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一天(1962)
The Longest DayUP:2021-05-06
《最长的一天》(英语:The Longest Day,香港译《碧血长天》,台湾译《最长的一日》)是一套1962年的美国史诗战争片,改编自考李留斯·雷恩的1959年著作《最长的一日》,描述二战期间盟军登上诺曼地的第一天(即俗称D-Day的1944年6月6日)。
演员表
美国
演员 | 角色 |
---|---|
爱迪·阿路拔(英语:Eddie Albert) | 第29步兵师汤普森(Thompson)上校 |
保罗·安卡 | 美国陆军游骑兵部队 |
李察·卑玛(英语:Richard Beymer) | 第82空降师Arthur 'Dutch' Schultz二等兵 |
列·毕顿 | 第82空降师约翰·史特尔二等兵(John Steele) |
雷·丹顿(英语:Ray Danton) | 法兰克(Frank)上尉 |
Fred Dur | 美国陆军游骑兵部队少校 |
法比安(英语:Fabian Forte) | 美国陆军游骑兵部队 |
梅尔·法利尔(英语:Mel Ferrer) | 罗伯·亨利(Robert Haines)少将 |
亨利·方达 | 第4步兵师副师长小西奥多·罗斯福中将(Theodore Roosevelt, Jr.) |
史提夫·科乐士(英语:Steve Forrest (actor)) | 第82空降师Harding上尉 |
亨利·盖瑞斯(英语:Henry Grace) | 盟军统帅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上将 |
Peter Helm(英语:Peter Helm) | 年轻士兵 |
杰佛瑞·杭特(英语:Jeffrey Hunter) | John H. Fuller中士(后升少尉) |
Alexander Knox(英语:Alexander Knox) | 盟军统帅参谋长沃特·贝戴尔·史密斯中将(Walter Bedell Smith) |
杜威·马田(英语:Dewey Martin (actor)) | 二等兵Wilder(镜头被剪) |
罗迪·麦克道尔(英语:Roddy McDowall) | 美国第4步兵师二等兵莫利思(Morris) |
John Meillon(英语:John Meillon) | 高级海军军官艾伦·G·柯克上将(Alan G. Kirk) |
萨尔·米涅奥(英语:Sal Mineo) | 二等兵马丁尼(Martini) |
罗拔·米湛 | 美国第29步兵师副师长罗曼·佛特准将(Norman Cota) |
艾德蒙·奥布莱恩(英语:Edmond O'Brien) | 第4步兵师师长雷·巴顿将军(Raymond D. Barton) |
罗恩·蓝道尔(英语:Ron Randell) | Joe Williams |
劳勃·雷恩 | 第82空降师副师长詹姆斯·M·加文少将 |
Tommy Sands(英语:Tommy Sands (American singer)) | 美国陆军游骑兵部队 |
佐治·薛高(英语:George Segal) | 美国陆军游骑兵部队 |
洛·史德加 | 驱逐舰舰长 |
Nicholas Stuart | 美国第一军指挥官奥马尔·布拉德利中将 |
汤·杜赖安(英语:Tom Tryon) | 第82空降师威尔森(Wilson)中尉 |
罗拔·韦纳 | 美国陆军游骑兵部队 |
尊·荣 | 美国第505降落伞步兵团第2营营长班杰明·范登弗中校(Benjamin H. Vandervoort) |
斯图亚特·惠特曼(英语:Stuart Whitman) | 第82空降师Sheen中尉 |
英国
演员 | 角色 |
---|---|
帕特里克·巴尔(英语:Patrick Barr) | Group Captain J.M. Stagg |
李察·波顿 | 英国皇家空军大卫·姜贝尔(David Campbell)少校 |
布莱恩·科尔曼(英语:Bryan Coleman) | Ronald Callen |
辛·康纳利 | Private Flanagan |
Leslie de Laspee | 二等兵 比尔·米林, No. 4 Commando (Piper on Beach) |
弗兰克·芬莱(英语:Frank Finlay) | Private Coke, 2nd Oxford & Bucks L.I. |
李奥·真(英语:Leo Genn) | 派克准将(Edwin P. Parker Jr.) |
哈罗德·古德温(英语:Harold Goodwin (English actor)) | Private, 2nd Oxford & Bucks L.I. |
约翰·葛瑞森(英语:John Gregson) | British military chaplain 6th Airborne Division |
唐纳德·休士顿(英语:Donald Houston) | 在空军基地的机师 |
Simon Lack(英语:Simon Lack) | Air Chief Marshal Trafford Leigh-Mallory, Commander Allied Air Forces |
