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血王国(2007)
《改朝换代》(英语:The Kingdom,香港译《暴劫现场》,台湾译《反恐战场》)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美国惊悚动作电影,由彼得·柏格执导,杰米·福克斯、克里斯·库柏与珍妮佛·嘉纳等人主演。电影背景设定于沙乌地阿拉伯,其剧情大致根据1996年的寇巴尔大楼爆炸案(英语:Khobar Towers bombing)与2003年的利雅德社区爆炸案(英语:Riyadh compound bombings)改编而成。该片于2007年9月28日在美国上映。.
评分:7.2
导演:彼得·博格
编剧:马修·迈克尔·卡纳汉
主演:杰米·福克斯 / 克里斯·库珀 / 詹妮弗·加纳 / 杰森·贝特曼 / 阿什拉夫·巴姆 / 阿里·苏莱曼 / 杰里米·皮文 / 理查德·詹金斯 / 蒂姆·麦格罗 / 凯尔·钱德勒 / 弗兰西丝·费舍 / 丹尼·赫斯顿 / 凯利·奥科 / 安娜·迪佛·史密斯 / 敏卡·凯利 / 艾米·汉特 / Tj Burnett / 奥马尔·贝尔杜尼 / 拉德·罗伊 / Hezi Saddik / 乌瑞·加夫利尔 / 汤姆·布雷斯纳汉 / Yasmine Hanani / 特雷弗·圣约翰 / 艾什丽·斯科特 / Hope
类型:剧情 / 动作 / 惊悚
片长:110 分钟地区:美国 / 德国 / 阿联酋
语言:英语 / 阿拉伯语
影片别名:反恐战场 / 暴劫现场 / 反恐王国 / 王国 / 改朝换代
上映:2007-09-28
IMDb:tt0431197
剧情
在沙乌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的一处美国石油公司员工社区中,居民正在进行一场垒球比赛。此时,盖达组织恐怖份子引爆了藏于社区中的炸弹,造成大量美国人与沙乌地阿拉伯人伤亡。一组恐怖份子劫持了一辆汽车并驾车扫射逃命的居民,另一位身着假冒警察制服的自杀炸弹客引爆了身上的炸弹,炸死其周遭所有的民众。沙乌地阿拉伯国家警察警官黑森(Haytham)击毙了劫车者。美国联邦调查局派驻于沙国的法务代表法兰西斯·曼纳(Francis Manner)探员联系他的美国同事特别探员隆纳·弗洛瑞(Ronald Fleury),知会后者攻击一事。随后,曼纳在与外交安全勤务局(英语:Diplomatic Security Service)探员雷克斯·布拉(Rex Bura)讨论状况时,一辆载满炸药的救护车引爆,造成曼纳、布拉与许多现场人员身亡。
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联邦调查局总部内,弗洛瑞对他的快速部署小组进行攻击事件的简报。虽然美国司法部与美国国务院基于安全理由拒绝让联邦调查局探员前往利雅德进行调查,但弗洛瑞仍然透过威胁沙特驻美国大使的方式取得了前往该国的通行证。弗洛瑞召集了医学鉴识官珍纳特·梅斯(Janet Mayes)、情报分析师亚当·李维特(Adam Leavitt)与炸弹技术专家格兰特·赛克斯(Grant Sykes)等人一同前往该国。抵达后,弗洛瑞一行人由负责案发员工社区维安工作的沙国警队上校法瑞斯·加兹(Faris al-Ghazi)负责接待。调查作业由隶属于沙国国家卫队(英语:Saudi Arabian National Guard)的阿布杜尔马利克(Al Abdulmalik)将军指挥;但他拒绝让弗洛瑞与其小组参与调查。
