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边缘(1980)

Dressed to KillUP:2022-02-14

《剃刀边缘》(英语:Dressed to Kill)是一部1980年美国情色(英语:Erotic thriller)惊悚片,由布赖恩·德帕尔马执导和编剧。片中除了带有着悬疑的氛围外,还有着新黑色电影的风格。

剃刀边缘

评分:7.6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编剧:布莱恩·德·帕尔玛
主演:迈克尔·凯恩 / 安吉·迪金森 / 南茜·艾伦 / 丹尼斯·弗兰茨 / 基斯·戈登 / 大卫·马古利斯 / 布兰登·马加特 / 比尔·伦道夫 / 威廉姆·菲利
类型:悬疑 / 惊悚 / 犯罪
片长:105 分钟 / USA: 104 分钟(R-rated ver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剃刀边缘(港) / 着装杀人 / 易装杀人
上映:1980-07-25
IMDb:tt0080661

剃刀边缘简介

家庭主妇凯特(安吉·迪金森 Angie Dickinson 饰)和丈夫的婚姻生活乏善可陈,儿子皮特又(凯西·戈登 Keith Gordon 饰)终日沉迷于自己的发明之中。对此她经常向艾略特(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饰)求助,甚至想引诱这位高大英俊的心理医生。一日,凯特在美术馆里偶遇了一名男子,两人经过短暂的相互试探之后很快就干柴烈火起来。激情退却后的凯特想起了丈夫和儿子,觉得心有愧疚,正当她乘坐电梯准备离开时,被一名戴着墨镜的奇怪女子残忍的用剃刀杀死。妓女布雷克(南茜·艾伦 Nancy Allen 饰)目睹了这恐怖的一幕,作为目击证人的她反而被警方怀疑是杀人凶手。为了洗清嫌疑,她决定深入案件查询真相,在皮特的帮助下,她很快将嫌疑锁定在了一个叫做“巴克”的人身上,而这个“巴克”
  竟然也是艾略特的病人。这一切是阴谋还是巧合?在布雷克接近真相的同时,巨大的危险也渐渐的离她越来越近。

简评

悬疑推理部分的内容并没有特别精彩,但技术和镜头调度堪称一绝:如第一场谋杀的凸镜反射与迅速关合的电梯门在目击者-凶手-受害者之间形成一个瞬间的、间接的闭合视野;地铁追逐戏后承《情枭的黎明》,以光影和镜头运动作为视觉节奏的标点,视角的迅速切换,以喷雾为介质分割杀与被杀的两种情况。(浴室谋杀之于《惊魂记》,办公室挑逗之于《后窗》,希胖对于德帕尔玛的影响尽览。)在此基础上的精神分析戏码增添了诡迷的色彩,作案动机显得愈发游离,现实与梦的界限也趋于模糊。美术馆内无声的牵引,分屏叙述中混乱言语下人格的重叠、倒错与交替,梦境浴室的轮回以及疯人院内舞台景观式的凶杀幻象都是极佳的设计。整体渐入佳境。

好呀,德帕尔马的这一部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添入希区柯克偏爱的精神分析元素,并且那样驾轻就熟,但是可惜对于希区柯克这样的天才来说就算你站在历史的高处偷走了他的技术你还是无法超过他,不论电影史上的开创意义,《剃刀边缘》较之《惊魂记》仍然稍逊,即便如此,能把希区柯克模仿的如此有声有色,更有自己的一些风格补充,电影就已然足够傲视群雄了。电梯杀人那段非常经典打着重标记。影片收尾呼应结构对称,看出了两个主题:一是放浪女人对资产阶级道德的负疚,父法对她们的阉割威胁是她们无法驱散的永恒焦虑。二是现代个人的性错乱和主体分裂扭曲