彼得·劳福德 | Brigadier Lord Lovat, Commander 1st Special Service Brigade |
Howard Marion-Crawford(英语:Howard Marion-Crawford) | Dr. Vaughan, 2nd Oxford & Bucks L.I. |
Michael Medwin(英语:Michael Medwin) | Private Watney, 通用载具司机,3rd Infantry Division |
Kenneth More(英语:Kenneth More) | 皇家海军海滩主官柯林·穆得(英语:Colin Maud)上校 |
Louis Mounier | 盟军副统帅亚瑟·泰德空军上将 |
莱斯里·菲利浦斯(英语:Leslie Phillips) | 英国皇家空军军官 |
特雷弗·里德(英语:Trevor Reid) | 伯纳德·蒙哥马利上将, Commander Allied Ground Forces |
约翰·罗宾森(英语:John Robinson (English actor)) | Admiral Bertram Ramsay, Commander Allied Naval Forces |
Norman Rossington(英语:Norman Rossington) | Private Clough |
理查德·托德(英语:Richard Todd) | CO 2nd Oxford & Bucks L.I.约翰·霍华(英语:John Howard (British Army officer))少校 |
Richard Wattis(英语:Richard Wattis) | British Paratrooper officer, 6th Airborne Division |
法国
演员 | 角色 |
---|---|
阿尔莱蒂 | Barrault夫人 |
Jean-Louis Barrault(英语:Jean-Louis Barrault) | Louis Roulland神父 |
安德列·布尔维尔 | 科勒维尔蒙特戈默里市长 |
Pauline Carton(英语:Pauline Carton) | 女仆 |
Irina Demick(英语:Irina Demick) | 法国地下反抗军(French Resistance)Janine Boitard |
Fernand Ledoux(英语:Fernand Ledoux) | 法国地下反抗军Louis |
Christian Marquand(英语:Christian Marquand) | 法国海军突击队指挥官菲腊·奇佛(英语:Philippe Kieffer)中校 |
Madeleine Renaud(英语:Madeleine Renaud) | 乌伊斯特雷昂的修女会院长 |
Georges Rivière(英语:Georges Rivière) | Guy de Montlaur(英语:Guy de Montlaur)中士 |
Jean Servais(英语:Jean Servais) | 海军Janjard少将 |
乔治·威森(英语:Georges Wilson) | Alexandre Renaud, Mayor of Sainte-Mère-Église |
德国
演员 | 角色 |
---|---|
Hans Christian Blech(英语:Hans Christian Blech) | 第352步兵师维尔纳·布鲁斯卡(英语:Werner Pluskat)少校 |
Wolfgang Büttner | B集团军(Army Group B)参谋长汉斯·史佩德(英语:Hans Speidel)中将 |
翟·科比(英语:Gert Fröbe) | 「咖啡壶」(Kaffeekanne)中士 |
保罗·哈特曼(英语:Paul Hartmann (actor)) | 西战场总司令(OB West)指挥官格特·冯·伦德施泰特元帅 |
维尔纳·辛茨(英语:Werner Hinz) | 德国B集团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元帅 |
卡尔·约翰(英语:Karl John (actor)) | Wolfgang Häger中将 |
却·佐真斯(英语:Curd Jürgens) | 西战场总司令参谋长衮特·布鲁门特里特步兵上将 |
Til Kiwe | 隆美尔助手Helmuth Lang上尉 |
Wolfgang Lukschy(英语:Wolfgang Lukschy) | OKW作战部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一级上将 |
Kurt Meisel(英语:Kurt Meisel) | Ernst Düring |
Richard Münch(英语:Richard Münch (actor)) | LXXXIV军团指挥官Erich Marcks(英语:Erich Marcks)炮兵上将 |
Hartmut Reck(英语:Hartmut Reck) | Bernhard Bergsdorf |
Heinz Reincke(英语:Heinz Reincke) | JG 26指挥官约瑟夫·匹勒上校 |
