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体午餐(1991)

Naked LunchUP:2021-02-22

《裸体午餐》(Naked Lunch)是一部由加拿大、英国和日本合拍的1991年科幻电影,改编自威廉·柏洛兹1959年的同名长篇小说,导演为大卫·柯能堡。

裸体午餐

评分:7.5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编剧:大卫·柯南伯格 / 威廉·S·伯勒斯
主演:彼得·威勒 / 朱迪·戴维斯 / 伊安·霍姆 / 朱利安·山德斯 / 罗伊·谢德 / 莫妮克·梅居尔 / 尼古拉斯·坎贝尔 / Michael Zelniker / Robert A. Silverman / 约瑟夫·斯科伦 / Peter Boretski / Yuval Daniel / John Friesen / 肖恩·麦卡恩 / Howard Jerome
类型:剧情 / 奇幻
片长:115 分钟地区:加拿大 / 英国 / 日本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活死人之旅 / 人肉宴
上映:1991-12-27
IMDb:tt0102511

演员

  • 彼得·威勒 饰 William Lee
  • 茱蒂·戴维斯 饰 Joan Frost / Joan Lee
  • 伊恩·霍姆 饰 Tom Frost
  • Julian Sands 饰 Yves Cloquet
  • 罗伊·谢德 饰 Dr. Benway
  • Monique Mercure 饰 Fadela
  • Nicholas Campbell 饰 Hank
  • Michael Zelniker 饰 Martin
  • Robert A. Silverman 饰 Hans
  • Joseph Scorsiani 饰 Kiki
  • Peter Boretski 饰 the Creatures (voice)
  • Yuval Daniel 饰 Hafid
  • John Friesen 饰 Hauser
  • Sean McCann 饰 O'Brien

1991年12月27日,《裸体午餐》由20世纪福斯于美国发行;1992年4月24日于英国发行。虽然巨大的亏损使它成为票房毒药,《裸体午餐》仍受到评论家的正面评价并获得许多奖项,包括美国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导演奖(英语: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 for Best Director)与7座第13届精灵奖(英语:13th Genie Awards)。如今《裸体午餐》已成为邪典电影的经典,以其超现实主义的视觉和主题元素闻名。

简评

我没看懂,但我大受震撼。极具个人特点的美学风格和剪辑方式所带来的强大冲击,淡化了剧情本身的存在感,诡异的画面下仿佛怀着一只如同丑陋昆虫的胎,慢慢地如黑色粘稠的液体渗入观众体内…我能感受得出主角在此处境下的无助和痛苦,我也同他一样,感觉每时每刻都要疯了(btw我真的很喜欢他杀人的情节,impressive)

直啃生肉有难到我!!因为彼得威勒念台词不知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很含糊不清所以根本听不太清在说什么…我服里面的种种古怪模型,屁眼虫也太魔性了吧!打字机变甲虫头也是想象力boom!鸟笼那一段有惊艳到我~乍一看改编电影好像和小说没什么关系,但也没所谓了,能稍微体会到导演藏了不少自己理解的彩蛋在电影里吗?!如果下次能找到字幕再看一次就好啦!

/ 恶心版《变形记》。卡夫卡的人变甲虫在这里分化为吸毒的作家和甲虫打字机,而其创作焦虑和对人性异化的描写又让我想到了同年科恩兄弟的《巴顿 · 芬克》。在对创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现上,后者无疑更具象化和贴切,本片让人惊喜的部分还是那些黏糊糊、湿哒哒、邪恶变态的怪物呈现,柯南伯格又一次在本片里展现出了他怪异、疯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人不寒而栗头皮发麻的同时,也连呼过瘾。

能把一部反情节反逻辑的超现实小说以视觉呈现,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影片还是典型的柯南伯格,以毒品和写作为能指,探讨本我和超我的矛盾,用卡夫卡式的“虫”作为一种中介或是产物,反映了人的异化。道具做得很精致,蒙太奇毫不卖弄,自然无痕。(我这辈子最怕的东西就是虫,为了欣赏大师作品我牺牲太多。)

还得是老爱人解决我曾经无数次思考的问题:到底该怎么拍出有序的幻觉。 并不是所有的癫狂都有外化的表现,沉闷的默然之间发生的癫狂让人更难摆脱,带着相当模糊的现实与想象的分界线,带着现实具备的相当自洽的逻辑和叙事性。整部片视觉信息里含量极高的隐喻,好像让枕边《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厚了好几层。 关于上瘾机制和那些指向各种欲望的线索,织成网一层层裹在故事里,看着主角在网一样的欲望迷宫里丧失自主意识的游荡,很荒诞但好真实。在看完之后回味发觉,性暗示的意义不是在于把台面下的东西摆上来,而是性和幻觉之间那些千丝万缕的共同构成,这也是为什么在看的时候越强烈的性暗示越让人觉得严肃和有趣,把性和色情在某种程度解构开来,也是老爱人拍的相当好的地方。 有意思,真有意思。本cult片爱好者一本满足了。

