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之淮海战役(1991)

Decisive Engagement: Wei-hai campaignUP:2021-01-19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评分:8.6 导演:李俊 / 蔡继渭 / 韦廉 / 杨光远 / 景慕逵 / 翟俊杰 编剧:李平分 / 史超 / 王军
主演:古月 / 苏林 / 卢奇 / 傅学诚 / 刘锡田 / 谢伟才 / 鲍海鸣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219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 淮海战役 / Decisive Engagement: Huai-hai Campaign
上映:1991-08-01(中国大陆)
IMDb:tt0099339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简介

1948年9—10月间,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相继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决定性转折点的到来。在此危急关头,蒋介石(赵恒多 饰)紧急调配旗下三个兵团17万人的优势兵力固守中原,同年11月,华东野战军向黄百韬(许还山 饰)兵团发动攻击,最大规模的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地下党员何张防线的临场起义,为时间占下风的粟裕(谢伟才 饰)赢得战机,顺利切断了黄百韬的退路。在此之后,国共双方调兵遣将,各逞其能,中原战场顿时变成规模宏大、破坏力极强的巨大漩涡,淮海战役朝向令人始料未及的规模迅速扩大。这是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战役,势将永远载入史册……
  本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二部。

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王军 / 史超 / 李平分 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提名)

简评

大场面大投入,乃至很多电视剧战斗场面直接照搬照抄,比如亮剑直接搬过来就完事了。。。。输掉战役非黄百韬和杜聿明之责,甚至也不能怪到邱清泉李弥头上,要怪就怪瞎指挥不会识人的蒋光头和啥也不懂的刘峙,说出"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这种笑谈,猪也是战斗经常用的招数,惹得邱长官一句"总作高见",乃至蒋光头的"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有这两个大人才在,国军如何不败?

勉强及格。这一部的战役进程讲得真够乱的,直到第二阶段,刘伯承用“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才算给观众一个清晰的视角。但相应的,有些细节给的很好:“没良心炮”的狂轰滥炸;那个得了青天白日奖章的通信兵很多年来我都记得;迎着封锁火力躺在地上侧挖战壕,战壕里密布“四川路”“天津路”,还有写着妙手回春的战地医疗壕和俱乐部,简直是卖萌;憨厚而无能的刘峙,只服杜聿明的邱疯子无论形象或表演都很抢镜,可惜戏份太少,刚从葫芦岛撤出来的杜聿明在这儿又被凯申瞎指挥,最后连南京都不敢回,实惨。对共军高层有俩有趣设计:邓小平给爱美士兵示范剃光头,可后者依旧照镜子咧嘴,而毛射击各种脱靶,士兵们哄笑成一团,以普通士兵的“不买账”,注解共军之中的平等。国共两场军事会议的平行剪辑,毛蒋的儿子也都出镜,有对比意味

大决战三部曲中最好看的一部。果党的失败,是从军事到政治全方位的失败。一边是对前方将领“遇有紧急情况,临机处置,不必请示”的信任,一边是越级指挥,刚愎自用,不肯给前线将领放一点权。一边是百万民工支前,军民团结一家亲;一边是强行拉壮丁,视民众为仇雠。一边是“就算整个中野拼光了,其他部队照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一边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战争的胜负实际从开始便已注定,也难怪会战前果党将领都在讨论“项羽被困垓下”。看到陈布雷自杀前与老蒋最后一次谈话,仍然幻想般期望着老蒋能做些事情,让民众感受到三民主义的精神火焰,实在令人唏嘘。到处都是门户私计,又有几人还记得当初的三民主义?果党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而果党覆灭的教训又必须警钟长鸣。老百姓从来不是注定要跟我们走的。覆舟水是苍生泪。要时刻铭记!

电影总体上还是延续了第一部辽沈战役的风格和节奏,两边领导人叨叨家常做做决策,两方前敌各自开开会打打电话,然后就是恢弘庞大的战争视角。大决战系列主要是动员了解放军来实拍冲锋进军,使得他在军事片里就是一个无法超越比拟的特殊存在,尤其是黄维的进击那一段高空长镜头拍摄可以说是战争片里无出其右的经典!当然本片还是有一些政治因素显得比较明显,比如抬高了邓总在里面的出镜率,而粟裕反而变得有些少。另外电影里穿插的一些小镜头小场景感觉跟大决战大背景下的气势恢弘有些脱节,比如前一个镜头还是小场景战壕里几个战士防守敌人陷入绝境下一个镜头就切成高空视角下大军吹着冲锋号喊杀着冲锋了。

比第一部还要差,第一部在故事上没有侧重点,这也讲一点,那也讲一点,最后什么都没讲好。这一部倒是更厉害了,除了一点点碎片内容,你甚至看不明白这3个多小时的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国军这边,蒋光头持续微操,二公子大打嘴炮,杜光亭四处救火,黄百韬、邱清泉死得稀里糊涂;我党这边,邓公先是剃头后是洗澡,全场最靓的仔非他莫属,粟裕不知道在做什么,反正每一个心明眼亮的人都晓得仗肯定不是他指挥的,军神的演员选得不错,看着有几分长者之风。整部电影动员了这么多人,但是场面戏就只能拍出个战地赛跑和放炮,真是一声叹息。

