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七月四日(1989)
《生于七月四日》(英语: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是一部1989年上映,根据美国越战退伍老兵罗尼·科维克(英语:Ron Kovic)的同名畅销自传体小说(英语: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改编的美国战争电影。
评分:7.8
导演:奥利佛·斯通
编剧:奥利佛·斯通 / 罗恩·科维克
主演:汤姆·克鲁斯 / 雷蒙德·J·巴里 / 卡罗琳·卡瓦 / 乔希·埃文斯 / Jamie Talisman / 安妮·博比 / Samantha Larkin / 汤姆·贝伦杰 / 弗兰克·威利 / 杰里·勒维尼 / Richard Panebianco / Rob Camilletti / 史蒂芬·鲍德温 / Michael McTighe / Richard Haus / 威廉·达福
类型:剧情 / 传记 / 战争
片长:145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七月四日诞生(台) / 生逢7月4日
上映:1989-12-20
IMDb:tt0096969
剧情
罗尼的父亲曾经参加两次世界大战,是一名优秀的军人;罗尼家信奉天主教,奉行上帝仁爱子民,要善待妇孺。罗尼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和志向,孩提时就梦想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善良淳朴,充满爱心。一天,全家聚集在电视机前聆听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演讲,肯尼迪号召美国人团结起来,抵制共产主义的泛滥和流毒,他这番演讲在罗尼的心底里播下了深深的种子。高中时候,罗尼选择了参加美国海军陆战队,成为一个美国士兵,他奉命参加越南战争,在越南战争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美军和越军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各使毒招,越军经常使用人肉炸弹,一人换来几十条美军的生命;而美军则对越军进行大屠杀来杀害敌人。在一次作战中,罗尼误杀了自己的战友威尔逊,后来自己也被越军打垮,双腿瘫痪,经过全力抢救,留下了他的生命,但是他从此终身坐在轮椅上。回到家乡的罗尼一直为自己在战争中的行为困扰不已,经常出现幻觉,此时此刻,美国国内弥漫着反战的各种气氛,学校停课、人民游行示威,罗尼也加入了反战游行的队伍中,成为了一个反战宣传者。
演员
人物 | 角色 | 备注 | ||
---|---|---|---|---|
中文名 | 英文名 | 角色中文名 | 角色英文名 | |
汤姆·克鲁斯 | Tom Cruise | 罗尼·科维克 | Ron Kovic | |
雷蒙德·约翰·巴里 | Raymond John Barry | 科维克先生 | Mr. Kovic | 罗尼的父亲 |
乔什·伊万斯(英语:Josh Evans (film producer)) | Josh Evans | 汤米·科维克 | Tommy Kovic | |
弗兰克·威利(英语:Frank Whaley) | Frank Whaley | 提米 | Timmy Burns | |
杰瑞·莱文(英语:Jerry Levine) | Jerry Levine | 史蒂夫 | Steve Boyer | |
姬娜·薛域 | Kyra Sedgwick | 唐娜 | Donna | |
斯蒂芬·鲍德温 | Stephen Baldwin | 比利 | Billy Vorsovich | |
汤姆·贝伦杰 | Tom Berenger | GySgt. Hayes | ||
威廉·达佛 | Willem Dafoe | 查理 | Charlie | |
约翰·盖茨(英语:John Getz) | John Getz | Marine Major - Vietnam | ||
霍莉·玛丽·库姆斯 | Holly Marie Combs | 珍妮 | Jenny | |
薇薇卡·福克斯 | Vivica A. Fox | Hooker in VA hospital | ||
韦恩·奈特 | Wayne Knight | 官员 | Official #2 - Democratic Convention | |
詹姆斯·勒格罗(英语:James LeGros) | James LeGros | Platoon - Vietnam | ||
艾德·罗特 | Ed Lauter | 军团指挥官 | Legion Commander |
制作
