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韵事(1988)

Une affaire de femmesUP:2022-01-06

《女人的故事》(法语:Une affaire de femmes)是一部于1988年上映的法国剧情片。该片由克劳德·夏布洛执导,并改编自玛丽-路易丝·吉罗因瑟堡-奥克特维尔地区进行27次堕胎而于1943年7月30日送上断头台的真实故事,以及弗朗西斯·斯皮纳的书。

女人韵事

评分:8.2 导演:克洛德·夏布洛尔 编剧:科洛·塔维涅 / 克洛德·夏布洛尔 / Francis Szpiner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 弗朗索瓦·克鲁塞 / 玛丽·特兰蒂尼昂 / 尼尔斯·塔维涅 / 洛丽塔·夏马 / Aurore Gauvin / Guillaume Foutrier / Nicolas Foutrier / 玛丽·布奈尔 / 多米尼克·布隆 / 埃弗利娜·迪迪 / 达尼 / 弗朗索瓦·麦斯特 / Vincent Gauthier / Myriam David / 托马斯·夏布洛尔 / 尤尔根·马什 / 让-克劳德·莱卡斯 / 利斯·罗伊 / 让-米歇尔·诺里 / 玛德莱娜·马里 / 亨利·埃托 /
类型:剧情
片长:108 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女人情事 / 一桩妇女公案 / Story of Women
上映:1988-09-14
IMDb:tt0096336

剧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占法国军事管辖区之下,德国战俘保罗·拉图尔与妻子玛丽和两个孩子住在一个肮脏的公寓里。一位邻居的丈夫也在德国,该邻居曾怀孕并试图堕胎。玛丽成功地帮助了她。其他女人开始找她,而她开始收费。

在与保罗释放后,她与他交谈时透露算命先生在她的未来中看到了「无非是美好的事物」,但她不愿阐明还有很多女性。玛丽坦白要成为著名歌手。然而,她已经失去了对丈夫的爱,丈夫受伤且努力保持就业,并拒绝了他粗暴而突然的性要求。

尽管他找不到工作,但在她的敦促下,他租了一个更大的公寓。玛丽继续从事非法生意,并白天时让妓女使用卧室。当其中一项堕胎出错时,而导致那名妇女死亡并使她绝望的丈夫自杀。玛丽摆脱了悲剧,并雇了一个女佣来帮助。她拜访一位音乐老师,并告诉她的嗓音很棒。

她还与合作人开始白天的恋情,并且吩咐女佣如果她和保罗上床可以加薪。保罗在早点回家时目睹了玛丽和她的爱人上床后,对这种安排感到不满意,他向警方发送了匿名信,举报了她的非法活动。

维希法国政权的最新法律坚决执行道德规范,制止人口下降,将堕胎定为叛国罪。玛丽被判处死刑。

角色

  • 伊莎贝·雨蓓 饰 玛丽
  • 佛朗索瓦·克鲁塞 饰 保罗
  • 尼尔斯·塔弗尼尔(英语:Nils Tavernier) 饰 路西恩
  • 玛丽·特兰蒂尼昂(英语:Marie Trintignant) 饰 露露/露西
  • 多明妮克·布兰 饰 茉莉

奖项

1988年,伊莎贝·雨蓓赢得巴利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英语:Valladoli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和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1989年,电影赢得波哥大电影节(英语:Bogota Film Festival)金前哥伦比亚圈、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与《远方的声音(英语:Distant Voices, Still Lives)》共享)、国家评论协会格里菲斯奖最佳外语片和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1990年,它赢得圣乔迪奖(英语:Sant Jordi Awards)、堪萨斯城电影评论家奖最佳外语片,并入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电影无缘代表法国参选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反而提交了《罗丹与卡蜜儿(英语:Camille Claudel (film))》。

电影在第45届威尼斯影展首映,而伊莎贝·雨蓓赢得沃尔庇杯最佳女演员奖。它被导演约翰·华特斯称为最爱电影,并在2008年马利兰州影展年度评选。

简评

一部让人感情复杂的电影。影片的剧本素材野心不小,再加上Huppert对于表演微妙而精确的处理手法,甚至往“战争年代下女性缩影”这个方向发展都完全容纳得下。血肉是充沛了,只是骨架没搭起来 —— 导演的拍摄手法还是过于平缓和拖拉了,节奏收得不够紧,甚至在片尾有泥沙俱下的溃败之感,对于配角的处理都不到位。皮埃尔、酒馆里跳舞的犹太女人等等,这些配角分别代表了截然不同的叙事重点,导演也无法阐明其意图是何。导致最后片子是七零八落的质感,你说它着重的是年代和宗教带来的性别压迫?一开始仿佛是的,可到后来的剧情本质上还是在讨论充斥着性、金钱和贪欲的权力关系。再到最后,又把话题的重点放回了性别和道德等问题,扯到了战争、宗教和社会观念......什么都讲了,最后因为能力不足,没有找对焦点,落得什么都没讲好的下场。

