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的钥匙(2010)

Elle s'appelait SarahUP:2021-07-23

莎拉的钥匙

评分:8.1 导演:吉勒·巴盖特-布赫内 编剧:Tatiana De Rosnay(novel) / Serge Joncour
主演: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 Mélusine Mayance / 尼尔斯·阿贺斯图普 / 弗雷德里克·皮耶罗 / 米歇尔·迪绍苏瓦 / Dominique Frot / 吉赛勒·卡扎德絮
类型:剧情
片长:111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 英语 / 意大利语 / 德语
影片别名:隔世心锁(港) / 萨拉的钥匙 / Her name was Sarah / Sarah's Key
上映:2010-10-13(法国)
IMDb:tt1668200

莎拉的钥匙简介

本片通过女记者朱丽娅(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饰)的视角重现了二战期间发生在法国巴黎东赛馆事件中的一个悲伤的故事。1942年,在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巴黎被要求交出居住在巴黎的犹太人。十岁的萨拉(梅路什·玛亚奇 Mélusine M ayance 饰)和她的家人也未能在这次浩劫中幸免于难。在军队搜捕来临之际,萨拉将年幼的弟弟悄悄锁进家中的衣柜保护起来,并小心翼翼地收好了衣柜的钥匙,满心希冀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让弟弟免于德军的搜捕。可是向往集中营的萨拉意识到这次离开不是一天两天的时候,她拼命逃出集中营回到旧居。可是迎接她的不仅是已经搬进的新住户,还有在衣柜中已经不幸遇难的弟弟。朱丽娅因工作原因受命对这则故事进行挖掘。在采访的过程中她不仅发现了当年掩盖的真相,同时也发现了自己与萨拉一家千丝万缕却又好似命中注定的联系。

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吉勒·巴盖特-布赫内 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导演吉勒·巴盖特-布赫内 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观众奖吉勒·巴盖特-布赫内

简评

/ 记者与双线并叙让我想到了《大卫戈尔的一生》,而此片的内涵更为深刻。Sarah逃生的唯一动力,就是因为自己而被锁在壁橱里的弟弟。她是幸运儿,遇到了心慈手软的警官,遇到了肯收留她的一对夫妇,一路经过了重重阻挠最终顺利回到了巴黎。她使出浑身解数飞奔向那扇壁橱,但她还是无法改变她弟弟死亡的结局。Sarah也终其一生都活在愧疚当中,以致结束自己的生命。看过了这么多电影,我想所有人都明白了战争对每个人留下的创伤都是无法消除的,它如同一个梦魇,使人无法忘记对它的恐惧,无一例外。小Sarah的演技是真的好,她那忧郁的眼神使人无法出戏。相比之下,K的发挥空间就很少。

这部电影对历史部分的刻画就像它影片里嘲讽的当代年轻人对历史的态度一样,轻浮、浅显、甚至毫不关注。场景的重现令人震撼,但这是复刻,是事实的再演绎,反而更多更深的东西一点都没有感受到。莎拉的钥匙为引子,二战为背景,把痛苦的回忆抽丝剥茧,结果最后却聚焦在身份认同?不是不行,但把如此厚重的背景掀开来讲在多处漂泊的欧洲人美国人,或是人到中年发现自己是犹太人的认知混乱—就像我束上胸衣穿上礼服来到剧院,帷幕掀开其实在播放麦兜响当当。

莎拉的小演员选角很棒,脆弱、精致的长相、会说话的眼睛最容易击中观众心灵脆弱的地方。剧情方面导演着墨比较隐晦,没有对残忍的历史进行过度揭露,但还是能够让人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悲凉。莎拉侥幸逃脱看似幸运,却一生都走不出黑暗的阴影,美好的东西终将被打破,实在让人觉得惋惜、心痛

。KST那个角色如此执着地寻找Sarah是出于一种“共情”的历史愧疚感吗?她这条线讲得好浅,蛮多情节都值得深挖。被锁在壁橱里的弟弟是Sarah逃生的唯一动力,直面弟弟的死亡后,Sarah终其一生都活在愧疚中,以致结束自己的生命。战争如此残酷,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创伤,这些无法愈合的东西就像枷锁套在一个人身上,好窒息。(害羞的时候笑着咬手指头简直就是KST本人…以及又在背景中看到了wicked的海报

