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2018)

De dirigentUP:2021-03-30

演员表影评剧照
指挥家

评分:7.3 导演:玛利亚·彼特斯 编剧:玛利亚·彼特斯
主演:克里斯蒂亚娜 ‧德‧布奥恩 / 本杰明·温赖特 / 斯科特·特纳·菲尔德 / 塞马斯·F·萨金特 / 安妮特·马尔赫毕 / 雷蒙德·提哈瑞 / 吉斯·舒尔腾·范·艾查特 / 理查德·塞梅尔 / 西恩·托马斯 / 蒂姆·埃亨 / 席琳·珀赛尔 / 奇普·布雷 / 玛丽-克莱尔·维特洛克斯 / 杰里迈亚·弗莱明 / 詹姆斯·卡罗尔·乔丹
类型:剧情 / 爱情 / 传记
片长:137分钟 / 140分钟(中国大陆)地区:荷兰 / 比利时
语言:英语 / 荷兰语 / 德语
影片别名:挥动传奇(港) / 首席指挥家(台) / The Conductor
上映:2021-01-22(中国大陆)
IMDb:tt6932818

指挥家简介

影片是一部真实的女性职场奋斗史,看出身底层的女性如何突破职场“天花板”,成为史上第一位女性指挥家!当爱情和梦想“狭路相逢”,看她如何“指挥”人生,成就自我!电影根据真人故事改编,讲述“史上最伟大女指挥家”安东尼娅‧布⾥克勇敢追求音乐梦想,在女性社会地位极度受限的上世纪20年代,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她出身微寒,却心怀音乐梦想。追梦途中,在以男性为主导的音乐世界中历尽荆棘和冷眼,却永不言弃。当希望的曙光初露,她深爱的男人却希望她为爱止步,最终她毅然选择飞往追寻音乐梦想的欧洲,可他们的爱情又将何去何从......电影由荷兰名导玛利亚·彼得斯执导。

指挥家剧照

指挥家指挥家指挥家

简评

《指挥家》太棒了,好久没有在电影院哭湿口罩了,影片改编自美国荷兰裔女指挥家的真实故事,她的自信、毅力,坚持梦想的勇气震撼了一个又一个认为女人不行的人。旁边的女观众也感动哭了,映后有个男的发言说“男女各有擅长不要搞性别对立,现在女权好多都是受西方势力鼓动…” 挑战性别成见、固有观念才是电影的最大意义啊,正是你们这样的直男才让我觉得我们女权主义者的坚持特别有意义。不谈任何主义,电影本身画质音乐故事流畅优美,剧情跌宕起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发人深省,五星推荐!

当初想看这部电影的唯一动力是看Mengelberg的形象,演员还是挺像的,但是电影的故事线和台词烂到根本看不下去!叙事节奏令人迷惑抓不住重点,琐碎的剧情太多。Brico饰演者的大俗脸和声音让我根本感觉不到这是一个可以对一百多号人的管弦乐团发号施令的指挥家,演员更是连模仿指挥家的动作都不会。看到学院的钢琴老师对女主非礼我直接暂停退出不看了,描述女性的解放和诉求平等的方式就是丑化男性吗?或者说,这部电影对女权的描述是否已经超过了电影本来的意义,也就是讲一个“指挥家”的故事?更不想吐槽的是Antonia Brico这个指挥家在整个音乐史,或者是指挥史上的意义都微乎其微,通过说她的故事来召唤平权似乎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

影片聚集了一些我喜欢的题材,比如音乐、女性觉醒、爱情元素。但是这些东西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其中尤其是一些感情线的处理,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我都觉得太粗糙了,并不细腻,也许是在有限的电影里想要描绘安东尼娅的奋斗的一生实在太困难了,什么都想要塞进去一点,最后就有点让我觉得断裂和突兀,我个人是觉得很可惜的,但是确实又很佩服安东尼娅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燃烧自己的样子,尤其是在男权集中的音乐行业中,其实包括现在都是,女性的音乐指挥太少见了,希望能更多的见识各种各样优秀的女性活跃在更广大的平台。

可能是因为真实改编,情节就是中规中矩,但是感激以前年代为女性平等做出努力的女性。印象最深的是开场女主为了学习音乐,但又没钱买票,就搬小板凳坐在台下看着谱来听交响乐,以及最后一幕,男主女主错过后,女主邀请男主参加她首场音乐会,当时男主很傲娇地说要带孩子,但最后一刻跑去音乐厅,发现没位置后男主学女主开始那样,搬小板凳直接坐在舞台过道正下方,女主看到后,两人相顾一笑,女主转身,交响乐团缓缓响起salut d’amour op12,光打在两人身上,电影慢慢结束,这个镜头让错过也显得很美满。

这世界有些古老的职业注定是男人的世界,比如主教、祭司、法官、总统还有交响乐的的指挥。这是人类自古无法改变的基因。这绝不是诋毁女性,反对女性平权,而是两性都要有自己的尊严和空间,而不是现在谁要彻底征服谁。作为指挥家命名的本片,我想确实是用力过度了,被男性歧视必须在下面的女性,一定要在在片尾组建起高高在上的女性团体,非要和开头做180度的转换,这又是何必呢?反倒是多年前有一部《隐藏人物》的影片我很欣赏,希望看到更多是女性和男性平等交流合作,而不是谁要取代谁的口号式影片!