很棒的女性主义电影!能看出来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没有类似事件,编剧凭空想,很难想出这样的戏,背景也选的很好——二战时期,表现贝当政府治下的社会,女主角被绞刑的理由居然是伪政府要重树新风,激起民众的道德感——反而被揭穿了虚伪的假面具。利用吸力帮人堕胎这个创意太棒了,只有有真实生活的人才有这样大胆的想法,编剧肯定想不出来,丈夫受不了,揭发了,想起了国产影片《万箭穿心》,表演很高级,感觉是于贝尔最好的表演——演本片时,她的皮肤还没有那么差。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让人很惊讶,一般这种结尾都要赚人眼泪的,说明导演的高明之处。

请同情那些罪人的孩子吧。的确是非典型夏布洛尔,甚至于其创作可能陷入一种自我断定的模式。于佩尔的表演也正是将这种断定引向否定的绳索,所以一直以来夏布洛尔的特写与俯角镜头环绕于女人/于佩尔本身,于佩尔被带走那一眼以及监狱那一眼传递了类似于《杀人回忆》太多感性/非理性的力量。叙事在这样的电影里也无疑显得相当鸡肋。但其实可以理解成为一个比例式,叙事削弱,表演递增,为全方位表演提供更多可能性。而女人与男人之间的徘徊,毁灭,显然已经跳脱了文本本身会可能的表现含义,有点惊喜。

法国人的浪漫尽显(笑死了)战争时期怎么你们还是那么浪漫,听音乐穿搭美丽衣服,喝咖啡(法国人的血液是咖啡吧)拼贴,帮忙堕胎送唱片机,太浪漫了。我觉得总体来讲这部片的画面,人物的人性都足够丰满,女人的处境也被尽显,由被害者创造的被害者的反咬一口也很好,政治在伤害奴役每一个人这些都设计的不错,唯一不足的我觉得是这个剧情稍微有些过于浪漫,而对于政治战争和男性的讽刺不够到位,有点放置的太直接了我会更喜欢隐藏在每一个细节对话中的信息。一切什么什么主义电影都不仅限于此,更多是人的故事,是社会,政治的故事,是生活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女性主义。

如果女人连支配自己子宫的权利都没有,被男权体系中“反堕胎法案”所束缚,不仅是自己的一生被侮辱、被损坏,同样的,还有被累及的无辜的孩子们,他们不被人爱,或是送上战场成为炮灰,或是将不被爱的仇恨以另一种方式传递下去。而男人从不曾将心比心地将女人视为“人”,女人仅仅是一件家具、战利品。被女人抛弃的男人会变成恶魔,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都会支持恶魔的立场,因为法律是男人制订的。他们玩弄女人却唾骂她们是妓女,他们将年轻人送上战场却怪女人不肯生育,他们怯懦地将国家呈供给纳粹,他们举报、审判,仅仅是为了泄愤、挥舞他们权力的刀戈并制订一系列严苛的道德标准以便随时开展报复。“那些荒芜的蓝天令我感到不安”,背景是1943年德占法国,电影拍摄于1988年,而2021年依旧有政府监管女性子宫,并将女人们视为生育机器。

在二战贝当政府统治的大背景下,平常人的生活状态,除了女主角之外,她生活的里圈外圈,对每个人都有所表现。“魔法”散去后,冷酷无能、倾轧底层人民的国家机器及其代表来到了镜头前,破坏了女主角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的国家现实。女主角的形象非常突出,像是于佩尔的独角戏,但影片整体又非常丰富。电影手法非常有特点,剪辑快,转场快,中近景镜头为主,模糊前景。最后铡刀落下,女主角的歌声随字幕升起,一个生命的绝唱戛然而止,给人印象太深刻了,心灵备受震撼。于佩尔的特写镜头实在是太美了,她怎么可以这么美,素颜最美!