同样身为越战老兵的奥利弗·斯通在读到罗尼·科维克的畅销自传小说《生于七月四日(英语: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时,深深地为其在战争中及出国后的遭遇所震惊。他买下了将自传改编为电影的版权后找到了环球电影公司,后者接受了这一提议,之后,奥利弗与A·基特曼·何(英语:A. Kitman Ho)成为了影片的制片人,他还亲自选定了由汤姆·克鲁斯来扮演片中的罗尼·科维克。奥利弗亲自找到罗尼后,两人交流了各自在越南战场上的经历并最终共同完成了电影剧本的编写。罗尼还亲自在影片中出现,扮演了开头独立日游行时的一个被鞭炮声吓到的士兵,影射之后男主角在战场上的行为。
奥利弗原计划在越南进行影片的拍摄工作,但由于当时美国与越南尚未实现邦交正常化,所有他最终选择了在他之前拍摄了《野战排》的菲律宾开拍。而片中与越南战场无关的镜头则主要是在德克萨斯州的最大城市达拉斯拍摄的。多次与奥利弗合作过的著名摄影师罗伯特·理查德森继续在本片中担任摄影,这也是他首次使用失真格式来进行电影的拍摄工作。之前曾出演过《野战排》的威廉·达福和汤姆·贝伦杰也参演了本片。
反响
票房
影片于1989年12月22日上映,首周票房收入为76万6942美元,第二周则入账146万4345美元,并于第三个星期达到534万3453美元登上票房榜冠军的位置并保持了1个月。影片在1990年美国电影票房排行榜上名列第11位,本土入账7000万美元,全球票房更高达1.61亿美元,远远超出了1400万美元的拍摄预算。
专业评价
《生于七月四日》获得了评论界非常好的评价。根据烂蕃茄上的37篇评论文章,本片的好评度达90%。《芝加哥太阳报》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给予本片4星(最高为4星)的高度评价。
在Metacritic网站上,本片平均评分也达75分(满分为100分)。许多评论家都赞赏了导演和男主演的精彩表现,其中《纽约时报》上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写道:“这是一部包含着极具感染力的优秀电影,男主角汤姆·克鲁斯的精彩表现正是它如此完美的最重要原因。”而另一篇《滚石》杂志上评论文章则表示:“奥利弗·斯通为这部电影找到了最合适的男演员来出演,影片是如此的扣人心弦,它不仅向观众展现了罗尼·科维克的遭遇,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醒了人们,为什么(反思越战)仍然如此地迫切和必要。”
获奖与提名
- 获奖
- 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剪辑奖
- 美国导演工会(英语: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杰出电影导演奖
- 第47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正剧类)、导演、编剧、男主角(正剧类)奖
-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男演员奖
- BMI影视奖电影音乐奖
- 电影音效剪辑协会(英语:Motion Picture Sound Editors)最佳音效剪辑奖
- 政治电影工会(英语:Political Film Society)民主奖
- 提名
- 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男主角、原创配乐、摄影、原著改编、混音(英语:Academy Award for Best Sound Mixing)奖
-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编剧奖
- 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 第47届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奖
- 美国编剧工会最佳改编剧本奖
- 美国电影剪辑协会(英语:American Cinema Editors)最佳剪辑奖
- 美国摄影师协会(英语: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杰出摄影成就奖
- 美国电影学会
- 1998年:AFI百年百大电影
- 2003年:AFI百年百大英雄与反派
- 2006年:AFI百年百大励志电影
- 2007年:AFI百年百大电影 (2007年版)
家用媒体
本片于1990年发行录像带,1998年发行DVD,DVD中包含有导演的评论音轨。2004年10月19日本片发行了特别版的DVD,与之前发行的DVD相比,特别版中新增了NBC拍摄的有关本片摄制过程的纪录片。2007年,本片发行了HD DVD。
2011年7月3日,本片的蓝光光盘在美国发行,并于9月1日开始在澳大利亚发行。