剃刀边缘,魅影杀机,神出鬼没,目眩神迷。德·帕尔玛是个技术狂人,他擅长将人物的内心潜台词放置在构造精密的空间当中,再以花哨的视听齿轮作为衔接,让影像时刻都处于信息过载状态,令观众目不暇接,聚精会神,不肯错过任何一个镜头。博物馆中扑朔迷离的追逐戏码,镜头犹如一条灵动的毒蛇,不断寻找猎物的踪迹,随后掉入陷阱,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人物的立场置换。而到了结尾处的梦中杀人桥段,摄影机又变成一条四处窥视的导火索,女鞋,镜子,剃刀,将一切可以引爆的惊恐元素以先知姿态悉数点燃,只待一声尖叫划破夜空,首尾相合,剃刀收鞘,观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对于单个空间内的视觉信息构建,德·帕尔玛信手拈来,但是整体叙事的连贯性不足,太过于专注打造迷人的危险景观与视听阴谋,以影像代替节奏,瘾是过足了,却也暴露出故事本身的简陋。

《盛装杀人》是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第三部希区柯克式惊悚片,也是他最成功的一部。我不一定指的是艺术上的成功,但它仍然是他最著名的电影之一,也是他“希区柯克”的声誉主要依靠的一部。德·帕尔马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拍摄过各种各样的电影,但《盛装杀人》对观众的影响足以说明他受到许多电影爱好者的刻板印象影响。在《姐妹》中,德·帕尔马向《后窗》致敬,在他被低估的《痴迷》中,则是《迷魂记》,而这一次,《惊魂记》是主要灵感来源。一些批评者抱怨他对风格更感兴趣,而不是实质内容,而在Dressed To Kill中,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你可能会在前 20-25 分钟后猜出凶手,然后心想“不,这只是转移注意力,稍后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当你最初的猜测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你可能会有点失望,但贯穿始终的刺激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足以让大

三星半。惊魂记+迷魂记。头尾两段太漂亮了,色诱那段简直挡不住。漂亮的运动镜头和调度。节奏特别好,氛围一流。五段杀人戏+美术馆偶遇 。分屏+双焦点,叠化,蒙太奇,转场 与剪辑方式,以细节为线索牵引注意力且推动剧情发展,摄影机的运动,视角视点的选择,音乐与声音的运用,杀人段落中视听语言的节奏对比:帕尔玛的慢节奏与希胖的快。影像的张力。重故事,轻人物,故事大于人物。空间选择与处理,色彩,美术,时代感。单场戏的设计与调度尤其好,以单场戏的组合来结构一部电影的整体/模块式:浴室+美术馆+电梯+诊所+精神病院+浴室六大场景,导演技术教学示范样板。

一个讲故事者中途剧透的电影,多处镜子的使用直至分屏出现,暗示得很明显了,所以不免有些泄气感,但整体还算是他的正常发挥,这是我看过的他与希区柯克最为相似的一部。值得称道的一处——博物馆那里很厉害——先是一段几近无声的处理作为整场戏的线稿,给角色塑型,随后具有浓烈期待情绪感的POV、高跟鞋的声音点染角色,最后以呻吟对接汽笛的匹配剪辑法结束作画。影片于这里就完成了故事上的一个小高潮,同时这种别样的调度很好地躲开了“外遇”这个桥段里的陈词滥调,类型片里趣味十足的猎艳场景。

魔女嘉莉》和愤怒》以后,这部剃刀边缘》把有超能力的年轻人变成了现实世界的小发明家,就像凶线》的模型,这个母题到凶线》发展成熟,形成了一个脉络,超凡年轻人在成年的迫害下突围。凶线》最终以青年抗争失败落幕,又带来了情枭的黎明》结尾的情调,德帕尔马的视听语言设计很关注观众,像希区柯克的电影总是让观众知道他们该紧张什么。很有个人特色的分屏构图,前景特写后景移动,前景的危险像观众假以凶手的手,在完成一次实验,后景的主角像小白鼠一样成为被观察的客体,观众透过三层关系进入观察视角。