明明是挺好的一部女性励志片,却被拍得生硬而不近情理。家庭,事业,爱情,友情,这几条比重相当, 失了重点。 养母如果是为了钱,为什么要在她已经成年,可以养家的时候把她赶出去?这分明是棵已经成大的摇钱树呀!反目成仇是为了啥?还有来得突兀的爱情,上一秒还是绝缘的两个人,下一秒就因为女主穿了漂亮的黄礼服深陷爱河了?男主的爱,渴望,不舍,受伤啥的,都缺乏说服力,完全是在表演。这么烂的剧本,也是难为他了。最后那个烂大街的桥段,给孩子起个前情人的名字缅怀爱情,直接照抄《成为简 奥斯汀》。还有那个前后呼应的大bug,拉把椅子坐在第一排正中央拉把椅子坐在第一排正中央, 虽然明白导演的意图,但真是太生硬太直白太不高级了!

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首位获邀到纽约爱乐及柏林爱乐乐团演出的女性指挥家追梦的故事。“身为女人,就应该相夫教子。”在现在听来古板老土,却在上世纪20年代的纽约被当成教条。自小就立志成为指挥家的她,在男性主导的音乐世界中,受尽冷嘲热讽,但没有因此却步,义无反顾地飞往欧洲,准备赴柏林皇家音乐学院争取机会,没想到她心爱的男人却希望她能为爱情留步……当爱情与梦想陷入两难,面对现实的残酷、命运的布局,她该何去何从?由荷兰名导玛利亚彼得斯执导,细腻的描述了这位被誉为“史上最伟大女指挥家”的一生,勇夺荷兰电影节金电影奖。

,真的是意想不到的差。导演除了女权大概除了价值观输出剩余什么都不在乎了,就差直接摇旗呐喊怼着观众脸喊女权万岁了。classic music,指挥,一切都是陪衬。剧作、视听和表演都糟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该给谁的视角,什么景别,摄影机和被摄主题怎样调度,光色怎样表意,配乐怎样使用,几乎是处处都不及格,剪辑更是充满荒谬。不是不能谈性别议题,咱能把活儿先整好了么?您这本事都快赶上中国二线电影导演水平了……

《指挥家》是依据史上最伟大的女指挥家安东尼娅·布⾥克的传奇人生改编的电影,这部电影首先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必看的一部佳作,其中足足引用了22段古典名作;其次揭示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社会风貌。以前看过英国电影《雌雄莫辨》,那个年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如果想要得到工作的机会,甚至不得不女扮男装,这部电影也有类似桥段。电影里有着浪漫的爱情(虽然有情人没有终成眷属),而比爱情更感人的是伟大的友情。作为一个外国移民、私生子、社会底层、还是女性,在那个年代想要出人头地异常的困难,而女主角通过自己的努力,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赢得了男人们的尊重,获得了事业的成功。然而这部片子也很犀利,最后也说明到2017年截止,最伟大的五十位指挥家无一女性;最著名二十个交响乐团无一首席是女指挥家……

认为本片“女权”的人可能需要先把小学读完。导演兼编剧(还写了一部关于Brico的小说,电影估计是据其改编的)不知是觉得观众智商不够还是觉得音乐本身太无趣,对Brico的指挥艺术轻描淡写,对杜撰的感情戏浓墨重彩,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偶像剧呢。而且对于这样一位已经很传奇的人物,还要给她的生活疯狂洒狗血,比好莱坞恶俗电影还要低级。Brico本人在伯克利求学期间已经担任过旧金山歌剧院指挥助理,并不是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社会底层——一个人又不是必须克服人类社会的一切困难才能配得上青史留名。更差劲的是,本片里的中老年女性角色,除了女主姨妈和Eleanor Roosevelt, 大多不可理喻或只能作为笑柄存在...

叙事平滑流畅,但并不惊艳,重点突出,节奏上却没有主次,这一点很奇怪。就导致看的时候,觉得时间无比的漫长。但有一说一,片子为了塑造女主,真的让女主遭受了几乎所有的,困难。没有一个地方是女主能顺畅过关的,但正如片子所塑造的,女主是一个女性主义英雄,她在披荆斩棘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但我想这也是女主的伟大之处,她是真真正正做到了独立,自立。可是能真正做到独立,自立的人又有多少?真正能做到的,不论什么人,估计都不会太差。

看得贼生气,片子节奏奇怪,感情线奇怪,女主演技更奇怪。最最划重点的是作为音乐专业的,看着女主僵硬的不如节拍器的指挥动作,真的非常痛苦,jio指抠出两室一厅,音乐及指挥方面的知识以及学习音乐在女主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完全没有讲,古典音乐成了纯纯配乐,可有可无的配角,这种专业类型的传记片,女权不是遮羞布,如果只是想蹭热度挂羊皮卖狗肉,拍的不专业真的不如不拍,出门右转喂大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