著名男演员汤姆·克鲁斯在片中扮演男主角罗尼·科维克,牺牲形象的精彩表演为他赢得了第47届金球奖最佳电影男主角奖(正剧类),并获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男主角奖提名;曾因执导《野战排》获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导演奖的著名电影人奥利弗·斯通(他也是一位越战老兵)与罗恩·科维奇一起编写了本片的剧本,并亲自导演和担任制片人。奥利弗原打算到越南来拍摄本片,但由于当时美国与越南尚未实现邦交正常化,因此最终影片在菲律宾进行拍摄。《生于七月四日》是奥利弗·斯通个人执导的“越战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首部即《野战排》,第3部则是1993年的电影《天与地》),最终为他摘得了第62届学院奖导演奖的桂冠,这也是他获得的第2座导演奖小金人。 《生于七月四日》上映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8项提名,并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成为最大赢家的电影。不过之后意外败给了《为黛茜小姐开车》,只获得了导演和剪辑两座奖。影片在商业和专业评论上更为成功,全球票房为1.61亿美元。
获得奖项
- 第5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男演员 - 第29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 第35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Best Foreign Actor (Migliore Attore Straniero) / Best Foreign Director (Migliore Regista Straniero) - 第42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获奖: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第47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剧情电影 / 剧情电影最佳男主角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提名:最佳电影音乐 - 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导演 / 最佳剪辑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音响 / 最佳原创音乐 - 第4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Adapted
简评
成片于1989年,讲述的是60年代的事情,但又是一部几乎永远不会过时的电影,极具现实意义。对于一些鼓吹战争的人来说,也许说什么都没有用,只有当他们在战场上被子弹打掉下体之后才能意识到一些事情,所以朗尼那场喝完酒后在家里发酒疯高呼那个名词的那场戏,实属点睛之笔了。所以小粉红在鼓吹一些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得问问自己到底更爱什么,你愿意为政府牺牲掉下体吗?
它仍旧是好莱坞式的作品,在深挖创伤和讨论无法找到终极答案的复杂事件之后给予了一个个人的、光明的结局,告诉你人生总归值得,尽管对于几乎所有亲历者而言并非如此。但我确实很喜欢深挖的过程和无法明晰表述的挣扎。另一方面,我也实在困惑:美国人在拥有了《生于七月四日》之后,为何还能在五年后欢迎《阿甘正传》的越战表述?可能金钱就是可以娱乐化复杂的苦难吧。
斯通的《西线无战事》,从男主孩提时代看到二战残废军人,到自己变成残废军人再到寻找到真正的“荣耀”,这是斯通镜头下完整的粉红觉醒。本片的影史序列意义大于影片质量,导演精准选择了《壮志凌云》后代表美国国家主义与征兵代言的阿汤哥来饰演主角,充满反讽与解构意义,也亮出了电影的真正底牌。影片精彩的部分是前半小时男主幼年到青春期的建构,斯通详实地拍摄了一个传统清教徒美国家庭如何培养出一个标准的保守倾向男孩,他渴望成为英雄,渴望掌声与女孩青睐,但导演却让他最重要的比赛失败,成为男主命运的伏笔,说到底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最终也必将回归到“人”。影片后半部大量时间都在呈现残忍,这种老兵无所依的残忍直到《阿甘正传》才被重新修复,但对比本片,阿甘确实明显鸡汤了。剑指共和党,限于二元的本片终究是檄文,不是诗。
机缘巧合,七月四日看七月四日。可以看出,斯通的三部曲的感情依次递减。野战排重点在战场,通过战争的残酷来反战;本片重点则是,下了战场的美国士兵该如何走出战争;而天与地则是越南人该如何走出这场战争。第一部对战争的回答是:尽快脱离战场;第二部对如何走出这场战争的回答是:汇入时代大流;而第三部对于越南人如何走出这场战争的回答更加离谱:汇入美国。所以我对三部曲排名依次:野战排>七月四日>天与地。
斯通确实在反思美国,反思美国所谓的“民主”,所以才有后来男主一边接受采访的影像,一边放着总统继续鼓励美国人爱过,参与到保卫国家的行动中去,如此讽刺和现实。但实在是太过好莱坞的叙事方式,相当直白,除了男主两次发言,第一次或是“太过紧张”,第二次则成为观众的想象,这样的“失语”设置而后又在《阿甘正传》中再现。电影基本涉及到了越南战争后的一系列事实:肯特大学惨案、嬉皮士生活、各种运动思潮的对立,但美国人究竟走出了所谓的“越战情节”了吗?
