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2014)

While We're YoungUP:2021-09-28

《年轻时候》(英语:While We're Young)是一部2014年的美国喜剧剧情电影,由诺亚·包姆巴赫(Noah Baumbach)编剧、制作与执导。本片由本·斯蒂勒、妮奥米·瓦兹、亚当·德赖弗和阿曼达·西耶弗里德主演,并在2014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中的特别演映(Special Presentations)单元中上映。电影以住在纽约市的纪录片制片人和他的妻子为主角,剧情在两人开始与一对20多岁的夫妻(亚当·德赖弗和阿曼达·西耶弗里德)相遇后展开。本片在2015年3月27日于美国上映,由A24发行。

年轻时候

评分:6.8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编剧:诺亚·鲍姆巴赫
主演:娜奥米·沃茨 / 本·斯蒂勒 / 玛丽亚·迪齐亚 / 亚当·霍罗维茨 / 马修·马希尔 / 彼得·雅柔 / 亚当·德赖弗 / 阿曼达·塞弗里德 / 德丽·海明威 / 布拉迪·科贝特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94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当我们年轻时 / 青春年少时 / 玩转4字头(港) / 青春倒退噜(台)
上映:2014-09-06(多伦多电影节)
IMDb:tt1791682

剧情

贾许(Josh,本·斯蒂勒 饰)和寇妮拉(Cornelia,妮奥米·瓦兹 饰)是一对住在纽约市的中年夫妇,两人之间的关系渐渐开始不稳定。贾许正在拍摄一部关于左派学者艾拉·曼德斯丹(Ira Mandelstam,彼得·雅洛 饰)的纪录片,但拍摄进度陷入困境。两人在过去想要并试着生育小孩,但一直无法成功,寇妮拉曾怀孕两次但都不幸流产。在某日贾许于大学中讲课结束时,一对年轻夫妻杰米(Jamie,亚当·德赖弗 饰)和黛比(Darby,阿曼达·西耶弗里德 饰)主动上前与他聊天,杰米表示自己十分欣赏贾许在过去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同时也是他岳父莱斯里·布里巴特(Leslie Breitbart,查尔斯·葛洛汀 饰)的影迷,并邀请贾许和妻子一起共进晚餐。贾许很快地被杰米与黛比两人自由的生活方式吸引,他和寇妮拉开始与两人成为好友,并参与他们的日常活动。

身为一位刚起步的电影工作者,杰米和贾许谈论起自己的拍片计划,以及贾许正在拍摄之纪录片的细节。杰米从谈话中获得灵感,计划拍摄一部描述他和高中好友在Facebook上重逢的纪录片。杰米和黛比决定邀请贾许和寇妮拉参加一场死藤水仪式,在仪式中,意识不清的寇妮拉亲吻了杰米,而贾许同时答应了帮助杰米拍摄他的纪录片。随后,寇妮拉也答应担任杰米的纪录片制作人。杰米和贾许设法找到了杰米失联的高中好友肯特(Kent,布莱迪·科贝特 饰),他因为自杀未遂而住院。不久后,贾许和杰米发现肯特曾在阿富汗服役期间,参与了一场大屠杀行动,这项发现让杰米的纪录片有了更重要的故事中心。

在筹拍自己的纪录片过程中,贾许对于无法说服避险基金出资人投资自己的电影感到非常焦虑。因此他去找了岳父莱斯里寻求意见。贾许对于当莱斯里对纪录片内容的批评和建议无法接受,两人开始为了贾许和寇妮拉无法生育而争吵,贾许也认为自己在岳父的眼中是一个令人失望的女婿。随后贾许前往参加杰米的纪录片试映会,莱斯里和投资人也对杰米的纪录片有着更高的评价。感到嫉妒的贾许和寇妮拉为了杰米的成功而大吵一架,两人分道扬镳。贾许和黛比见面,黛比对于杰米逐渐自大的态度开始感到厌烦,她也告诉贾许杰米和寇妮拉两人在仪式上接吻的事。次日早晨,贾许和寇妮拉再次碰面,贾许生气的怒骂了杰米。

在和剪辑师一起剪辑自己的电影时,贾许从杰米的电影片段中,发现了证据显示与肯特的见面是经过预先安排的设计。贾许在与肯特见面后,肯特承认自己其实是黛比的朋友,而不是杰米的高中同学。他也承认杰米在拍摄的数周前曾经与他联络。贾许用摄影机录下肯特的自白后前往杰米的住处,发现已经不想再忍受的黛比正打算搬出两人的公寓,而杰米已前往林肯中心参加莱斯里的回顾餐会。

贾许在活动中私下与杰米见面,指责杰米为了营造戏剧性而破坏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正当性。当贾许要求杰米在莱斯里面前坦白真相时,莱斯里却对此不置可否,他认为即使经过设计,这也是一个好的故事。贾许对此感到非常气愤,但同时也承认莱斯里对他的电影的批评是正确的。在会场外,贾许和寇妮拉和好。

