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1985)
《下班后》(英语:After Hours,香港译《三更半夜》)是1985年的美国黑色幽默电影,由马田·史高西斯执导,Joseph Minion(英语:Joseph Minion)编剧。主演是格里芬·邓尼(英语:Griffin Dunne),本片讲述由邓尼饰演的Paul Hackett,在晚上的纽约苏豪区至回家途中所经历的一连串不幸遭遇的故事。
评分:8.2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编剧:约瑟夫·米恩
主演:格里芬·邓恩 / 罗姗娜·阿奎特 / 弗娜·布鲁姆 / 汤米·钟 / 琳达·费奥伦蒂诺 / 特瑞·加尔 / 约翰·赫德 / 切奇·马林 / 凯瑟琳·欧哈拉 / 迪克·米勒 / 威尔·帕顿 / Robert Plunket / 布隆森·皮诺切特 / 罗科·西斯托 / 拉里·布洛克 / 维克多·阿尔果 / Clarke Evans / Bill Elverman / 克拉伦斯·菲尔德 / Robin Johnson / 斯蒂芬·林 / 罗基茨·雷德格拉尔 / 凯瑟琳·斯科塞斯 / 查尔斯·斯科西斯 / 马丁·
类型:剧情 / 喜剧 / 惊悚
片长:97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八小时之外 / 业余时间
上映:1985-09-13
IMDb:tt0088680
剧情
Paul(格里芬·邓尼(英语:Griffin Dunne)饰演)的工作是电脑文书,一日,下班后去餐厅吃宵夜,一个名叫Marcy(罗珊娜·艾奎特饰演)的女子前来搭讪,Marcy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并且简单地自我介绍后就离去。
Paul为了积极追求一段艳遇,在午夜的时候打电话给Marcy,没想到Marcy却一直在抱怨她的生活,让Paul得逞,感到十分扫兴的Paul,在返家的路途中,却意外地卷入一连串的麻烦当中,与酒吧老板、酒吧女服务生、庞克青年们、两名窃贼、还有开着冰淇淋车的女人等等纠缠不清,仿佛这一夜,大家都在阻碍Paul回家。
演员
- 格里芬·邓尼(英语:Griffin Dunne) 饰 Paul Hackett
- 罗珊娜·艾奎特 饰 Marcy Franklin
- 特瑞·加尔(英语:Teri Garr) 饰 Julie
- 约翰·赫德 饰 Tom Schorr
- 凯瑟琳·欧哈拉 饰 Gail
- 琳达·佛伦提诺(英语:Linda Fiorentino) 饰 Kiki Bridges
- Verna Bloom(英语:Verna Bloom) 饰 June
- 汤米·钟(英语:Tommy Chong) 饰 Pepe
- 切奇·马林 饰 Neil
- 威尔·派顿(英语:Will Patton) 饰 Horst
- Clarence Felder(英语:Clarence Felder) 饰 Club Berlin bouncer
- 迪克·米勒 饰 Pete
- Bronson Pinchot(英语:Bronson Pinchot) 饰 Lloyd
- 马田·史高西斯 饰 Club Berlin searchlight operator
- 菲克特·亚哥(英语:Victor Argo) 饰 Diner Cashier
- 拉里·卜洛克(英语:Larry Block) 饰 Taxi Driver
- 洛可·西斯托(英语:Rocco Sisto) 饰 Coffee Shop Cashier
获得奖项
- 第38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导演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9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导演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1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最佳长片 / 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编剧 / 最佳摄影 - 第12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4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 第43届金球奖
