆,她一直都不太有规划。小时候特别可爱的Neil一下子抑郁了好多,他的状态是和大部分中国小孩最像的,可以很努力但被父母寄予太多期望反而自驱力不强了。富家三兄弟的状态和小时候有连贯性,不让人意外。三姐妹有两个已经结婚了,说自己会晚婚的确实还在探索。福利院的两个小孩还在按部就班地生活。Bruce真的是自带圣光,思考问题很有哲思。

21岁,大部分人都有了明确的人生方向,大概看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失落、有的人依然高昂。那些从小受高等教育人的言谈依然高雅,有些物质条件一直不太好的人却也依然乐观且努力积极生活,有些物质一般的人因为不同经历也对人生态度各有不同。有的人按照从小的教育计划正在读大学,有的女孩已经结婚,有的因为不满足于大学生活而辍学做着大劳动力工作,有的已经工作很多年,有的因为努力进入了最高学府,有的性格因为生活变故有着极大变化。父母的爱情影响着大部分人的爱情观,在独立思维形成之前,环境影响极大控制着人的思维走向。

20+岁果然是困惑的年纪,每个孩子都开始有意识地向内探索自己的想法,大家都在探寻自己的人生哲学,对这个节目把不同阶层放在一起比较的意图也越发反感,确实不管旁观者得出什么结论,这种比较对他们自己的人生都是毫无助益的。看完第三集最大的感想:世上果真没有任何一种人生是值得一过的。底层的孩子拥有的选择太少了,只有跳出社会规则的束缚才能赢取更好的生活,他们从无到有建造自己的世界,他们受限于眼界但大多知足常乐。工薪阶级的孩子一生都在循规蹈矩地顺应规则,努力地把握好每一个人生转折点,此中如果有人因无法适应规则感到迷茫而停滞不前,就会立刻被自己原本所处的环境抛弃,进而陷入更深的迷惘之中。上层阶级的孩子们看起来应有尽有,选择很多、道路光明,但同时也背负着更大的期望和责任,也很容易因为缺乏新鲜感陷入虚无之中……

三少爷之首说的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个节目的录制像是在暗示我们上层阶级的人不用通过努力就能一路顺利地沿着既定的路线走向人生巅峰,实际上不是的,实际上我们在无数个日夜坚守在书籍面前;阶级不高的的父母其实也有能力送他们的孩子去私立院校,去拥有更多选择,只是他们没有(大概是这么说的。 我意识到阶级带来影响中常常被忽略的是这种“富人思维”,他们的父母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好处,更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熏陶出他们自我更早的主动去学习,去挖掘、培养自己的兴趣,去思考很多东西

乡村留守小孩nicolas14岁的时候shy到不敢看镜头,21岁时在牛津读理科同时试图改变性格;大小姐susie中途辍学在镜头前抽烟;三个富男孩中最帅的那个性格上的特殊在14岁时就显露出来,成了三个中唯一一个没有去牛剑学法律的;7岁谈股票14岁说要进议会的john其实对争议性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并可以有条理地speak up或许也算可贵之处;父母都是老师的neil没上一直想上的牛津,在另一个大学读了一学期后辍学现在做体力工作(我是不是差点这样?)自我感觉和我最相似的是bruce,极度内敛隐忍,学理工科但内心世界很spiritual(7岁想当传教士14岁富贵阶级唯一一个因为对黑人政策支持工党,21岁说自己是周围唯一一个社会主义者,有可能从事宗教工作,但不是现在,未来也绝不是因为现实生活不顺去做

才发现导演艾普特在两周前去世了,这个系列可能会坚持再拍一集到70up然后终结吧。讽刺的是,中文新闻自媒体们给他的标题是《007导演去世》。14到21岁的变化比7岁到14岁大得多,几乎认不出孩子们当年的模样了。上流社会家庭好几对父母离婚,说不想结婚的中产阶级女孩们有两人早早结婚。儿童之家的保罗,第一部里他在自由玩耍时建房子,现在他真的是一名建筑工人。托尼和尼古拉斯的精神状态最好,前者履行了在7岁时当骑师不成就开出租车的志向,尼古拉斯从青春期不看镜头回避问题小伙变成了自信谦逊的牛津高材生。白富美苏西在周游世界思考人生,家底没那么殷实的尼尔是唯一一个明显处于迷茫期的,大学退学一度没有固定的工作与住处。上流社会的约翰一直是个彻底的保守派,且为富人辩护。安德鲁大概在7岁说股票后就一直注意镜头形象。

21岁Nick小镇做题家考上了牛津物理系,高富帅三人组John与Andrew考上了预期的大学,John还在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Charles有点想脱离以前的圈子,Bruce很牛逼考上了牛津,Tony在开着出租车享受着,Paul、Simon有点茫然,Peter安然的在伦敦大学上着学,Neil有点焦虑,Susie有点厌世,Lynn、Jackie结婚了从事普通的工作,Sue单身也在按部就班的工作着。这一集是大家差异化最大的一集,大家都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感触颇深,希望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