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之爱情(1922)

Labourer's LoveUP:2022-02-23

劳工之爱情

评分:8 导演:张石川 编剧:郑正秋
主演:郑鹧鸪 / 余瑛 / 郑正秋
类型:喜剧 / 爱情 / 短片
片长:22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无对白
影片别名:掷果缘 / Romance of a Fruit Peddler / Love's Labours
上映:1922
IMDb:tt0013807

劳工之爱情简介

20世纪二十年代的旧上海,转行做水果生意的郑木匠(郑鹧鸪 饰)与祝郎中(郑正秋 饰)的店铺隔街相望。所谓红男绿女,郑木匠恋上了祝郎中的女儿(余英 饰),他是不是送对方水果,还帮助祝小姐赶走骚扰的阿飞。两人逐渐坠入情网。
  然而当郑木匠登门提亲之时,心有不快的祝郎中却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郑木匠若能让冷清的药铺顾客盈门,便可迎娶祝小姐。这并未难倒郑木匠,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本片为是现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

简评

也只有电影会这样的生动形象且直白的展现故事吧!感觉很奇妙,处于21世纪的我们居然还可以通过影像来同老祖先们一起体验乐趣,因为影像的魅力我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张石川从旧中国时的小市民的真实生活情景中吸取题材并运用他那戏剧舞台经验展现出来:水果小贩与所喜爱的女子之间的互动、小茶馆小痞子们的party恶搞、医生诊所、市民之间的聚会······基本简单的故事情节(还要什么字幕卡呀!我觉得完全不需要字幕来提示我们,我们可以看懂)利用简单的剪切技术,不同场景之间的变换,较大叙事段落戏剧性场面,类似于“舞台”化的平面镜头拍摄(都是大景别拍摄),以及表演者夸张戏剧的表演风格烘托情节,具有“影戏”主流电影所具有的基本特点。还有主观镜头的创新使用(小贩戴医生的眼镜),快速移动(医治病人),具有很好的趣味性。

郑正秋编剧,张石川执导的电影,讲述了郑木匠和祝郎中女儿的爱情故事,是一部娱乐性和商业性较强的短故事片,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导演对于摄影技巧的探索,相较于更早期的布莱顿学派的实验性短片,张明显将摄影技巧的运用服务于电影叙事,在表演上,可以看出美国早期棍棒喜剧的影子,不知道是否确实受之影响,在演员浮夸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表演下,展现出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郑正秋,张石川组成的明星电影公司,引领了当时中国电影创作的潮流,主要是由于郑正秋的作用,且他在本片中饰演的女子的父亲,一位郎中。1896-1932,是中国电影的奠基阶段,当时对电影统称“影戏”。我自己的总结:演员表演风格夸张滑稽,因为声音还没有出现,所以更需要戏剧化的视觉表演来抓住观众的眼球;摄影以固定镜头为主,景别大多是中景、全景,很少见到特写,主要展现故事情节而很少表达角色的情感,让观众以完全客观的态度来观赏,因为早期电影的基础和中国传统戏剧分不开关系,观众就是坐在台下以中全景的视角来看戏;角色的台词以单独一帧的形式出现,人物先表演,而后出现一幅图,上面写了几句中文台词和英文翻译。

本片虽然无声,却能够通过演员动作和字幕解释理解故事脉络。全片镜头是固定镜头,演员进行表演,演员表演的相较于现在的电影来说过于夸张,本质上更像是一种舞台化的表演。但是,劳工爱情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故事片,对于那个年代来说,对于整个电影事业来说,则是一种进步。

又名掷果缘,目前可以看到的中国最早的一部短片,是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的影片,影片中有着棍棒喜剧的影子,在情节上改编了寻子遇仙记的片段,影片运用了特写,主观镜头,叠印的手法,增强了影片的叙事性。夸张的肢体和表情的演技还没有脱离戏剧化的方式,但已经是当时的成熟短片了。

