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奶奶(2010)

gu nai naiUP:2021-07-23

剧照演员表影评
姑奶奶

评分:9 导演:邱炯炯 编剧:
主演:樊其辉
类型:纪录片 / 同性 / 音乐 / 传记
片长:12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Madame
上映:2010-09-04(中国大陆)
IMDb:tt1874516

姑奶奶简介

一袭如画的长裙,扎着一朵白色玫瑰的巨大的发套,足足二十公分的高跟鞋……碧浪达夫人眼角挂着混和了厚厚睫毛膏的黑色眼泪在灯光昏暗的酒吧里低吟浅唱,纵声高歌——从白光(四十年代的歌后)到闫秋霞(白派京韵大鼓传人),从调侃仰慕者送来的不菲小费到对台下骄傲女人的尖酸与不屑,从渴望的沉浸在回忆中的温暖歌唱到绝望的跳大神式的嬉笑怒骂……嘈杂的环境中,舞台是她的——这个小小的舞台是属于这位华丽的、庄严的、刻薄的、胆怯的、恶毒的、势利的、羞涩的、不幸的、风情万种的、母仪天下的、冥顽不灵的碧浪达夫人的!
  裁缝是个健谈的人,他经常会去同性恋的专门的据点——比如公园和浴室寻找故事——邂逅,调情,做爱,吃饭……裁缝说他天生就喜欢男人。
  在裁缝眼里,他的父母是不幸的;他的童年一直缺乏安全感,也没有什么意思。
  长大后的裁缝靠做衣服的微薄收入供自己去了广州,他想在那里实现自己的理想——做一名走红的“妓女”……确实,他遇见了一些让他刻骨铭心的男人——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广州——那时他还很年轻。
  一次不慎染上梅毒的经历让裁缝开始吟诵《心经》……日复一日,当他反复吟诵从而慢慢忘却了经文甚至自然而然地对其进行了彻底颠覆的时候,他似乎有了一点安全感。
  裁缝是个健谈的人,他生动地强调:金钱,色情。他依旧这样生动地活着:在渴望中,在绝望中。
  健谈的裁缝就是台上的碧浪达夫人。

简评

确实不需要外景,不会比他说的精彩。他讲去水点获得游戏一样的快乐、幼年密云河床玩耍的下午,他讲雪夜后空无一人的寻欢,结局是梅毒二期,他讲在广州遇到了喜欢的人,结果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将就的消遣,也讲遇到值得让他被嫖的客人,夜晚散步喝到北冰洋的瞬间,渐渐地听出来,俏皮的语言包装的,大都是一桩桩痛苦的事、屈辱的事、伤心的事。但是这些事都被他的语言消解了,变成了笑谈。所以碧浪达的泪水看起来甚至有点不合时宜,或许这泪水才是真的,但这泪水流过眼线,被人民币擦拭,这眼泪也被消解了。

他自比妓女、婊子,毫不避讳自己“同性恋患者”的身份及卖淫的生存方式。会常和不久前看的《二毛》对照。内容极度有限又极度丰富,大量定机位的采访式拍摄,摄影的时间跨度仅在一场即兴演出和一次长谈。因此纪录片的精彩程度则完全倚仗着”姑奶奶“这一人物的传奇性;丰富则在于姑奶奶的认知和人生体验完全能够撑起一部两小时的影片。切入骨髓的那种深切的绝望感和嘲弄一切的戏谑;以及怀念北冰洋汽水和电烙铁那种对于浪漫的决意追求。看到他一手夹烟,一手持麦唱词,被泪晕花的妆容和望向远方的疲惫双眼,心有戚戚焉。“你想操,最后操不了今天。”

很强烈很刺眼,虽然是黑白影片也总觉得碧浪达夫人华丽多彩光芒四射。这样的华丽是混着血和呕吐物的华丽,就如ta自己说自己的装扮“恶心”那样,是一种让人无法挪开眼睛的迷人的恶心。侃侃而谈,戏曲也信手拈来,幽默犀利甚至有种“肮脏”的艺术感,很刺中我的心脏。屎尿屁性爱自然的流淌出来,但屎尿性爱这些就是人生而已。“我站在台上,是替你们所有人站在台上”(虽然这部影片只是人物访谈录,了解了裁缝本人生平经历后总觉得太“片面”,但就讲述的这一段人生就已经让我一起流下黑色的一英寸宽三英寸长的眼泪

每每看这样的自述,我总是想到《孽子》。不管是旱点、水点,还是新公园还是桃花源……这么说来,姑奶奶就像是小玉,他嘴巴毒辣,风情万种,歌声美艳婉转。他的蛮横粗俗又天真浪漫,虽然说着爱情就是一坨狗屎,但眼影盘上写着:belove。但是我在想,如果我只看一个碧浪达演出视频,或者看一个裁缝的采访视频,和这个纪录片相比有什么区别呢?或许这个影片将一个人的两面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但似乎拍摄对象太闪耀,以至于导演的创作被隐匿其中。我不知道我的喜爱是对姑奶奶本身,还是同时也喜爱这个影片。

又脏又纯,又爱又痛。樊其辉在舞台上的样子像Amy Winehouse,职业与结局像麦昆。他整个人就像六七十年代里会混迹在安迪沃霍身边的一位人物——要是果真如此,他的故事或许还与21世纪的这个中国版本一样。时代是无趣的东西,想要超越时代,只要通透就足够。正如其言,他是替每个人站在台上的,他是一面镜子,我被照出来的阴暗面是:【操,当文艺逼可真窝囊!我隔一段时间就会点亮一次“好想做技女”的想法,即便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实现它。】

