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及尔之战(1966)

La battaglia di AlgeriUP:2021-02-25

阿尔及尔之战

评分:8.6 导演:吉洛·彭泰科沃 编剧:弗兰科·索利纳斯 / 吉洛·彭泰科沃
主演:Brahim Hadjadj / 让·马丹 / Yacef Saadi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121 分钟地区:意大利 / 阿尔及利亚
语言:法语 / 英语 / 意大利语 / 阿拉伯语
影片别名:阿尔及利亚的战争 / The Battle of Algiers
上映:1966-09-08
IMDb:tt0058946

阿尔及尔之战简介

一九五四年十月一日,以法属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耳的卡斯巴为中心,爆发了阿尔及利亚人反抗运动。这是由于阿拉伯人憎恨法国人长期统治而引起的。人们四处搞破坏,法国政府发觉事态严重,便于一九五七年十月七日,派马丘将军率领四十万大军驻于斯拉姆地区,但是暴乱仍层出不穷,法国人的镇压行动已明显升级。阿里.拉波安原只是一个以扒窃为生的小偷,由于他的果敢和身体力行,而同时与宾米提成为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某日,阿里男扮女装上街,最终还是被发现,他们跟踪他并突袭了基地,阿里等被处死。但阿尔及利亚的人民斗争情绪越来越高涨,这股势力不容阻挡。本片是曾获威尼斯大奖的半纪录影片,完全利用当地民众所拍摄而成,因此,呈现于观众眼前的是一部忠于史实的独立战争影片。
  
  本片是欧洲电影批判殖民主义的先驱典范之作。首先得正视其「第三世界电影」的胸襟:即替被殖民者压抑了的实存赋予音容、重塑形骸,以形式的翻新为手段。导演动用左翼普及美学策略,主角不再是个人而是人民,更以可跟纪录片乱真的影象语言,重演五四至六二年间阿尔及利亚反抗法国统治的活动,逐步升级为山洪般暴发的独立战争。最难得的是没有简单的美化/丑化任何一方,笔触冷静而不失立场。群潮流动的场面调度雄浑有劲,曾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本片在法禁映多年,连在香港(因其反殖信息)也不例外。

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吉洛·彭泰科沃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27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吉洛·彭泰科沃

简评

可以当做是《光荣岁月》续集,虽然拍摄于70年代,但就像两个小时的纪录片,冷静而相对中立的镜头展示着这一场迟早到来的独立斗争,一场场暗杀警察,一场场爆炸——印象最深刻反而是结尾独立组织失败后的2年,全民自发抗争(反抗组织成员也不知道),看到了街头的坦克……又过了2年,法国只好不甘心的吐出了这块占了130年的能源肥肉地——独立后,又有了更惨烈的内战……国家与民族之间这种争端永远反复上演,可似乎谁也不觉着自己有错?——导演的大众纷乱街头调度控制力很强——

我算了下阿里的出生时间跟我外婆一样大,四舍五入就是看我外婆那个年代的阿尔及尔故事,上映的时期我爸妈也才出生。太真实了,人们的眼神都好到位,又是对抗殖民者,看到人民的团结很难不想到咱们的曾经,确实这种力量会让对手害怕。那三个提着篮子放炸弹的女人真的猛,震撼了我啊,阿拉伯人啊,你看这种情况下是可以突破zongjiao的条框的...但太难受了,双方较量都是拿平民去牺牲。若没有侵略,人人都能安居乐业那是多么美好。但人性...就是这样...

看之前没想到那么真实。拍这个独立的故事可能是想说一下西方的种种不堪吧,但是整体看下来觉得普通百姓才是最惨的。当然对暴乱行为是真的很抵触甚至觉得恶心,同样的也有殖民行为,因为这个故事,发生过很多次。剧情上没什么可说的,环形加上中间编年史一样的讲述很紧凑也很窒息,就是感觉人物有点平,除了那个法国中校还有点意思。视听上确实真实,太纪实了,爆炸机子都抖实在是顶。调度上感觉也一切从简,真的很真实,我第一次看到爆炸,我都有点怀疑是不是纪录片了,其他的到也没什么可说的。

两年前的北京,当时还什么都不懂,唯一一部看完觉得有话说的片子:去殖民的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暴力循环。今日再看,只觉得当时虽是牵强附会但却也蒙到一部分重点:暴力与主体性的自我构建,第三世界人的联合、挣扎,生活不再是生活而是裸露的生与死。当时陀爷说这个片子的现实主义电影语言我什么都不懂,现在觉得在很多群众抗议的场景里,在断壁残垣燃烧着的废墟里,人的身体被抬出来,人用身体彼此抵抗着;镜头俯视、扫视,保持距离且克制,但是音乐——音乐取代了叙事的声音,感情振聋发聩。

纪实性的影像与闪回的叙事结构结合,客观地展现了阿尔及利亚独立斗争:一方面呼吁独立解放的地下组织不断制造“恐怖袭击“(从暗杀到无差别爆破)向国际社会与人民表示态度;一方面作为宗主国为了维护殖民地统治派遣军队,使用强硬手段力图铲除解放组织。事实是,双方硬碰硬的结果只会激化了法国本土与阿尔及利亚地区的矛盾,即使政治上的,同时也是种族上的。可贵的是,同时,电影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视角里来回切换的过程中,导演并没有蓄意的偏袒任何一方:军人与抵抗者都希望通过暴力解决问题。中立的视角在我看来控诉了的殖民主义,先决存在压迫与歧视裹挟了婴孩与妇女,他们或是杀人,或者被杀,这让解放战争不存在真正的无辜者。在这意义上,《阿尔及尔之战》有着明确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主体观,并利用艺术手法达到一种”真实的效果“的体验。好看