Ernst Schröder(英语:Ernst Schröder (actor)) | 德国陆军第15军指挥官Hans von Salmuth(英语:Hans von Salmuth)一级上将 |
Heinz Spitzner | 德国情报军官海慕特·梅义尔(Helmuth Meyer)中校 |
Wolfgang Preiss(英语:Wolfgang Preiss) | 德国陆军第7军情报长Max Pemsel少将 |
Peter van Eyck(英语:Peter van Eyck) | 西战场总司令空军指挥Ocker中校 |
Vicco von Bülow(英语:Vicco von Bülow) | 德国军官 |
参注
电影幕前幕后人员鼎盛,光是导演已有四人;而主要演员则有尊·荣、李察·波顿、辛·康纳利及亨利·方达等。
获得奖项
- 第2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获奖: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 第15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黑白片最佳摄影 / 最佳特效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剪辑 / 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 - 第8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Best Foreign Production (Migliore Produzione Straniera) - 第20届金球奖
获奖:黑白片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简评
#重看。1962年上映的老片,1000万美元的巨额投资,连路人都是明星。动用了真实的喷火战斗机以及两万多在役军人。导演试图用全景式拍法再现诺曼底登陆,其中包括抵抗军、英法德甚至平民百姓的视角,不免使得本片的叙事变得混乱和繁杂。参考诺兰的《敦刻尔克》,同样的题材,叙事更加简洁、明朗。缺点和优点并存,多线叙事也使得本片更加大气磅礴,视野开阔。
全明星,全景式,角角落落都描述到了,有残酷细节,也有轻快的娱乐效果,战争场面都拍的很冷静,像纪录片一样纯粹围观,说不上算不算反战,感觉就是一部超大规模的普通战争片。看了看花絮,跳伞细节基础是真的,但做了娱乐化的夸张,不过有老兵遗憾本片把突击队攻击变得虎头蛇尾和开始登陆时开仓涉水过于轻松不合史实以及抢了工兵功劳等等,并且不满射杀投降德军的情节。花絮还提及了原定的充满反战意外的结尾,不过没有采用,花絮倒是比电影本身更煽情。
①群星璀璨,共襄大业,其中很多演员真正参加过二战②对于霸王行动这种大事件,多线并进是反映的必然要求③以吊挂士兵的视角展示F连的全军覆没,战争的悲剧如大钟一样敲击心灵,当!当!当!当!④法军突击队进攻德军大楼有一个90秒的航拍长镜头,这跟真实战斗一样需要需要优秀的调度能力⑤虽有很多瑕疵,但仍不失为一部经典作品
众星云集,不知道算不算是这类汇聚各路明星拍摄重大主题类型电影的先例?且这部电影本身的质量极为高明,这依托于其有一个好的文本作为基础。看毕这部电影,我对于这套书也可以说是接触到了全部形式。其依旧是典型的欧美文化,重视小人物在大命运下的挣扎与无奈,当然本书还是带有一些正义必胜的使命感,在这一使命感之下,人物的行为也就更多的带有一些“圣洁”的味道,这才是胜利一方书写胜利的典型代表作。
关于改变二战格局的诺曼底登陆,有很多电影和纪录片,也有很多导演和演员尝试过,但这部确实堪称经典,即便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看当年拍摄的电影,也完全不觉得有丝毫简陋或者粗糙的地方。影片里既有对大场面大事件的铺排展开,也有对小人物故事的关注,故事穿插进行又安排有序,导演把握剧情功力的很强。
影片描绘的是登陆诺曼底的第一天所发生的事件,所谓最长的一天是该片分别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第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让整个事件在观众眼前重现。并且粗中有细,无论是决策的将军还是登陆的士兵都写得栩栩如生:英军战机低空飞过攻击;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
总算补上这部三小时的长篇了。我的评价是稍逊《遥远的桥》,可如今再也看不到这种群像,全景式(多层次多视角),大实景的电影了,看一部少一部。不过多个故事之间的穿插稍显混乱,好些人物到最后也没有交代结局。此外在大战略和大战场上的展示比较缺乏,远逊于《解放》和《大决战》。片尾的对话有些画蛇添足,反战只要把战争本身的种种呈现出来就足够了,当然本片也做到了。
如何评价这部电影呢?如果说东面战场最棒的是摧枯拉朽的《解放》,那么演绎盟军反击的应该就是这部《最长的一天》了,只到几十年后《拯救大兵瑞恩》的出现,才能撼动他的地位,将诺曼底登陆这一人类战争史的创举展现的淋漓尽致......今天看这部电影,以此来纪念刚刚逝世的初代007,肖恩·康纳利先生.......