历史价值高于艺术价值吧!现存可放映的最早的中国电影。意料之中的质朴:爱情的养成通过比院线狗血爱情还要简单的墨线传物、英雄救美只是围绕一个由水壶展开的闹剧,赌约式的“你让我生意好我就把女儿嫁给你”也隐藏着某些旧时代的父权思维…然而皆大欢喜的结局或许暗示着自由爱情或曰自由爱情的理想于五四运动爆发三年之后在少数观影人之间的胜利。第一次看默片,惊喜的是竟那么早就有主观镜头的运用(木匠错拿眼镜段展现了以他为观察视角的镜头),男女主角隔街传物很滑稽但也有注重到镜头逻辑,类似夜总会的场景体现西式文化的影响。另一些补充:1922年以后,明星公司形成了以郑正秋和张石川为首的两意见派别,郑正秋坚持“教化社会”,强调应摄制“长片正剧”,但是张石川却认为应“处处唯兴趣是尚”,无奈郑正秋只能接受并编接连写四部影片。

电影资料馆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中国无声电影,也是明星公司最初制作发行的几部短片之一,同时更是中国喜剧电影的母片与雏形。作为一部早期影戏,本片的创作方式明显还带有强烈的舞台艺术的特征,如片前会显示剧情梗概,影像的呈现都是单场景、固定镜头,展现时间流逝用快进拉片,演员的表演也以闹剧、打斗等滑稽戏为主。但在短短的22分钟时间里,影片的叙事情节却和表演空间做了最大配比的联动,无论是小诊所、水果摊、小茶馆、高低二层俱乐部以及那一段楼梯,都成为推动故事前进的有效场景。同时影片所表现的主体人物也是现代城市中最普遍的市民阶层,进而描摹的更是他们自主获得爱情的故事,五四新风的价值观念被巧妙地安插在各个叙事桥段之中。仅就一部短片体量而言,已经蕴含了相当的信息和意义。

默片时代,不论是西方擅长滑稽怪诞的卓别林还是早期寻根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电影,都无例外地以夸张性外在表演表达情绪的得失,这种还未与声音交轨的早期电影,莫不说具有丰富的肢体美学。影片以讲述木匠追求郎中的女儿为主要故事情节,木匠得到郎中认可的方式是以恶作剧的方式致使一群吃酒人受伤,从而使郎中的生意兴隆(此种价值观不敢苟同,此处有两星)。在木匠与郎中女儿的关系情节中,木匠为了表达对其的关爱,把果子放在篮子里给郎中女儿荡过去,觉得装少了又添了几个,这很中国式。除了有趣浪漫的荡来荡去荡来的爱情,此片算是当时早期电影中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作品了,其中的细节处理也缜密有趣,值得肯定!

喜剧片,看得乐呵。滑滑梯的桥段当真印象深刻,后来知道是模仿劳埃德,但张石川敢为人先的精神已经值得可嘉。不过有意思的是片名由《掷果缘》改为《劳工之爱情》,影片讲述的却是不太道义、落井下石堪称卑鄙的小商贩为谋取自身利益不惜伤害他人,最终抱得美人归。喜剧元素消解了批判意识,或者商人出身、自始至终“惟兴趣是尚”的张石川根本不曾批判呢,意外触及到了现代性的一面。

戏剧化、脸谱化的表演,讲了一个挺有趣的故事。劳工与爱情,是不是就像王小波在《革命时期的爱情》里讲述的革命与爱情的关系一样,二者在当时的社会语境里是矛盾的、不可兼得的。劳工通过害人的方式所获得的真的是爱情吗?这样损人利己的故事屡见不鲜,这样猥琐卑劣的人处处可见,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萎缩的见证和缩影。

【.1 1905电影网】 作为目前存世的中国最早的电影,画质被修复的如此之好,依然觉得非常不易。这个滑稽的默片的历史意义远大于它的艺术价值,当然艺术上也是可圈可点的。在短评区看到了之前的观影人的很多提示,让我也追到了本部电影借鉴的巴斯特基顿的《稻草人》(绳子传递果盘)和《鬼屋》(滑梯)。本部电影里自己也有一些不错的设计,比如郑木匠戴着祝郎中的眼镜的主观镜头,比如增加了喜剧感觉的降格镜头(也就是低速摄影,类似快进的效果),还有当时拍摄中的没有特效可用,每个(特技)演员的实打实的表演,还能看到当时的老上海风貌,例如到弄堂口的老虎灶打热水,以及青年男女自己勇敢地追求爱情,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

《劳工之爱情》摄制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影片中出现了郑木匠向祝小姐求婚的场面,并且有“你可以和我结婚吗?”的字幕台词出现,这些场景在当时的中国颇为前卫,与父母之名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传统婚恋观念格格不入,是开中国爱情电影先河之作。

获得奖项

  •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修复单元