66年的新闻片,摄影角度偶尔会让我想起国内的大案调查,打光精致多了,也有时效性,拍于阿尔及利亚独立四年后。当镜头对准这片土地时,无疑就已经有了倾向性,因为巷战天然得会让观者对居民移情。与其说是拍摄恐怖主义VS反殖民VS法国统治,其实我感触最深的是历史是正发生,且对未来有着无人可预测的影响。譬如阿尔及尔之战过去两年,民居坍塌、硝烟散去一切平静,突然就爆发了群众自发的promenade,而监狱里的FNL一无所知,很喜欢最后一幕烟雾弥漫,人群面对殖民警察“你们想要什么”的提问的时候,喊出了“自由”。莫里康内配乐无甚亮点。

2022年第66部电影。粗糙的画质纪录片感非常强,莫里康内的音乐风格也很凸显。本想多一颗星给群演和巷战的调度,但是因为真的不够深入刻画人物,角色都很单薄,虽然影片节奏还算是紧凑,但整个过程依然观影体验就稍显枯燥。能明显感觉出导演是想拉出时间线来让电影成篇章体系的史诗感,但是宰鸡用牛刀了,直接导致双方的博弈刻画不足,中间太多关键剧情跳切了。不明确表态,我只觉得摄影机是冰冷无情的,而这个导演却自以为是那个不掷骰子的上帝。

写实风格的拍摄手法让影片极具观赏性,也使其在现在这个时代仍完全不显得过时。叙事节奏,对人物的刻画都简明扼要(围攻头目的一场戏仅几个镜头就把命悬一线的压力、双方力量悬殊的事实,揭开最后的剧情冲突展示得淋漓尽致,功力可见一斑),部分重头剧情表现得非常出色,传递出的紧张感,和冲突造成的残酷是一般电影所不能及的。从叙事上层次分明,也没有对任何一方做过度的美化,反而是把殖民主义、暴力抗争的内里都一层层地剥开,由观众来体会。

政治观影第一部。结构相当严谨的半纪录片,较为客观地表现了法国殖民者与阿尔及尔反殖民组织的博弈。对阿尔及尔一方的着墨较多,毕竟是反殖民的一方,但也对照表现了双方走向极端与疯狂的一面,同样伤害了无辜生命并且制造了恐慌与暴力。其中包括了双方各自预谋的爆炸与记者对双方的分别采访。双方的斗争随着影片的进行愈发激烈。尽管民族反抗战线的头目一一落网,人民求独立与自由的心愿并没有因此丧失。统治者丑化弱小化甚至是威逼利诱立判死刑的做法难以动摇拒接奴化的人民的真实诉求,革命的场景永远是那么的相似。

泪痕印刻伤疤,伤疤唤起仇恨,仇恨引发恐惧,恐惧沉积为噩梦,噩梦印刻入基因,殖民主义与恐怖主义、民族的屈辱与民粹的残酷,既是特定历史中的前因后果亦是人类史语境下的倒错循环。导演通过段落时序的分配以及音乐和镜头语言的区分,将自己的情感倾向性展露得清清楚楚,但在情节中又将各方的立场、行动方式及其背后的尊严和阴影呈示得明明白白,三个女反抗者执行炸弹任务的段落其叙事上制造的张力和情感层面呈现的复杂性有影史级的魅力。整体来看,无论全景式纪实性的风格贯彻还是客观中自有主动性的意念表达抑或可能并无雕琢但却劲道精准的影像呈示,都让影片的经典之名货真价实。

最近在听戴锦华老师的《电影与全球60年代》,因为戴老师的推荐而来。最震撼的一幕是那段对话——“你们要什么啊”——“独立”,“自主”,“我们要求自由”。我不敢想象,阿尔及尔牺牲了多少人,抗争了多久,才赢得最后的独立。当然,影片带给我的思考还有太多,比如暴力革命—我们怎么看待暴力革命?说实话,法国殖民者被炮弹炸死时,我是有点难过的。他们的生命也是生命啊。一条生命背后,是一个鲜活的人。但是我又很难不偏向阿尔及尔人,偏向阿里他们,暴力并不是初衷,可能真的是一种无奈……

1945年二战结束后,地球上诞生出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大多都是之前属于英法殖民地范围内。阿尔及利亚独立也不例外,第一次听说这场战争还是从一名华人法国外籍军团哥们儿口中,当年外籍军团的第一伞兵团也参加叛变,支持阿尔及利亚独立,最后被强迫解散。本片算是意大利左派导演,讲述的还是当地极右势力民族解放阵线(FLN)和当时法国殖民政府之间的矛盾。没有涉及太多之后更深的社会矛盾,大量欧裔“黑脚”(pied noir)被迫迁回法国,难以融入法国本土社会。法国极右的党派也选用“国民阵线”(FN)为名。可见极右民粹高涨时,亦算一把双刃剑,既可提高民族自觉性,又可“安内攘外”。

获得奖项

  • 第41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41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27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27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金狮奖 / FIPRESCI Prize / Award of the City of Venice
  • 第2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2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UN Award
  • 第32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32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原创剧本
  •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