【A-】当然是《惊魂记》的变体,视听技法和调度还是帕尔玛的调性。当然,浴室谋杀和美术馆的调度执行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也有创新。一方面拍出了黏度十足的行为/视觉挑逗,甚至混杂于危险的迷情时刻;另一方面也在形式与内容上的二次创作后展现出更加精致的相貌(电梯谋杀、艾略特与布雷克的分屏演出、以及艾略特杀医逃狱的片段)。可惜扣分点还是文戏和部分视听技法的泄气,前者的累赘还是多了,而且很平。(多亏摄影和裂焦给文戏加了太多观影乐趣,否则就是直接延续了《愤怒》的文戏糟粕)后者我认为最拉胯的还是结尾那段嫁接《魔女嘉莉》的梦魇设计,又慢又刻意。尽管能看出其首尾呼应的必要性,但转念一想,或许将结尾的梦境创伤后加上艾略特逃狱的上帝视角长镜头才能达成更具影像表达/视听冲击的效果。

被安排到了Hitchcock in the mirror单元里作为Psycho的对应作放映,实在是太妙了,本作完全就是开发了Psycho里最邪典的设定并将其进一步B级化,许多镜头也去除了普通电影里巧妙的遮挡,反向利用了露点,将其变成了令观众不安的元素,这种手法我太爱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也很喜欢《我要复仇》。细节很好,故事虽然不难但取胜的点非常多;好看也是真的好看,我尤其喜欢泼辣hooker和丧母小男孩这对搭配,整场电影我的年下雷达都在疯狂滴滴作响,太香了(。而且stereotype到极致的警探最后还真的就反类型了。就是个别地方交代得太清楚了,是不是B级片都爱犯这毛病…而且,你让凯恩爵士出演,拜托,这么一个殿堂级演员,他一露脸全世界就都猜到大概的走向了啊!

221116 【B】还是需要适应导演的风格。布莱恩·德·帕尔玛的镜头技巧很大程度掩盖了剧情薄弱的短板,相对应的展现出了丰富的感受力。[剃刀边缘]基于感受而构造的方法便是对人物之于客观视角的信息差的运用,后者向观看者预示周围潜匿且未被人物获知的信息,而后在将视角聚焦到人物身上时悬念与期待随之得到放大;裂焦镜头起到的作用则是以高效的方式交代与补充画面信息。影片设立了多组相互作用的元素(情欲与谋杀,观看与被观看,对话与窃听,追杀与逃跑),若是涉及向他人讲述便可以归结于如何证实自身经历这一关于信与不信的问题;德帕尔玛借结尾处的梦境谋杀明显是在向我们表明:目光所及的画面确定与否将由造梦人所定夺。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越是试图去看清楚,便越是因为不确定性而无法分辨模糊或清楚的感觉。

虽说这是布莱恩向希区柯克致敬的电影,但我还是更喜欢他的《铁面无私》、《情枭的黎明》、《疤面煞星》和《碟中谍》。而且本片差点因裸体镜头被美国电影协会定为X级。影片讲述的是家庭主妇凯特因枯燥的生活向心理医生艾略特求助,甚至想色诱,未果。终于在美术馆中和陌生男人干柴烈火一把,却不料在电梯中被金发女人杀害。唯一目击证人是妓女布雷克,迫于警方压力,她联手凯特的儿子一起侦破案件,调查过程中发现嫌疑人“巴克”居然也是艾略特的希望变性的病人。最后结局是,布莱克色诱艾略特想偷出“巴克”的病例时,才在惊险中发现原来,艾略特就是“巴克”。说到这里,本应该结束,却是画蛇添足地加上了进入精神病院的艾略特掐晕护士后,准备强奸,供众人参观的一幕。

本片是Palmer对希区柯克式“窥淫癖”、“双重人格”的模仿,片中处处可见对《惊魂记》、《迷魂记》的借鉴:医生艾略特变性人的设定、电梯杀人时采用大俯角的优势机位、浴室内沐浴的女性被潜入者谋杀等等。值得一提的是Palmer在本片中引入了画像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画廊中女主所在的展厅中几幅画均展现了女性性暗示的主题,完美契合了女主对墨镜男子的挑逗情绪。此外,利用POV镜头和受害者主观视角也充分营造了悬念、惊悚的气氛。但是大体上还是局限于对希区柯克的致敬,未能展现更深层的母题。

获得奖项

  • 第8届土星奖
    第8届土星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提名:最佳恐怖电影 / 最佳配乐 / 最佳导演
  • 第4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4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第38届金球奖
    第38届金球奖
    提名:New Star of the Year in a Motion Picture - Fem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