略显老套的剧本和工整的故事结构。 他们发动了一场无意义的残酷战争,米国的反战情绪一直很高,本片着重刻画男主战后的悲情遭遇,好不容易脱离炼狱荣归故里,下肢的残疾和胸前的勋章不但没能流芳百世,反倒受尽嘲讽和冷漠,揭示了现实的炎凉和战争的无情,由一个热血愤青落为被旁人无视的废人,遭遇国与家的放弃,心中的落差巨大,更可怕的是战场的噩梦一直折磨着他,原本为国捐躯匹夫有责的一腔热血更像是个笑话,最终看破一切谎言走上为反战呐喊的第一线。 阿汤哥不顾形象的表现好敬业。
评分比我想象的低了一点,个人的角度看,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很好的。虽然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镜头运用特别的晃,镜头语言的表达不够清晰,但是整篇电影的主旨和表达这个主旨的方式,不管是演员表演,整个的剧情走向,还是一些环节的设置,我觉得都还OK。也提出了一个在我看来非常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是当你知道你做的事情不被认可,但这件事情你为此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而且当时你觉得你是正确的,你有自己的信仰,之后你的付出不被人认可,你的信仰被人否认和质疑,你该怎么去面对,从内化和对外两个方面来,怎么去解决这样一个巨大的人生价值观上面的矛盾?
对于战后士兵,他们的晚年以及生活都是如此的凄惨。特别是对于一场没有胜利的战争。退役老兵回到家乡更是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令人惋惜。觉得这部电影里面阿汤哥的演技真的很不错。有对生活的绝望,以及战场上失去双腿的绝望。不过到后面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登上政治的舞台,为自己还有身边的人以及所有的越战老兵们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7月4日是美国的国庆日。越战之前,与国同一天生日显得是如此幸运。而越战之后。这一生日变得如此的没有意义。。。这个世界不需要更多的战争。
少年从学校涌向前线梦回《西线无战事》,医院一段太压抑了一度把我创飞,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和生命被献祭给了富人的不正义战争,个体在国家机器中如沧海一粟。主角是幸运的,少年意气和雄心梦想最终找到了出口,而多少亡灵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阿汤也有过和小李一样癫狂演技证明自己的时期,而且比小李有灵气多了,可惜后面专心鼓捣杰克苏去了。
在“不爱国就滚蛋”的道德绑架之下,布衣被嘹亮口号裹挟着沦为了政府的共犯。好强争胜永不服输的罗尼,却每每在紧要关头都fuck up。踌躇满志的靓汤三郎满场骂娘,岂不就是美利坚代言人。短暂的战争终会结束,然而混乱和苦难仍将长期驻留。支持和反对双方,在叩问心灵时都是一脸茫然的。生活、信仰与梦想,历经一波三折已然fucked up。镜头里出现的印第安人、越南人和墨西哥人,他们的境遇也不是坐在轮椅上的美国大兵能够理解的。这部锋芒毕露的反动电影差点拿了小金人,在大洋彼岸遭到了敌对当局的封杀堵截,也当真是咄咄怪事。
越战三部曲之二,汤姆克鲁斯演员生涯拼尽全力的一次表演,后半段对威尔森家人的忏悔真把我震住了,这一部在观点上更全面,以个体的遭遇过渡到复杂的时代境况,斯通以自己的立场阐述了盲目爱国主义对人一生的影响,时代洪流中小到小镇大到国家群体不同的意见想法,结尾的集会示威将斯通的愤怒展现的淋漓尽致,各种贴脸拍,就是墨西哥的段落挺无聊的,应该剪掉一点,节奏就能更干脆了。
看完电影,暗暗猜想,大概奥利弗·斯通正是因为这部电影才想起制作《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的吧?因为这是部通过一个生于七月四日的越战老兵的视觉,反思越战问题的电影。正义与非正义,真理与谎言,从未行享受过世间最美好的性爱老兵,因为战争永远失去了下肢知觉。回到家乡后,他的信念,他渴望的被认可却被一一否定。几近疯狂中,他去了墨西哥,看到的却是和他一样饱受煎熬,以酒精和妓女维系生活希望的人们,于是,他开始了重新思考人生,思考他所经历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