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复仇记(1948)
HamletUP:2021-06-19
《哈姆雷特》(Hamlet )是一部1948年英国黑白电影,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劳伦斯·奥利维尔自导自演。本片是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英国电影。也获得了金狮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
王子复仇记简介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劳伦斯·奥利弗 Laurence Olivier 饰)的父王某日在花园中离奇死亡,国王的弟弟克劳迪亚斯登上了王位,并娶原王妃即哈姆雷特的母亲为妻。父亲的突然离世,加上母亲的改嫁,使哈姆雷特终日郁郁寡欢。
一天哈姆雷特的好友霍拉旭告诉他,每到子夜时分,城堡高台上会出现一个悲愤抑郁的鬼魂。哈姆雷特便在半夜里来到高台上,与父亲的幽魂相会,他从鬼魂口中得知父王为现任国王克劳迪亚斯所杀。鬼魂要求哈姆雷特向那个篡夺王位、霸占王妃的凶手复仇。背负了复仇任务的哈姆雷特决定用假装发疯的办法来掩饰自己,以窥探克劳迪亚斯的一举一动。然而优柔寡断的他迟迟没有动手杀死叔父,正当他犹豫不决时,一个戏班来到了宫廷。他就安排了一场戏,将国王被害一幕以戏剧形式表演出来。国王和王后的反应,让他证实了这场宫廷阴谋……
第2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第9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奖 国际电影大奖劳伦斯·奥利弗 第6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男主角劳伦斯·奥利弗
获得奖项
- 第21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 / 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配角 / 剧情或喜剧片最佳配乐 - 第1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男演员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第9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国际奖-最佳电影 / 国际奖-最佳女演员 / 国际奖-最佳摄影 - 第6届金球奖
获奖:Best Actor / 电影-最佳男主角 / Best Foreign Film
简评
非常喜欢Olivier演绎的哈姆雷特,唯有一点美中不足就是再年轻一点就好了…从原著推测王子的年龄应为30岁左右,我心中的哈姆雷特比较接近年轻版的Olivier。然后这版的母亲演员才30岁,儿子Olivier却40了,略违和…剧情上来说删了不少情节,一些我很喜欢的台词也删了,略可惜,不过全部演完估计要三小时了。奥菲莉亚很棒,演员那时才19岁,相貌、歌声都美极了。
将莎翁影像化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既要还原文本的华丽辞藻和伟大思想,又要使电影显得不那么脱离真实。劳伦斯-奥利佛执导的莎翁经典悲剧充分调动了原著的文学魅力、表演的戏剧魅力和电影的镜头魅力,扎实的戏剧功底让影片近乎完美。镜头游弋在阴森粗粝的海边古堡,表现主义的布景设计呈现狂野黑暗诗歌,放在当下也不过时。
这是一个动势的哈姆雷特,具有巨大的内心激情。或许至此我才真正的抵达了哈姆雷特的世界,想起高中时代睡眠不足的间隙昏昏沉沉的读《哈姆雷特》,其实根本没有理解。优秀的改编,有两处堪称神笔,其一是哈姆雷特见到剧团到来的组接镜头,剧团成了生命的体现,传达着生命无穷的讯息,伟大纯粹的电影书写。其二是对“捕鼠机”一节的表现,环摇镜头,无声默剧与音乐的高度对位达到的感人效果。我看了电影才注意到哈姆雷特与霍拉旭、奥菲利亚之间深远的意味,哈姆雷特要头枕奥菲利亚的双腿,这个情节恐怕本身就是属于造型艺术的(尽管电影对于这一情节的表现并不理想),只有通过形象我们才能体会那人类精神阴阳交汇处的微妙。
莎士比亚经典作品无数次被搬上银幕。但这一部1948年劳伦斯·奥列弗版本,却在中国最具影响力,至今也是我们一代人最为熟悉的莎翁作品。这与当年引进公映时,强大的译制配音队伍相关。尤其是孙道临为影片主人公哈姆雷特的配音,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他用他的声音再创造,为中国观众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变化,感悟整个作品的精神实质,提供了非凡的“语言通道”!这样的一种配音艺术,达到了巅峰状态,与经典原作完全相辅相融。王子与父亲幽灵的对话,与母亲心灵的碰撞,还有大段的独白,都是能够让观众无比震撼的精彩片段……
剧场演员奥利弗改起莎翁作品,于是全片始终摆脱不了故作自然的舞台味;不是说加进些闪回和配乐,造出几个好看的集体照构图,再让镜头和人物拿腔拿调地动来动去,就叫做电影化调度的――同奥逊威尔斯《奥赛罗》的黑色电影气质,或波兰斯基《麦克白》中自然主义与邪典风味的还原相比,本片除了哑剧段落和结尾之外实在少有趣味,更不必与侯麦《帕西法尔》:装疯卖傻的浪荡子气质将抑郁怨毒的复仇之心带得"顺拐"了;假若本片保留些喜剧感而引入丑角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就像最成功的哈姆莱特改编作《狮子王》中的彭彭和丁满一样――它或许会是一部现代得多的作品.