弗洛瑞一行人受沙国王子阿赫马德·宾·卡赫拉德(Ahmed bin Khaled)的邀请前往皇宫共进晚餐。会面时,弗洛瑞说服王子给予加兹上校更多调查权限。获得王子首肯后,调查小组被允许实地勘查案发现场与伤亡者尸体。在搜寻线索的同时,黑森警官与炸弹专家赛克斯发现了炸死曼纳等人的炸弹是于救护车内引爆的。弗洛瑞稍后获悉其中一名死亡恐怖份子的兄长有能力取得救护车与沙国警察制服,加兹上校遂指派一组特勤队前往搜查其住处,并在过程中击毙了数名火力强大的恐怖份子。经过搜索后,调查小组发现许多线索,其中包括驻利雅德美国大使馆与其他西方国家大使馆的照片。不久后,美国大使馆代表团副主任戴蒙·施密特(Damon Schmidt)告知弗洛瑞与其小队他们被命令返国。
在前往哈立德国王国际机场的路上,调查小组的车队遇袭;李维特被攻击者拖出车外并劫走,弗洛瑞则在交火过程中击伤了一名攻击者。加兹上校与弗洛瑞等人征用了一辆民用车辆追击劫走李维特的攻击者,并一路追赶至治安较差的苏瓦迪地区(英语:As-Suwaidi (Riyadh))。弗洛瑞等人下车后即遭到一名攻击者持火箭推进榴弹攻击。与此同时,李维特则遭恐怖份子綑绑于公寓内。
赛克斯与黑森负责把守公寓入口,加兹、弗洛瑞与梅斯等人则沿着血迹进入公寓内,同时击毙了数名枪手。随后,梅斯独自找到了被绑的李维特与准备将其处决并录制成影片的攻击者。梅斯杀死了余下的恐怖份子,加兹与其他小组成员准备离开。弗洛瑞接着注意到一条延伸至公寓后方的血迹。加兹等人沿着血迹找到一名卧躺于床上的老人,并发现后者就是策动恐怖活动的主谋阿布·汗萨·马斯瑞(Abu Hamza al-Masri)。阿布·汗萨的少年孙子随后持枪从卧室走出来并击中加兹的颈部;前者接着将枪口指向梅斯,迫使弗洛瑞开枪将其射杀。阿布·汗萨拿出一把突击步枪,黑森即时将其击毙。阿布·汗萨临终前,另一名孙女抱住他,前者在后者的耳朵旁轻声细语地说了些什么。加兹不久后死于弗洛瑞的怀中。
弗洛瑞与其小组搭机返国,并因其出色的表现而获得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格雷斯(James Grace)的嘉奖。阿布·汗萨的女儿询问她的女儿她的爷爷临终前在她耳边说了什么。孙女回答:「不要怕他们,我的孩子。我们将会杀光他们。」而弗洛瑞早先亦对梅斯说过相同的话。
演员表
- 杰米·福克斯 饰 特别探员隆纳·弗洛瑞
- 克里斯·库柏 饰 炸弹技术专家格兰特·赛克斯
- 珍妮佛·嘉纳 饰 医学鉴识官珍纳特·梅斯
- 杰森·贝特曼 饰 情报分析师亚当·李维特
- 阿斯哈拉夫·巴尔霍姆(英语:Ashraf Barhom) 饰 沙国警队上校法瑞斯·加兹
- 阿里·苏利曼 饰 黑森警官
- 杰瑞米·皮文 饰 美国大使馆代表团副主任戴蒙·施密特
- 李察·杰金斯 饰 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格雷斯
- 提姆·麦克罗 饰 亚伦·杰克森(Aaron Jackson),员工社区居民
- 凯尔·钱德勒 饰 特别探员法兰西斯·曼纳
- 法兰西斯·费雪(英语:Frances Fisher) 饰 伊莲·弗劳尔斯(Elaine Flowers),记者
- 丹尼·休斯顿 饰 美国司法部长基甸·杨(Gideon Young)
- 凯利·奥柯因(英语:Kelly AuCoin) 饰 艾利斯·利区(Ellis Leach),员工社区居民
制作
在开始拍摄之前,导演彼得·柏格花了两个星期前往沙乌地阿拉伯研究电影场景。正式拍摄于2006年7月10日在美国亚利桑纳州凤凰城马里科帕县旧法院的西部地区展开。部分场景同时在梅萨拍摄;美国员工社区的背景则系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理工校区(英语: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olytechnic campus)取景。在部分预告片中亦可见到非沙乌地阿拉伯原生植物的巨人柱仙人掌出现在背景。
