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2014)

RéalitéUP:2021-07-14

真实

评分:7.5 导演:昆汀·杜皮约 编剧:昆汀·杜皮约
主演:阿兰·夏巴 / 乔纳森·朗贝尔 / 埃洛迪·布歇 / 凯拉·肯尼迪
类型:悬疑
片长:95分钟地区:法国 / 比利时
语言:法语 / 英语
影片别名:不真实的荒谬(台) / Reality
上映:2014-08-28(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2392672

真实简介

威尼斯电影节参展电影,来自法国鬼才导演昆汀·杜飞的作品。电影描述一位导演寻找奥斯卡级别的“呻吟”的故事,真实与虚幻的交织,画面场景的轮回,真正的“烧脑电影”。

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 最佳影片(提名)昆汀·杜皮约

简评

我可能没看懂,看了前1h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后20min才有眉目。这部电影我只能解读为以下两点:①梦境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同一个世界;②这部电影对梦境和现实进行交错拍摄。电影还穿插了meta元素———坐在电影台下的鲍勃指看这部电影的我们。两个鲍勃在台下相望似乎在说这个场景是年轻的鲍勃的梦境世界。我看的版本把影名翻译成了:不真实的荒谬。

:女孩“真实”为眼见是否为实所困扰,而观众则没耐心看女孩“真实”入眠,剧中的制人替观众与电影进行着对话,这也是杜皮约借电影所做之事。异装癖老师的梦串联起现实(观众以为真实的世界)与虚构(女孩“真实”的世界),此后发现真实逐渐进入梦境,而“真实”逐渐趋于现实(异装癖之梦化为现实),接着“真实”进入了真实世界的梦境(梦境互换颠倒两个世界),原本虚构的录像带进入现实,最终共同出现在戏中戏的大师作品中——完全打破虚构与现实的二元逻辑。影片暗中留下三个问题:电磁波如何视觉化?湿疹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真实?这些其实都是不可见的问题,影片逐渐让观众摸不着头脑,杜皮约则悄悄借医生之口说到:你们感受到了皮外的瘙痒,但能否发现大脑中的震颤?杜皮约也用在映的《Rubber2》证明,电影永远是一门虚构的艺术。

竟然以电影的方式狠狠地讥讽了电影。“电影”之处在于熟络地利用蒙太奇将多个叙事空间内标识元素进行看似有意的串联,但“讥讽”的手段恰恰是利用剪辑的“因果暗示性”作指引性的误导,令观众陷入“烧脑”式的逻辑短路,“梦、潜意识、影像媒介、跳切、声音滞后”这些观众习以为常的解读机关按钮成为陷阱,各种“创作焦虑、性焦虑”指涉皆为障眼法,本质是用俄罗斯套娃的方式,创造出一团乱麻。

昆汀·杜飞“幻想四部曲”最终章。多线的叙事在后半部分彻底缠绕纠结成了死结,戏中戏,梦中梦,多层嵌套的现实、梦境与幻想毫无边界,将解构主义和超现实玩到了极致。不用试图去理清头绪,跟着大量笑点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就足以High个够。| 蛋头,Kubrick my ass,杀人电视波,脑内湿疹。讯(冰红深蓝

我觉得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能这么离谱估计所有剧情包括录像带内外其实都只是投资老板的一个梦吧。结构还是挺有意思的,每一部分都连接得顺畅,内容清楚,能看出来哪部分是电影中的“现实”或者梦中的电影,而且不断嵌套梦,让戏中戏的人做梦也挺有趣的。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就是看个趣味性,而且也不cult,不明白为什么这个被收进了cult豆列里

非常肯定绝对不是小聪明,而是有意识的带有主观性的媒介自反。拍摄者/被摄物、说话者/聆听者、观看/被观看,这些看似绝对对立的双方其实都是以互为表里的方式共存。观众被邀请甚至被迫进入称之为「真实」的世界,却无时无刻不在找寻真实的过程中,在广义层面上可以被看作是杜飞对以影像为媒介的视觉艺术的反思:何为真实?眼见就一定为真吗?安东尼奥尼在《放大》中提出过同样的疑问,但这里给出的回答是确定的,当四目相对面面相觑之时,才会理解「真实」之于「存在」的意义。

。要从这一团杂乱蔓生的情节中理清逻辑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里面根本无逻辑可言,注定无法和诺兰或林奇的烧脑作品相提并论。杜皮约继续采用戏中戏结构、诡异的配乐、重复的镜头画面,让观众坠入一种催眠的幻觉深渊。也许是一种忽悠观众的假象,不过导演仍没错过对电影本质的思考,以及将创作者与投资人之间的利害关系阐述得相当出色。除了再次向柯南伯格致敬外,这回还意外地得到德·帕尔玛《凶线》的启发!

挺有意思。将真实与不真实打乱叙事,加以穿插“梦醒”的情节加以衔接,并不刻意追求连贯性和逻辑性,在毫无联系的故事之间创造一种无意义的顺序,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会主动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赋予意义,这一点非常有意思。配乐很棒,很喜欢这种风格的配乐,荒诞不经又幽默滑稽。但是故事格局太小了,整部电影看下来也就录像带的故事,最后还是没跳出来,所有人都绕进去了。

采用套娃结构不断打破现实与影像之间的界限,电影不再是生活的渐近线,而是生活本身的生命线。用梦境解决一个个叙事中的漏洞,辅以推镜头,解决的方式虽不高明,但也算勉强合理,形式上比诺兰的梦境设计更加高级。但观看过程始终没有办法融入其中,被间离的感觉总是怪怪的,与好莱坞所营造的环境氛围截然相反。

不真实的荒谬能否指向真实,真实和虚幻有何界限。作为层层电影里的电影被凝视的对象,到达电影观众外的第四层凝视,嵌套的结构与梦幻一体的表达,无需去着力解析或分辨真和幻。被狩猎的熊一直在场,磁带记录着脑子里的湿疹,自己是猎人,其实是被他人所瞄准的猎物。#大和谐影展奇幻单元

也许人的内心都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小剧场,觉得事情的发展可以是不同的结果,甚至是愿意生活在那样的平行世界中。真实和虚幻从来都只是一墙之隔,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并非是绝对的真实,甚至有些时候真实也是不必刻意去追求的。有时候挺想让脑子里真正放空,只去想那些只关乎自己的事情,可以把一切别的事情都抛诸脑后。虽然知道胡思乱想并没有用,但也一直愿意如此,灵感的火花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人类的智慧也是。

缺少观赏性和美感,除此之外故事结构还是不错,各种小聪明狂轰乱炸。无限代词,无限否定。混乱到这个程度,已经不是为了让观众看懂,而是纯粹的mind fuck。过强配乐起到了很大迷惑作用,如果没有配乐,镜头再设计的规整一些,有些意义可能更好。不过导演可能就是想要乱糟糟反classic/art-house的感觉。影片厉害的地方不是小聪明,而是从单一叙事,到嵌套叙事,又变成多重宇宙,做到时间空间的极限复杂。只用剪辑,重复的语言对话,场景,动作(抓痒醒睡),物品(录像带,枪),声音(闹铃),画外音(醒醒)等等,是谁得湿疹,是谁的电影,是谁的梦,一人也是多人,多人也是一人。电影不再固定,但是光设计逻辑下苦功夫,感觉太hyper,少了reflecting。最后把电影丢进垃圾桶自嘲,给观众脑袋里长湿疹,抓啊抓

获得奖项

  • 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