提名:音乐/喜剧电影最佳男主角
-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导演
- 格里芬·邓恩 Griffin Dunne饰 Paul Hackett
- 罗姗娜·阿奎特 Rosanna Arquette饰 Marcy
- 弗娜·布鲁姆 Verna Bloom饰 June
- 汤米·钟 Tommy Chong饰 Pepe
- 琳达·费奥伦蒂诺 Linda Fiorentino饰 Kiki
简评
目前阶段,看过的最荒诞的一部电影,环环相扣的剧情,已经超脱了剧情的范围,而是逃避不掉的荒诞,无论如何也逃避不掉的荒诞,被现代化机械的人,日复一日的重复,诞生了荒诞,试图用文学作品掩饰平凡,书却只是记录电话号码的工具,在一个一个接连的荒诞中,异化感越来越强,过不去的黑夜,时时刻刻轰鸣的警笛,他的双眼他的神态越来越像那副雕塑,痛苦的呐喊,最终他变成了雕塑,在无法面对的现实中,在黎明,他回归了秩序化的现代,在机器中,至少他有了存在的意义。
斯科塞斯的著名反情节荒诞喜剧,能被《故事》剧透的影片在剧本上绝对差不了,盖里奇和宁浩藉以成名的叙事模式,人老马丁早在十多年前就玩过了。全片纯靠巧合推动,干脆利落、疯疯癫癫、神经质的冷幽默风格在斯科塞斯的作品中也难得一见,开篇的反常规运镜和剪接就已经奠定荒诞的基底,各色人物的刻画极其反常又相当合理,粉墨登场,环环相扣,把主人公像弹球一样任意玩弄,故事从下班走出公司开始,到上班进入公司结束,这一完美闭环将滑稽嘲弄的底色一直延续下来,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下班了就不要在外面到处乱晃。
炫酷的运镜、诡异的配色、迷幻的音乐,结合各种离奇符号以及一个彻头彻尾的荒诞故事,构成了斯科塞斯这部风格独特的黑色喜剧。表现主义构图下的扭曲世界,被急促的推拉镜头不断重塑,透视关系随之迅速转变,挑战着观众的感官体验。打工人深夜寻欢,不幸引发一连串意外事件。不安、焦虑、恐惧、荒谬,不断交织,反反复复又毫无意义。看似超现实,实则反映了都市人真实的生存境况。个人最爱的一部马丁·斯科塞斯,看着太爽了!
荒诞的故事,文书保罗下班后本以为有艳遇玛奇,出租车钱飞了,却遇到古怪艺术家、“老公不在男友强奸”的玛奇,地铁没钱,给老板钥匙,发现玛奇自杀,去柏林酒吧找不到艺术家,老板是其男朋友,钥匙没了,应付酒吧女侍走了被报复画成贼张贴,出租车司机抢走钱,遇到冰淇淋车女、打扰打电话、最后想载他却以为他是贼,追杀他,遇到人以为他是男同,进入店里老板也让人追他,他拿邀请函进入柏林酒吧,老女人把他做成报纸艺术躲避追杀,结果被前面的贼偷走,掉在单位又开始一天工作。他还是没拿到钥匙。
这部电影真的很精彩,从男主的角度这是一场大逃杀,自己被当作小偷又被小偷们解救的故事,看似很像一场梦境,在梦里每个人都有理由来追杀你。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女性对忽视自己的男性拿起了武器的一次复仇,男主总是忽视别人的倾诉于是他的解释也没有人听得进去。真的是很神的故事,主角的人生在下班后的那个晚上被揉成一团,搞的乱七八糟,糊上了石膏…但又在回归办公室后看似被捋顺了,透露着诡异的平静,好喜欢这个故事!
离奇曲折的一夜,在喜剧感和恐怖感间来回横跳,无论拍摄时的运镜调度,还是坐在剪辑室里的剪辑调整,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彼时的畅快感,那沉醉在自我实验中的痴迷与陶醉淋漓尽致。Paul借酒吧老板住所那一分钟的段落里,先用黑暗阴森的空间布局建立出紧张悬疑的氛围,再借卫生间一隅在不同景别间来回切换来突出剪辑的动态感。电影一开场展示Paul白天工作用到了《乡村骑士》间奏曲,这是马丁既《愤怒的公牛》后再次用到这首配乐。这里面是有某种相似性的,主人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日里百无聊赖的状态借着舒缓的旋律表现,而这也为后面匪夷所思的荒诞夜铺排了最极致的对比。当所有事件如多米诺效应般接二连三上演完毕,在城市里的奔走甚至是逃亡终于告一段落,节外生枝的夜晚仿佛一场迷离的梦到了清醒时分,但等待他的却又是回归平淡的上班日常。