在梅萨的拍摄过程中发生了一起意外,造成剧组中一名成员丧生。2006年8月12日,导演彼得·柏格乘坐的运动型多用途车与由剧组人员尼克·帕帕克(Nick Papac)所驾驶的全地形车相撞;后者于车祸后三小时死亡。2008年8月8日,帕帕克的父母麦可·帕帕克(Michael Papac)与蜜雪儿·贝尔(Michele Bell)对导演、驾驶与制作公司提出告诉;前者随后于同年底撤销了告诉。拍摄作业于车祸翌日继续进行。
剧组于2006年9月中前往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首都阿布达比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地拍摄。由于环球影业于中东并未设有办公室,因此电影制作的作业是由一间位于杜拜、名为「Filmworks」的当地制片公司协助完成。部分拍摄作业亦于位于阿布达比的阿联酋皇宫酒店(英语:Emirates Palace)展开。
本片的制作成本为7,000万美元。
反应
西方媒体反应
本片获得影评人褒贬不一的评价。在电影评论网站《烂番茄》上,本片在180篇评论中获得了51%的新鲜度,加权平均分数为5.8/10。该网站的多数评论认为:「虽然包含了许多精采的动作场景,但本片最终仍被制式化公式与叙述不清的政治意向所拖累。」同为电影评论网站的「Metacritic」则依据37篇评论给予本片56分的评价(满分100分)。
美国媒体《旗帜周刊》的专栏作家约翰·帕德赫罗茨(英语:John Podhoretz)则赞许本片「节奏得宜」且「非常新鲜而令人满意」,并认为本片让人想起《亡命快劫(英语:The Taking of Pelham One Two Three (1974 film))》、《热天午后》与《沥血金鹰(英语:The New Centurions)》等电影。《纽约时报》评论家安东尼·奥利佛·史考特(英语:A. O. Scott)则称本片是一部「老调却又出色的电影。」他还表示:「正如《第一滴血2》是一部越战战后故事的华丽重塑版,《反恐战场》也可被视为美国回应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幻想修正版本。」《滚石杂志》电影评论员彼得·崔佛斯(英语:Peter Travers)在四颗星中给了本片三颗星的评价,表示「本片中的弗洛瑞根本就是约翰·韦恩。」。《澳洲人报》评论员伊凡·威廉斯(Evan Williams)称本片是一部「出色的惊悚电影」,同时表示本片「很可能是第一部点出沙乌地阿拉伯涉及国际恐怖主义的好莱坞电影。」
《纽约邮报》评论家劳·卢曼尼克(Lou Lumenick)称「《反恐战场》一片给了伊斯兰世界另一个仇视美国的理由」,并认为本片仇外且具煽动性。娱乐网站《影音俱乐部》的评论员史考特·托比亚斯(Scott Tobias)给了本片丙等的评价,批评本片透过「赢得想像的战争」并将美国情报系统描述得过于理想化等方式来取悦观众,因此是「一部令人反胃的逃避主义作品」。他认为本片诉诸观众「最基础的直觉」,而且尽管片中存在一名富有感情的阿拉伯角色,全片还是充满著种族歧视。《娱乐周刊》评论员莉莎·舒瓦兹包姆(Lisa Schwarzbaum)指责本片将观众「当作掏钱机器」。
中东媒体反应
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国际性阿拉伯语报纸《中东报(英语:Asharq Al-Awsat)》的媒体编辑费瑟尔·阿巴斯(Faisal Abbas)在该报的英语网站上写道:「尽管本片的部分面向会招致少数人的批评,但多数人在看完本片后应该都会感到耳目一新,并记住阿拉伯人长久以来一直是好莱坞最爱用的反派之一。」费瑟尔总结道:「无论如何,本片绝对充满了动作元素,而且沙国民众与阿拉伯人可能比美国观众更加喜爱这部电影,因为故事背景描述的是沙乌地阿拉伯的首都……而观众不是每天都能看到飞车追逐的戏码在利雅德街头上演。对西方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是个可供其一窥不同文化的有趣管道。」