三星半,黑白摄影极其出色,德军飞机的轰炸摄人心魄,演员几乎是在中弹的同时便已倒下,在这点上就超过同时代。战火遍野,烟尘飞溅,枪林弹雨,还有一个个铁血战士,尽显阳刚之美。电影中还加了许多幽默片段,比如飞到德军的美国信鸽,边打仗边吹苏格兰风笛,诺曼底登陆时感叹水深差点呛死的士兵。“他死了,我瘸了,你迷路了”最后对战争的感慨,与前面大量乐观积极的情调相差过大。因为是作为胜利的一方,导致整体结构冗长,价值观过于积极向上而缺少突破,尽管电影出现了几次盟军失利,但整体敌我对比过于悬殊,缺乏悬念。最让人想吐槽的就是那群冒着枪林弹雨面无表情的法国修女,一心一意为美国大兵运送补给,太扯了
著名的全景式战争片,群星云集但毫无明星或主角光环,几无任何一方的立场煽动或者煽情演讲,是唯有那个时代才可以产生的战争片,其中不少演员本身和同代人就是参与战争的,因而片子的哲学观其中的方法都可以看出与今日截然不同的境界。无感官宣泄无意识形态恶臭,也无负面的那股好莱坞气息。喜爱修女穿越战场和一边杀巴黎人一边给老婆定制巴黎高跟鞋的细节/边看边琢磨其中的拍摄方式“实录”是最理想的选择,无浪漫化但又小幽默和可爱。看过再思考读过的书看过的纪录片,绝非完美甚至很远但已十足珍贵。再看我们今日宣扬的狼们,符合垃圾时代垃圾般的头脑、产生垃圾般的东西这句话。内在外在全面狗屎,边看边觉得我等的倒退与自己的生不逢时。
从头至尾完整讲述了诺曼底登陆时对战双方的情况,防守的德军就像珍珠港被袭前的美军一样自大,隆美尔明明知道盟军从诺曼底登陆会胜利却自大的认为艾森豪威尔不会冒险。被打得最惨的是在奥马哈海滩登陆的美军,他们受到了德军最猛烈的压制,更惨的是空降的F连,由于失误直接空降到了镇中的德军大本营,变成了活靶子……
登陆前两方阵营的不同表现的穿插感特别好,人物复杂而繁多却很好地讲述了历史里的那些偶然事件和情绪,客观而中肯。除了奥马哈海滩,其他从侧翼的进入线路和迷惑战术感觉也展现得很不错,但那最残酷的正面战场却占比不多,确实让我有些失望,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大兵瑞恩》里的经典七分钟的人间炼狱感,让我真实感觉到那最长一天的漫长感,但在这部片中,确实少了些。苏格兰风笛也许贯穿全片成为英国的精神象征也许会更好。片尾虽然登陆成功,但也别用那么欢迎的音乐也许会更好,战争虽然胜利,但伤口依然会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