整个观影过程非常微妙,分明没有任何过分戏剧化或视觉感官上残酷的镜头,却看得不寒而栗。由女主这一位为求养家糊口赚取堕胎费用“犯下罪行”而走向悲剧生命结局的女性,到影片中所有为求生存而付出各种代价的女性,她们所展现出的可怜与可悲,脆弱与无助,都与男性的懦弱无能、好胜好战、麻痹虚荣相联系,是其劣性加速了她们走向痛苦的深渊,影片顺便讽刺了当时的法国政权之荒谬,表达上的层次感非常丰富。于佩尔的教科书级演技将这位充满勇气、活力与希望的女性角色各种身份和复杂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角色相当立体,回头那幕以及各种眼部特写太动人了。

译名一点都不好,因为丝毫“韵”都没有。这是一部压抑的电影,尽管绝大多数时候都能感受到那种冷静克制的情绪——仅仅阐述,不发表任何意见。在遥远的圣经时代,在伊甸园的神话中,男人就将责任推诿了出去;而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近现代背景中,懦弱的男人们再一次将堕落推卸给了女人。战争失利,民众只能任人宰割,骨气在大屠杀面前泄得干干净净,胆子就像是被割掉了一样。即便是在当时宗教因素的背景下,给这样一桩案子判处斩首都是如此过激、不可思议,一种怯懦到了极致的表现。冠冕堂皇地说要重塑什么道德力量,其实不过是像小狗被逼到墙角的一声弱弱的嗷呜,还夹着尾巴。演员演技超赞。

夏布罗尔表现出了极其尖锐的洞察目光和老练的符号写作能力,本片最主要的隐喻无疑是以性别视角展开的,相较于女性的精明干练,男性角色大都成为“失败者”的象征,从家庭场域中无能的丈夫到公共场域中无能的男权社会,丈夫的无能在别的男性那里被放大,正如战败的法国在德国面前抬不起头一样。因而,本片最富于张力的事件,当属“法国政府以道德名义处死法国女人”,道德、宗教、法律统统成为男性的压迫工具,但它们反倒体现出失败男性的无能症候。作为作者的夏布罗尔就此加入了自己的左翼气质和新浪潮传统的非道德主义。另外,本片的剪辑节奏堪称凌厉,场景之间的切换多少让人感到突发和“猝然”,这或许构成了另一种“间离”的方式,好似让观众时刻处于布莱希特剧目前的自觉和自主之中。总之,这种突发式的剪辑风格多少是夏布罗尔自己的电影笔触。

夏布洛尔的女性题材交由于佩尔来演绎真是再契合不过,一个明明充满无数戏剧点的故事被阐述得无比冷静无比残酷(又一次具备其水准的拿手好戏),多重多元主题即使在堕胎不再被判死刑的今天,仍显得毫不过时,夏布洛尔处理强情节题材从不失手,能做到狗血与优雅兼容实属天赋。那些饱受生育之苦的女性们,自从脱离无忧少女时代,即堕入被无穷家务和孩子哭闹包围的无爱婚姻,那个自杀的母亲冷漠地说“我从没爱过我的孩子”,女主说“我不爱我的丈夫”,泣血心声被男性的自大怯懦扭曲成犯罪的口实,战败的失魂落魄(潜文本语义丰富)必须由女性的身体承担起“重建道德标准”和迎接下一代新生的工具。收得极为干脆的结尾也是向来特色。

其实情节场景的转换有些突兀,很多事也没有摊开讲,但感觉故事却说得清楚又完整,在主要内容和细节暗示的地方做得非常到位。女主自打成为妈妈后就一直抱着自己的女儿,而总是忽视儿子,二战的法国,显得无比怯懦,一如掌权的男人,故事里的一个个男人,要么无用要么像只小丑鸭娼,又或者能力低下却硬充大胖,自上而下都无比懦弱,唯独强势的女主撑起战线后一片天,以最清醒的头脑作最有利的选择,为混乱建造起一片地下秩序,却成为懦弱的男性掌权者宣泄主权找回雄风的牺牲品。女主不过是文化角度,道德感羸弱罢了,但对于理想、梦想的现实执行力,尤其的高

女人的性爱、子宫、审美、职业、爱情、娱乐时间完全属于她们自己,没有人有权力以家庭、丈夫、孩子、国家、责任、贞洁的名义剥夺她们的权力,战败卖女人,战胜打女人,战争是男人的名利场,女人只配做两脚羊,你知道男人支持女权主义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吗?——什么都别做,放过她们。我当然可以在道德层面去评价出轨的女主角,但是在一个堕胎、和老外上床、出轨要被举报斩首的时代,我绝不苛责,毕竟比起道德发疯的权威可怕的多。于阿姨吸小鲜肉+1,羡慕死我了

获得奖项

  • 第34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34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Best Foreign Actress (Migliore Attrice Straniera)
  • 第45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45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Golden Ciak —— Best Film / Filmcritica "Bastone Bianco" Award - Special Mention / 沃尔皮杯奖-最佳女演员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第5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5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14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14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第47届金球奖
    第47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