在英国媒体《卫报》上一篇名为《One good Arab》(直译为一个好的阿拉伯人)的评论中,巴勒斯坦籍作者夏瑞夫·纳沙西比(Sharif Nashashibi)认为本片承袭了西方电影工业一直以来诽谤阿拉伯人并将美国人塑造成英雄的传统,唯一不同的是本片还加入了一个「象征性的阿拉伯『好人』」来「凸显其他阿拉伯角色都是坏人的事实。」他写道:「电影中的其他阿拉伯角色都带有负面色彩,从残忍、充满仇恨、反西方且宗教狂热的恐怖份子,到无能、腐败、严厉、神祕且官僚气息浓厚的沙乌地官方」,对比「抱持人道主义、悲天悯人、富有同情心、决心、能力以及爱国主义的多数美国角色」。他总结道:「《反恐战场》一片透过呈现负面刻板印象的方式来赚钱并使观众感到热血沸腾;但在当今世界中散播这种无知与偏见的结果已被证明是毁灭性的。」他也对本片主要演员杰米·福克斯在乔恩·史都华主持的《每日秀》中发表的反阿拉伯言论感到不满。
票房表现
本片于上映首周在全美与加拿大境内的2,733间戏院获得1,71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名列当周票房第二名。本片在英国的总票房收入为919,537元英镑,大约等于190万美元。截至2007年12月15日为止,本片在美国的票房收入据估计已达47,536,778美元,海外票房收入则为39,042,352美元;全球总票房收入则为86,579,130美元。
获得奖项
- 第13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提名:电影最佳特技群戏 - 第14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提名:电影最佳特技群戏
简评
很多年前看这片子就很喜欢,最近收到了环球100周年发行的本片蓝光,重看依然觉得无论是剧本还是演员都很棒,对“反恐”这件事的讨论也足够深入,尽管带入的依然充斥美式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那套东西,但是鲜有的表现了另外一方独特的视角,以及夹在两大强权中间普通人民和政府军人的感受,对理解911后中东和美国局势有较好的帮助。
在我看来,属于比较常见的好莱坞殖民地电影,在沙特的美国租界发生的恐怖袭击引来了CIA和FBI,然后就是比较套路的反恐探案环节了,必然会安排一开始桀骜不驯委于与蛇的殖民地官方,怀才不遇后来被男主感化的中层军警加向导,在整一个飒点儿的女探员,哦,还有内鬼,这样一个案子的要素就齐全了,本片比较不错的是作为噱头的动作戏,啊,主要是爆炸戏份搞得还刻意,具体的角色对抗和大场面控制就很一般了,属于00年代比较正常的工业化爆米花动作戏,七分还是有的,充斥着刻意与刻板印象,照着教材拍摄的作品罢了
看完这部片子才敢发表评论说彼得·伯格是比较擅长于描绘既有些商业但又有些背景的片子,跟恐袭波士顿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对事件发生前后的这段过程,它的整体呈现和表达是比较完整的,但如果你说可以从中了解到关于事件本身之历史的深度上,那这些片子可能还达不到那个深度。不过在视觉呈现与场面调度方面,还是可以捧着爆米花看一下的。
摄影、色彩、动作、节奏都还算可以,但是剧情有些无脑。开头的扫射、自杀爆炸、大爆炸,效果上很不错,但感觉恐怖袭击没必要搞这么精细复杂。然后是几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甘愿和司法部长对着干也要去沙特的FBI。最后的公路袭击,袭击者居然满足于抓一个俘虏,然后被困在车里的几个特工回过神来反杀,并且一路追到BOSS的家,这样的恐怖分子真是......