自古以来中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可谓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因此这场逐鹿中原之战就格外的激烈与惊心动魄。能给国民党的“双黄”悍将予“黑虎掏心”的打击,作战指挥方面,淮海战役能取得胜利粟裕真是功不可没;而在后勤保障上,与国民党机械化运输相比,“淮海战役是老百姓拿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果然得民心者得天下。除去对历史的出色演绎,本片引以为傲的应该就属那无CG特效的真万人行军的长镜头了,光是这长镜头,就足够影史留名了。

“不要说你们一个纵队,就是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它各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gue)”,根据党指挥枪的原则,二代目作为总前委书记,指挥淮海也说的过去。本片相比辽沈战役很多小情节有些过于做作,比如刘帅数台阶、二代目冷水澡、战士剃头,同时对粟裕表现不够,饶漱石就更是没有姓名。也有不少情节刻画的非常出彩,如小推车、雪地劝降,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另外五人合影还原度太高,经典的长镜头为后世无数影视剧所借用。

小推车推出的大决战,中段那一家子夫死妻继推着小推车开赴前线的镜头真的让人哽咽。国军这帮子只能打个顺风战,一碰着逆风战有序撤退都做不到,死到临头被人包圆了,狗官们还在吃喝嫖赌样样齐全,小兵们却连口饭都吃不上,这样的军队,各怀鬼胎,各自为政,东打西不动,西退东不接,对上令行禁止指哪打哪的解放军,就是给人牵着鼻子走,焉有不败之理。赵恒多把蒋该死色厉内茬的嘴脸演的绝了,后段接见杜聿明那段皮笑肉不笑的鬼样简直让人作呕。战争场面除了太多56自动步枪出镜略有瑕疵外,无可挑剔了,航拍大进军,土工掘进,排炮狂轰……这些实景大场面称得上是壮绝,配上极佳的烟火效果和老电影的粗粝感,很有油画质感。(国共两边开会平行剪辑的效果实在喜感,一边说一不二雷厉风行,一边拖拖拉拉死气沉沉,对比效果太强了。)

7/10。万马奔腾尘土扬的开头画面融入一轮旭日之中,代表着人民解放的气势将要把蒋家王朝葬送,决战其实是政治、经济多方面的较量,陈布雷绝望地吃了安眠药自杀,冬天旷野里不堪糟蹋的女学生逃出国民党帐篷,前来解救的共军战士用棉衣裹住她,两人不幸中弹,镜头悲壮之处指向了蒋介石人心溃散。一个个长长的俯瞰镜头拍摄烟火爆炸、尸体,共军战士在河上搭人桥直面火焰喷射器的袭击,推着独轮车与大军并进的支前队伍,这些是为了追求一种十分明确的象征:革命烈士用生命催生了新中国。迫使每一个公民认识到流血的神圣意义。环境的周密调度,体现在对巡视坑道的移动拍摄上,那战壕里的文艺演出,那入党宣誓的人文景观,秩序井然,另一些精彩的段落有李延年被围困在陈官庄后砍树、国民党军队中获得奖章的逃兵加入共产党,形象化反映出向民心靠拢的革命洪流。

对国军高层的刻画好于辽沈战役。最开头的时候节奏似乎有些偏快,一下就到了碾庄。学习苏联的痕迹明显,苏北的大雪拍出了莫斯科的感觉,可惜还是缺少好的文学底本。比如黄维兵团的行军确实气势磅礴,但是好像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似乎缺少《战争与和平》中法军前进的那种流星飞逝、历史车轮转动的宏大感。不过拍到黄伯韬之死的时候,倒确实能看出一些良将末路的悲哀,而以此结束上半部分,却也有点悲情色彩。再到拍黄维坦克出故障的时候,又是很简练地一笔带过,详略有当,也是不错。

长镜头的运用按公里数去算这可是下了血本,不过这场战役对刘、陈、邓的级镜头有些太多了,反倒是粟裕就几个镜头一笔带过。蒋介石对自己的权利过分地滥用,未曾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白热化,置底下将士生命不顾直接下令命令大军的动向,导致原本可能突破包围的杜聿明军团被全歼,未免过于一意孤行。淮海战役历经66天,,我方主要将领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国民党主要将领刘峙、杜聿明、邱清泉、黄百韬、黄维、李弥、孙元良、李延年、刘汝明

1991年,大决战第二部。大转折的战役,比辽沈战役更焦灼。杜聿明救火队长,救完辽沈背锅淮海,关键时刻被蒋瞎指挥一番,“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每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白毛女宣传的力量,演一半就上战场,趁热打铁。60万对80万,陈刘邓也焦虑,连发两封电报,但意见还是很冷静。淮海战役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靠的是土地改革配合下人民支持。关键时刻廖运周起义,烧冷灶好使。两个关于马的桥段是意图明显的鲜明对比。

获得奖项

  • 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故事片 / 最佳剪辑 / 最佳美术 / 最佳道具 / 最佳烟火
    提名:最佳编剧 / 最佳摄影 / 最佳化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