一年后,贾许和寇妮拉开车前往机场迎接自海地领养的婴儿。贾许在一本杂志上看见了盛赞杰米电影制作才华的文章,两人一致认为“他不是邪恶,他只是年轻。”最后,两人看着登机门座位对面的小孩正在把玩着iPhone。

演员

  • 本·斯蒂勒 饰 贾许(Josh)
  • 妮奥米·瓦兹 饰 Cornelia
  • 亚当·德赖弗 饰 杰米(Jamie)
  • 阿曼达·西耶弗里德 饰 黛比(Darby)
  • 查尔斯·葛洛汀 饰 莱斯里·布里巴特(Leslie Breitbart)
  • 布莱迪·科贝特 饰 肯特(Kent)
  • 莱恩·萨汉特(Ryan Serhant)饰 避险基金投资人 戴夫(Dave)
  • 玛丽亚·迪斯拉(Maria Dizzia)饰 玛莉娜(Marina)
  • 亚当·霍罗维茨(Adam Horovitz)饰 佛莱契(Fletcher)
  • 彼得·雅洛(Peter Yarrow)饰 艾拉·曼德斯丹(Ira Mandelstam)

制作

拍摄

本片于纽约市进行拍摄作业在在2013年9月17日被媒体报导。

音乐

本片的配乐由詹姆斯·莫菲(James Murphy)负责编写。

曲目:

  1. "Golden Years" – 詹姆斯·莫菲(James Murphy)
  2. "Concerto for Lute, 2 Violins and Continuo in D, RV. 93" – 韦瓦第
  3. "All Night Long (All Night)"– 莱诺·李奇
  4. "Buggin' Out" – 探索一族(A Tribe Called Quest)
  5. "The Ghost in You" – 幻觉皮衣合唱团(The Psychedelic Furs)
  6. "The Inch Worm" – 丹尼·凯(Danny Kaye)
  7. "Only the Stars Above Welcome Me Home" – 詹姆斯·莫菲(James Murphy)
  8. "Falling (Duke Dumont Remix)" – Haim
  9. "Eye of the Tiger" – 生存者(Survivor)
  10. "Andante du Concerto Pour Flautino en ut Majeur" (from the MGM film The Wild Child) – 韦瓦第
  11. "Waiting for a Girl Like You" – 外国人合唱团(Foreigner)
  12. "Nineteen Hundred and Eighty-Five" – 保罗·麦卡特尼和翅膀合唱团(Paul McCartney & Wings)
  13. "We Used to Dance" – 詹姆斯·莫菲(James Murphy)
  14. "Golden Years" – 大卫·鲍伊

发行

《年轻时候》于2014年9月6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中首映。随后在2015年3月27日于美国上映,由A24 Films发行。本片在台湾于2015年4月17日上映,由威望国际发行。

评价

《年轻时候》在影评间获得普遍正面的评价。本片在评分集计网站烂番茄上142篇影评中,获得85%的好评,平均分数为7.3/10。该网站对于本片的总评是“尖锐且刺骨的诚实,编导诺亚·包姆巴赫在《年轻时候》中透过他笔下最令人有认同感的角色们展现了他撰写过最风趣的台词。”在Metacritic网站上,本片在满分100中获得了76分的评价,此一评价是根据42位影评人的意见得出,这个分数代表着“普遍的正面好评”。

简评

还是有很多喜欢的段落的,比如最后说完"he's young"之后小孩玩手机的画面。这部电影里真的被driver吸引到了,简直过于迷人。但是全片对有没有小孩的痴迷是怎么回事?全片有两次聚会的片段,第一次是父母聚会,充斥的是主角的格格不入,第二次聚会则是用来揭示谎言,好像没有小孩就会生活陷入无比深渊似的。内容是很多的,比如拍电影的自反性,对电影创作,尤其是纪录片的反思,从画内音乐到画外音乐的运用。所以,何必纠结有没有孩子呢?

有点先入为主的观念,看豆瓣的评分。但是看完觉得,还是我喜欢的那一类,可能是第一遍没有看到那么深入的地方,我觉得影片讲的就很纯粹,像一粒未知的东西打进了平行线轨道让它产生了歪歪扭扭的曲线,但是最后还是会回归成平行线。至于他探讨的是什么,中年危机?乏味的生活没有给他们带来足够的自信,所以他们轻易的相信了“年轻的”力量,跟着他们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做着这个年纪难以想象的刺激举动。人会被这种刺激给深深的吸引住·····(先留着,因为我没有理清自己的思路

这个世界发展的太快,以至于经验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输给了乱拳打死老师傅的不讲武德的套路。你所认为的真实,有可能是别人让你所认为的真实,你所坚持的真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感官世界未必行得通。你觉得你走南闯北看上去很酷,但论玩弄手机,可能真的不如三岁小孩玩的溜。我们终有一天不会年轻,但总会有人正在年轻,颠覆着这个社会运行的法则。