前面一个多小时逐渐深入真相的调查,在体现异国文化差异与受创后的平民心理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细腻的描述。故事在高速路被伏击后终于迎来了爆发,在一连串紧张的枪战与肉搏后终于迎来一个并不完美的结局。最终结尾时一老一少在不同的国家用着不同的语言说出的同样的那句“我要把他们杀光”,更是将这场战争的荒谬、残酷、以及不可调节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格局里把一个故事讲完整了。开头的二次爆炸有点意外,结尾FBI特工被劫持后的救援也跟紧张。王子的宫殿和平民的社区让人感到这个国家强烈的二元分化。拍沙特警察和他家人的画面就知道他凶多吉少。救自己的同伴顺带有意外收获抓到大鱼。现实中不是所有的凶手都像福尔摩斯那样推理找到,很多都是在计划外,这才更真实。
且不论子弹打不打美国人的问题……以政治动作为壳,实则无处不在的公路片惯用情节,我觉得这已经是一种很勇敢的创新了……将阿美和阿联的处处差异通过各种细节、对话展示出来,又通过双男主的人生观价值观达成共识升华友谊,彻底将政治正确这层壳抛在了脑后。把这片当公路片救赎片来看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开头的剪报做的真不错。稍微有点惊奇的是好莱坞07年就端出(黑、白、男、女、弯、直)的均匀分布式演员班子了,原本以为一零年后才开始这样的。片尾的交叉蒙太奇好像把片子往上提了一下,但也就是好像。就像片中FBI头子对峙司法部长的时候撂话说“老子当年打越战的,老子了解凡人皆有一死的真理,老子不吃你吓唬” 唉,傻不拉叽的……不怕死是你对立面的逻辑,人家那边成天做爆炸背心呢!你跟他用一个逻辑你还奇怪自己咋陷坑里了呢?
还行,原本应该3星的,最后小女孩结尾多给半星。刚开始全是铺垫,幸好最后一场巷战(也是唯一一场)来的够爽快。不过最后居然不先搜屋真的挺智障的,难道老美都这么天真,看到女人和孩子就认为是无威胁生物吗?杰米福克斯说实话长得真像杜兰特,詹妮弗加纳真没看出哪里好看,还有不少人说这片中立客观,我倒没看出来,大多数都是老美不痛不痒的调侃和自嘲罢了
|本质上是带有政治色彩的纪实性主旋律影片,好在导演中立的政治立场让观影体验舒服不少。前半部分给足铺垫,后半部分打得过瘾。前期闷长铺垫加上快速剪辑手持镜头带来的不适,被后面精彩的巷战一扫而空,导演对于枪战戏的调度才是影片最大看点,文戏的脱节与对于大场面的把控愈发牢固,或许也标志着导演日后商业大制作上的颓废。本片立足点始终围绕生命展开,人的私欲演变成历史遗留的问题,生命的进程始终脱离不了家庭。导演试图将两方立场的问题进行解构,尽可能多的展现两国家庭,首尾呼应下的和平渴望。中间穿插大量穆斯林规矩与政府体制同“开放”的国家来进行对比与呼应,达成一种隐喻的制度抨击。结局落点很高,平行蒙太奇的呼应,立场不同所导致的碰撞延伸到每一个个体的身上,并最终将其同化,演变成无止境抗争,达到反战的反思。
反恐战场这译名纯粹是为了吸睛而偏离了影片原意,我看影评误导了好多人。几十年来的中东战争这不全是美国主导的,阿拉伯人民当然与美国有深仇大恨,沙特皇室却依附美国加强控制权并获得巨量财富,感觉被背叛的人,特别是虔诚的信徒,自然会成为反对派,反对派如何走向极端的我还指望着影评能有个详细背景解答。美国不仅是这些战争的制造者,美军现在都还是参与者,既然是战争的参与者把敌人都叫恐怖分子那不是美式流氓吗,片名叫the kingdom有点内涵的,还是用染血王国的译名更合适
最后的场景是本片的点睛之笔,"kill them all "。人类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热衷于屠戮同类的动物,并为此制造出各种理由-宗教,政治,民族,疆域-甚至不惜杀死自己也要与对方同归于尽。回到电影本身,非常欣赏开头数分钟的字幕,把中东乱局来由始末说的清楚有逻辑,的确impressive 。情节的推进也不拖拉带水,虽然细节不够严谨,但逻辑清楚,枪战特效也都在线,非常紧凑没有尿点。四星总是有的,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