120分钟脏文化“洗耳”,作为亚文化里非常小众的一条分支,我显然不是坐在台下,听樊其辉独角,在那里嘤嘤嘤的受众;他的生命经验和遭遇,我显然不能够移情,也无法做到接受;但我理解,不必达成三观上的统一;樊其辉的很多观点,的确有着独到的另一面,但他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对女性群体的贬低,以及对妓女等职业身份的戏谑调侃,显然我作为一个男性也是不能接受的;该片很适合给女性主义者们看看,不知道她们是否会从樊其辉身上获得某些情感上的连结;单就纪录片而言,邱炯炯显然找准了片子的灵魂人物,基本也就成功一半了;黑白调色,有着各样式的解读,但有一点大概是创作最鲜明的初衷,就是在技术上完成一些瑕疵的遮蔽,与此同时,建立我们与主人公的渐离感;作为纪录片,也看到了导演的用心编排,无论是章回体叙事,还是开场镜头调度;

上一次见到人物色彩如此强烈的纪录片还是《龙哥》。必须承认存在某些生命形态比常人更具吸力,那种老派、腐烂又迷人的人生气味即使无法催生体验的冲动,也足以因其颠倒错乱的新鲜感而引爆一探究竟的欲望。黑白影像,怪异妆容,旧日歌声与唱词,放荡地讲述自我。叙述中止于2010年,从此每一帧画面都被定格为遗像,呓语般的“台词”和一幕幕分场让裁缝和碧浪达夫人永恒地走入戏中,旁人唯冷眼静观以示最高尊重。(记得Madame&Master说:“人生两公斤大粪,看你早吃晚吃。”)

【片子访谈为主,有时略乏味。依旧是邱炯炯式多幕结构,音乐配得鬼斧神工。但纪录片只要人物选得对,怎么都好看。碧浪达女士,月光,焚香,温床,北京东宫西宫,五块钱,北冰洋。浓妆艳抹下的泪,是婴儿的啼哭,被上帝钦点过的幸运儿。活得明白了,就差不多可以走了。上海名伶,片子拍完几个月用自杀结束生命。生活如大粪,一口一口碾碎。】【。,才是真正的嫖。,炙热浓烈,就像一滴黑色眼泪。,你连我也见不到了。,希望你在天堂继续遵循内心做自己。,流泪结尾太动人。】

坦率真诚、幽默风趣,金句频出的调侃过往的生活以及表露自己的看法。邱炯炯尽力把樊其辉打造成一个江湖人物(虽然是选取精彩言论与表演穿插这一并不高明的做法),用花名代称也好,一直对准曲折经历也罢,都在往传奇人生上打造。言谈负责了叙事,歌声负担了氛围,两相搭配成了绝好的表演舞台,而坎坷后的日常生活却完全消失。但听他讲自身会完全的震撼佩服,再次证明了选好了题材与人物,纪录片就成功了大半。舞台表演不光是爵士味道浓厚,难得的自由随性啊。最好的还是全段的《探晴雯》(邱炯炯不愧曲艺世家出身,保留的最好的一段),不光唱段与自身的经历相近,唱腔上足够好啊,白派随情行腔、半白半唱、余味悠长完全继承,还把尾音的用力咬字以显示婉转曲折,变为了适合自己嗓音的略哑喉咙发音,再接标志性的鼻音,很完美的适应性改造。

8/10。我和碧浪达是同月同日生,对他仿佛又多了分亲近。邱炯炯做到了纪录片的本质,安静得记录台上台下的他,深情的演唱搭配幽默的对谈,看多久都不会腻,我爱看外国变装皇后秀的原因之一就是表演者们都很做自己。三五百块是随变玩玩,但出三十买电熨斗是要动感情的,大家都不傻。他是晴雯,是玛丽莲梦露,是樊其辉。在电影发表的一个月后他选择了自杀,活透了的姑奶奶谢幕了。

压抑,太压抑了。爵士乐、黑白影调和黑底白字幕的搭配,很有摩登时代好莱坞默片的风格。几乎充斥全片的樊其辉“访谈”和碧浪达“表演”,拍摄虽取巧,但也把片子的深刻完全押宝了被访者/表演者的深刻,好在,他担起了这种深刻。最痛苦的就是哪怕并不能把人间一切看得十分明白,但却沉陷在一种完美自洽的观念中的人,在旁观者眼中灿烂非常,却也没有出口,被时代主流隔成孤身,非常气闷。绝大多数特立独行的活法都指涉了某种沉重的代价,差别则在于承受者是自己还是他人。

看的途中会想为什么没有给台下观众的镜头,只有掌声,其实我们就是观众,可以是镜头外酒吧里的观众也可以是幕布前的观众,而碧达浪是替我们站在那里说出或唱出心里的声音而已。台上的碧达浪和台下的裁缝用一种姿态用一种方式去表现去讲述生活如此操蛋而已,粗犷而又直白的话语间在获得认同感的同时,也把这人生看了个透,这样的人物经历太过于丰富,不断的贴标签,其实只是在为自己活而已,那最后唱出的火舞,眼角划过的泪滴,在人民币的遮掩下是如此的操蛋又真实~(主角的腔调真的蛮吸引人,那不时唱起的红楼梦,书里书外好像都预示着某一种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