我觉得莎拉才是电影女主角!女记者这个人物就是莎拉事件的寻访者,但这个电影一半的时间都在说这个女记者的私人生活!就不能一笔带过点到即止吗!还不如给莎拉弟弟生前和莎拉姐弟俩互动的快乐童年生活一些篇幅,这样战前战时战后对比,更能突出战争的残酷。还有,如果拍成灵异片,用莎拉弟弟的鬼魂视角来向观众讲述整个故事会更让观众引人入胜。电影名字叫莎拉的钥匙,但弄一个和莎拉毫无关系的女人,拍成两个时代双女主双线叙事真有必要吗?女记者的存在真是好多余啊!

战争之下没有人能幸免,姐姐拿着希望的钥匙以为这样能救自己的弟弟却没想到害了他,可也正因为这把钥匙,她心心念念的想要逃出去救自己的弟弟,在这暗无天日的日子弟弟是她的希望,冥冥之中弟弟救了自己的姐姐,但也让她终生不能走出自己害死弟弟的阴影里,以至于最后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部片子看的人心情好沉重

恶性事件带来的创伤很难自愈,尤其像莎拉这样的历史悲剧经历。但即便是这样的题材,依然有除了法西斯之外还让我厌恶的人,没错就是我们的女主,那个女记者,自以为是、自诩正义,打着寻找真相的旗号不顾他人感受,不得不说,这种做法太特么老美了,整个片子也拍得非常美国,丝毫没有欧洲的味道,以至于我不相信这是纯法国团队拍出来的。

有些伤痛永远无法平复,它夺走快乐的一切可能,夺走活下去的意义,把人永远孤独地留在阴影里。如果Sarah战后能去到以色列,或者能身处其他经历过共同劫难的犹太人群体中,她就能和其他人讲述、分担自己的过去,疑惑,不安,恐惧,她内心的孤独和阴影应该也会稍稍淡褪吧。

总觉得缺点什么,现在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我整了部普通话版的看啊,前段时间连着读了几本关于以色列的书,对于以色列如何建国,犹太复国主义终于有了一点点的认知,结合这类电影,更易明白他们当初经历了什么,在什么样的状态和使命下走上了这一步,又经历着如何的忧患。犹太民族聪明到狡猾,即使在自己人写的书里也可窥知一二。

战争就是战争,只要是战争,受伤的就是平民。莎拉是幸运的,她没有死于血腥泯灭人性的屠杀之中,也没有像一起逃出来的伙伴那样暴疾而死。甚至还被好心的人家救助,抚养,还有爱自己的丈夫和小孩。但是童年的阴影深深地压在她身上,自责、愧疚。想起弟弟那听话的稚嫩的话语,看到他那一刻的彻底崩溃。愿世界和平,永无战争!

莎拉为了保护住弟弟,将弟弟关在了壁橱里,结果阴差阳错害死了弟弟。莎拉为了拯救弟弟,所以在集中营时努力求生,最后成功逃出生天。有时上帝确实是个掷骰子的,哪怕结果并非你意。电影其实挺讨巧的,现实和过去双线并进,但可惜处理不佳,情感有些割裂,但好在故事本身足够动人。战争的后遗症真的太大,所以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和平主义者,但未来谁说的清呢……

电影结束时候的字幕里写道,这部电影是献给所有二战时候遭难的犹太人的。道理很简单,就算是虚构的故事在戏剧化和悲怆,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在那么多逝去的灵魂和破碎的家庭的故事里,这也许并不是最悲凉的一个。有很多故事和真相是需要说出来的,我们很多人并不去说这些故事,于是这些故事就被当成是没有发生过,就被忘记了。但是一旦故事说出来,就会被记住,就不会被忘记。

获得奖项

  • 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获奖:最佳导演 / 观众奖
    提名:金麒麟奖
  • 第3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3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