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劫余生(1993)
我们要活着回去(英语:Alive)是1993年的传记生存片,改编自由皮尔斯·保罗·里德(Piers Paul Read's)1974年出版的《Alive: The Story of the Andes Survivors》。电影大纲主要是一支乌拉圭橄榄球队在1972年10月13日乘搭空军571号班机并在途中擦撞均高6千米的安地斯山的乌拉圭空军571号班机空难。全机擦撞均高五千公尺,都白雪地的南美安第斯山眽,飞机断成约五六截散布于山,全机约近五十人,存活约半数,于失救不治,隔两三天后他们在高山上没吃又冷,决定没路也冒险下山,路上还生吃所带同机逝者腿肉,最后失事后约九天得救。
评分:8.1
导演:弗兰克·马歇尔
编剧:约翰·帕特里克·尚利 / Piers Paul Read
主演:伊桑·霍克 / 文森特·斯帕诺 / 约什·汉密尔顿 / 约翰·纽顿
类型:剧情 / 动作 / 冒险 / 灾难 / 运动
片长:127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浩劫余生 / 空难惊魂 / 我们要活着回去
上映:1993-01-15
IMDb:tt0106246
天劫余生简介
1972年10月13日,赴智利比赛的一支乌拉圭橄榄球队所搭乘的飞机在安第斯山脉失事。生还的二十多位幸存者面对冰天雪地的生存环境,竭尽全力地以求能活着走出这座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在经历了满心希望的等待着救援队伍无果之后,绝望地他们只能面对着残酷的事实,赖以维生的食物日渐减少,海拔气候寒冷严苛,遭遇好几次雪崩以及内心对死亡充满的巨大恐惧。在激烈的讨论和内心挣扎后,他们开始尝试一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分食死尸。终于,在飞机坠毁五十多天以后,天气渐渐转暖,救援队终于找到了他们。活下来的十六个人终于走出了这块死亡之地,再一次与家人团聚在了一起。
由美国导演弗兰克·马歇尔执导的灾难求生影片《天劫余生》,根据英国作家皮尔斯·保罗·里德的报告文学《活着:安第斯幸存者的故事》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影片对于人性生存渴望的写实描绘,曾一度激发美国社会对于生命与道德的激烈探讨与辩论。
获得奖项
- 第2届MTV电影奖
提名:最佳动作场面
简评
我可以接受为了活命吃死人的肉这一点,但真的要执行起来就不知道了。人还是应该多学点技能,否则即使有电池也修不好无线电来求教。这才是真实世界会发生的事情。最最佩服的就是南多,坚定的信念坚强的体魄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些才是一个leader应该有的品质。即使死也要死在寻找的路上。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带领大家创造奇迹。
组织能力太差。没有第一时间处理食物和水资源的分配,尸体都要不新鲜了,早应该切成块。物资收集慢导致漏发现收音机,电池或者能做成睡袋的材料。求救信息也不摆,比如对着飞机用镜子。应该及时定期派出探险队折返了解附近地形。对于越界行为没有处罚,分配的个人任务不明确,躺尸保存体力但可以用脑,显得除了探险队两人其他都是等着被救。
7分。因为最近看了《绝境盟约》的关系,把这部老片给补了。其实把两部电影放一起比较还挺有意思的。当年的故事设计进入性更好,开场直接就在飞机上了,而盟约则显得比较拖沓。当然如今的特效效果不是当年可以比的了。服化道也进步太多了,本片里的人物实在不像是在雪山上被困多日的样子,一个个红光满面,与其说空难,不如说郊游。。。不过老片在几个关键冲突上做得更好,无论是幸存者之间得冲突还是是否吃人得选择方面,新版本都太过平淡了,可能也是外部政治环境的不同吧。
有几张脸太像了,好在南多的戏份慢慢多起来了。剧情不复杂,就是看的人心里揪的慌,导演没有刻意煽情,没有思辨很多什么女士优先一类的灾难永恒哲学题,几十人在危难情况下,总体都还算理智团结吧,要不然也活不了70天最后还剩下16人,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吃死人这部分确实在电影里其实不多见,哎。
影片对几个关键队员的刻划非常成功,在肩负大伙重托远征的三个队员中,兰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时刻,正是因为他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才使他和另一名队员艰难跋涉后走出雪山,获得生机。而他与留守的另一名队员的“小红鞋约定”,也相当感人。整部影片场面真实,情节紧凑,是一部难得的好片。而它给予我们的启示也让人铭心刻骨: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1972年的“安第斯山奇迹”,和美国西进运动时期发生的“当纳聚会事件”差不多,人类面对此种极限环境,没有任何食物,身边只有不断死去的人,是不是要做少年pi干过的那种事儿呢,这种伦理问题一般人一般情况也都是避免探讨,本片导演对这个行为没有猎奇,没有太纠缠于道德审判,而是选择长时间的直接呈现,还是比较意外,而且可能在雪山的问题,视觉上也没有那么让人不能接受。
本片依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说实话赶上空难是小概率事件。而还能生还则绝对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事件。这支乌拉圭橄榄球队最终有16人生还,但也付出了29条生命。本片把灾难的残酷,以及生还者之间的团结、鼓励、坚强、勇气、不放弃都演绎的入木三分。这就是人类的伟大之处,永远不会屈服于天灾人祸!