配乐很好,很多古典乐,开头莫扎特K95+巴赫G弦咏叹调,后面破门而出,结尾。节奏爽快,极速转场,不同神秘人物和场景串在一起反复出现,就发生在一夜,这类黑色幽默片(. 《两杆大烟枪》)的鼻祖。机械上班无意义,外表光鲜的白领男主,装模作样,洋洋自得追求一夜情,打的士狂飙钱都没了,被骗来粘呐喊的雕塑,陷入危险。见伤疤后感到不对,重提拿镇纸,下着大雨回家,雕塑雕塑雕塑,又见镇纸。男主给借宿的眼镜男说自己经历,要疯了。不过男性幻想味太浓了,80年代的神秘CULT风格,结尾太艺术了。。
螺蛳壳里做道场,故事发生在一个极小的格局里,甚至根本没有什么故事,无限趋近青年在校导演早期练手作品,斯科塞斯却能把它拍得这么好看,和看《爱尔兰人》时的感觉一样,我相信老马丁掌握着电影拍摄技法的真理。男主角这糟糕的一夜,由身上带着的钱数决定他能在这晚当国王还是乞丐,对夜幕下与工作时迥然有别的社会关系进行深究,和后来库老拍的《大开眼戒》是一个道理,是斯科塞斯所理解的恐惧与欲望。从来不去靠讲述,而是一切用动作跟事件串联全片,片中每个人应对某一件事时的选择都是最对的,可看起来怎么就这么荒诞呢,这也是一种高智商电影,非绝顶聪明的导演拍不出来。老马丁是一个愿景、视野更高的人,他平常不怎么拍这类片,朋友们一定要看看。围绕几件重要道具的丢失和找回展开行动,再穿插几位互有关系的NPC人物,游戏设计者也可参考。
下班后,男人走出公司大门。在回家还是猎艳的矛盾中开启一晚上荒诞离谱的经历后被扔回公司大门。马丁把现代都市人的荒谬群像浓缩在了一个夜晚,精神病女人、朋克艺术家、焦虑的打工人、同性恋还有盗贼,似乎只有主角是正常人。从20美元被风吹走那个慢镜头开始,就注定了主角变成那个扭曲的雕塑的可笑命运。惊悚、幽默,黑色,讽刺,有几分《出租车司机》的味道,很有趣,马丁的节奏拿捏非常棒。本片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步入老年的资本主义面临信息技术的最后一针鸡血,正在衰朽的电影手法试图重现《工厂开门》。一夜风流和一夜惊魂都已被拍摄过无数遍,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架构和格式最后的把戏。对仗工整的纸盒子构成纽约,而纽约的夜晚吃掉所有白天的人并产出恶魔。一出极其漂亮的男性梦魇,里面充斥色欲、权力关系倒转和各种道德焦虑。电话永远打不到想去的地方,性冲动永远不会满足,看似天使的他者永远带来新的地狱。想起了那句话,纽约是这样一个地方,这里住着几百万个只想自己待着的人。这个故事有蛮浓重的波兰斯基味道,包括主人公典型的犹太人外貌也是。很想看看波兰斯基操盘这个故事会搞成什么样子。
海报很好看。将荒诞无限放大的游戏般经显著戏剧化处理后的故事,甚至可以找到这一部与另一部中间的内在联结,但这部更多的裁掉了精神分析层面的探勘和审慎,也拍的更空旷,狭窄的玻璃口阶梯处的微弱古典乐,含在壁纸里幻觉似的细语。从飞溅的鲜血中抒发富含暴力因素情感的倾向控制度降到最低,就跟Martin掩埋了几乎所有特质般被孤立的削弱,略同于一种New York群像录。看的时候面无表情,但还是很喜欢的,纵贯过人与人之间怪异甜蜜的、但现在看来足以致人分裂的交往而达成首尾相调的绝妙音阶。
如果你试着吵醒霍普画作中那些孤独困倦的人,他们便会走出画框而成为《下班后》暴怒扭曲的人。全片始于下班,终于上班,最后依旧是无家可归,无眠可睡,寻欢作乐摆脱苦闷,继而招致更多苦闷与无尽的麻烦,现代资本主义工厂制下职工下班后紧张凄惨的都市生活缩影,本片中出现的性暗示与情事本身都是压抑黏重的,男主从寻欢作乐的渴求退为仅求生存的希冀,调情对象也一步步从靓丽少女、中年女子变为油腻男人和老年女人,生活的残酷与冷峻慢慢露出一团糟的马脚。本片像是一场阴郁的夜雨,不过空中坠落的都是带着字的纸条,巧合如丝线一般将人勒得喘不过气来,节奏紧张竭促得难以置信,结尾留了七分钟匆匆骑自行车赶去上课,一路上的陌生人和熟人都让人恐惧,连之前熟悉的平衡感都几乎要战战兢兢失去,生活的憋促与窘迫让我好几次碍于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