鲍姆巴赫作为编剧出身的导演,把控对白密度如此大的故事很在行。两对不同年龄段夫妇相遇所碰撞出的各种火花都是看点,几位主演表演也都很不错,就是这次导演能感觉出想讨论的东西有些太多了:中年危机、纪录片行业现状、两代人不可逾越的代沟等等...也就导致了每个方面最后讨论都只可能是比“蜻蜓点水”稍微深一点。现在大家好像都很喜欢能保持年轻的心态的中老年人(所谓“赤子之心”?),不过现实往往却很难让这样的人从始至终保持这样的心态,太难了。也能看出了残酷现实和丰满理想之间的碰撞。有几段还挺好笑的,最后一幕处理很不错(差点以为会是个我最不希望的老套结局,还好估计错误)。

一个纽约市的文化光罩下岁月离经的个人小调,在光怪陆离的万花筒中,反馈出那种商业文化模式下人不会断灭的对于思考的执着和情感体验的主动的可贵与美丽,这种思考与追索的本身就是对唯结果成功论的极大讽刺,也是鲍姆巴赫对每个不断行进的生命的尊重和重视,对于生命本来的思考和代际相互交融中纠扯下的黑色幽默本来就赋予了生活很大的层次感。这是一部代际和群落间的互动后,演绎出的黑色幽默小剧。

代入Josh要窒息了,不行这不是Young的问题,这是人能不能完全将一个自己的朋友工具化的问题:从相识(Darby说如果和一个年轻女性成为情侣,就更容易搭便车)到一起做事(Jamie假惺惺地问Josh是否需要署名)都是设计好的情节桥段,都是为了得到Cornelia乃至她父亲、投资人的赏识。诚然,成年人的世界是这样子的,而且Jamie本身的优秀和出色才是他最终获得赏识的原因,但还是无法忍受这样的被利用。怎么说呢,认识到了成年世界的life sucks。

在夏校认识的一位朋友推荐的。很喜欢电影的拍摄节奏(以及时长)。看的时候感觉自己不年轻但也还没衰老,虽然里面那个assertive,ambitious,长袖善舞又egoistic的young bastard让我想到了在美国接触到的一些人。某种意义上,他们这些品质让我羡慕。memorial那一段,滑稽甚至有点中二的中年英雄的失败算是神来之笔,couple错愕地看着熟练玩苹果的幼儿,这一幕即是现在也是未来。

我在家庭影院看的。我找不到電影的主旨,如果主旨是紀錄片不應該造假的話整部電影都沒有拍攝這一點,全片完全就是一坨散沙,東敲一棒子西打一棍子,和主題無關的東西充斥著全片,比如要孩子,婚外戀啥的。我期待的主角用自己拍攝的素材進行反殺的情景也沒有出現。最關鍵的還是我一向討厭的那點:喋喋不休話太多,看著很累。

如果结尾他们没有去领养小孩,也许影片的批判力度会强一些。对突然闯入生活,对你丝毫不了解,又表现得无比崇拜的年轻人一定要小心:可能他们就是小偷。年轻并不代表什么,也许代表残忍,代表空洞,代表消费他人以填充自己乏善可陈的人生。年轻与否,并不在于年龄,而在纯真的丧失。有些人很年轻,可是从心态上早已老态龙钟了吧

本片对中年危机的刻画可谓细腻了。一方面是每况愈下的生理机能,另一方面是一颗始终不服老的年轻的心。然而中年人和年轻人始终是有代沟的啊。本片站在乔什的视角,叙事次第展开。全片在节奏上是年轻人的,但在情感上一直都是中年人的,这就给观众一个从始至终的错位感,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正好暗合了片中乔什一直想进入年轻人的生活,一直想通过和年轻人一起行止而变得年轻。岂料全部的善意都是一个被利用的过程。那个讨厌的骗子甚至每次一起吃饭都没付过钱。可能时代确实变了吧,一直坚持纪录片理想的乔什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宴席上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他的妻子心疼地看着他远去,这一幕真让人伤感啊!彭磊说“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是啊。那些没心没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的人,当然不会伤心。伤心的始终是好人。这也许是这个世界最坏的地方吧。7分。

一直觉得男配是个坏人,但觉得如果只是简单的男配为了获得男主老婆的父亲的关系剧情过于简单了,在这之上更多的是人到40+周围的朋友都有了新的生活重心“孩子”,夫妻两人有了迷失,进而探索两个人的下一步人生的过程,感叹女配好蠢甘愿被利用,以及结局女主的父亲对男配的评价及他的大获成功,有些结局就是如此,不是什么皆大欢喜

人到中年,事业瓶颈,没有孩子,无法融入中年圈子,正巧年轻人的价值观对他们产生了冲击,他们试着和年轻人同步,然后发现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一坨屎,自己还被卑鄙的手段利用了;于是就去他妈的,回归家庭,生个孩子,接受平凡。结尾,两夫妻看着“卑鄙的年轻人”出现在杂志上,感慨“他的问题是太年轻”,镜头给向婴儿,婴儿玩着手机(高明的讽刺,鼓掌!)。其实,如果电影不是后半段那么强的倾向性(我也认为这个年轻人是个傻X),如果各打八十大板,那就是好片子。

获得奖项

  • 第87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第87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十佳独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