《天劫余生》台词,很强大的吃人肉逻辑,“你认为人类有灵魂吗?”“有!”“你认为人们死后,灵魂会离开肉体吗?”“当然”“那么,灵魂离开后的尸体,只是一堆肉,应该可以吃!”比鲁迅《药》华老栓吃人血馒头强大多了,同样是吃人肉喝人血的人,西方人先解决了道德问题,东方人总是在偷偷摸摸。以上并非批判,而是感慨良多。
事情总是越到后面就越难坚持,你可能会因此选错路:一条看似安全稳妥且瞧得见的路。你的目光只盯着那条所谓的路,却没看到那条路的终点,是一座你无法逾越的大山,而真正的出路,并不在你一眼看得见的地方,而是你要留意的那一块,容易被人忽视的积雪融化的山峰。只要方向没错,坚持一下又何妨?回头路好走,却永远无法抵达终点…
题材本身出彩,真实还原了1972年的安第斯空难,最后十六个人存活了超过七十天,走出了一片死亡之地。面对死亡,人的意志力差别很大,有人看到希望,有人早已绝望,无论不得已的选择吃人肉,还是遭遇雪崩的二次伤害,生还的机会永远属于对未来永不放弃的勇士们。回归电影本身,各方面都很平庸,叙事平铺直叙,演员皮肤没有明显的冻伤处理,CG场面也谈不上逼真,出于对真实事件的尊重,还算值得一看。
要不是提前知道伊桑霍克是主演,还真不一定能认出三十年前小鲜肉样子的他。看完这部影片,很难不把它和前几天刚看过的根据同一事件拍摄的影片《绝境盟约》相比较(事实上也真是看完那部影片翻评论才知道本片的,刚好资源网站推了就下下来看了)。相对来说,本片的观赏性或者说娱乐性更佳,不仅因为本片时长少了将近20分钟显得观影过程没那么漫长,而且更具商业性和故事性,在求生的主线之外,加了很多能调动人观影兴趣的故事,比如误以为救援将至把食物都吃完了,比如悬崖救人等等之类的片段。团员之间也不是一直表现得很团结和睦,还是有一些分歧和摩擦的,比起另一部电影遇难人员之间一直紧密团结彼此关爱显得更真实可信。此外没那么多显得文艺又深沉的对白和心理挣扎的刻画,更多着墨于男主的行动和言行,也更像一部传统励志片。
笔记:情节剧在灾难类型上的延伸。封闭的雪山中创造出了天然的舞台,舞台上呈现出一组在极端环境下的不断碰撞的群像。精彩之处在于【锚点】的集中:如片名所述,这是一部讲述关于【为了活下去,他们会怎么做】的影片。影片将极端环境下的人物做了符号化的处理,将极端环境对于人性的刻画浪漫化。而聚焦于作为外部压力的灾难本身,去通过这一组群像去演绎在灾难中为了活下去,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们为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