威廉巴勒斯+大卫柯南伯格,这种组合摆出来就令你知道肯定是毫无疑问的暴打近十年来所有打着迷幻嗑药旗号的电影....其实说实话垮掉的一代和巴勒斯这种文学风格完全不是我的菜,很显然柯南伯格也觉得实打实改编原作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干脆搞成了迷幻的插了巴勒斯大量人生经历元素的电影....光从视觉的光怪陆离就已经相当值回票价了,某种程度上还充满诡异的恶趣味,无论想从巴勒斯原作出发,还是从柯南伯格自身长期以来作品里的一种幻灭般的绝望感出发都有解读空间。不得不说,看看人家,再看看现在这些手持摇晃镜头+霓虹色调+一万个fuck就能炒成什么迷幻电影爆款,真是高下立判啊。

分。.11,初看,重制版蓝光。原著垮掉派小说家威廉·巴勒斯本人当过灭虫员,还写过一本叫《灭虫者》的小说。1951年,巴勒斯在墨西哥醉酒后失手枪杀了妻子琼·沃尔莫,随后前往摩洛哥,定居丹吉尔城(丹吉尔对应电影以及小说中的Interzone),并在丹吉尔写作了《裸体午餐》的许多情节。。。小学都没毕业的我没看过原著,也不知道啥卡夫卡。整部电影看得我迷迷糊糊,晕头转向。。我看过导演的《变蝇人》《录影带谋杀案》《东方的承诺》,除了《变蝇人》不错外,其他的对我来说都晦涩难懂。。。

看过的唯一接近《神圣车行》的电影,昆虫给男主角的并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套服装,一个角色,让他有衣服穿,让他不再裸体。我们已经看够了奇怪的东西,但男主角没有表现出任何观众那样的困惑,那为何我们仍要委任男主角,让他做我们的向导?因为在这个世界里,演员已不再是疯狂的旁观者,而是疯狂的中心,作为屏幕和座位之间的中介点,他消失了,观众进入身体与精神的中间地带——对柯南伯格来说,这导致了肛门和嘴的混用;对Carax来说,这导致了电影院和卧室相连。

佛说: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实都控制了你。在模仿卡夫卡式写作风格,看似艰深晦涩实则浅显易懂的《裸体午餐》中,那场极具爆破力和穿透力「顿悟式」的戏或为我们「大声朗读」提供了信息:这些像蝗蝻那样聚集在一起,寂寞又无聊的情报人员在吸食毒品之后不仅出现了生理性幻觉——构建出生理性沉浸式体验空间,还迸发了生理性的创作冲动,导致他们对于「异性」同伴的误解、误判和误杀。那些「神秘事件/巨型怪兽」有可能是作为实在而存在的美国政府策划并组织的「杀虫」行动,在杀虫人实施「清洗」计划的过程中男主才猛然「清醒」意识到,那个坐在自己对立面发号施令,被「杀虫剂」放大的自我(Ego)才是应当被消灭的祸根。当然了,它们也有可能是对「负面」情报有成瘾性偏好的键盘侠式枪手凭空捏造,用来吸引眼球、转移视线和迷惑众生的消费性文化景观。

柯南伯格围绕各种虫子的hallucinations真是另辟蹊径,意外的契合垮掉的一代颓废、跳脱、天马行空的文风,用“有机体美学”将Burroughs原著中种种情节和元素叠加,一窥作者当时与disgust和perversion相伴的状态,不失为一种cult版的传记片psychoanalysis

作家Bill因药品致幻而陷身于interzone(区间),“区间”从字面上看很值得玩味,可译作“交互的空间”,极似一个“行动者网络”,打字机、药物、书写报告等非人在其中与人类发生交互,并能动地“转译”着Bill的写作,现实与幻境之间的界限因而显得愈发模糊。虫子的化身与卡夫卡的小说遥相呼应,一种虚惘、荒诞的文学艺术,其归咎于“作家”的悲剧身份。

反刍般的无限剖析自己是作家写作过程中最痛苦的动作,然而他们又是要靠此存活的生物。这种难以控制的欲望在此片比作性的本能。汤浅政明的确适合搞这个,可能会比原片更精悍更易于接受一些,动画化也可以很好解决一些设定、真实特效的不适、场景变幻的问题,衔接也会更流畅。但是二维又会削弱原片塑造出的冷峻疏迷的文学氛围,缺少了视觉恶心带来的生理压迫,反而可能失了魂 。

获得奖项

  •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