“沃尔顿为奥利弗那三部主要的莎士比亚电影——1944年的《亨利五世》(Henry V)、1948年的《哈姆雷特》(Hamlet)以及1955年的《理查三世》(Richard III)——所作的套曲有很多录音,尤其是《亨利五世》,有多个版本存在,反映了这部配乐的流传范围之广和生命力之强。在为有声电影创作的配乐中,《涅夫斯基》和《亨利五世》属于最伟大的作品,也表明了好莱坞之外的重要导演赋予电影音乐的特殊地位。”(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世界电影史》)
。介于形式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灰色地带,一方面保留了莎翁传世名句的语言魅力以及舞台调度形式,另一方面舍弃了部分过于戏剧化段落,以接近写实的风格呈现剧本架构。摄影棚的布景为电影气氛的营造起到了关键作用,黑白摄影在突出明暗对比的同时也可利用暗区遮掩不和谐的背景以达到戏剧构图效果,迷雾缭绕的虚化环境模糊了近景远景的透视关系,以背景板与近景的视觉欺骗形成伪景深镜头,这种室内景深镜头极大程度辅佐了人物关系的外化与戏剧冲突的外延,浑然天成的调度进一步加深了哈姆雷特悲剧色彩的展现,惊天地泣鬼神的史诗悲剧就此得以复刻。
演员们的演技,摄影,布景都是一流,但就是剧情演奏的不如现代人想的那么好看,对一些人来说很难接受,不过对我来说还可以,剧情也没什复杂的,主要是通过一些画面的表现,这部片子的内涵感觉对原著的演绎也算是比较中上的了,也十分推荐,尤其是奥菲利亚的那个歌唱,太好听了
出奇的清晰的黑白片,拍摄于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腔调拿捏的特别好,这个和中国的戏曲有点像。然而这个比戏曲要容易看一些,戏曲表现力也差了不少,但两者在程式化这方面有点相通…哈姆雷特的演员已经表演得很好了,但共鸣还是少了些,也许真的是电影太老了
照本宣科之余删掉了部分情节以电影化,故事还算保留脉络并自洽。角色方面,个人由于受到了《君臣人子小命呜呼》影响,对Rosencrantz/Guildenstern不出场意见很大。这版哈姆雷特在字面意思上“黏着”皇后而体现的“妈宝”之余也没看出别的特质。怀疑是不是自编自导自演导致精力分散。同时,大量稍显喜剧部分缺失却有不少没看出意义的空镜不知所云;快进的剧情的原创对话台词了无原著的诗意。挺止于表面的。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早就听过这句话,但是一直没读过原著。看这部电影也是因为《平凡的世界》里提到。这部1948年的电影甚至比我爷爷年纪还大,也是我看过最高清的黑白电影,说是电影,场景不多,更像是舞台剧。国王弟弟的罪恶引发了一系列悲剧,生存还是毁灭?王子的复仇,带来了毁灭,连同他自己的生命…看着这部电影,想着七八十年代文革结束思想刚开放的青年,坐在电影院和我看着同一部电影,觉着有点说不明的穿越时空的浪漫。
夏天看过露天表演的哈姆雷特以后,才发现劳伦斯奥利佛版本的王子复仇记其实修改了不少原著的细节而更向他本人理解的哈姆雷特靠拢。无数人探讨过这个优柔寡断的王子为何磨磨唧唧几个小时都不肯下手复仇,最后也是在被动之下靠一时兴起才结果了自己的叔叔。劳伦斯奥利佛的答案是哈姆雷特不禁是个缺乏勇气的懦夫,更是一个在复仇被动义务名下内心缺乏仇恨根源的苍白灵魂。他只有靠折磨周围比他更弱势的人物,眼看他们的苦难或者切断与之的情感联系才能走出最后弑君的一步。于是,奥菲莉亚,皇后,博洛尼斯都成了他积累仇恨情绪的牺牲品。在所有对哈姆雷特的诠释之中,我最欣赏劳伦斯奥利佛的意图,他没聚焦于对于逻辑联系的解释,而是在探求一个懦弱灵魂想要让自己强大的痛苦挣扎。这样的挣扎以牺牲周围所有人都情感和生命为代价,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