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BlueUP:2022-01-06

蓝

评分:8.6 导演:德里克·贾曼 编剧:德里克·贾曼
主演:约翰·昆汀 / 尼吉尔·特瑞 / 德里克·贾曼 / 蒂尔达·斯文顿
类型:剧情 / 同性 / 传记
片长:USA:79分钟地区:英国 / 日本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蓝色 / Derek Jarman's Blue
上映:1993-10-03
IMDb:tt0106438

蓝简介

导演德里克·贾曼的辞世遗作《蓝》,记录下了他罹患艾滋后的最后岁月。此时的贾曼已经双目失明,面对他的是死亡的颜色——这忧郁的蓝。影片从始至终都是满眼的蓝色,也是唯一的颜色。无画面无情节,也没有对白没有人物,除了诗性的背景音乐和贾曼宁静安详的自白。贾曼用这种极端的“反电影”形式,向我们讲述他最后的岁月:是嘈杂烦躁的医院声,也是岸边孤独深沉的海浪声;是他面对死亡时毫无怨言的沉默,也是他不舍离开深爱恋人的不忍与决绝。
  他说:“我献给你们这宇宙的蓝色,蓝色,是通往灵魂的一扇门,无尽的可能将变为现实”,这也是贾曼与世长辞时,留给我们最后的“蓝色”。

简评

关掉画面,眼前只剩下蓝色,耳边只剩下声音,你能看见什么?我看见了疾风骤雨袭来病痛,还有流动的生命。虽说只有蓝色画面,但脑海中的色彩丝毫没有消减,海滩边的散步,诊室的治疗,草坪上的暖阳和绿叶都看得是如此真切。盲人眼中生命的最后一段低语,蓝色的影像诗。

生命最后的呢喃,在他的讲述和音乐声中你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电影,真正的身临其境,时而觉得自己就是他本人,时而仿佛充当了一个旁观者,不管你是哪一个,你都会为他低声的呢喃哭泣,这最后低声的细语,是最深的忧郁,解不开的蓝色。蓝色是永恒又忧郁的颜色,但是我永远爱蓝色,它是我生命的颜色。

“英国的德里克·贾曼,以自己的同志和诗人的双重气质,拍摄了同志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成为最著名的同志导演大师之一。他的最后作品《蓝》以纯净而略带忧郁的满屏蓝色结束了自己的导演生涯,也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一个完美解脱的句号。”希望有一天,所有的男孩爱上男孩,所有的女孩爱女孩,永不改变。

我也没想到我能一次看完。打开了就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推着我,是沉郁,是痛苦,是绝望,是希冀,是病毒,是爱,是失去,是忧伤,是沉静,是癫狂,是混乱...... 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绪,沉重的平静压着我,蓝色,太美了... 我只责备自己表达能力欠缺,想说的都无法完全付诸文字。一部艺术品,一次听觉盛宴。我应该会再看第二次第三次,因为是生命之蓝。

私密得像你上臂上的卡介苗注射疤痕。你甚至听得见开口前嘴巴打开的气泡破碎般声音。太美了以至于划开了蓝色的伤口。花了几分钟让自己放弃盯着闪烁的色块包容进整片蓝色,于是在声音盘旋着低落下去,念着那些人名的时候听到了很慢的心跳声。在有段重复的尖锐声音中莫名想到了在沙漠里不断喊on!的兰波,在说起自杀的卡尔的时候想到了戴上手套擦泪里把猫赶出去在电灯上上吊的男人。

在找蓝白红三部曲的时候,很幸运,遇到了这部电影。电影只有蓝色的画面,一开始还真怕自己看不下去,但是在看的过程中,音乐真的是很丰富的元素啊,让我有画面感。导演的自白,用冷静得如深蓝色海水一般的声音来讲述,不免感到些许压抑难受。导演记录自己的患病治疗过程,真实的同时也让我对艾滋有了更深的理解。导演的词也很美,却美得让人心痛,我只想说美好又真诚的爱万岁。海边的我们,一切都刚好,“死神不会让我们措手不及的。”

这部电影是在我还未对电影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的,但直到今天才看。彻底摒弃了影像,也把人从影像中解放出来。只看着纯粹的蓝,然后听旁白或缓慢或轻柔或激动或低沉地讲述着导演的诗,诉说着他的病痛和人生哲学,随着文字、声音和意识的流动,欣赏完整部影片。但我想我看得还不够认真,困意战胜了我想长篇大论表达感受的冲动,或许是因为蓝色让我感到梦幻、旁白的声音又有些催眠吧。

55分以后的内容让我真切地回忆起这几年在眼科神经科的经历,甚至能感觉到大的小的粉末的胶质的胶囊的药片粘在喉咙。如果说前面的内容平和宁静昏昏欲睡半梦半醒,到这里蓝色彻底灌进胃里让我开始不断干呕。前几年的时候我还考虑过某些多数人不会有的经历能不能在我需要的领域做一些怨恨和悲伤以外的展现,尤其是注射某种试剂后满目只有洋红色时。尽管本片用声音、词句和色彩做出的或许只是私人化的感官表达,事实上却以广阔的、非限制性的笔触串联了更多不可触及的、具有相似性和关联性的感受。一切都在蓝色里。

声音设计无比精彩。日记念白很容易陷入的一种境地就是念的人自恋地沉浸其中而听的人则皱着眉头提不起兴趣,而Jarman的念白既抓人又让人共情。其文本本身的诗性和不连续性其实是很容易让人在不停费力地解读和关联中陷入前一种境地的,而其最终呈现效果如此大概归功于其声音设计从单纯听觉感官上的丰富 — 多层次(背景音,念白,声效)多种表演方式(细语,朗诵,歌唱,拟声)多种节奏(快慢,叠加,留白)。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如同在听一台广播剧,也似在空无一人的地下停车场低吟。开头“blue come in”译为“忧郁降临”让我瞬间融化。反复低吟老友名字,空灵刺骨,从哲学到自我审视;一个无神论者,最终走向宗教的呻吟。蓝色是爱之宇宙、火光的诗,是看得见的黑暗;蓝色是填补黑色的空白,解脱自己的永久映像,把抑郁包裹,只看到全蓝的爱。

是final week依旧阻挡不了我看电影的欲望。有趣的色彩和声音实验电影,巧得是我之前刚好也在构思这样一个声音实验,没想到和Jarman撞想法了。还有个有趣的问题,当我用bilibili和youtube打开这部电影的时候,屏幕上呈现得是两种不同的蓝。究竟哪一种是贾曼想让我们看到得呢,还是因为他的失明并不在乎观众看到得是什么蓝色呢?

《失明症漫记》里的失明世界是笼罩一片乳白色的雾一样的白。《蓝》的失明世界是一片蓝。“蓝色是看得见的天真,蓝驱赶白色的天真,蓝色融混着黑色,蓝色是黑暗中诞生的光” 学完吉他走在回家的路上已经很晚了,但城市的光还散落在蓝紫色的幕布里。打开手机把《蓝》当白噪声又听了一遍,车流和夜市声混杂期间,,我才意识到此刻我正深处瞬息变化的鲜活的世界里,恢复了视力。我走神听着贾曼有一搭没一搭的讲话,失明有时候难以察觉的疫病,我是盲人和聋子,失明世界不是虚无飘渺的黑,是视觉被笼罩在一片牛奶色的白色恐怖幕布下,充斥占据。突然想到高中读美术课外书,克莱因说:“有时候我甚至厌倦天空飞过的鸽子,他让纯洁无尽的蓝色有了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